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鲁洪生:《周易》智慧与领导艺术(一)
2016年11月25日 09:34
鲁洪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精彩论述:http://www.71.cn/2016/1125/922400.shtml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1125/922399.shtml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周易》。我们安排四期节目,我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学《周易》?第二,如何读懂《周易》?这是我讲《周易》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关键在研究方法、解读方法上。第三,如何用《周易》,突出它的实用性。
首先,《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有人说它是算卦书,还有人说它是政治书、哲学书、科学技术书、历史书,一位台湾学者在中央电视台又提出,《周易》是探索宇宙奥秘、人生奥秘的著作。究竟是哪一种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这个问题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周易》也就迎刃而解了。
《周易》的“易”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它有三个意思:第一是变易,第二是不易,第三是简易。我按照现在的逻辑关系重新梳理了表述的顺序。其实“简易”不属于哲理本身,而是对于哲理概括的程度。变易、不易怎么理解?我看了瑞士学者荣格的研究之后恍然大悟,这可以从时间的两个维度去解读。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对时间的认知。除了有昨天、今天、明天这种历史性的思考,荣格还读出了《周易》对时间的共时性认知,他的本意是想证明《周易》预测的合理性。荣格是心理学家,他认为有一种同时共感的可能性。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能力,但有一部分人确实有预测未来的能力。
现在原子物理学当中,量子力学有了惊人的发现,这就是量子纠缠。(纠缠是关于量子力学理论最著名的预测。它描述了两个粒子互相纠缠,即使相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当其中一颗被操作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毫不相关的量子居然可以同时有共同的反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据说已经能够掌控、捕捉、预测13公里以内的量子纠缠。
我们原来以为意识是物质的属性,量子纠缠理论居然认为意识是独立的。这个说法一旦成立,把以往的物理学也好,哲学也好,都颠覆了。但是它给我们解读《周易》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说通俗一点,这就是老百姓说的第六感应。
胡耀邦的女儿写回忆录时,说她当年在美国突然莫名其妙地感到难受,后来才知道她格外难受那个时间正是她父亲心脏病发作的时间。相隔千山万水,却能有这种感应。《二十四孝》里面讲,曾参上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她这边一咬手指头,远在深山打柴的曾参居然有感觉,匆忙赶回家中。古代这种认知、感受和经验的积累,现在慢慢得到了科学的印证。
说得通俗一点,变和不变怎么理解呢?这是不同角度的分析。从历时性角度来看,春夏秋冬变不变?草绿草黄变不变?变。但是现象的深层,也就是这种变化的规律变不变?春夏秋冬变化的规律变不变?草绿草黄的变化规律变不变?不变。这是两个角度的认知。
从共时性角度来说,《周易》用阴阳符号重叠为三构成八卦。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这就是最初的文字雏形。它用阴阳符号重叠为三,象征八种天象:天、地、雷、山、火、水、泽、风,再根据对天象属性的认知,借已知表达未知,借形象表达抽象。它认为那个抽象的属性就是天意,再以天意为论据推导人事。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思维方式。
研究任何文化都要抓住关键的两个点:一是它的思维方式;二是用它独特思维方式推导出来的价值观念,也就是由方法到内容。中国文化本身也像《周易》讲的一样,事事有阴有阳,只不过比例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精华,有糟粕。在解读方法上,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比较明显的具有局限性。
自古以来,中国学者都不太注重对读解方法的研究和分析。大家都这么说,却没有人意识到它背后的思维方式是怎样运作的。这还得看外国学者的研究,我们才能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所了解。大家如果有兴趣,想深入了解,可以读一下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我看了这本书很受启发,但也很受伤害。其中对我们伤害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说中国人善于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看作有因果关系。“看作”意味着不是客观真实的有关系,而是主观认为它们有关系。
从解读的角度来说,想接近《周易》,了解作者本意,必须回到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去,按照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才可能理解他、接近他。但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有很浓重的主观性、偶然性。因为同一天象的属性太多,你很难揣摩它究竟是从哪个属性进行推论的。古代学者王弼索性扫向言意,不管象数,只看文字,解释文字。可是文字有多种解释,你解释的意思可能跟作者没有关系,目前一部《周易》有上千种不同的解释。所以我决定从它的思维方式切入。
