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杀妻求将

2016年11月02日 09:28

 

mmexport1476842173203

张小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1102/918718.shtml

专辑:http://special.71.cn/160530-8/

战国时期继魏国之后进行变法的是楚国,而在楚国掀起变法大幕的是吴起。吴起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同时也是一名著名的军事家。通常在历史教课书上,只讲吴起改革的大刀阔斧,很少提及他的治军才华。其实,吴起的军事才华一点不比他的政治才能逊色。吴起的军事思想被称为《吴子》,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将孙子与吴起二人合为一传,本身就肯定了他的军事才能。

吴起这个人既有冷酷残忍的一面,也有仁爱得众的一面,他是一个情感复杂的人物。而带着血淋淋的杀妻求将的故事,正是反映他冷酷残忍的一面。

吴起,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318年,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他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财。后来万金散尽,弄得倾家荡产,成了一个破落户,遭到乡人的白眼,有些人讥笑他,诽谤他。他为此气愤不过,一怒之下,杀死了诽谤、嘲弄他的30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为了活命,他踏上了逃亡之路。临行之前,他与母亲诀别,并发下誓言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首先流亡到了鲁国,他拜入孔子弟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不久,他母亲去世了,因他曾立誓在前:不混出个人样,决不踏回家门。所以,尽管母亲辞世,他却没有归家守丧尽孝,尽到作为人子最起码的本分。吴起的这一举动,与儒家的信条背道而驰,不回家奔丧守孝,被曾申认为不孝,于是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只好弃儒学兵去了。

 

公元前410年,齐国进攻鲁国,齐强鲁弱,鲁国被动应战,要想胜敌,必须选择一名军事才干出众的大将。选来选去,目光聚集在了吴起身上。鲁国准备任用吴起担任大将,但又获知,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担心吴起串通齐国,这样鲁国不就更危险吗,鲁国因怀疑他而迟迟不下任命诏。吴起极其渴望得到这个机会,为了取得鲁君的信任,吴起杀死了妻子,表明自己跟齐国毫无关系,势不两立,以此证明自己忠于鲁国。鲁穆公(前415——前383)最终任命吴起为将。

吴起当上了鲁国大将,率兵迎敌,结果把素来强悍的齐国打得大败。吴起的军事才能第一次显示出来了,从此有了名气。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吴起赢了战争,却失了事业。为什么呢?

因为鲁国是礼仪之邦,儒家思想浓重,世称“周礼尽在鲁”。有人攻击吴起说,吴起是一个“猜忍之人”,他“不讲孝道”、被逐出师门、杀妻而求将,寡情之至,残忍之极,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效忠于鲁国呢?何况吴起是卫国人,鲁、卫两国是兄弟之国,我们重任他,就会得罪卫国啊,为了一个吴起而丢弃一个卫国,不值当啊。鲁国国君耳根子软,听到这些后,对吴起也起了疑心。无奈,吴起只好极不甘心地离开了鲁国。

这就是有名的“杀妻求将”的故事。“杀妻求将”本义是说,为了谋得将军的职位,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比喻为了追求功名而不惜伤天害理,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多含贬义。

其实,吴起也有仁爱悲悯的一面。《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一次,一名普通士卒在战场上受伤,因为医疗条件差,或救治不及时,伤口化了脓,疼痛难忍。吴起见到后,立马蹲下来,用嘴把这名士卒伤口上的脓给吸了出来。连续几天,都是这样。最后这名士卒的疮好了。士卒感动极了,在战场上拼死作战,直到最后战死沙场。后来,他的儿子又成了一名士兵,效命于吴将军。

