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实施七大群体增收激励计划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2016年10月28日 13:19

 

国务院出台居民增收激励计划 这七类群体将受益

国务院21日公布《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员等七大重点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计划,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专家表示,七大重点群体代表了劳动者中的大多数和关键少数,对全体城乡居民增收具有以点带面的作用。在政策落地过程中,要避免简单涨工资、涨福利了事。

为何选择七大群体?

——抓住“牛鼻子”以点带面

“实施七大群体激励计划。”《意见》提出,瞄准技能人才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

这七大群体分别是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队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

为何要瞄准这七大重点群体?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表示,这些群体在各行各业城乡居民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的是代表了新时期国家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有的是城乡居民增收的短板。对这些群体的有效激励,就是牵住了“牛鼻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有力支点。

“这七大群体代表了劳动者中的大多数和关键少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说,例如,科研人员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技能人才是大量企业职工的典型,基层干部队伍可以辐射到各级干部与公共管理从业者。因此,政策选择的目标群体具有明显的带动引领能力,对全体城乡居民增收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体现了政策设计的合理性。

有哪些增收措施?

——对七大群体各有实招、硬招

针对这七大群体,《意见》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并提出要实施就业促进、职业技能提升、托底保障、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收入监测能力提升等六大支撑行动。

记者注意到,《意见》提出了不少的增收实招、硬招。如,针对技能人才,《意见》明确,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鼓励企业采取协议薪酬、持股分红等方式,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针对科研人员,《意见》提出,赋予科研单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全面取消劳务费比例限制,下放科研项目部分经费预算调整审批权。

针对基层干部队伍,《意见》明确,落实基本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将规范后的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纳入地区附加津贴,实现同城同待遇。推进公务员工资调整制度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意见》提出,建立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对实现就业的低保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可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

在李强看来,激励计划将技术、管理、劳动、资本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作为重点,以效率提升作为增收的源泉,以产业发展作为增收的前提,这就使得《意见》的目标实现具备充分的可行性。

 

如何落到实处?

——专家:不能简单涨工资了事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形成政策合力,将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落到实处。

“要确保改革真正取得成效,更需要政策执行得不偏不倚。”薛澜认为,要避免在具体政策的设计与执行中产生路径依赖,延续传统思维,简单涨工资,涨福利了事。”

薛澜建议,政府应促进执行部门在方案细化和配套措施跟进方面进行创新,将涨工资的效果落实到“促能力”上来,为全社会营造“知识创造价值、技高者多得”的收入分配改革认知。让居民真正通过知识积累与技能提升来获得更多的收入,享有更好的生活。

《意见》还明确了实施路线图:鼓励先行先试。选择部分省(区、市)开展城乡居民增收综合配套政策试点。选择部分地区和科研单位开展专项激励计划和收入监测试点。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避免过度许诺和全面铺开。”薛澜指出,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巨大的资金投入,政府需要分步骤、分情况,按计划实施,采取挑选重点、逐个击破的方式,配套措施要跟上。过度许诺和全面铺开并不利于有效的解决问题,激励需要作用于支点,产生撬动作用。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只是多发三五百

在“城乡居民增收面临一定困难,财产差距有进一步扩大风险”的背景下,这项有针对性的措施抓住了当下社会的关键命题。落实这个指导意见,需要地方执政者们更高站位的认知,以及系统性社会治理的智慧。

根据瑞士投行瑞信在2015年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达1.09亿,居全球第一位。但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仍然偏低。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还非常脆弱,如果参照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经典问句“房贷、结婚、教育、看病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大压力”为标准,中等收入群体人数更少。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仅关系到社会改革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共识与民众的幸福真谛。如果只是给文件中列举的七个群体“倾斜性地涨点工资”,每月多收入三五百元,显然认识只停留在皮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要以市场化的思路,实现有效激励、激发创富动力,做好大量的“外围性”工作。

这么多年来,中等收入群体之所以脆弱,根源还是市场经济不完善。所谓民生三座大山,也跟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商业住宅和保障性住宅,之间地位和角色没有摆正有关。

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本身也有差异性。不同群体的增收来源不同,有的需要减少创业成本,有的需要加强产权保护,有的需要完善工资制度……对象不同,手段就要不同。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图谱,绝不是财政拆东墙补西墙那么简单。

居民增收的构成,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资料显示,这也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80%,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还不到20%,在当前股市投资、房产投资等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的背景下,需要有更多手段让这部分比重实现增长。尤其要通过宏观政策、金融政策方面的改革,真正让社会充沛起来。地方领导如果不懂宏观经济、不懂金融,很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有根本性改观。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只是一个收入增长问题,还是改革深入、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的命题。它不是一个短期性的措施,而需要长期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努力,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系统的革新。

 

收入问题,事关民生福祉,也是国之大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关键目标就是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

当前我国GDP增速放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向收入分配领域传导。刚刚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聚焦技能人才、科研人员、职业农民、创业者等七大类劳动者群体,建立增收激励机制,有利于让更多百姓加入中等收入群体,是确保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的关键之举。

作为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可以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而且,这部分人群对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性能有着较高要求,可以倒逼供给体系加快改革,提高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形成一种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不过,当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面临不少困难。一方面,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压力。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没能跑赢同期GDP增速。另一方面,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持续巩固这种态势的压力很大。

要提高居民收入增速,核心还是要提高GDP增速,没有GDP增速,居民收入很难快速增长。这方面还是要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政府应该更多地将财政资金帮助低收入群体,这方面对于提高居民收入作用更快。

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要“做大蛋糕”,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也要“分好蛋糕”,加快收入分配等改革举措落地,使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因此相关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将《意见》落到实处,使得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步子迈得更加有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028/9181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