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刘庆柱:“丝绸之路”与汉唐盛世

2016年12月05日 16:26

 

QQ截图20161205161035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1205/923801.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1205/923802.shtml

图说:http://www.71.cn/2016/1205/923846.shtml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丝绸之路与汉唐盛世”。前两年,习总书记去中亚访问,去了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他对乌兹别克的领导人说,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的故乡。撒马尔罕就是“丝绸之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如果说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撒马尔罕就是使“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转折点。因此,习总书记要到那个地方去,回来以后,接着讲了“一带一路”。

谈“一带一路”离不开“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个陆上的丝绸之路和一个海上的丝绸之路。“一路”就是丝绸之路,“一带”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离不开一个盛世,当一个国家衰退的时候,不会出现“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由来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在《中国》一书里,用到了“丝绸之路”这个词。实际上这是一个文学语言。李希霍芬定“丝绸之路”这个名字的时候,他认为“丝绸之路”是从汉代开始的。在那个时期,为这条路命名显然离不开丝绸。而当时最有名的丝绸当然是中国的丝绸。也就是说,“丝绸之路”离不开中国,虽然“丝绸之路”是世界的,长度有七千公里,但在中国境内有三千公里,这是陆路,不算海路。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中国就没有“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甘肃河西走廊到新疆,从东疆再往前到南疆和北疆,再往西进入中亚。因为上述“丝绸之路”必经的交通路线之间有着广袤的沙漠,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沙漠丝绸之路”(或称“绿洲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相对于后来学术界提出的“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等而言的。从东北南部辽西到内蒙古,到山西北部,到居延(原甘肃北部,现在属于内蒙古),然后到新疆北部,进入南西伯利亚,最后进入欧亚草原,这叫“草原丝绸之路”。从中国西南方四川经过云南、缅甸到印度,这叫“西南丝绸之路”。和“沙漠丝绸之路”一样有名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沿着东南亚半岛到印度洋,从印度洋到红海、到欧洲,往东南到东非。

二、“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丝绸之路”是怎么发现的?实际上,这条路古代很早就有,只是没把它定为这个名字。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后,结合一些西方的汉学研究,比如德国人写的《中国》里谈到“丝绸之路”,我们就想找到这条路。

考古怎么鉴定古代的路?通过探测,拿探子一探,一看图就知这是走过路的图,还是盖过房的图,还是种过地的图。有什么区别?比如路,跟千层饼一样,一层一层的,这叫路图。这在北京可以找得到,但是在河西走廊、新疆、中亚找不到,因为它是沙漠,找不到路。怎么办呢?有路就有人,路是交往、活动的,不能光走,还得睡觉,还得吃饭。于是,我们就找生活点,有活人生活的地方,还有墓葬。通过这些,发现这条路上的生活区,通过生活区判定时代。从一个生活区到下一个生活区,看它们有多远,古代叫邮栈。三十里地一个点,一个点一个点,由点连成线。

丝绸之路作为“一条线”,是由千千万万个“点”组成的,考古学正是通过对丝绸之路上的若干“点”的发现,“连接”了已经淹没于地下、水下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根据对沉船的考古研究发现的,最北在绥中(辽宁和河北交界的地方)发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然后发现了码头。

中国现在有一个国家设立的“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比如我们发现了南海1号,把它打捞上来,专门盖了博物馆。我们要区别商船和生活船、生产船,只有商船才是丝绸之路上的船。如果打捞出来的东西,同一种碗、同一种碟子有几百个、上千个,这一定是商船。我们在宁波、福建漳州一带、广州、广西、北海等沿海地区,也发现了古代的港口。比如,在福建发现的古代港口附近有以色列人、阿拉伯人的墓葬;石碑上有的是犹太人的文字,有的是阿拉伯文字。

1、草原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大家不要以为“丝绸之路”只有两千年的时间,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已经很久远了。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好多都是舶来品,包括我们现在常吃的馒头、小麦。小麦不是中国的,是从地中海传过来的。再比如酒,酒也没多少年,原来喝的都是十来度的果酒,烧酒是元代以后才有的,而且是从中亚过来的。辣椒是从南美过来的。马、马车、铁锅,甚至金器、玻璃器,基本上都是通过交流过来的,早在陆地丝绸之路之前就已经过来了。当然,也把中国的土特产也带过去了。这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大约五千到六千年前就有了。

 

