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网络强国】郝叶力:让世界听懂中国声音 ——三视角下网络主权的对立统一

2016年11月15日 17:22

 

QQ图片20161115165111

郝叶力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 研究员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6/1115/920895.shtml

PPT:http://www.71.cn/2016/1115/920899.shtml

网络主权问题,是近几年在国际规则制定上、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在国际谈判上反复提及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敏感话题。这个问题是全球治理、国际关系、国际规则问题树的树根,许多问题由此产生。今天,我想谈五点:第一,网络主权与国际舆论质疑。围绕着网络主权现在都有哪些分歧、哪些争议?第二,在厘清这些分歧和争议的基础上,分析分歧的主要矛盾,从二元对立走向三个视角。第三,三视角的理论框架。第四,在三视角理论的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网络主权的特征,回答实践中的问题。第五,结论。

网络主权和国际舆论质疑

现在,国际社会对网络主权的争议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第一,关于主权和互联网精神的矛盾。主权和互联网精神之间形成了一些对立的认识是我感受最深的。主权是排他的,互联网精神是互联互通的。有人说,强调主权问题,将导致互联网碎片化。

第二,关于主权和人权的矛盾。有人认为,互联网应该支持言论自由,主权的介入阻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阻碍了信息沟通的问题。矛头直接指向中国的防火墙问题。

第三,关于主权和多利益攸关方的矛盾。有人认为,网络主权会引发互联网治理模式之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实际上已经把多利益攸关方模式作为互联网治理模式。与多利益攸关方模式相对的是政府主导的多边治理。多边强调的是政府跟政府之间、国家跟国家之间的政府主导作用。所以,有人认为,强调主权,突出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这就引发了互联网治理模式之争,也就是多边和多方的分歧。

从二元对立走向三视角

厘清以上三个主要矛盾后,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东西。如果自说自话,就必将造成二元对立。之所以要建立三个视角,是因为三个矛盾的背后代表着国家、国民和国际这网络空间三大行为体的不同利益诉求。

3

第一个矛盾是主权和互联网精神,可以看作是国家和国际两个行为体之间的矛盾。第二个矛盾是主权和人权,可以看作是国家和国民两个行为体之间的矛盾。第三个矛盾是主权和多利益攸关方,又进一步引出了国家、国际、国民三个行为体关于多边与多方的治理模式之争。

三大矛盾是由网络空间的三大行为体不同的利益诉求所导致的。任何一个行为体都有可能普遍忽视另外两个行为体的存在,从单一视角来阐述自己的诉求,就会造成二元对立。

要看清三个行为体的诉求,相当于在混沌世界里点亮三盏灯,一盏灯照亮的是一个点,两盏灯看的是一个面,三盏灯看的是网络空间的立体全貌。从三视角看问题,能够更客观、辩证地厘清网络空间三大行为体的利益诉求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跳出了单点迷思和二元对立,站在更高的全息维度上来思考问题。

4

 

三视角的理论框架

三视角理论框架的提出,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方法论。在网络空间研究国际规则问题、处理复杂的矛盾的时候,各个利益行为体都在坚持自身利益最大化,怎么去协调这些矛盾?我们借用了数学解多元方程的方法。数学中解多元方程,未知数不是无穷大或无穷小的,而是在一个有边界条件、约束条件的定义域中的。三视角的意义就在于,从三个行为体的视角出发,就可以画出三条线,构成了三条边,围起来就是一个三角形。这个围起来的三角形可以形成有效的共视区和对话框。在这个区域里谈问题,可以使问题得到收敛、聚焦,避免单点思维和“发射后不管”。导弹发射后的“不管”,可以让其自适应,但如果在国际社会交流、对话、沟通的时候,面对复杂的利益诉求,也“发射后不管”,就无法沟通了。

传统的、实体空间的国家主权具有天然的排他性。排他性,对内强调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强调的是不可侵犯的独立性;对内对的是国民,对外对的是国际。当人类进入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开放性和全球化的特点,使另外两个行为体的体量增大、作用凸显。这个时候,谈国家主权一定要拓展到国际和国民这两个视角,形成约束条件。

