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党建

高中华:伟大长征精神的当代启示

2016年11月17日 10:57

 

[摘要] 伟大长征精神带给我们六点深刻启示: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撑;掌握科学理论与独立自主地开辟前进道路;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这些深刻启示,为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历史智慧。

[关键词] 长征精神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结了伟大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强调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要做到“六个必须”,为我们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指明了方向。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长征的苦难和辉煌,我们可以看到伟大长征精神特有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以及其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将忠诚于党铸入灵魂,有了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队伍

伟大长征精神启示之一: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理想与信念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就是坚决跟党走。几十万工农红军秉承着薪火相传的共产主义理想,始终铭记“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队伍”、“拥护中国共产党”,把对党的忠诚信仰铸入自己的灵魂。红军每天都面临着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红一方面军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300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牺牲。可见斗争的残酷性,更可见在忠诚信念感召下红军的向心力。有了坚定的革命信仰,才会从被动地“跟着走”到主动地“跟着走”,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信心满满地跟党走。有了坚定的革命信仰,所有的困难都能克服。不管是如何残酷的战争环境,还是如何恶劣的自然条件,广大红军指战员都坚信“只要听从党中央的指挥,红军就能打胜仗”。

漫漫征途,红军战士中也出现了一些悲观情绪。克服这些情绪就要靠信念建设,就要靠党员干部在困难面前勇担当。党员干部是坚持跟党走的实践者,更是跟党走的先锋表率。在长征中,“不管情况多紧急,部队多疲劳,党的组织生活一直没有间断”。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红军战士战胜艰难困苦。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红军队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集体主义达到了空前的高涨。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

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红军指战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兵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艰险,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为了真理和理想而斗争。

 

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伟大长征精神启示之二: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把握正确前进方向;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开辟前进道路,才能不断走向胜利。

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一次远征。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使党和革命的事业转危为安。

遵义会议前的14年,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听命于共产国际,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几乎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遵义会议是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解决了党自己的问题。从盲目服从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转折,这是从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实现的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全军的空前团结,形成了革命的大团结。

长征使正处于革命低谷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改革道路。

凝聚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人民给予更多的支持

伟大长征精神启示之三: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长征途中,武器装备、物质补给极端匮乏,连续的战斗又使部队减员严重。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呢?中国共产党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执行了严格的群众纪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个红军女战士剪下半截被子留给老人的故事。在长征途中,还有无数个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至深的例子,都反映出党和红军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血肉感情。

红军长征期间,有三分之一的路程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走过的,经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能不能顺利通过情况复杂的西南、西北大片少数民族地区,成了长征能否胜利的一大关键。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提出了“实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口号,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克服困难。

红军之所以是红军而不是流寇,就是执行了严格(甚至严酷)的群众纪律。各民族群众十分钦佩红军执行了平等的民族政策,并亲眼目睹了红军严明的纪律,深受感动。他们纷纷要求参加红军队伍,从而补充了兵源,得到了群众的物资支持。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有了群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正是因为有了伟大的人民,才有了伟大的红军,才有了长征这部英雄史诗。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源泉。同时,长征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使党牢牢扎根在人民之中。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始终铭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

 

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掌握了战略主动

伟大长征精神启示之四:一个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党制定的战略目标。

毛泽东同志将中国革命战争视为一个大棋局,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这个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步。长征考验着工农红军,考验着中国革命,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大棋局中,毛泽东同志以全局战略的眼光,多谋善断,借势造势,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战争形势和全国的总形势,从形看势,根据沿途的变化及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不断调整与完善战略立足点和行动路线,从而改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最终从败局中胜出。

路线的正确与否要靠在执行中去检验。四渡赤水是对遵义会议成果的一次真正检验。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中革军委,改变了以往呆板的军事打法,根据革命战争的实际,敌变我亦变,在变化中寻找战机;虚实结合,实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灵活用兵,在机动中歼敌。只有兵不厌诈,才会从主动走向主动。四渡赤水出奇兵,终于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实现了战略上的主动。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会议上做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明确了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目标。在发生北上与南下之争并暂时难以扭转僵局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当即带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党中央在哈达铺明确了向陕北挺进的战略,最后落脚陕北,奠基大西北。

“九一八”事变进一步加重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始终高举北上抗日的大旗,并终于到达接近抗日前线的陕甘地区。面对着如此蓬勃发展的抗日救国形势,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开始考虑一个更大的战略,以使中国革命从低潮转入高潮。在重大战略的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应时而变,制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始将主要矛盾从国内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化,从而使局势大大改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最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迅速从逆境中走出,成为抗日救亡的一面旗帜,成为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汇聚起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强大力量。

在新的长征路上,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赢得战略主动。

锻造出一个敢打敢拼的人民军队

伟大长征精神启示之五:人民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长征锻炼了人民军队,长征磨炼了人民军队,最终成就了一支攻坚克难、无往不胜的人民军队,从而开启了人民军队发展的新起点。

1955年共和国为将帅们授衔时,254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其中元帅9位,平均年龄36.5岁;大将8位,平均31.7岁;上将48位,平均25.9岁;中将157位,平均23.8岁。这支战将集团,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这支人民的军队始终顾全大局、具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长征之初,各主力红军分别从各个根据地先后出发,作战相对独立。由于历史等原因,各个根据地部队的纪律、习惯等不尽相同。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着共同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目标,他们实行了密切的战略协同和配合。红二、红六军团转战湘黔,红四方面军举行嘉陵江战役,与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遥相呼应,使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大大分散了敌人的兵力,从而实现了中央红军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这与国民党各军阀之间“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红二、六军团坚持原则,服从大局,放弃了在滇黔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成为维护党的团结与统一的光辉典范。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继承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和优良作风,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

 

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伟大长征精神启示之六: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同志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遇到失误及时纠正,并尽量避免与减少失误,以尽可能减少革命的损失。

长征锻造了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领导集体。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两次着重谈到了长征中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党中央。第一次是1989年5月,他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从毛刘周朱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很不成熟的。从陈独秀起,一直到遵义会议,没有一届是真正成熟的。”两周后,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再次强调:“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渐形成的。”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有着高度自觉大局意识的光辉典范。负责起草遵义会议决议的张闻天同志曾指出:“为了党和革命的利益,而这个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毛泽东同志当时做了原则上的让步,承认一个不正确的路线为正确,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这个例子,可以作为党内斗争一个示范来看。”没有这种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团结,中国革命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不断成熟,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革命赢得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

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要自觉坚持和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大课题,是一项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继承好前人的事业,进行好今天的奋斗,走好未来的征程。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高中华,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117/9208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