因此,小麦、牛、羊、马、马车、金属冶铸、金器、玻璃器等,基本上都是西方过来的。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也在史前时代已经西渐。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仰韶中晚期文化进入河湟地区和岷江上游;公元前三世纪前半叶,传入到黄河上游、川西北地区及河西走廊西部;公元前三世纪末,西进至新疆哈密(农业等)。

因此,吐鲁番盆地后来就有了农业。有了农业没水不行,天太干怎么办?修坎儿井,当时叫龙渠。2200年前有过这样的渠,从井底下打通,水在底下流。为什么修在地下?蒸发得少,吐鲁番夏天四十多度,如果挖个水渠,水还没流到田里就全蒸发了。这些东西,从它的水利设施到农业操作,都是从东往西影响过去的,这也是前丝绸之路阶段。

现在一些女同志或男同志弄块玉戴上,不管是戴在耳朵、脖子还是手上,这是文明的标志,文明时代才能戴这东西。但是这东西怎么来的?3300年前, 有个叫武丁的国王,他的夫人是个将军,叫妇好。1974年,在她的墓里发掘出400多件玉器。后来一测,这些玉料好多都是新疆和田玉。怎么到这来的?后来一查,是从北边来的。从新疆北边到甘肃北边,然后到了内蒙、山西,进入河北、北京,南下到安阳。这也是我想谈的“草原丝绸之路”的内容。

图片1

中央电视台曾经拍摄过一个纪录片叫《玉石之路》,玉石之路在哪里?从和田(当年叫于阗),通过尼雅到楼兰,然后到昆仑山、哈密,接着往下走到呼和浩特、北岳恒山,然后南下,这就是玉石之路(见上图)。玉就通过这条路过来的,基本是走草原丝绸之路。中国北方的草原丝绸之路上,近年陆续发现了许多外国遗物遗迹,如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北、辽宁出土的金银器、铜器、玻璃器,波斯萨珊朝银币、拜占廷金币。

汉唐时代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朝鲜、日本与越南等地的文化交流有极重要的作用。在古代,从两千年前开始,在东亚(包括东北亚、东南亚)有一种共同的文化,大家都使用汉字,都以农业为主,都信奉汉译佛经,都信奉儒教,形成了一个“汉文化圈”。20世纪90年代,我曾经跟日本学者一块做课题,他们想找祖先,说找秦始皇那三千童男童女。我就告诉他们,那是传说,你们要想找就到山东挖掘古墓,挖2500年到1800年前的陵墓,你去对比。这课题后来做了,果然在2500年前左右(弥生时代),拿日本人的骨头和我们这里人的骨头做了DNA比较 ,结果找到祖宗了。

当然,大家说,隔着海怎么传过去的呢?有北边的草原丝绸之路,从东三省到朝鲜半岛,从朝鲜半岛到对马海峡。他们还研究过日本八千年以前的狗,也是中国狗,就在冲绳,做了DNA比较。狗过不去,肯定是人带过去的。当然,我们不能说八千年前我们就过去了,冲绳就是我们国家的,但至少文化的传播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从中国的东海到朝鲜半岛,到日本列岛,到越南北部,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这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播。这种传播造就了一个“汉文化圈”。

 

弥生是一种陶器,以这个为准的文化,就跟我们2200年前(秦代)叫秦文化,唐代叫唐文化,宋代叫宋文化一样,弥生时代就叫弥生文化。在两千多年前的弥生时代,我统计了一下,发现有中国文物的地方,几乎从北到南都是,什么东西都有,盖房子用的建筑材料,还有瓦楞、铜镜。古代没有镜子,有钱人或者中产阶级就做个铜镜。铜镜传到日本,日本当宝贝了,用铜镜的多少来衡量地位的高低。因此,他们从中国大量进口铜镜。铜镜不像玻璃镜容易打碎,所以在日本留下了很多,全是中国式的铜镜,分布很广,从北海道一直南边。冲绳更多,冲绳连吃饭都跟我们一样,全是豆腐宴。因为明代以前冲绳是中国的属国,因此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实事求是地讲,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在某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中国文化对它的影响。不管是现在保存的,还是地下发现的,说明我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对世界,对东北亚、东南亚,产生了深远影响。

2、沙漠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研究

沙漠丝绸之路历经两千多年到现在,当时房子、城市、墓葬,随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地面上都已经看不见了。那么,怎么证明它的存在?沙漠丝绸之路有什么意义?我想通过考古发现来说明一下。