在这个三角形的稳定区间里,国家、国际和国民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国家追求的是发展和安全,国际追求的是开放和包容,国民追求的是自由和秩序。每一个行为体都有两方面的诉求,自身就有对立和统一;两个行为体之间构成了一个边,这两个行为体之间也存在对立和统一。它们是阴阳平衡、动静统一的问题。

 

 

2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三边的关系。首先是国家和国民这条边。

国民视角:国民社群追求的是自由和秩序。今天,全球网民达到32亿,中国网民已经达到7.1亿,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网民实际上就是公民,就是国民。网民追求自由是天性,但在一个无序的环境下,自由是没有办法保证的。网民追求自由时,需要秩序来保障。这就注定了网络不能是法外之地。技术不是万能的,技术本身不会提供秩序,也不会提供保障,要由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来保障,国家这个行为体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国家视角:国家追求的是安全和发展,既要保安全,又要谋发展;既要管网,还得用网。所以,国家和国民这条双边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更多的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互联网九大思维中,首先强调的就是用户思维。习主席在“4.19”讲话中说,网络以人民为中心,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在网上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引导民主,体现执政党的智慧。这样,互联网的自由活力也一定会给国家发展带来繁荣和生机。习主席在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还专门强调,要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凝聚社会共识。当前,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和线下结合、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管理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协调治理。到了互联网时代,双向互动成为一种必然。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上没有主席台,人人都有麦克风,正解构着过去的话语体系。所以,在网络空间中,执政党一定要有高度的网络文化意识和自觉,要建立互联网思维。处于网络时代,这是一次“大考”,共产党能不能驾驭这个网络空间?出现了新的网络的生产力、网络的文化力、网络时代的国防力,在“三力”上面,还有一个战略力。“三力”是支撑,战略力则是网络强国的顶层设计,还要有党的领导。

我们再分析另外一条边——国家和国际。

国际视角:国际互联网代表技术发展的主流、人类文明的大势。国际社会追求开放和包容,而国家主权排他性的一面,看似与开放性有一定的冲突,但它们之间可以协调和平衡。

首先,从国际视角看,互联网在技术上实现了全球一网、全球互联,但它不可能无视国界和国家主权。无论怎么互联互通,这个世界还是由现实世界构成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在密切交织和互动。只要国家还存在,就不能无视国家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和主导地位。所以,网络无国界,但主权却有国界。我们一定要特别坚持这点。因此,不能无视国家的主权。要防止因为过度追求开放,导致一种强势文化格式化多元文化。网络强国要积极地让渡和共享网络资源和管理经验,克制用不对称的手段谋取短期利益的冲动。在全球一网的基础上应该创造更多的利益契合点,让世界各国都能够取得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和安全保证。这才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本质相契合。

美国发明了互联网,具有互联网的管理权,那是一开始的时候。9月30日,美国宣布向ICANN移交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权,这是推动ICANN国际化进程的第一步。但过程一点都不顺利,一波三折,美国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因为任何一个霸权国家总是希望单极管理。而互联网时代,社会管理从单向转到双向,世界从单极到多极。美国发明了互联网,但它已经成为全人类一个“新大陆”,成为一个新空间,由人类共享,那么美国就得让渡主权,让渡管理权,形成全球共享共治。所以,在乌镇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就是八个字: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第二届也是这个主题。2016年第三届的主题略有变化,但总体来说,大的格局、大的方向、大的基调都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其次,从国家视角来看,国家要正确看待安全和发展的关系,趋利避害。习主席在10月9日讲话中提到,要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实际上把这几个边的问题都涵盖了。网络空间的国家主权和实体空间的国家主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完全平移过来的。国家主权通过一定的让渡,融入国际体系,让国际间的开放互通为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促进文化上的交流、经济上的合作、安全上的携手应对。中国特别强调要“引进外来,不忘本来,创造未来”。习主席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能关上,也不会关上。”网络时代更是如此,一方面要引进,另一方面还要主动走出去。从1994年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那天开始,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主权合理让渡。我们注意到,《中国反恐法》删除了草案规定的数据本地存储、提供接口等国际社会反应特别强烈的条款。这是中国在开放和安全之间在做出了一些必要的、合理的让渡。

