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前倨后恭
2016年11月16日 10:46
张小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1116/920999.shtml
专辑:http://special.71.cn/160530-8/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非常有名气,影响也非常大,当时有人用“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来形容他们对各国政治的影响,苏秦就是其中一个。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早年拜纵横家鬼谷先生为师。苏秦在鬼谷先生那里学成之后,就到各处谋官,可是到处碰钉子,没能成功。他到处游荡,直到用尽了所有的旅费。他衣服破烂、面容憔悴、精神颓丧,虽然学成归来,却没有谋到一官半职,他失意极了只好回到洛阳的老家。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好不容易归家,却受到这个待遇,苏秦感到很悲哀,仕途无望,家人冷落,于是苏秦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里,足不出户。他打开书箱,把所有的书都读了个遍。他自言自语地说:“读书拜师,但是却换不来尊荣(荣华富贵),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此时他意识到,读万卷书不如精研一卷书。最后,他找出一本奇书来,《史记》说是“周书阴符”,《战国策》说是“太公阴符”。从那天开始,苏秦便专心研究那本书,整整一年都闭门苦读,下足了苦功。史书记载:“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踵。”就是说,读书时,他怕打磕睡耽误了学习,就准备了一把锥子,每当自己犯困时,他就拿着铁锥猛刺自己的大腿,以致血顺着大腿流到了脚跟,用这样的方法来振作精神,这就是“锥刺股”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和东汉孙敬“头悬梁”勤学苦读的故事合为一起,引申为成语“悬梁刺股”。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经过这样的勤奋刻苦,苏秦对自己的学问又有了信心,他开始到各国活动去了。苏秦后来来到了燕国,受到燕王的激赏,成为了燕王亲信,受命到齐国为燕国从事反间谍活动。苏秦到了齐国,担任齐国国相之职,他劝说齐王放弃与秦王约定同时称东帝、西帝的想法,使秦王谋划已久的“称帝号”顷刻瓦解;他成功策划了燕、齐、韩、赵、魏五国合纵攻秦的壮举,被赵国封为武安君。根据史书记载,苏秦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是“佩戴六国相印”,成为了六国的丞相,带领着六国的军队,一起抵抗秦国。当然,今天也有学者对苏秦佩六国相印一事持否定和怀疑态度。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两者记载稍有不同,但大致描写是相同的:苏秦是洛阳人。很听苏秦经过洛阳,要回一趟家。苏秦的父母闻讯,就赶忙让人把家里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走到离家三十多里远的地方去迎接他。苏秦骑着骏马,腰上挂带着六国的金印,前呼后拥地来了,那场面十分威风。
苏秦的妻子低着头跪在地上,想到自己曾经对丈夫那样冷漠,她都不敢正眼看他。当年连饭都不给苏秦吃的嫂嫂,如今更是巴结他,只见她趴在地上,用膝盖向前移动。嫂嫂费力地爬行到苏秦面前,边磕头一边说:“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宽怒我吧!”苏秦诘问她说:“你从前那么傲慢,现在又为什么要前倨而后恭呢?”嫂嫂倒也老实,她如实说道:“现在你做了大官,有钱了呀,我当然要尊敬你。”苏秦看到家人对他态度的转变,忍不住慨叹起来:“贫穷的时候,爹娘不当我是儿子。”他又说道:“现在富贵了,亲戚都畏惧我。人生世上,权势和地位还是管用啊。”
这就是“前倨后恭”的来历。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需要补充地是,谈及苏秦的事迹,人们多依据《史记》和《战国策》的有关记载,《资治通鉴》关于苏秦的记载多依据《史记》。然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种帛书文献,被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行,一万一千多字。原无章名,为了阅读方便,整理小组在每章释文前加了章名。其中有十一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外的十六章,即相当于全书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文字,是久已失传的佚书,为《战国策》所无,也不见于《史记》。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补充《战国策》《史记》等书之不足,还可以订正这些书籍的一些错误。本书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战国纵横家书》关于苏秦的事迹与言论,与《史记》《战国策》记载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苏秦出生比张仪要晚,苏秦活动的年代,约在张仪死后三十年,即齐国齐湣王、燕昭王时代,他与张仪不可能是同学。《战国纵横家书》的发现,为研究苏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值得注意。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116/9210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