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阙维民:“一带一路”的时空解读

2016年10月28日 15:34

 

QQ截图20161028153332

阙维民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1028/918109.shtml

精彩论述:http://www.71.cn/2016/1028/918112.shtml

今天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带一路”的历史解读;二是“一带一路”的空间范畴和线路网络;三是“一带一路”的维护和监管。

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如果用“丝绸之路”这个词来检索,一般会检索出两个主题,历史文化和考古。但如果用“一带一路”去检索,更多是经济贸易为主的文章。我在检索的过程中,“一带一路”从世界遗产角度来论述的只检索出过一篇文章。

当“一带一路”被提出以后,“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又掀起了第三个学术高潮。有一篇英文的学术文章中有这么几句话,我翻译一下:“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东南亚、中亚、印度、地中海与北欧的跨欧亚贸易交通网络,大约兴盛于公元前一百年至公元1450年。呈现出两个学术研究的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从19世纪末至1930年初,经历了五十多年。主要是欧洲人、日本人、美国人在中国的新疆,包括中国西北与中国甘肃省的学术探险、发掘。

第二个高潮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契机是一系列地缘政治、文化与技术的实现,以及作为历史学科范畴和教学领域的新世界史的出现。研究“丝绸之路”的第二个高潮不仅产生了学术与大众出版物以及其他媒体产品等实质内容,而且在历史学者中就“丝绸之路”的范围与意义产生不断拓展的视野。这个视野当然是随着国际的交流而扩展的,“丝绸之路”给我们展现了历史上的一个经历,大家都可以去寻找。

自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以来,这一术语在今天是否仍然有效,笔者的回答是响亮的:是!没有理由放弃这一虽不准确但激励人心的术语,没有传奇的历史就是平凡的历史,而且“丝绸之路”及其因数字化技术而扩展至全球的研究现状,显然确保我们在认识“丝绸之路”方面正处于一个长足进步的时代。我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实际上就是把“丝绸之路”的认识和现实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了。

 

“一带一路”的提出,使得西方又开始了关注“丝绸之路”了。天山廊道的道路网,在2014年已经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了,是中国、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三个国家联合申报的。申报的具体内容都在这儿,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个地图,从长安开始,经过天山,出境到中亚两个国家。2015年3月份,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文件里,有三处提到了遗产:第一处提到“丝绸之路”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给了一个定义;第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可以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第三是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

这是什么意思呢?第一,强调了这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第二,强调了“丝绸之路”可以共同申报、联合申报;第三,除了我们知道的遗产之外,还可以挖掘我们不清楚的遗产资源。我们要谈“一带一路”,可以从世界遗产的标准来谈,大家知道世界遗产的标准公约是1972年提出来的,在侯仁之先生的倡导下,1985年中国签署了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是法律文本,没有改动,但是如何执行、如何理解、如何操作,经常有变动,其操作指南从1977年的第一份到现在已经改动了大概20次。第一个版本只有二十几页,到现在有两百多页。

简单介绍几条世界遗产的标准:第一,代表一项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第二,展示在一段时间内或一个世界文化时期内在建筑和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中的一项人类价值的重要转变。第三,反映一项独有或至少特别的现存或已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文明。关键是最后一条,直接或明显地与具有突出普遍重要意义的事件、生活传统、信仰、文学艺术作品相关。这个意思其实后面已经提到了,委员会认为本条件标准只适用于在特殊情况下承认列入名录,并与其他文化或自然财产遗产的标准联合使用,这条标准就是说,这条标准不作为单独的标准,必须由其他的标准合并才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按这条标准去检索的话,可以检索出一千多个项目。

 

我们知道,“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之前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的大交流,它有几个历史价值:第一,宗教文化交流的价值。比如,古印度的佛教到了中国,被我们吸收、发扬,成就了中国的禅宗、宋明理学,然后中东的伊斯兰教和我们交流后,在中国慢慢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回族。第二,商业文化的价值。丝绸、瓷器、茶叶这些货物伴随着汉文化价值属性传播到了异域。日本、琉球、越南、朝鲜、韩国、东南亚诸岛都能看到汉文化。我们不会迷路,商店的标牌上都有汉字,这就是汉文化圈。第三,中华民族融合的价值。有些人说,元、清都不是汉族,是外族,这个观点是不合适的。

“一带一路”的历史价值。我们有个愿景就是展示21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平台,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还有些愿景,比如,产生新的世界通行货币体系与支付方式。因为现在的国际的兑换方式是美元,石油的兑换是靠美元来兑换的。在打伊拉克之前,美元的兑换比率很小,打了仗了以后大幅度上升。这就是山姆大叔在中东为什么要打仗的关键。

