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李大光:太空安全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2016年10月12日 14:02

 

IMG_1932_副本

李大光 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教授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922/911024.shtml

“嫦娥奔月”、“大闹天宫”的古代神话故事,表达了人类翱翔太空的梦想。在航天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人类征服太空已不再是神话和梦想。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我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天空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它的发射成功为最终要建设一个基本型空间站做了进一步探索。这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非常值得纪念的大事件,对于维护国家太空利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太空安全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问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国际航天探索与中国航天发展;二是中国航天探索现状;三是中国航天发展目的与经验。

一、国际航天探索与中国航天发展

脱离地球、飞向宇宙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的理想,而航天科技作为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资源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为实现这个理想开辟了通道,为国际社会进行航天探索提供了技术保障。

(一)国际航天探索

1.航天探索始自二战后期

1944年,美国陆军航空队(美国空军前身)正式成立了科学顾问组,邀请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门博士任组长,任务是评价航空研究和发展的趋势,为美国空军准备有关科学技术事务的特别报告。1945年,科学顾问组编撰出一部名为《通向新地平线》的9卷本巨著,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航天技术应用的一些设想。

当纳粹德国覆亡之际,美苏两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抢夺火箭专家、技术资料和设备。这场“分遗产”活动中美国收获最大。美国人带走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以及可以组装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稍后抵达的英国则拿到了数枚火箭成品与半成品。而苏联到达盟国协定中属苏联占领区后发现,大部分的零件与火箭资料已被美、英两国取走,对此十分不满,提出抗议未果,只好将工厂内剩下的生产线,以及附近与生产、研发火箭有关的德国家庭全数运回国内。

1946年,美国用缴获的德国V-2火箭发射了一只果蝇上天。尽管微不足道,但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将生物送上太空。在美国获得冯·布劳恩之际,苏联将得了坏血病、屡遭毒打的本国杰出飞机设计师科罗廖夫从政治犯行列解放出来,并将之前抢到的德国专家与资料迅速汇集到科罗廖夫旗下。经过努力,1957年10月4日,苏联用由洲际导弹改装的卫星号运载火箭率先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将人类航天的幻想变为了现实。这颗卫星被赋予了太多个第一的含义,它开辟了人类进入空间时代的新纪元,标志着航天技术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而人类的活动区域也从此由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空间迈向了外层空间。同时,美苏的太空争霸也由此正式展开。

科罗廖夫的成功让美国人以及冯·布劳恩坐卧不宁。美国人的科技自信与国家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这颗人造卫星背后,是苏联拥有射程可达7000公里的导弹能力,美国本土不再安全了。冯·布劳恩嘴上不服输,但直到第二年才费尽波折地将一颗卫星送上天。而苏联则在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仅仅一个月,又于1957年11月3日将一条狗“莱卡”送入预定轨道,不仅让美国的果蝇无地自容,而且真正证明了生命在太空也能存活。在此后的几年内,苏联始终走在前面。

2.美苏争霸太空

1960年8月,美国将一颗名为发现者13号的照相侦察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标志着卫星在军事上的应用拉开了序幕。

1961年4月12日,苏联用东方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升空飞行了1小时4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苏联的一系列成就让美国航天界压力倍增:在冷战岁月,这种压力不亚于战场上的败军之将。更重要的是,在这前后几年,以摧毁太空物体为目的的真正太空战活动走上历史舞台。为寻求主动,美国人在太空计划上加大投入。1962年,美国在马绍尔上空进行了核弹摧毁卫星实验,并于其后秘密部署陆基核弹准备对付苏联低轨道卫星。这样,美苏太空争霸攻守形势就发生了转化,同时人类太空行为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从1961年开始,美国重点瞄准登月工程。在经历了几年无人探月的探索之后,美国于1969年7月21日使用阿波罗11号飞船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他们也成为了首次登陆月球的人类。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后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阿波罗计划又称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自1961年5月开始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共向月球发射了7艘登月飞船,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空间探测器对金星、火星、水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展开探索。1972年3月2日,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探测器,经过14年漫长的太空旅行,于1986年越过太阳系边缘,实现了飞向太阳系外宇宙空间的目标。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苏联发射了一系列载人空间站,在空间生命科学和空间环境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实现了航天运输系统由地球表面到近地轨道间的部分往返重复使用。1986年2月20日,苏联发射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15年后,于2001年3月23日坠毁。

 