多边的关系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看似矛盾,但又是相互依存的。每个行为体不能总是一味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绝对化。通过集体让渡、相互让渡,在三边所限定的共视区里面达到最大的一个平衡,要在网络空间地球村的一条船上能够寻求守望相助,风雨同舟。

所以,发展和安全、自由和秩序、开放与包容,它们本身是对立统一的,三个合起来在一块也是对立统一的,追求的是大格局下的整体平衡、有让有合、对立统一。

 

三视角下看网络主权特征

我们对三角、三点、三边做了一些分析,把三视角的基本内涵做了一些诠释,现在要进一步用三视角的方法论来回答一些现实的问题。

在网络空间存在着三性:排他性、让渡性、演进性。过去,主要的焦点争论放在主权的“延伸性”或“演进性”上,也就是争论应不应该有网络主权。我认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奥巴马早就把网络空间作为一个作战域了。奥巴马从2009年上台以后,首先是开展为期60天的网络安全评估,紧接着就成立了网络司令部,发展了133支网络作战部队,他已把网络空间看成是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这难道不是对于网络主权实际的承认和实践的彰显吗?在这一点上,他们已经走得非常远了。而我们还在争论应不应该有网络主权,是在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在没有必要的争执上。

要看到在网络时代,主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新特点,在“让渡性”和“排他性”之间该怎么把握好度,在哪些区域能让,在哪些区域必须保。在网络空间谈主权的时候,不能只讲排他、不讲让渡,因为既做不到,又会失去道义的制高点。所以,我们要认真地研究网络主权的可分性。奥巴马早就承认网络主权了,只不过他是承认脖子以下,不承认脖子以上。也就是说,在脖子以上的信息要自由流动,不承认有网络主权;但是,到了脖子以下,他不允许攻击网络基础设施。这就说明,在国际社会上,对网络安全的威胁、对网络主权的认识,各国的痛点是不一样的。国际社会应该考虑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强国和弱国的不同关切。

我认为,网络有“四痛”:一是双刃之痛,二是强权之痛,三是主权之痛,四是混沌之痛。双刃之痛是大家共有的,网络空间既带来繁荣,带来文明,带来昌盛,带来发展,也带来了安全的隐患、威胁以及各种新的挑战。而主权之痛和强权之痛,就是像托尔斯泰讲的“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美国得的是强权之痛,它并不情愿把在网络上的单极发展、单极管理让渡给世界共管,变成多极管理。发展中国家有主权之痛。有一些主权国家在网络时代遭到了上游强势文化的挑战,主权国家政权被颠覆了。还有混沌之痛,网络空间像原始社会一样是一个蛮荒的没有规则的空间。

国际社会有那么多的挑战,在谈规则的时候有那么多说不清的东西,所以我们用分层的办法来具体分析网络主权的“排他性”、“让渡性”的不同区间以及梯度。

5

 

网络空间分为三层:物理层、应用层、核心层,这是借鉴了我们对社会结构的划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底层:物理层。因为网络空间是人类用信息技术人造的空间,这个人造空间有一个厚厚的物理层,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平台。中层:应用层。互联网承载了各种经济、文化、科技、贸易等活动。所有的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应用层中。顶层是核心层。

物理层追求的是标准化、全球一网,越标准越好,各家不能另起炉灶,不能把互联网碎片化。在这一层里,“让渡性”颇多。当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让自己的网络被攻击,但在谈标准的时候,应该追求的是大同。在应用层就体现出差异,不过也有很多东西,如经济贸易协议,包括WTO、TTP等规则,在这个空间里将来会越来越多。所以,这个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多方和多边可以融合绽放的万花筒。最上面的核心层包含的是政权、法律、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涉及到的是执政根基,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容挑战。各个国家的国情、宗教、文化差异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多样性应该是人类生存的常态,我们不能用一种文化强行格式化世界的所有文化。所以,在核心层里要特别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这个“三角形”的中层和底层,网络主权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让渡,让更多的利益攸关方能参与治理,形成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但是,顶层重在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互联网的公共政策制定权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每个国家对境内的信息基础设施承载的信息拥有天然的管辖权”,这是联合国专家组形成的一个共识。应该尊重各个国家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和网络管理模式,让各个国家政府承担国家责任、开展国际合作的前提。

