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大家谈

孟大雁:把血的颜色说成是红的

2016年07月20日 14:23

 

82壮士

和杨虎熟悉,看他的作品也多。每看一部似都有些感慨,但也都只是见面说说,从未动过要写下点什么的念头。

这次不一样了。杨虎声言搞了个电影,是故事片 ,打仗的,取名为《刘老庄八十二壮士》。不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花费不足一千万,同时,还要在全国各省市的3000多家院线上映。

——这还了得!从电视纪录片转到电影纪录片行业中的几年里,杨虎已经变得叫人不认识了——他先是以反映边防军人题材的纪录片《帕米尔之恋》,一举拿到了第17届“世界军事纪录电影”最高奖“意大利总统奖”;随后,又以一部反映汶川地震军人救援故事的纪录片《为了生命》,获得了“俄罗斯奥泽洛夫金剑奖——纪录片特别大奖”;国内的奖项自不待说,从“文华奖”到“金熊猫”大奖他悉数拿到,不一而足。如今,他又猛一转身,居然搞起了电影故事片。他的这一转身“华丽”不“华丽”暂且不说,单就他在不算年轻的年龄里,大胆地变化创作手法、勇于涉猎多个领域的勇气,就足以叫人高高地仰视了——我承认,同是一代人的纪录片创作者,看到杨虎的这一切,心里总不免有些酸酸的感觉。

知道杨虎电影上线,届时正在西安出差。于是放下手头的冗繁,急匆匆地在一个周末的上午买到票,坐到了一家影院里。还好,我来的早,能容纳390人的影厅里就我一人坐到了最中心的位子。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橘黄的灯光下,还是就我一人;电影开始了,照例是十分钟广告,同样还是没有一人进来;正片开始,终于有一个女性的身影闪了进来,坐在了门口。我心中一阵窃喜:难道在西安还能遇到一个和导演有某种关系的女士?不到十分钟,她起身转了一圈,居然出门走了。这时我才注意到她的衣着,原来是搞卫生的。得,还是我一个人独享这剩下的100分钟吧!

杨虎尽力了,影片的实际水准超出了我的意料。他遵从历史的真实,把我军历史上一场著名而又悲壮的战役表现的真实可信而又颇具观看性。影片情节戏剧性的成熟把握、片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心理情绪的刻画、战场氛围的营造以及战斗中战术、技术手段的运用,均以具有震撼力的、丰富视听效果表达了出来。应该说,这部片子的整体质量不输给国内的大部分战争影片。

《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是历史的血痕中开出的一朵英雄之花。也许是教育背景和年龄的关系,我在看完本片之后,仿佛又重回到了为民族存亡而热血抗争的那个年代,身心又一次受到了洗礼,被片中新四军战士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英雄气概鼓荡得热血沸腾!独自走出影院,在热血沸腾后的渐次冷静里,我生发出了这样一些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地去看待和表现历史?我们的民族到底还需不需要英雄主义的东西了?这种我们已经见惯或许有些厌烦的正气歌或曰主旋律的作品,今天,应该怎么去搞才能有市场呢?!

 

t01ad56c17113d2d624

杨虎是个军人,又是做电视纪录片出身的。他对我军宗旨、职责、使命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对电视纪录片表现方法和创作理念,又有一种难得的谙熟。这些都是杨虎和其它电影导演相比的不同之处,也构成了他作为电影导演的一种优势。因而,他在这个影片中所体现出的最鲜明的亦或是最大的优长就应该是真实。——故事题材、人物关系、场景设置和摄影、剪辑中的艺术感觉,都应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首先是题材选择的真实。故事取材于我军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战例。1943年3月,新四军3师4连的82名指战员,为掩护当地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在淮阴刘老庄地区和千余名日军激战,最终以毙敌170多人、伤敌400余人的战果,成功地牵制敌人10个小时,艰难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最后82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