天象(天、地、雷、山、火、水、泽、风)从共时性角度来说,你同时看到了山和水,从视觉接受的信息来看,感受是不一样的。水是变动的,而山是相对静止的。也就是说,不管从意历时性还是共时性来看,世间的事物都存在变和不变。这就是《周易》对事物感知的两个非常关键的角度。
事情都在变,规律不变。按照不变的规律,是可以根据现在的条件预测未来结果的。我们可以借用马列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分析《周易》的智慧。马列主义认为,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周易》也有相同的表述,《周易》认为世界是变易的、变化的(变化就是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变的,同时规律又是可以通过现象来认知的。草绿草黄,草绿是春天,草黄是秋天,变背后的规律是不变的。所以中国文化最接地气、对现在启发意义最大的,就是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认识到了世界变化的规律的存在。规律是不变的,它可以根据现在的条件来预测未来的结果。
“履霜坚冰至”,“履霜”是现在时,“坚冰至”是将来时,是将来的结果,可以通过现在的条件,按照规律预测未来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预测未来的吉凶是为当下服务的,是为了提升趋吉避凶的智慧的。预测吉祥,说明你现在主客观条件都具备,继续努力,这叫趋吉。如果预测未来结果凶险,那么寻找原因,分析原因,到底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是主观还是客观?能改变的尽量改变,改变不了的躲避。你改变了现在就改变了未来,这就是趋吉避凶。
所以你记住《周易》当中的话:“履霜坚冰至”。我现在踩着霜,按照规律我就能够预测,将来能够见到冰。自然界的变化存在规律,然后再类推到人事。它的思维方式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简单地说就是“推天道,明人事”。“推天道”是方法,“明人事”是目的,用自然现象推导人的智慧,再类推到人事的管理和个体、家庭、国家的经营管理。
向天学习,这是起点。学习的方法,用《周易》里面的思维方式来说叫象数思维;用《诗经》那种抒情方法来说就叫比兴思维;用《大学》里“八德”的话来说就叫格物。古代解释格物的话很多,但都没有说到说方法,说的都是目的,比如穷究义理、戒定慧。我们要了解它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思维的哲学基础,是格物的哲学基础。你先不要讨论它是对还是错,先理解,再评价。先理解古人说的“天人合一”。它认为人是天的一个组成部分,部分必须得服从整体的规律。所以它衍生出“推天道,明人事”的合理性,目的是引人向善。
中国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中华文明能绵延5000年,这种文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来自《周易》。表现方法是美的,用具体的天象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真善美就这样融合在一起。
具体来说,格物的“格”在这个语境当中应该作“感悟”讲,主观的感悟,从物的属性当中感悟出什么抽象的义理来。具体的方法就是西方哲学说的相似联想、相关联想。乙似甲,对乙施加作用,就等于对甲施加作用。早期的原始巫术都是这两个规则。进入佛堂,没人去分析佛像是什么质地做成的,因为佛像像佛本人,所以你对佛像顶礼膜拜,就等于对佛本人顶礼膜拜,这叫相似联想,这个占的比例大。相关联想,乙是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脱离甲之后,你对乙施加作用,仍旧等于对甲施加作用,博物馆情结就带有这种相关联想。你看到伟人穿过的衣服、使用过的用具,都会肃然起敬,它不是相似的关系,而是相关的关系。小时候老人告诉我们,牙掉了不能随便扔,下牙掉了往上扔,上牙掉了往下扔,这就是相似联想,跟牙生长方向相似引发的联想;说牙掉了不能落到仇人手里,因为仇人敲你的牙就等于敲你本人,这就是相关联想。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有一个情节,巩俐扮演的四姨太得宠,二姨太嫉妒,想加害于四姨太,就做了一个小木偶,上面写上她的名字,用针扎她,这里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是相似还是相关?两者同时运用。那个小木偶是相似联想,写上她的名字那是相关联想。记住相似、相关,解读《周易》、解读古人的话语,你就能够读明白。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那是论点,那它是怎么推论出来的?论据是什么?“天行健”,相似联想,所以人也要刚健,换个说法就叫自强不息。“天行健”是怎么感悟出来的?三阳重叠,三个阳爻的重叠,那就是当时的“天”字。你面对天有什么感悟?
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想、不同情感的人,会对同一天象做出不同的感悟。《周易》是站在君王的角度来感悟的。《周易》主要是为大人谋,为君主谋。所以你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读《周易》,永远读不懂的。一定要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去解读,你才可能接近它。