这样,我们回过头来分析前面讲的关于网络主权的三个质疑。

第一,关于主权和互联网精神对立的问题。坚持网络主权,绝不是排斥互联网精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网络”,没有任何质疑。承认“网络主权”一个基础,是为了让各个国家能够平等参与互联网的全球治理,不仅实现互联互通,而且能达到共享共治。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让世界打消顾虑。习主席早就说了,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应该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让世界打消顾虑。

第二,关于防火墙问题。防火墙问题长时间以来是一个禁区。防火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痛,是不得已而为之。当一个国家面对着颜色革命严峻挑战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网络攻防能力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当还不能精确封堵有害信息的时候,有的时候设墙是被逼无奈的行为。当政权稳定、社会稳定面临挑战时,国家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就像让一个整天面对着恐怖袭击威胁的国家,放下反恐武装,解散反恐力量,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不意味着防火墙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整个全球网络安全形势的逐渐好转,随着威胁的降低和技术的发展、民主的成熟,我们对有害信息的封堵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可能会把防火墙更进一步收窄。就像一个滑动条,在不得已的时候,先保大的安全;随着情况好转以后,我们还可以不断地优化策略,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向更合理的方向过渡、调整。因此,大家可以看到核心层覆盖范围的面积是很小的。如果过度扩大这个区域的面积,就不利于在网络主权问题上形成国际共识。

 

通过以上分析,三视角下网络主权的对立与统一,可以概括为:在全球化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时代,网络主权具有可分性。第一,核心层具有不可侵犯的排他性。第二,物理层、应用层具有开放共享的让渡性。不允许滥用互联网的联通性来挑战主权国家的核心利益,也不能以传统主权的排他性来动摇全球一网的基础平台。让渡和排他的比重具有弹性,依据网络主权能否得到国际规则的尊重而互动、改变。

结论

第一,网络主权植根于现代法理,是国家权利和责任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有良知的国家政府都不能够漠视网络新空间的发展和安全,也不应该排斥、阻挠其他国家的主权伸张和全球共治的合理诉求。尊重网络主权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前提,是构建良好秩序的基础。

第二,网络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主权观,应该与时俱进,需要突破实际空间的局限和二元对立的误区,站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维度,以俯瞰全景的视角,科学把握排他性和让渡性的对立统一。中国坚持网络主权,也在合理让渡主权;中国重视国家安全,也在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发展、协同联动。这就是G20提出的八个字:创新、活力、联动、包容。

第三,中国从来不反对多方治理模式,但必须防止以此排斥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作用和责任。多边和多方是互补,而不是互斥的。政府和各个利益攸关方在网络空间的不同层面发挥不同的主导作用。这是我们建立了三角形以后的三点、三边、三层并分层后的好处。分层后,我们就能知道哪些核心区域必须坚守,哪些底层区域可以进行合理让渡,并通过让渡换来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是发展和安全、近期和长远利益的综合。

第四,网络时代,丛林法则应该让渡于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画地为牢应该让渡于开放共享;唯我独尊应该让渡于共生共荣;以价值观划线应该让渡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交流互鉴。

总体上来说,三视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能够让世界听懂中国声音。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国际话语权,打造协同联动的新秩序。也就是回到习主席说的那句话,“要理直气壮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明确宣示我们的主张”。如何理直气壮地宣示和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先理直,才能气壮,我们要把这个理诠释清楚,自己要说得明白,让别人听得懂。听懂中国声音以后,让中国的互联网主张真正传得出、立得住、站得直,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赢得话语权,才能真正在国际规则制定上发挥我们的影响力。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115/9208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