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铭记历史壮举 弘扬长征精神”百姓宣讲 报告
全家人的长征
2016年10月20日 09:06
大家好!我叫胡明,来自丰台区西罗园街道,是一名讲公益故事的志愿者。我宣讲的题目是《全家人的长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一家10口人中,有6个人牺牲在了长征途中。
1933年10月,年仅18岁的李中权受组织派遣,回到了家乡四川的达县,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起了地方政权,担任了红军游击队的政委。他的爸爸、妈妈、大哥、二哥、大妹都先后参加了红军,或是为红军工作。这一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红军家庭。还是在红军开始长征前不久,李中权的父亲和大哥便在战斗中牺牲了。
1935年3月,随着嘉陵江战役的打响,也揭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序幕。李中权和二哥、大妹及妹夫都是红军正式的战士,他53岁的妈妈就是为了要给红军保存力量,避免反动派的追杀,坚定地靠着一双小脚儿,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也跟着红军开始了长征。部队朝哪走,她带着孩子就朝哪走。最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不过15岁。在长征期间的战斗中,李中权的二哥牺牲了,他的大妹和妹夫双双饿死在了草地中。
1935年4月,长征开始不久的一天,行军中的李中权,忽然在路边红军家属的人群中,看见了妈妈。他来到妈妈面前,却不知道说什么。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她,爸爸和大哥已经牺牲了的消息。妈妈对他说,这些日子你去哪里了,也听不到你的信儿。我告诉你一件事,你别难过,你爸爸和大哥为革命牺牲了。那一次,李中权同妈妈,还有弟弟妹妹是抱头痛哭。妈妈对李中权说,儿呀,继续当红军。我带着娃儿跟你们走,等他们长大了,还去当红军。
1936年3月的一天黄昏,在西康雅安宝兴城的一幢二层小木楼上,正准备带部队再次进入草地的李中权,透过楼上的小窗,看到了妈妈正拄着拐棍儿,一瘸一拐地艰难地走着,后面跟着的是衣衫褴褛的弟弟妹妹。分别已经整整两年了,忽然在宝兴城的夕阳里见到了亲人,这让李中权感到像是在做梦似的。
他把妈妈接到自己的小屋,看见弟弟妹妹狼吞虎咽地吃着用杂粮煮的粥,李中权难过极了。这一夜,他和妈妈谈了很多。他劝她们就在当地先住下来,别再跟着部队来回走了。可深明大义的妈妈说,一定要继续走,就是要饭也要跟着红军走。她再三叮嘱李中权,要带好队伍,革命到底。
第二天一大早,在妈妈的嘱咐声中,李中权恋恋不舍地与母亲和弟弟、妹妹告别,带着部队出发了。
三个月后,已担任红四方面军大金川独立二师政委的李中权,带领部队经过西康丹巴县时,又在路边遇到了妈妈,妈妈正在两个弟弟的搀扶下吃力地走着。李中权立即跳下马,大喊了一声:“妈妈!”他扶住了妈妈,把背包放在地上,让她坐下来休息。
看到骨瘦如柴的妈妈又知道她肚子上长了个毒疮后,李中权心里难受得跟刀割似的。能为妈妈治疗一下该有多好啊!可是在这样艰苦的长征途中,到哪里去找药呀?
“政委,部队走远了。”通信员在轻声地催着李中权。
他不忍心留下重病缠身的妈妈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可大金川独立二师也离不开他这个政委啊!看着李中权万分为难的样子,通信员迟疑了一会儿小声地说:“要不,我留下来照顾老人家吧!”
“不行,红军一个也不能少。”妈妈大声地对李中权说:“我能走,两年都走过来了,还愁走不到陕北?我听说了,有红军到陕北了,你快带队伍去吧。”
看着妈妈勉强的微笑,李中权预感到,这一次,也许就是自己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了。他解下自己的粮袋,牵过自己的战马,将粮袋和缰绳交到弟弟的手里,转身就去追赶部队了。听着背后弟弟妹妹的呼喊声,感情的潮水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模糊了李中权的视线。
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在战马的帮助下,李中权的妈妈和弟弟妹妹们翻过了大雪山。可到了草地后,妈妈再也走不动了。她身上的毒疮,周身剧烈地疼痛,已到了生命的极限。她用别头发的簪子,把毒疮挑破,流出来的都是黑黄色的脓水。
弥留之际,她再三询问身边的三个孩子:红军现在已经到哪了、你们能不能还跟着红军走。当听到孩子们再三说,我们一定要找到三哥,一定要去参加红军后,李中权的妈妈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孩子们一边哭一边用手挖开泥土,掩埋了妈妈的遗体。他们那时还不知道,他们当红军的姐姐、姐夫也是长眠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地的沼泽中,长眠在红军长征的路上。
红军部队收留了3个孤苦伶仃的孩子,使他们和三哥李中权团聚在了延安的宝塔山下。兄妹4个人紧紧地依偎在一起,面向南方,暗暗发誓:爸爸、妈妈,我们永远当红军!
故事讲完了,故事反映的是,血浓于水的母子情,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020/9168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