《周易》是站在君王的角度去感悟天象的。天高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天大也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但是它在众多属性当中选择的是“健”,谁能够看见“健”?你看不见、摸不着它,但是却能够意识到、感觉到它的存在。天的运行是不是刚健的?我们还有个双休日,天什么时候休息过?它没有一分一秒的静止、停留。所以当时《周易》的作者认为,对于君王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像天一样刚健有为,不要贪图安逸,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所以“推天道,明人事”得出的结论是,君子要向天学习,要自强不息。
你有了这样从方法到义理的认知,再去解读大禹治水,就有了文化和理性的高度,你就知道那不是单纯地在讲故事。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之处在于,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进入了抽象的思辨;中国一直到现在都停留在通过讲故事来说道理。在思辨能力上,我们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讲故事、说道理通俗易懂,便于流传,耐人寻味。一说大禹治水,小孩都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你要慢慢去“悟”,故事是要“悟”的。中国文化从思维方式角度来说,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感悟的“悟”,觉悟的“悟”,是需要“悟”的。它的意思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需要你思而得之。
为臣要讽谏君王,你要是直接说,需要遇到唐太宗型的君王。唐太宗型的君王历史上有几个?卡内基说,不管性别、年龄、地位,人性本身就有弱点,都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可是真正忠于君王的臣子,不是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的,他要考虑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他看出问题来是真要说的,怎么说?直接说可能就没命了。宗法集权制背景下,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臣子既要保命,还要尽职,就在夹缝之中寻找言说的智慧。所以要委婉地说,借天象来说,这不是我的意思,是天意,服不服?不服有天打雷劈威慑着。他借古说今,以小说大,以近说远,甚至用男女之事、儿女之情论说君臣之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都是水中月,镜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该表达的全都蕴含其中,把球踢给你,你去悟吧!你要悟明白了,发展顺利;你要没悟明白,出了问题,找不着我,我当时跟您说了。讽谏的“讽”是言+风,语言就得像风一样,又形声,又会意,看不见,摸不着,风过草眼,它真起作用,这就是智慧。
“大禹治水”就蕴含着百姓对帝王的一种期待,它至少有三层意思,你还可以感悟更多:第一,期待帝王能和我们一起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因为只有在第一线,才能掌握真实的信息,才能有效地指挥,隔岸观火,总是有距离的。第二,大禹父亲治水为什么失败?大禹为什么成功?方法不同,导致结果不同。大禹的父亲鲧是堵,你堵得越高,落差越大,一旦达到极限,崩溃之后伤害更大。古代就用这种现象来说“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由治水类推到治民。大禹用的是疏导,他已经认识到水往低处流的规律,人力堵是堵不住的,只能顺应它、疏导它。第三,治水要顺应规律、遵循规律。类推到人事,经济发展有没有规律?政治有没有规律?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怎么说、怎么想,它就在那里。面对规律,我们必须敬畏它、遵循它。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涵,也是为君之道。
为臣,你就要感悟大地。大地的属性很多,但是站在为臣的角度来感悟,就有条件的限定了。《周易》的作者就感悟出“地势坤”。“坤”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还说的坤车、坤表就是来自《周易》。我们说女车、女表,这和《周易》有关,但不完全对应。“坤”不是女的意思,而是阴性的属性。天为阳,地为阴。古人从经验、农耕文化的角度,去感悟大地上的自然现象与天时变化的关系。
天时是春,大地的草木就绿了;天时是秋,地上的草木就黄了。大地顺从蓝天,自然界就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个体心灵和谐、家庭和谐,才有社会的和谐。它也有梦,梦也能够转化为内在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斗志。但是中国文化的重心是放在实现梦想的条件上,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能和谐呢?向天学习吧!像天一样的自强不息,高调做事;像地一样顺从上天,顺从规律。因为为臣者,只有顺从才能保命,才能保住自己的职位。
所以从大地的“地势坤”,推导出为人、为臣的“厚德载物”。只有像大地一样的厚、大,才可能承载一切。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有这种大的胸怀、度量,你才可能一切都顺从,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会执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缺一不可。这就是中国文化所期待、所塑造、所培养的理想人格。
读了为臣这卦之后,你再去读历史,就能够读明白了。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不知道怎么去解读。实际上那就是一种考核方式,考核你是不是真的听话。设身处地想一想,你要是选择人,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都会选择听话的。