像这类以历史史实为题材的创作,最难得的就是具有历史的文献性、纪实性乃至战史性。它要求作品依据历史的真实时空去勾勒出战役的原貌,与事件的来龙去脉、演进过程、主要程序和最终结果相吻合,体现出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以至于成为我们国家或军队重要的史的文化积累。但,电影艺术的规律,又要求它不能是一部战史教科书。要依据史实的起因和结局,按照人物行为的脉络和性格特征去表现党和军队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那种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刘老庄八十二壮士》就是这样的作品,它坚持把创作带到革命战争史的纵深地带,把镜头对准战场,直接去表现血与火、生与死的巨大冲突,在生死关头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准确地再现革命军人的生活和情感,展示其独有的精神境界,这种题材的本身就有着不可比拟的崇高性。

片中以连长白思才为首的新四军四连,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英勇顽强,毫无惧色;利用各种战术手段,成功牵制了敌人10个小时,为我后方机关的转移和群众的撤退,赢得了时间。最后,面对牺牲,连长向阵地上尚存的新四军战士说,“我们也许会牺牲,但我们的后人会继续战斗,直到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向大海。同志们,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再尽最后一份忠!”指导员高喊:“共产党员都到我这来!”四连的战士以坚强的意志向指导员靠拢,在如血的夕阳下,完成了向敌人的最后一次冲锋。

英雄主义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情结,也是我们民族战胜外侮、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法宝。因此,它所蕴含的集体主义、荣誉感、责任意识以及为完成伟大理想、重大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气概和行为,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流意识。但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趋利为己的思维方式逐渐占据了本应是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所处领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当下的一些人,并不反对或不否认英雄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曾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起到的重大作用,但在他们的意识里,已不会让空落、邈远的英雄主义占据主要的统帅地位,他们要为自我意识和自我生存法则留有更大的空间,这很难说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前些年,同样是一部以战争题材而名噪一时的大制作影片,反映的也是一次以少御多的狙击战。而制作者在影片中刻意强调的是以所谓的“人文关怀”去观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把英雄主义,仅仅理解为“为了家族的生存而猎取资源并为此奋斗牺牲的故事”。片中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似乎有意无意地淡化了战争的性质,忽略了理想、信念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应该不是我们所提倡的英雄主义。因此,该影片中的一个连长,在完成了阻击任务后,因没能听到上级承诺的集结号,耿耿于怀了一辈子。——这就是在英雄主义理解上的差异,而造成的作品价值取向的不同。在杨虎的《刘老庄八十二壮士》中,我们看到的是,影片一开始,一排长蔚庆忠为了保护老百姓,不惜暴露自己,和敌人打了一场遭遇战。最后他在送走周老爹突出重围后,看到给我方造成极大伤害的敌炮兵阵地时,他和战士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牺牲的代价去摧毁敌人的阵地。

 

20130314101917107

杨虎没有忘记英雄主义所彰显的崇高价值,在人物人格塑造上的意义。古罗马文论家朗吉弩斯,将文艺作品对人的“人格培育”的作用,比喻为“伟大心灵的回响”。他认为:人一旦失去了对伟大心灵的感应和体悟,人性中的麻木、冷漠、委琐就会接踵而至,人生必然会阴暗卑下。所以,可以说,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永远都不应只是过去的辉煌和少数豪杰的壮举,而应是一个阶层、一个集团和一个民族的生命涵养和人格提升。一句话,只要我们还对尊严和高贵的人生心存向往,那么,英雄主义的心灵回响就不应该断绝,对它任何形式的轻慢或熟视无睹,都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悲哀。