(二)中国航天探索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尽管百废待兴,但当时那一代的伟人们高瞻远瞩,已经开始策划新中国的航天事业。1956年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这个规划包括57项重要新型科技内容,火箭与喷气推进技术是其中7个重点项目之一。根据这个规划,我国开始了包括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设计机构在内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60年代中期,中国决定启动“651工程”,即设计、生产并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实现毛泽东早在1958年就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作为“651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我国第一种现代运载火箭的总体方案是在中远程地地导弹的基础上,加上固体推进剂的第3级,这就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1970年4月,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此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经过3天轨道飞行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液氢、液氧低温推进技术,并具有向地球静止轨道发射卫星的能力。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而使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载人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使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此之后,中国的太空事业继续发展,经过约50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在世界上独立成为人类第四个航天中心的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以及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中国基础工业薄弱、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科学人才急缺、外部敌对国家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的年代中从零开始出发,以非常有限的投入,在不长的时间内,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中国自己的航天事业道路。

二、中国航天探索现状

自1956年我国开始研发航天技术和装备,60多年来,我国在发展航天事业过程中,在实现航天梦、中国梦的过程中也创造出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在这些精神财富的鼓舞、引领下,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一)各种应用卫星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方面,我国将研制发射高分六号、高分七号等5颗卫星,全面完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实现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观测。在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2016年,将发射中国首颗空间天文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和X射线脉冲导航卫星,使中国天文学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实现地面观测到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式发展,建立大尺度时空基准。

中国太空事业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它的成功深刻地折射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动力、过程和成功的必备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弥足珍贵,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

 

(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1.北斗导航系统“三步走”战略

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照“三步走”的战略实施,目前第一步和第二步已经实现。

第一步:建成试验系统,实现从无到有。2000年,我国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面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解决了卫星导航系统的有无问题。

第二步:星箭组批生产,启动组网发射。2004年,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首次开始批量研制生产卫星和运载火箭,密集组网发射,探索航天工业新的发展模式。2012年年底已形成区域覆盖能力,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运行服务,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性能指标稳中有升。

第三步:发挥系统特色,应用初见成效。由于具有导航、通信相结合的服务特色,试验系统经过几年发展,逐步被国内用户认可,在渔业、交通、电力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第三步,即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根据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建设计划,2018年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计划于2020年前,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并具有中国特色。届时要完成约30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和组网任务。

2.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建设

2015年9月30日7时1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该星是我国第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也是我国发射的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工作轨道为地球倾斜同步轨道。星上首次搭载氢原子钟,卫星入轨后,将开展星载氢原子钟、星间链路、新型导航信号体制等试验验证工作,并适时入网提供服务。此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此外,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二号全球组网系统,形成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

(三)探月工程计划

中国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中国航天活动,始终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节点、按照自己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到现在已成为航天大国,航天活动也发展到了探月工程。这是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也是深空探测的重要内容。

1.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

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嫦娥一号传回数据绘制全月图。

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包括嫦娥二号、三号、四号3次任务。嫦娥二号飞行突破6000万公里。嫦娥二号任务获得了7米分辨率月球三维影像,制作完成了优于1.5米分辨率的虹湾区域影像图,在澄海对峙区发现了月表剩磁所引起的微磁层的存在,进一步测量了月面化学元素,初步对铀、钾、钍、镁、铝、硅、钙等元素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全月球亮温温度分布和月壤特征,完成了四大科学目标。

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计划的时间为2020年前完成。

2.探月工程发展历程

2000年11月,中国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正式提出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2002年8月13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的2002年深空探测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将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2004年1月23日,中国探月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2006年2月9日,中国政府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探月工程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大专项。

2007年11月6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迈出深空探测第一步,抵达38万公里外的月球,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探月活动。在嫦娥一号成功实现既定目标之后,其备份嫦娥二号经改造已飞离地球6500万公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013年1月5日23时4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深空探测成功突破1000万公里,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能力得到新的跃升。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航天器飞行距离最远的一次“太空长征”。

自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以来,月宫里嫦娥便不再寂寞。至此,她已有三个“姐妹”相继升空——嫦娥一号成功绕月,嫦娥二号成功探月,嫦娥三号成功落月。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携月球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虹湾区成功着陆。这是人类航天器第一次着陆该区域。嫦娥三号和玉兔号月球车拍摄的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月面高分辨率全彩照片,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月球,也给全世界科学家研究月球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随着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软着陆、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勘查”的既定目标,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告一段落。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软着陆以来,嫦娥三号目前已超期服役一年多,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也创造了世界月球探测史的中国纪录。

未来两年,嫦娥将再迎来两个新“姐妹”——嫦娥四号预计于2018年实现人类航天器第一次着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计划2017年前后实现“奔月落月—采样—返回地球”的过程。

3.“三深”探测战略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深空探测是指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的探测。21世纪深空探测的五个重点领域:月球探测、火星探测、水星与金星的探测、巨行星及其卫星的探测、小行星与彗星的探测。2011年11月9日,中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探测器跟随俄罗斯的火星探测器“福布斯”飞赴火星,开始了对火星的探测研究。