有了对清华大学校训的认知,对《周易》的解读方式就有了一种感性的了解。它就是感悟现象,感悟它抽象的属性,再以抽象的属性作为论据推导人事。
首都师范大学北面有个紫竹院,紫竹院里有竹子,靠近中关村的东门有副对联,我每次散步到那儿都要停留一会儿,写得太好了!那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竹子有什么属性?中间是空的,客观真实。竹子什么地方长枝叶?节。有了这两点就可以感悟、类推到人事,抒发自己的一些感悟了。所以上联是“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我们都有相同的生活经历,但是却很难用这种精辟、形象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再看下联,更好!紫竹院里有湖,湖里有荷花,但它不说荷花。中国人一说到荷花,马上想到的是什么?出污泥而不染。这就是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结果。西方看到荷花,要解释荷花的植物属性、经济价值;中国人不是,中国人一切都从我的需求去感悟那个自然现象。“出污泥而不染”,把它当作人来感悟。紫竹院没再写这个,文以新为贵,它写荷花的根(藕),对根有所感悟。荷花的根有什么属性?中间有孔,如果不破损,用水冲洗完,切开,里面雪白。这两个属性也是真实的。这有了下联:“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把它当作人来感悟,虽然有残缺,但是胸中不染尘埃。这就是古人言说的一种智慧,一种方法。理解了这个,你再读《周易》就简单了。
再比如,对同一个水,古人怎么感悟?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同样一个水,普通老百姓就把它作为负面的属性来类推人事,反向的联想(属于相似联想的一种方式),水是不是往低处流?是。所以老百姓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不能像水。但是老子在这里偏偏就认为,对于帝王来说,要维护你的统治、巩固你的基业,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争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它跟我们现在的区别是,我们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目的;而古代把它作为一种巩固政权的方法。不管怎么样,只要重视百姓的利益,都应当给予适当的肯定。所以老子对帝王提出的建议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要模仿水往低处流,灌溉农作物,使农作物茁壮成长、成熟、丰收;要像水一样润泽老百姓,在利益分配上适当让利于百姓。这就是舍和得的辩证。物质上的舍,换来老百姓和统治者心理距离的拉近,这是大智慧。决策不能只看眼前,不能只看数字,要考虑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要考虑民心向背。
孔子怎么感悟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什么意思?不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你就读不懂了。智者为什么看到水就感到快乐?仁者为什么看到山就快乐?中国人对智者的认知有不同层次,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里至少说了四个境界,“权”是最高境界。可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以一起来学习,那就是智者了,因为中国文化把学习推到非常高的高度,那是起点。通过学习来提升个人的智慧,智慧里包含着道德、能力,缺一不可,还包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通过智慧的提升来指导实践;通过智慧实践来构建身心的和谐,身心和谐了,才能影响家庭的和谐,无数家庭和谐了,社会才可能走向和谐。只有和谐才能拯救危机,只有拯救危机才能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终极目的——和,和的未来是生生不息。用《周易》里的话来说,一个字概括——生,“天地之德曰生”;两个字概括——生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四个字概括——生生不息。和谐的目的是生生不息,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终极目的。通过学习,让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强盛起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古代十分推崇学习。比如汉代的民间谚语:“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你给孩子留下一筐一筐的黄金,不如把这些黄金作为教育投资,让他读懂一经。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是最高的,古人早就有这样的认知。一旦读懂一经,不仅可以赚回更多的黄金,更重要的是,他对生命的感悟完全不在原来那个水平上了,精神、气质、面貌全都会发生变化。35岁之前靠父母遗传,35岁之后就靠你的读书修为了。35岁之后读不读书,从面相就能看出来,那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精神真的可以影响你的五官,影响你的面容的,影响你的气质的。宋代话说的更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所以孔子说,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能一起来学习,那就高人一大块了;你要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听懂中国文化核心的智慧,那就更高了,中国文化主要讲的就是世道,“道”就是规律,“世”就是遵循、尊重、敬畏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升一层,能够把你智慧的提升落实到实践上,指导你的行为,立身于社会,这就更高了;再能把你学到的智慧落实到实践当中,上面还有更高的,那就是权。