《刘老庄八十二壮士》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他们发现赖以退却的交通壕是一条“断头路”时,面临一下子陷入绝境的副连长石学富,本能地喊出“是断头路,早点咋不说,叫弟兄们怎么办?”指导员李云鹏暴怒了:“那乡亲们怎么办?后方机关怎么办?”在他的意识里,军人为保护老百姓、保护后方机关和主力部队而牺牲是天经地义的事,容不得有半点的怀疑和懈怠!这时连长主动承担了责任,并下令“不愿意坚守阵地的,可以立马走人,不算临阵脱逃。”寂静无声的战场上,战士们回答他的是一声声子弹上膛的声响,副连长石学富也扛起了一箱弹药走上了前沿战位。至此,四连的将士们在生死关头完成了一次责任和人性、生命和义务的碰撞,在悲壮中竖起了一座英雄的雕像。

其实,像这种以少御多的阻击战,在战场上是常有的事。它的意义就在于以少量的代价去保护更大的战场利益。这少量的代价,可能是物也可能是人,是军人就该理解这一点。所不同的是,你怎样面对死亡,你以自己的牺牲在战场换来的是什么。

从这一点来说,历史上的刘老庄之战,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战役。新四军以一个连的兵力,迟滞了敌千余人10个小时的对我后方机关和老百姓的围剿;以82人牺牲的代价,换来了歼敌170人,伤敌400余人的战果。据说,这些英雄们在完成阻击任务后,没有一个人被俘,没有留给敌人一件完整的武器,表现出了革命军人高尚的气节、顽强的斗志和取义成仁的大无畏精神。

影片中对敌我双方关系的表现,也是一大突破。片中不仅仅表现了两个武装集团在战场上的较量,而且把这种战场较量延伸到了双方的思想、信仰、智慧、道德领域中去展现。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日军,没有时下许多“雷人”神剧中滑稽戏虐、不堪一击的形象:机械化的装备、严整的军纪、狡猾的作战意图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军的真实。而联队长川岛侄儿太郎的被俘、日军小队长佐佐木设法营救太郎的细节,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心态。影片中,被俘日军太郎在回答小孔明“小小年纪为什么不去读书,却来中国杀人”的提问时,用稚气未脱、背书似的腔调说道:“为了解放支那,为了大东亚共荣,谁反对我们就得死!”,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在欺骗年轻的国民去充当炮灰时,也是把侵略战争蒙上了一层圣战的面孔。杨虎不止一次地和我讲,他在进行剧本修改时,特意在联队长川岛和小队长佐佐木对话中加上了这样一段话:“杀一个中国人时,被一群中国人看到了,你就要把这一群中国人杀掉;而你杀一群中国人时被一村的中国人看到,那就得把他们统统杀掉。如果有一个人活下来了,那他就永世都会记着这个仇恨。 ”——这段话,表明了非正义战争对人类的戕害、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暴戾残忍的本性,也间接的反映出了侵略者多端作恶时诚惶诚恐的心态。

也有些抗战影片声称要把作战的双方还原成人去写,把他们都当成有信仰的群体去表现。殊不知这两个为着各自利益去殊死搏杀的群体,他们的信仰有着高尚和邪恶的区别,这两个群体的人也有着斗士和魔鬼的区分。如战场被俘士兵交换的一场戏,当被交换的双方士兵在身体相错的一瞬间,新四军战士小罗突然高声唱起了“新四军军歌”大踏步走回自己的阵营,这时日军士兵太郎也匆忙唱起了日本国歌“君之代”来应对。——这件事在历史上未必有,但却是现实战场上一种敌我双方真实思想、情感和信念的流漏和比拼!这个颇具特色的矛盾冲突,让观众从单纯的历史事件关注中,转化成了对这类民族冲突中各自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思考;导演在这两支军队、两个士兵的“同”与“不同”的艺术处理中,为我们感悟军人生命价值以及战争性质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联想。

 

p1895717577

 可以这么说,杨虎蕴籍在《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并不是从人物形象外化和影片片型以及表现手法中简单归纳出来的,而是贯穿在整片中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思。它包容在了情节设置、人物关系以及场景处理等方面,使之从影片的内核中赋予了全片了一个鲜明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形象,使作品生发出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悲壮美!