深空探测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之一,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形成深空对地观测业务体系,在陆地资源调查及监管、地理要素观测、海域及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对陆海资源、气候、灾害的掌控和预测预警能力。在深空对地观测战略上,重点是实施对地观测卫星重大工程,加强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到2020年,国土资源领域将发射21颗业务卫星、6颗科研卫星,实现卫星数据即时推送、处理和业务应用。

 

(四)载人航天发展

1.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早在1992年,中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载人航天计划,即“921”工程。这一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目标是能够把宇航员送到太空,正常运行若干天,并成功返回。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组装、交互对接、补给以及循环利用等四大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组装、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关键问题。天宫一号就是中国在第二步计划中为了解决交互对接问题而发射的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被运往太空之后,通过对接可以被改造成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对接技术成熟之后,就可以发射真正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天宫二号将完成再生式循环系统、有效载荷和应用系统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研项目。

经过空间实验室阶段,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为此,我国会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2.神舟系列飞船

神舟无人飞船: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在轨道运行了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此次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神舟六号飞船:2005年10月12日9时,神舟六号发射升空,将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并于17日4时32分顺利返回地面。这是中国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将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送入太空。27日,翟志刚在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飞船: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于2011年11月17日19时36分顺利返回。神舟八号为神舟飞船正式定型型号。

神舟九号飞船: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神舟九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于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员刘洋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

神舟十号飞船: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于2013年6月26日8时7分安全返回。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与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联袂出征太空。

3.天宫建设(即太空站建设)

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并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在此之后,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它们分别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有人及无人自动对接试验。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天宫一号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多个重要时刻: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天宫一号超期服役两年半时间,其功能已于2016年3月失效。如今,天宫一号已正式“退役”,天宫二号已经“上岗”。

天宫二号: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备份产品的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在未来的数月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先后迎来两位重要“访客”——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并开展一系列实验。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将由长征二号FY11火箭在酒泉发射场发射升空,飞行乘组由两名男航天员组成。神舟十一号发射入轨后经变轨调相,将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构成组合体。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组合体运行第30天,两者分离,航天员乘返回舱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则暂定于2017年4月,由长征七号Y2火箭在文昌发射场发射。

我国计划在2020年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独立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五)中国掌握一箭20星技术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的轨道,创亚洲之最。中国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也一道完成首次飞行试验,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从发动机到商业应用实现质的飞跃。

中国一箭20星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一箭多星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发射技术。其发射方式优越,能充分利用火箭运载能力,降低卫星发射成本,使相关联的多颗卫星保持密切配合。

最早实现一箭多星的国家是美国。1960年,美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两颗卫星,1961年实现一箭三星。随后,苏联多次用一枚火箭发射8颗卫星,欧洲航天局也掌握了这种发射技术。中国在1981年9月成功运用一枚风暴一号火箭将一组三颗实践二号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为第四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2008年以前,一箭多星的“多”长期维持个位数记录,印度率先将其打破。2008年4月28日,印度成功发射一枚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这枚四级PSLV-C9型火箭搭载10颗卫星上天,总质量达824千克。印度一箭十星的成功发射轰动了世界,创造了当时世界航天史的新纪录。由此,印度也成为第五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2013年11月19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弥诺陶洛斯火箭从东海岸外的瓦勒普斯岛美国航天局基地点火升空,创纪录地同时把29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两天后,俄罗斯打破了该记录。11月21日,俄罗斯用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顺利发射32颗卫星,成为迄今为止,一箭多星的数量记录保持者。

此次长征六号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也标志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已具备了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我国除去长征6型火箭外,还拥有长征11和快舟系列快速反应火箭系统,这些火箭系统共同构成了我国快速反应运载火箭系统的高中低三个层面,如果说反卫星武器技术是太空战的“矛”,那么长征6型火箭和快舟系列火箭就是太空战的“盾”,任何企图摧毁我国太空资产的国家,都要好好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资本和中国开展一场太空战。

一箭多星技术助力分导式弹道导弹,可有效突破反导防御系统。一箭多星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单纯的航天科技。冷战期间,美苏在一箭多星发射领域激烈追赶,不断刷新卫星同时发射数量纪录与多轨道释放能力,向对方炫耀弹道导弹多弹头分导技术的最新进展。时至今日,美俄两国仍不时借一箭多星较量导弹突防与反导拦截。目前,长征六号一箭20星的成功发射表明,我国正逐渐与美俄比肩,进入航天领域的第一梯队。