我再谈谈“一带一路”的命名。李希霍芬名了“丝绸之路”,他到过中国7次,这7次的路线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地名或者地质发现,实际上都始于他。他来中国以后写了几本著作,一本就是《中国:我的旅行收获及其研究》,当然还有其他的翻译叫《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中国日记,其实就是一种随记,这本书出版于1877年,一共是758页。在它的检索页里面检索跟丝绸有关的名词,首先可以检索出丝绸,然后是丝绸文化、丝绸贸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个词出现在507页,实际上当时的“丝绸之路”只是一条路,并没有扩展很多。现在“丝绸之路”的概念是在研究之后再逐渐扩大的。就像现在的“一带一路”,完全超越了“丝绸之路”的概念。

 

对于“丝绸之路”的名称,有不同的解释。有以地理、地貌命名的。比如,最北边的“草原丝绸之路”,中间沙漠绿洲之路,南边的海洋岛礁之路。如果以地名和方位命名的话,它有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当然,还有很多小的地名,有些路线因为交通工具的变化已经废弃了。如果我们以交通工具命名的话,有汉马之路、骆驼之路、航海之路、茶马古道等。如果以贸易货物来命名的话,就是“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陶瓷之路、玉石之路。总而言之,大家还是汇总于“丝绸之路”。为什么?因为“丝绸之路”的概念已经被公认了。

那么,“一带一路”刚出来的时候,英文翻译有很多版本。为了对外的统一,国家发改委最后和商务部专门起了一个标准的名称,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英文全称叫做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and the maritime silk road in the 21st century,简称Thebelt and road。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它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开创周边战略新局面,最开始仅是中国与中亚之间的“丝绸之路”,还没有提到和欧洲之间的关系。然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跟东盟之间的关系建设。后来,中俄的欧亚大动脉高铁项目谈妥以后,普京也答应加入到“一带一路”的网络当中,这样才有了欧亚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2013年和2014年的中央经济会议报告中都提到了“一带一路”。2013年只是提及,2014年明提出,到了2015年的3月28号,这个愿景的正式文本才被明确提出。那么,我们的“一带一路”只联系到欧洲就行了吗?很显然不是,它最后要覆盖到全球。

 

二、“一带一路”的空间范畴和线路网络

我们来看看它的核心范围。我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来讲,点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包括:经济重镇、海港重镇、海关重镇和重要岛屿、岛礁;线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地带,也就是主线上的地带;面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地域,也就是重要的网络区,这是核心范围。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线路网络。“丝绸之路”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那么两点之间怎么走?首先是陆地空间,陆地空间包括陆路和陆地的水陆,水陆包括河陆和湖陆;第二是海洋空间,海洋空间包括岛、礁;第三是航空的空间和航天空间;第四是网络空间,它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渠道。我们知道,“丝绸之路”总要有一个起点和终点,前一段时间大家一直在讨论哪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特别是“古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西安和洛阳都在争谁是起点的问题。但是,“一带一路”从理论上讲任何一地都可以成为起点与终点,但是起点与终点必须是要符合条件的。比如,义乌小商城的商品卖到欧洲去,它通过哪里呢?它通过的是飞机,你说它不是起点吗?

下面我们讲它的交通类型。陆路有公路和铁路,还有管线,管线用来运油、运汽、运电;水陆有江河和海洋;空陆有航空和航天;网路有有线和无线。这就表明了,“一带一路”的线路的类型可以是各种各样。比如,北京到荷兰的鹿特丹港,我们可以有很多种交通方式,但是,从理论上讲,有31种是合理的方式,这些方式是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的。

 

三、“一带一路”的维护和监管

下面我谈谈“一带一路”的维护与监管。“一带一路”的监管就是合作共建。共建的原则有五个方面,我就不念了。比如,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组织、中阿合作论坛等。那么,维护这些组织和论坛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政策沟通、设施沟通、贸易沟通、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军事保障等机制来进行监管维护。

我的结论是这样的:“丝绸之路”是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人类文明遗产,沟通了沿线亚欧各国各地区的宗教文化与经济贸易。它生于公元前一百年至公元1450年,见证了世界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之前的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一带一路”继承与发扬了“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大国举措。“一带一路”是联系亚欧大陆,进而延展到全球各地区、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网络,任何一地都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起点与终点。所以,首先需要完善重要节点的交通基础设施。“一带一路”的经济文化命脉将主要由动车、高铁、远洋船舶与超音速客机为代表的现代交通工具,和以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技术来循环。因此,相应的应用科学技术与制造工业是保障“一带一路”的命脉物质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流存在着无限的机遇与浩瀚的问题,需要专业人才去探索解决,因此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锻炼时刻不能松懈。

“一带一路”的机理健康安全除了世界各国的对话机制与经济机制外,还需加强军事机制。“一带一路”双翼起飞之日,即是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实现之日。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028/9181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