看得出来,杨虎把较多的心思放在了片中的人物身上,一改过去同类题材作品重过程、好场面、看结局的倾向。他注重在战争的背景上,让弥漫的硝烟、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式转化成人物性格的表现空间,深入细致地刻画革命军人在战争中的心理和情绪,使之成为一个真实可信而又立体多维的英雄群体。

影片中人物关系的设置,是编导颇具匠心的安排。连长白思才和一排长蔚庆忠,相同的出身,共同的战斗历程使他们亲如手足:蔚庆忠为救乡亲违反军纪被关禁闭,白思才怒闯禁闭室;一排长在将要完成九死一生的护送百姓突围任务时,连长把自己的配枪赠与了他;面对牺牲,蔚庆忠让田一枪给连长带话:下辈子还当你的一排长!这种在战火中结成的兄弟情谊,生死与共、肝胆相照,随情节的推进愈发令人潸然泪下。而连长和指导员的关系则是另一番情形:走过雪山草地的连长意志坚定、敢作敢为,在战场上足智多谋,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而学校教员出身、又上过抗大的指导员,有文化、会打迫击炮,工作和生活里,他既有坚持原则的一面,又有着非常人性化的一面。在关蔚庆忠禁闭、白思才谈恋爱的问题上,他和连长是有着较大的矛盾分歧,但在战场上,连长的右胳膊被炸掉,指导员李云鹏忍着心痛对他说:“跟你商量点事,我发展了五个人入党,如果你同意的话,就请签字吧。”连长用左手拿出笔,歪歪扭扭写下了“白思才”三个字后,若有所思地说:“这支笔还是你送给我的,以前你让我签的报告啦、检讨啦我都没签,倒是用它写了几封家信。其实呀,当时我挺烦你的,现在我觉得咱哥俩呆在一个连队,挺好!”这是性格不同、经历迥异的两种军人,在共同面临生死时心灵的融通;是同一人生目标和道德责任的两个军人在对待共同的敌人时,精神所出现的共振!影片的最后,在冲入敌阵之前,即将面临取义成仁的结局,他们相视一笑,——两个崇高的灵魂、不屈的生命,此刻瞬间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这种以真实的、著名的战例拍摄的电影,如何去把昨天的英雄表现得叫今人能够接受、并自觉地把它当成今天精神的楷模,我认为《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显然是注意到了这一点。那就是用当代英雄主义的观念去观照历史,将昨天这场关乎民族命运、民族气节的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战例去审美化的表现。影片中的作战场面拍摄的十分精彩,它不只是编导对战况的叙述,而是浸润着创作者的美学思考、体显着作者战场场景把握功力的艺术展现。

说实在的,在看本片之前,这正是我所担心的地方:拍战争场面是八一厂的优势,但是不是杨虎的优势呢?可影片一开始,一排长为救乡亲,在村庄和日寇遭遇的第一场作战戏就叫我折服了:节奏的快捷娴熟、演员表演的矫健洒脱、视听效果的突兀震撼,把一场渗透着作者情感、体现着战斗场面把握技巧、具有凌厉奇绝审美价值的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

《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没有因为具有着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而把电影中的画面、音响、烟火、特效等手段放到了的次要地位。相反,这座英雄主义大厦的建成,恰恰是因为有了众多的电影构成元素的廊柱来支撑才得以实现。如影片一开始,和敌人遭遇,激烈迅捷的枪战前,是一幢民宅上静谧的鸟巢中两只雏鸟的嬉戏逗闹——这看起来是个闲笔,实则却把战前的气氛写活了,也恰恰巧妙地运用了悲剧美学中悲与喜、动与静、优美和壮美的辩证关系。片中静物的使用,还有日本兵随身须臾不离的小螺号;寄寓着连长白思才和女兵秋阳情感、最终又伴随着连长壮烈殉国的那把微型手枪,这些都被编导赋予了敌我双方个人身世的信息含量,成了军人们在战场这个特殊环境中的一个情感的媒介。