作为一名战士,受伤、生病是难免的,但不巧的,这位士卒的儿子身上长了个大疮。吴起巡营时发现后,又和从前一样,帮助这位士卒的儿子吸伤口上的脓。不料,士卒的妻子听到这件事好却伤心地痛哭起来。人们感到非常奇怪,就问她,吴将军亲自为你儿子“吮疽”疗伤,这是多大的荣耀和恩泽呀,你应该高兴才对,怎么反而哭了呢?这位老妇人回答说:“大家有所不知。前些年,孩子他爸在吴将军帐下当兵,受伤后,伤口感染化脓,危在旦夕,吴公就用嘴给吸脓,为之疗伤,结果他爸对吴公感恩戴德,每次作战英勇杀敌,‘战不旋踵’,最后在沙场上阵亡了。而今天吴公又为我儿子用嘴吸脓,我儿子一定也会感谢吴公关爱之情,伤愈后,他一定会在战争上奋勇杀敌,以报吴将军‘吮疽’疗伤之情。只是,不知道我儿子什么时候战死?又会死在哪里?但我知道他一定会死在战场上。你们说说看,我能不哭吗?”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中,应该还是比较可信的。吴起不是仅对这名士卒好,而是对所有的士卒好。虽然吴起曾“杀妻将鲁”,被指责为“刻暴少恩”、“贪而好色”,但是对于士卒,却是毫不含糊,史书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孙子兵法·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如果对待士兵像体贴婴儿一样,士兵就可以跟随你共同赴汤蹈火;如果对待士兵如同关爱儿子一样,他们就会与你同生共死。吴起用嘴给士兵吸脓疗伤,体现了普通士兵的关心和仁爱。

吴起离开鲁国后,来到了魏国,魏文侯此时招贤纳士,求贤若渴,他对十分器重,任以为将,吴起率军与秦战,拔秦五城,后任西河之守,以拒强秦,建立了卓越功勋,但是魏武侯时期长时间得不到大用,甚至后来魏武侯也怀疑起了吴起的忠诚,于是吴起弃魏而奔楚。当时正是楚悼王即位前后。由于楚国一直受到新兴的三晋威胁。在国内,旧贵族既腐败又专横,他们“上逼主”,“下虐民”,结果弄得国贫兵弱。楚悼王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很想变法图强。正在这时,吴起从魏国来到了楚国。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于是便用他为令尹。

楚国的令尹,和中原国家的卿相或相国差不多,是直接辅佐国君统领大臣处理国家大事的显赫要职。吴起以坚定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在楚国拉开了改革变法的大幕。

吴起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改善财政和增强军事力量方面,从而使国家富强。经过这一改革,那些腐朽、顽固守旧的贵族势力受到了打击。一些无所作为、作威作福、“上欺主而下虐民”的旧贵族官僚被撤换了。这样,统治的效率提高了,楚国出现了新气象。

经过吴起的改革,楚国确实有所强大。不仅过去欺负它的三晋不敢再轻易地侵袭,而且楚国还向外开拓了疆土。它西伐秦,南收杨越,北并陈蔡,成了南方的一个强国。但就在楚国走向强盛之时,积极支持革新的楚悼王突然死去。

吴起变革的后台一倒,原来那些在变革中受到压抑和打击的旧贵族,便乘机发动了政变。吴起正在为悼王办理丧事,叛军包围了他,并以乱箭相射。吴起眼看不行了,但又不甘心旧贵族的猖狂反扑,于是他就伏在悼王尸体上,企图保全性命。楚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谁伤了君王尸体,就要“尽加重罪,逮三族”。但是,楚国的宗室贵戚对吴起的怨恨太深了,他们宁愿冒“夷灭三族”的风险,也要除掉吴起。此时此刻,楚悼王得尸体成不了吴起最后的救命稻草和挡箭牌,吴起最终死在了乱箭之下。那些围攻吴起而箭射中王尸的旧贵族们,在太子(楚肃王)即位后,依照楚国的法律,“夷宗死者七十余家”。有的贵族如阳城君只好逃亡出国。不过,吴起的新政也被废除了。楚国的旧势力又有所抬头,使楚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虽然楚国地大物博,也未能成为统一六国的力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102/9187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