“权”的本义是秤砣,“衡”的本义是秤杆,这都是格物。你想知道这个物的重量,怎么做?权衡,权衡轻重。你想知道这件事该怎么做?权衡利弊,两害相全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权衡是大智慧,既有大的原则,又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中国文化自古讲的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一时,彼一时,不同季节,情况在变,应对措施也要变。《周易》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提示君王,在管理天下的同时可能出现的六十四种不同情况。面对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不能一刀切,不能简单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权衡,要把握好那个度,随意权衡那就没有规则了。所以,度的拿捏是大智慧。
“可与共学”相当于大学本科;“未可与适道”,对于听懂中国智慧的人来说,相当于硕士;懂得这个道理,能够实践的是博士;在实践过程当中,又能够很好地权衡利弊,采取最佳措施,是博士后、教授、博导。这就可以看出,它是不同层次的感悟。所以智者看到水,是从水没有固定形状的属性来感悟,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变成什么形状。山势陡,它流得快;地势平,它流得慢。撞南墙,它回头;积蓄力量以后,它就会漫过你,勇往直前。这就是智者与众不同的地方。
“仁者乐山”。山是相对静止的,山是付出,大爱无言。山上的草木茂盛,是谁提供的营养?山。所以“仁”的核心是“仁爱”。有爱心的人在大山当中感悟精神上沟通、共鸣。所以智者动,仁者静。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可不可以既是智者又是仁者,既有智慧又有修养?可以的。这些特质不是相斥的,而是可以互补的,这就是中国文化。
孔子晚年看见水流有什么感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悟到水的哪个属性?一去不复返。生命是不是这样?这是相似联想,逝水流年。李白劝酒怎么说?《将进酒》怎么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往上游看,水天相接,像黄河水从天上倾泻而下,这是渲染黄河水之大。再大怎么样?顺流而东,“奔流到海不复回”。论据一,推天道,明人事,人得向天学习,人得顺从天道、顺从规律。论据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谁能改变这个规律?你再高的位置也改变不了这个规律。
智者与众不同之处,就是知道那个结果早就在那儿等我们了。所以当学生问孔子生死问题的时候,他怎么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死不是个人所能够决定的,你能掌控的是自己如何活着。不管多长,那个结果是早晚要发生的。你具有的主动权就是如何有意义地活着。这就是中国文化,从天那里找论据,从生命规律中找论据。得出什么结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所以全世界都非常佩服中国人的抒情方法。那种痛快的内心活动,到中国人这儿就很容易表达。西方人抒发愁绪,翻来覆去做心理分析,中国人就轻轻问一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南方的春水源源不可断绝,相似类推到人的愁绪。量之大,心胸中那种满满的感觉,“恨塞满愁肠胃”。更重要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绵绵无绝期”,你越想忘记越难忘记,越想割断越难割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中国人借自然现象,就非常形象地把内心表达出来了。
对相似联想和相关联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要联系现实。现在教育当中,都是告诉你答案,其实在学习过程中,方法更重要。方法就像开门的钥匙。你给他开门有什么意义?你要告诉他制作钥匙的方法。
北京高考作文曾经出过一个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试试回去问孩子怎么做的这个题。中国这种思维方式到底怎么操作?回去跟孩子讲,这就是相似、相关联想,他就会豁然贯通。考场上你就从解释题目切入,把“我有一双隐形翅膀”抄下来,解释。“我有一双隐形翅膀”的意思是说,翅膀原本长在鸟身上用以飞翔的,鸟儿飞翔是要捕虫,捕虫是鸟儿的理想,而翅膀的飞翔是帮助它实现理想。每个学生都有理想,如何才能实现理想?不仅仅是学生,而是整个社会都缺乏这方面的思考。这个题出得有水平,它是有文化内涵的,以小说大。要实现梦想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很多,比如读书、学习、坚持、毅力。你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正反对比,再联系现实,上升到理论高度,这就是一类卷了。
北京还出过一个题:假如让爱迪生活到现在,面对手机他会怎么说。你要了解中国文化,听我这一讲,你就会做这个题了。任何事物都有阴有阳。手机也有阴有阳,好处很多,比如千万里瞬间沟通。但它的缺点也不少,年三十本是家庭团聚的日子,孩子们都在玩手机,那老人就受不了;上课学生都在玩手机,还能听老师讲课吗;走路看手机,掉到窟窿里,危害也很多。所以,事事有阴有阳,通过对手机的认知,引你进入哲学思辨。不能够简单的一刀切,不能片面,不能极端。