《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的画面拍摄,既没有图解影片英雄主义主题的被动,也没有游离在主题之外过分追求形式美的做作,多角度、多机位、多视角的运用,使电影摄影的造型功能贴合着影片英雄主义的主题,产生了一种多彩的美学升华和深邃的情感积淀。如八十二壮士牺牲场景的拍摄,就熔铸了导演和摄影浓重的情感色彩:一排长蔚庆才和日本小队长佐佐木在最后的拼刺中,敌我都只剩下了一人,双方怒目原睁、都没有惧色,在相距十多公尺的距离上,攥足了气力,呼喊着向对方冲去,——两把刺刀同时穿过如血的残阳,同时扎进对方的胸膛。狼烟四起的战场上静寂无声,只有为敌的双方在用尽全身力气后,相互支撑着矗立在旷野……;副连长石学福,在收集敌人的弹药时,一个伤重的日本兵悄悄拉响了手雷(这种情形,在过去的影片里,只有我们的战士才会这样做),石学福为救战友毅然扑向敌兵。牺牲后,战士们在哭声里抬着自己的副连长走回阵地。此刻,摄影采用了压低地平线的广角镜头拍摄,突出了傍晚时分漫天的彩虹,踽踽而行的士兵和他们的副连长在远天的映衬下仿佛一尊移动的雕像;连长白思才,在敌人的刺刀刺入他身体的一瞬间,他用心爱的手枪回身打掉了敌人,然后拼尽最后的力气高喊出:“吹号——”,司号员小罗引爆了预先埋设的炸药,一阵山崩地裂的爆炸后,是静声处理的尸横遍野的战场,硝烟遮蔽了夕阳,连长垂握手枪,单腿跪地,仰望苍天,红色的枪缨反复吹拂着殷红的落日,寓意着一个的伟大生命并没有因为肉体的消失而冥灭。

尽管杨虎是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在镜头的运用上,他不拘泥于纪实表现,一向注重发挥镜头的塑造和表意作用,这个特点在他的一系列获奖纪录片中尤为突出,不知这是不是他走上故事片导演的一个先天的优势 。《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片中的摄影,角度独特、视角多样、造型手段丰富。其中有不少镜头是采取避开常人的正常视点、赋予所表现内容以独特美学意蕴的拍摄方法,给人的印象很深。如当指导员李云鹏知道了是因为一排长蔚庆才遇敌开枪才延误了和大部队会合的时机时,他坐在熟睡的蔚庆才床前,恼怒地看着他。这时镜头选用的是,透过李云鹏眼镜片的侧方,拍摄到的在卧榻里酣睡的蔚庆才影像的倒像,视角十分奇特,表现出了指导员李云鹏此时此刻气急恼怒的感觉。在日本联队长川岛教小队长佐佐木去如何杀人的一场戏中,同样也采用了从川岛眼镜片后去拍摄的方法。不同的是,当川岛告诉佐佐木如何去杀人时,镜头中出现的是,在川岛眼镜片后看到的从下摇到上的佐佐木影像的虚像,——这个镜头仿佛告诉人们,佐佐木等日本军人就是在这样理念的引导下,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屠杀、犯下了累累罪行,最终从人变成了一群野兽!

本文的最后,还想说说关于片子的商业效益问题。确确实实地说,今天已经不是光完成了你的创作意图而可以不去考虑投资回报和院线效果的年代了。片子投资少,并不是一个电影导演的优点,它说明你还不善于用市场手段去进行更大的制作。如何在核心价值观、艺术创作和商业效益之间找到一条融通之路,是杨虎下一步必须面临的问题了。杨虎,我相信你!再和你们领导说说。说你经过思考和调整,找到了一条能够在保证政治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经济效益满盈的路数。你的下一部作品一定会更好看、一定会出现观众买不到票的情景,八一厂也将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片子看完了,话也就说这么多。是好是坏,希望杨虎能担待点,不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720/9144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