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典型经验

精准扶贫让基层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6年11月18日 14:00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不断惠及到最基层群众,“仓廪足而知荣辱”,随之而来的是基层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发声回应的要求、对参与决策的诉求。精准扶贫作为一项伟大的系统性工程,确保群众增加经济上的获得感或许太过于肤浅,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征途上,精准脱贫的整个过程必将从各个层面全方位提升基层群众的整体素质,纠正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识偏差,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民主意识、法治思维的公民,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有求必应,获得感是一种呼应感。“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封建社会“天高皇帝远”,致使“土皇帝”“土决策”横行,群众有苦难出村、有冤不能伸,于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现大量逃荒乱民,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隐患。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原动力。全面小康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这一问题不容回避。7000万贫困人口、农民兄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权力不容剥夺,对脱贫的呼声不容被屏蔽。党和政府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以坚定的信心绘就了蓝图、以“六个精准”全覆盖提出了战略规划,以更以持之以恒的耐心一个个去帮扶。这就是呼应,这种呼应让基层群众没有“边缘感”,这也是一种“获得感”。

身体力行,获得感是一种参与感。人民群众永远是改革的“主角”,古今中外的历史从来没有否定群众的力量,无数次的历史更迭证明了群众力量的伟大。“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在万般无奈之下呼吁“精准扶贫中,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部分贫困户认为现在政策向好,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他更得急,他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这就是长期以来扶贫工作只是在逢年过节时发放“嗟来之食”、追求短期效果盲目注射“强心针”的恶果。精准扶贫的关键和核心还是贫困户自身,精准扶贫中的“产业扶贫”就是要让群众参与到脱贫工作中,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脱贫致富,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这种通过自己改变自身命运的“参与感”,也是一种“获得感”。

分享成果,获得感更是一种受益感。“不患寡而患不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社会财富上不存在“寡”的问题。在工业化初期,普遍盛行“农业支持工业”,造成长时间对农村资源的掠夺、农村治理的落后、农民收入相对降低。贫困户对利益的重新分配饱含期待,利益调节亟待从“帕累托改进”到“卡尔多改进”,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落下”。以精准扶贫为标志的惠农政策的大面积倾斜证实了党和政府正在力求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精准扶贫在产业支持、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方面统筹考虑,贫困户具备了更加体面的生活条件,自己的梦想不再是一种奢望。这种受益是最直接、最暖心的“获得感”。

(作者单位:湖北省京山县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118/9214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