北京还出了一个题:家规,有水平。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以小说大。任何事都要有规矩的,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下面说重点,把这个说完了以后再来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八卦取象歌》大家最好能背下来:“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是当年朱熹通过整理、概括,编出的歌谣,有押韵,相对容易背一些。三阳重叠,符号的重叠,由表及里,别把这个顺序改变了。古人表达无序,但我们要找到它的顺序。按照顺序来推导,事半功倍。
乾三连:什么意思?第一个字是卦名,卦名就是卦的主题;后面两个字是描述它的符号特点。“乾三连”就是说乾卦是三个阳爻构成的。长的叫阳爻,两个短的叫阴爻,从底往上画,为什么?因为在农耕文化里,庄稼是从下往上长,还是从上往下长?是从下往上一点点生起来的。它也表达根据现在预测未来,所以记住,一定要从下往上画。
坤六断:坤卦的符号是六个断,两断一阴,就是三个阴爻,还是从底往上画。
震仰盂:震卦气门口朝上,后面那句是“艮覆碗”,你可以理解为碗口朝上朝下,朝上就是震卦,朝下扣着就是艮卦。形象了吧?形象联想是有效记忆方法之一。震卦是阳口朝上,从底往上说就是一阳、两阴,这是震卦。
艮覆碗:艮卦扣过来,两阴、一阳。
离中虚:离卦的特点是中间是虚的。因为它就俩符号,它突出了一个部分,你就能够推出另外一部分了。中间虚,言外之意,上下是阳爻。
坎中满:坎卦符号特点是中间满,那上下就是阴。
我说到这儿,你可能已经多少能够感悟到符号的特点了,它是有规则、有规律的,两个一对,这叫对象。我们现在“找对象”这个词就是出自《周易》。《周易》广大,天文、地理、日常生活无所不包,百姓日常用之而不知。古代是不允许普通百姓学《周易》的,《周易》都是掌控在国家王官那里,那是统治者的专利,不允许民间学习。老百姓都学会了,他很可能做出对朝廷不利的解释,那叫“妖言惑众”。所以老百姓只知道这么说,但是不知道它的来源。
两卦一对象,符号上有规则、有规律,非反即覆。要么是完全相反,三阳变三阴;要么是碗口朝上朝下,上下颠倒。两个规则记住:非反即覆,不是完全相反,就是上下颠倒的。掌握规则来理解、记忆,效果更好。
兑上缺:兑卦上面缺,言外之意,下面两个是阳爻。一定要背熟,什么时候背熟了,一说哪一卦,你能画出符号来,一看这个符号就知道是哪一卦,你才能往下进行。我先把内容给你,回去慢慢去消化,这是理解《周易》的一个坎儿。
巽下断:巽卦下面是断开的,言外之意,上面两个是阳爻。你先一卦一卦地理解,翻来覆去给它背熟了,再背下面这卦,然后再组合成两卦一句,一句一句背完了再把四句整合。四句整合之后你还要知道,中间两句是最难背的。开头、结尾不受其他信息的干扰,相对容易。中间两联最难,尤其是第三联。哪联难背你就在哪联上下工夫,背五六十遍就有语感了,有了语感就要格外记住每一句的第一字。记住第一字,顺着语感后面的话就能出来。背诵学习都是有方法、有窍门的。
从心理学上来说,新的信息在大脑皮层神经原突触的运作过程之中,需要反复刺激至少400遍以上才称为长久记忆。我们记不住,不是笨,而是功夫没到。你试一试,不用400遍,200遍就烂熟了。一步一步来,这是一个大坎儿,是读《周易》必经的坎儿。
我们由表及里,由符号说到象、说到卦德,由具像说到抽象,每卦都要这么操作,这是一个复杂的象征体系。我先告诉你最核心的,掌握方法,建立根据地,再伴随着将来的学习一点点扩展,一点点提高。
对天象的感悟有三个阶段:第一,符号。比如“乾三连”,你背下来了,我一说乾卦,你能画出三阳,从底下往上画;第二,要知道三阳象征什么?天。第三,从天上能够感出什么来?多了去了,任何一卦都可以象征时间、空间、动物、植物、君臣、家庭成员,它象征的动物、植物还不止一种,还可以有多种,最难的就在这儿。你想读懂,要掌握方法。我们不敢说彻底读懂,但至少可以接近,方法要对。
古代的学习《周易》不像我们,是学术性的解读,为了理解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为了用。通经的目的是致用,为了当时的政治需求。他不注重作者本来是什么意思,他注重为当时的政治需求服务。“群龙无首”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没有看过《周易》的可能脱口而出,贬义词,乌合之众。可是你看了《周易》就知道,《周易》里面见群龙无首,吉。它的天象和占卦词是正相关,前面方法对了才吉,方法错了才凶。“群龙无首”本来在《周易》里是褒义词,现在变成贬义词了。“逃之夭夭”哪儿来的?《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女孩出嫁的时候祝贺新婚大喜,赞美,贺婚诗。“桃之夭夭”,桃枝随风摇曳,犹如桃花一样美丽的姑娘在这个春天大好的季节出嫁了,给那个家庭带来幸福、美满、和谐。多美好的祝福祝愿,结果变成了“逃之夭夭”。
社科院周国平的散文有一定的哲理,经常被选作考试材料,好事人把卷子拿给他本人做,他费了挺大劲才得69分,他都不知道另外那31分出题人是怎么想出来的。刻意求深,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我们还得回到当年。任何文化现象、任何话语的发生,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脱离了那个时代的背景,脱离具体的语境,你永远都不懂,所以一定要在这儿下工夫。
从天当中感悟出什么呢?健。这回再解释清华大学校训,就能说明白了。“坤六断”表示三阴,象征大地。大地有什么属性?地势坤,“坤”距离我们现在语言太远了,我翻译成“顺”。所以,为臣者最重要的修养就是顺从、听话。想保命吗?想保住职位吗?那就不能妄议。
“震仰盂”,震卦气门口朝上,从下往上说,一阳、二阴,象征雷。雷有什么属性?不同人听到雷声感悟是不一样的,它最核心的意思是动。在农耕文化下,更多的感悟是春雷。雷声响,雨水下,种子发芽,丰收在望。我们没有办法决定雷声,只能顺从它。你就把雷和“动”联系起来,雷声是响动;打雷下雨之后,庄稼发芽是行动;庄稼生长是生动。我们现在说的“雷厉风行”就是来自《周易》。我们现在的小说里说“春雷一声响,来了共产党”,也来自《周易》。因为春雷响,春雨下,丰收有希望了;共产党来了,翻身农民得解放,生活有希望,这是相似联想。我的老师再三叮嘱我,做学问,从头读。从中间切入,读的不一定是作者本来的意思。所以,你想了解中国文化,从头读吧!《周易》就是中国文化的“头”,源头,500年之后才出现儒家、道家。儒家更多继承、放大的是《周易》当中阳刚的一面,道家更多继承、放大的是《周易》当中阴柔的一面,各有所偏重。阴阳互补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学完《周易》,不管是哲学,还是人生的经营,你都有方向、方法了,旅游你都有文化品位了。你再去颐和园,就知道“颐”是《周易》的一卦,你站在山上看就知道那就是按照阴阳图来设计的。