(六)我国航天发展存在差距

根据我国以往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规划经验,中国太空事业将以15年为一个周期。目前,中国正处在太空事业、包括太空军事力量发展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新周期的开端。在过去的60余年,中国太空事业的发展已经为中国今后的太空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航天装备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令中国人民自豪的是,国防科研部门发挥自身的强项,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迈向外层空间。

尽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美俄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了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航天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绕地球一周并安全返回地面。美国于1962年2月20日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1969年7月16日,美国成功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把人类送上月球。飞船上载有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3名航天员,经过75小时50分钟的飞行后,进入环月轨道。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2时56分,阿姆斯特朗将左脚踏到月球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1981年4月12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此后又陆续建造了挑战者号、亚特兰蒂斯号、发现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其中,挑战者号在发射升空后爆炸,哥伦比亚号在返航途中解体。出于成本和安全的考虑,美国的航天飞机已全部退役。

 

三、中国航天发展目的与经验

(一)中国航天探索的目的在于服务人类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航天技术(包括军事航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打破超级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造福全人类。这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太空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顺应世界科技进步的大趋势,紧密结合国情,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以近地轨道的利用为主、以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为主、以军民结合为主、以自主创新为主;科学实验、应用卫星与载人航天保持相对平衡;重点突出、规模适度、经济上承受得起;近期计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前后衔接,可持续发展。

而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它的军事力量,包括外空军事力量,从来都是服从于其有限的国际战略目标,在可以预见的近期、中期和远期,中国不需要大规模发展自己的太空军事力量来支持自己的军事战略,中国目前在太空军事领域的发展始终走的是“压力—反应”这样传统的中国军事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只要其它国家太空军事化的发展没有给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重大的损害,中国不会主动地进行大规模的太空军事化努力,相反中国宁愿看到太空非军事化的现状一直保持下去。

所以,在太空军事化面临重要转折的今天,我们看到中国是在两个方向上力争掌握局面:首先是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防止太空军事化走向不可控制。其次是努力发展自己的太空事业,争取在对抗中不落后于对手。因此我们在观察中国太空事业的发展时,除了看到中国太空事业的进步和将会对世界格局带来的深远影响之外,更要看到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积极推动外空非军事化努力的国家。中国一直在自己的外交活动中通过各种努力,向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最发达的空间大国,建议尽快缔结新的防止太空武器化和制止外空军备竞赛的国际条约。

但是,中国在外空军事化方面的努力始终没有得到美国的正面回应,正如多年来中国在核武器问题上所持的公正态度一直未得到美国的回应一样。

(二)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经验

中国的航天事业自上世纪50年代末创立以来,走过了艰苦奋斗、初有成效、持续发展和走向成功等重要的时期,成为完全建立在中国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基础上的中国最成功的产业,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最宝贵的具有全局性的经验。

一是高层建瓴的战略规划。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首先在于中国历代领导人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战略远见,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战略发展规划,早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就指出,我们要搞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在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吃饭穿衣问题还没有解决,而科学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能够下这样大的决心,是何等的战略远见。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曾指出,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在以后的中国历代领导人都从战略高度统揽全局,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牺牲、奋斗和深厚的创造力。中国的航天事业直接显示出在特定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科学、爱国和奉献精神所能够创造出的惊天事业。在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数百名出类拔萃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海外回到了祖国,其中一些人直接投入到“两弹一星”项目中,成为中华民族在那个时期的脊梁人物,在中国早期的太空事业,就有从美国冲破重重困难毅然回到祖国的邓稼先、钱学森,他们在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前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而成为所有真心爱国的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的国内知识分子也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中国当时战略性的导弹和航天系统,他们在当年一度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不为名利,以爱国牺牲和奉献的精神,完成了中国太空事业艰难的起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感人的一页。

三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全国大协作的发展道路。中国航天的成功在这一点上与其它真正成功的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一样,显示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可贵。由于太空事业的头等战略和军事意义,中国的太空事业就是在美国和其它太空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发展起来的,在充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国内各行业在本领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从而使航天事业成为全国大协作的结晶。

四是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方法。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资源限制,中国用于航天事业的投资始终不足。与此同时,由于基础工业和技术储备的限制,中国不具备在航天所有领域齐头并进,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实力。在这种前提下,中国的航天事业采用了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先进管理方法,相继实现了一系列关键性重点突破,从而带动了全局。然后在不同的时期上继续选择新的重点突破方向,继续扩大航天事业对国家战略力量和现代化全局事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结束语

21世纪,世界航天大国的太空战略依然是根据本国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需要,以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争夺制天权。基于这种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与中国航天项目的新形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要实现太空领先的目标。对于中国来说,太空领先,不仅仅是完成军事科技任务,同时也是地缘政治中的一部分,可以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能力在最为复杂的竞争领域赢得竞赛,从而显示自己的生命力。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012/9140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