水为阴,阴中有小岛,阴中有阳;山为阳,半山腰斜去,园里有一湾水,阳中有阴。在山水当中颐养身体、颐养精神、颐养道德的目的,是为了构建社会的和谐。学完之后你就知道它的用处了,大到兴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北大哲学系是让人羡慕的一个系,那里的先生七十几岁算早夭,大多数都活到八九十岁,甚至过百。他们一样经历战乱、历次运动,但是却能够很好地应对,保持心态的平和。从养生角度来说,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相对容易操作,最难的是心态平和。试试看,听完《周易》之后,我们尽量保持心态平和。但是不可能没有起伏,让它起伏的幅度稍微小一点,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感受到《周易》的伟大。医易同源,中医的理论就是从《周易》发展出去的,它也是求得阴阳的平衡。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大道至简,容易掌控。
我再给大家增加一点新信息:八卦又是一家成员。从社会角度看,乾为君,坤为臣;在家庭里,乾就是父,坤就是母,下面是三儿三女。震是谁?我告诉你规则,你自己就会推断。不用死记硬背,掌握方法,这是一个轻松快乐的过程。震仰盂,一阳、两阴。因为它要用一卦来象征一个人,你就不能用多来做标准。阳为男,阴为女。为了象征一个人,它就改变了规则,不按多为标准,而是按照少为标准,物以希为贵。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那么,震卦象征男孩还是女孩?阳卦多阴,男孩。然后再说顺序,我前面告诉你了,三阳怎么画?从底上往下画,那么震卦老大还是老三?老大,长子。记住这一卦,后面你就会推了。“艮覆碗”象征谁?老三,三儿子;“离中虚”象征二女儿;坎中满,二男;兑上缺,三女,说少女也行;巽下断,长女、大女儿。
“艮覆碗”象征山,碗扣着像不像山?这是相似联想。汉字的产生,都是相似、相关联想在起作用。山相对水而言,水动,山止。所以人们要模仿山、学习山,克制自己的欲望,宁静致远,淡薄宁静,这是很高的修养。
孔子说,“克己复礼”。文献上记载,孔子到50岁才终于读懂《周易》,年轻时对《周易》不以为然,不信用50根蓍草就能够预测未来。但是随着对《周易》学习的加深,人生体验的叠加,由渐悟到顿悟,突然有一天明白了,《周易》原来是借用上天的力量,约束人性、约束君权、约束权力,引人向善的。子贡看老师天天看这本书,就问老师,你为什么天天读这本书?孔子说,我和巫官、史官预测不一样,我是取其义理,读出其德,求其德而已,读出《周易》是用天象来约束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德行焉求福。你的德与行决定未来的结果、吉凶祸福。记住四个字就行:德行求福。德行是条件,福是结果,一定要把重心放在条件上。
“离中虚”象征火。火有什么属性?明亮、附着。火苗必须附着在火把,它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更多的是站在君王的角度来感悟,它用火的属性来告诉君王,你不能脱离火把,不能脱离民众,不能成为孤家寡人。
“坎中满”象征水。这最典型,古代的水就是这么写的,中间水深(阳爻),两边的水浅(阴爻),象形字。在没桥、没船的情况下,人们出行看到水会有什么感悟?险,危险,而且越深越危险。没学《周易》我们以为高起来叫坎,学了《周易》才知道,凡是不平都可以叫坎。
“兑上缺”象征泽。北京西三环丽泽桥就是从《周易》来的,丰益桥也是《周易》来的。学完《周易》之后,旅游出行会有很有情趣,很有文化的厚度。能读懂《周易》的人真的不多。关心《周易》、喜欢《周易》的人很多,最后坚持把它读下来的人不多。我们争取做能坚持读下来的人。
《周易》当中两“水”,取决于农耕文化,就近联想、就近暗示。动态的坎水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危险,静态的泽水给农耕带来快乐,带来丰收,带来喜悦。没学《周易》的时候不知道这个“悦”是怎么组的字;学了《周易》才知道,兑卦加个竖心,心里的感觉就是喜悦。因为泽水灌溉,代表丰收,老百姓肯定喜悦。我到无锡时,对兑卦有了更深的感悟。带我四处旅游的司机告诉我,无锡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水灾、旱灾。“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不到那里,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认知。然后想一想,还真就找到原因了。太湖连着长江,再怎么涝,还有一洪口,它能从长江那里排泄;再怎么旱,上面有长江水源源不断涌入。它不仅是一个肺,净化空气,它更重要的是给农耕灌溉提供了足够的水源,并且吞吐量能够达到大致的平衡,不会形成危害,这太厉害了。知道泽水给农民、农耕带来喜悦,这回知道泽东、泽民的出处了吧?起名字的方法很多,但是最有文化深度、厚度的名字来自《周易》。
“巽下断”,巽卦下面断开,象征风。它的卦德是“入”,风怎么和入联系起来?风无孔不入。古人认为,风声是风穿过大小不同的空穴发出的声音,高低不一样,就是“入”。这一卦必须多说一点,它还象征木,因为用“风”来说它经常不通。所以你就得想,它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风和木属性上有相近相通的地方。风无孔不入,树木的根也要先扎入地中吸收营养,才能茁壮成长。根深是条件,叶茂是结果。用风和木来给帝王什么启发?说风,那就是希望帝王模仿风、学习风,像风一样走遍祖国大地,了解民生疾苦,拯救民生于水火之中,你的口令要像风一样吹遍祖国大地,让人们都知道。那木呢?树木先扎根,后发芽,先安内,再攮外;树木得坚持一个方向,向上长,而且得持久、有毅力,要有工匠精神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模仿、继承古人的思维方式,朝着正能量,你就会有积极的人生感悟。
巽卦有时候直接用“巽”这个卦名做卦德。怎么解释?你记住清华大学校训,你就记住了《周易》的大方向。说做事,高调、自强不息;说做人、修养,低调、厚德载物。巽讲做人,谦逊、低调、顺从,顺天意、顺规律、顺民心都是“顺”。
八卦(八经卦)的表意功能具有局限性,还不足以穷尽地表达世间所有的义理。那么怎么办?重叠。把这八卦每一卦都重叠八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八八六十四卦。一旦重叠,这叫别卦。别卦里面涉及到两个经卦,也就是涉及到两种天象。在背熟八卦的基础之上,还要知道两种天象的组合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意义就是那个卦的卦名、主题。我借用现在的电影理论来解释《周易》组合——蒙太奇,1+1大于2。说通俗一点,两个画面的组接产生一个新的意义。用大家熟知的杜甫诗来说,“朱门酒肉臭(xiu)”,酒不会臭,真实生活当中一定是飘来阵阵酒肉的香味,“路有冻死骨”。独立的时候,那顶多说有钱没钱,组合在一起就不一样了,同一时空不一样了。那就是对比,那就是比较,那就是两级分化,那就是基尼系数超过0.4,分配不公。不越过老百姓的底线,他活着就没脾气;一旦可能被冻死,他就可能铤而走险。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造反?因为下雨逾期,不能按期到达,即便走到目的地也是死,造反还有生的可能,官逼民反。这就是杜甫的感悟。关键是你不能让老百姓有冻死的这种可能,分配制度如果达到这样一个极限,一旦出现这种可能,社会性事件就可能发生。
两种天象,两种天象的组合,我按照顺序说。六十四卦的卦名有三个渠道:符号、天象、卦德。
卦名从符号的结构图形特点来的,比如说颐和园的“颐”,那叫山雷颐。画符号从底下往上画,说卦从上往下说。古人就是这么操作的,改了反倒不对了,我们只能遵循。为什么从底下往上画?庄稼从底下往上长。为什么从上往下说?因为看天象,首先看到上还是下?首先看到上。你看到人穿的衣服和裤子,先看上衣还是先看裤子?上衣,就是不同的角度的一种顺序。你感悟整体卦的时候,从上往下看,上面山,下面雷,山——雷——颐。你画符号的时候,从底往上画,雷什么符号?震仰盂,一阳二阴;山,艮覆碗,两阴一阳,画完了你就知道特点了。上下是两个阳爻,中间是四个阴爻。其实从符号角度也好,从天象角度也好,你会有很多感悟,但是我们没有感悟的权利,我们只能是理解《周易》的作者,人家感悟就是颐卦。那么,“颐”是什么意思?“颐”是指人的脸颊这部分,而且核心指的是嘴。这个符号和嘴有什么关系?这个符号像人的嘴,相似联想。上下阳爻,嘴唇;中间四个阴爻,牙齿,从人的嘴来感悟义理。
人也是天的一部分,天地自然是天象,人身体的各个部分也可以作为一种感悟的依据,他也认为是天象。那么嘴有什么属性?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属性。从养生角度来说,病从口入;修养角度,祸从口出。养生、养德,有“养”的主题了,力推到君王,君王经邦治国、管理天下,要养什么这个国家才能治理好?养贤臣,养万民。从一张嘴说到这么多,从个体的养生、养德说到养贤,谁有贤才谁有未来,谁得民心谁有未来。养贤、养民才会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才能拯救危机,拯救危机才可能生生不息。这是从符号来的卦。
更多的卦名是从天象来。比如说打官司,《周易》当中有诉讼,讼卦。那个卦是什么?天水讼,由卦象推到卦德。因为水的卦德是“险”,天的卦德是“健”,针尖对麦芒,一个都不让,有一个示弱的,诉讼就不会发生,这是从诉讼发生的角度做的感悟。水是险,明知征途有艰险,还越是艰险越刚健,非掐不可,这就是诉讼的发生。没读这卦,我们以为它是指导你如何打赢官司。读了才知道,他告诉你能不打尽量不打,打不赢坚决不能打,和上级有冲突也不能打,吃亏是福,打了即便赢了,最终还是输家。而且告诉你,身外之物,功名利禄不要去争,要有知足的心理。
你再读《论语》,孔子说,要说诉讼,我和别人没有区别。你一定要问问我和别人审理诉讼时的区别,区别就在我“必也使无讼乎”,我一定叫他们别打,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和为贵。这个智慧哪儿来的?《周易》。孔子50岁学《周易》,73去世,我们现在看的《论语》是孔子50岁之前言语的汇编,还是50岁之后?作为社会学者,年龄越大,感悟越深,语言就越精辟。所以你要读懂《论语》,就得先读懂《周易》,才知道他的话是哪儿来的。他为什么总把君子和小人对比,因为《周易》就是这样。君子,吉。他都不用说第二句我们就明白了,君子就代表你的能力、修养。君子遇到这卦就能吉;你没有能力、没有修养,小人就凶。所以孔子说的“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小人”真指的是小人,不是小孩。还有呢“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不能够望文生字,文化是一条长河,得从源头读起,才能知道它过程中的变化。
水和火的组合会有什么结果?水火有两种组合,水要在上,火在下,水是润下,火是上延,两者叫交感,《周易》当中把交感看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的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男女交媾才会繁衍生命,事物交感才会推动事物发展,只有发展的事物才会有前途。不是水灭了火就是火烧干了水,所以就推动事物发展,这就既济卦,讲的是事情解决之后,应该怎么应对。反过来,火在上,水在下,火上延,水下润,两不相干,谁也不影响谁,静止,这就是最后一卦,未济卦。它用小狐狸渡水来象征问题是否解决。如果没有交感,没有内在动力,那事情怎么解决?如果算到这卦,你要考虑,你的方法是有问题的。
《周易》当中还有一些卦名从卦德来的。比如坤卦,地势坤,“坤”是卦德。天行健,“健”是卦德,乾卦也是从卦德来。乾是天,“君子终日乾乾”,你不能说“君子终日天天”。地下出土文物证明,乾卦原本叫健卦,在传写过程当中变成现在这样了,乾卦也是用卦德“健”为名的。
我们这一讲先给大家介绍一些解读《周易》的思维方法,了解八卦和八卦的象征意义,再了解六十四卦推导出什么样的智慧,将来我再结合具体卦,讲讲解卦的方法和人生的感悟、事业的经营。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125/9224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