在沙漠丝绸之路中,新疆地区至关重要。新疆即古代“西域”,其时空范围指西汉时代至明清王朝时期,今敦煌以西至新疆地区及中亚部分地区。当时有三十六国,就跟现在说的西域有多少个地区一样,“国”最早和“城”是一个字。《周礼》说,“国中九经九纬”,就是城里头有九条南北路,九条东西路。“国”在中文里和“城”是一个概念,因为“城”在中国古代是政治中心。汉王朝先后在西域设立酒泉郡、武威郡,推行屯田,置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使西域成为汉王朝一部分,西域各族成为“中华民族”的成员。

因此,我们就在河西走廊到新疆这一带进行了考古,发现了两千年前左右的城,这城说明什么问题呢?古代的建筑是一个符号,对国家而言,建筑是这是国家的政治符号。如果注意观察的话会发现,全世界所有的法院都是长方形的,前头都是柱廊,从罗马时代一直到现在。古代的房子开几个门、城墙上开几个门、用什么颜色、摆什么东西都是有规定的。比如北京城,1911年之前,当时最高的建筑是太和殿。如果在北京城找中心,那就是太和殿。太和殿最高,是中轴线的基点,以它为准向南,太和门、午门、天安门、正阳门到永定门,然后以此为准,东西对称建的城。这就是中国的观念,它代表国家,东西南北中,它得在中间。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因为中国在天下之中。当时中国的概念就是,我们的国家就是天下,因此我们的皇上叫“天子”。我们在天下中间,所以我们的国家叫“中国”。当然,那时我们没地理概念,不像哥伦布一样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以为地球是平的。因此天圆地方,方的就有东西南北,然后我们把皇宫分成东西南北,有东华门、西华门、南边的午门、北边的宣武门,面向四方,四方围绕着中间,这就是中国的建筑理念。这个理念两千年前就在新疆发现了。

当时生产最发达的是汉王朝而不是匈奴,匈奴是游牧民族,经常侵扰西域,西域的国家都想跟汉朝好。在这个时候,我们正好开通“丝绸之路”。于是,作为一种“和合文化”,为了保护西域的利益,就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相当于中央派驻西域的地方政府。但是光有西域都护府不行,举个例子,河北省不能光有石家庄,它还有其他地区,南边有邢台、邯郸,北边有保定、唐山。新疆也是,都护府底下还有好多地区,这些地区我们发现了,它跟内地的县城一样。内地的县城有什么特点?与欧洲、中亚、南亚,包括东欧、西欧这些国家城市的建筑都不一样。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的建筑是方的,它们是圆的。只要一看是方的,就是两千年后中国盖的政治中心。但只有政治中心也不行,当地都是游牧民族,军队怎么办呢?

解放后,我们在新疆有建设兵团,在两千多年前的时候叫“屯田”,就是亦军亦农。老人们可能知道,一提县城就是说县衙门,要不就是城隍庙、孔庙,最多前面有一条街,街上有几个服务性的商店,跟北京城一样。北京城当年也是个消费性城市,服务皇家、服务八旗子弟的。全世界所有的首都都是消费性城市,这是规律。

 

考古活动证明,我们通过“丝绸之路”在新疆西域地区留下了城,留下了屯田灌溉的水渠,留下了兵团官员的印章,还留下了与汉文化相关的东西,比如烽燧。什么叫烽燧?烽燧是传递情报用的,现在我们拿手机就可以了,当年不行,隔三十里得有烽燧,这里有事情发生赶紧举火,下一烽燧看到了赶紧再举火,告诉你这有紧急情况了。烽燧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了。

还有汉字,汉字非常重要。世界好多国家是拼音文字,如果中国是拼音文字,给你26个字母,你去按当地语音拼,中国能拼出几百种语言,几百种文字。而中国只有一种文字,只有这一种文字才使国家巩固和统一,使国家政令可以达到南海九郡。因此,统一文字非常重要。

历史时期考古学的“王朝”文化与史前的考古学文化概念有所不同。“汉文化”的“汉”是“王朝”或“国家”的概念,不具有“民族学”与“汉族”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文字叫汉字”。管中国人叫汉人”,管我们的文字叫汉字”,管我们的语言汉语”。汉字不仅是汉族的就像我姓刘,其实好多人都是改姓刘的。过去皇帝觉得你有功,不是奖励你多少钱,是赐你姓“刘”。刘邦就曾经给一个姓娄的人赐姓刘,这个人叫娄敬,后来改名叫刘敬。到了南北朝时期,匈奴进来后也改姓刘了。因此北方人比较杂,长得人高马大,因为人种交流多。

字重要不重要,关键看货币,钱上印什么文字,说明这种文字是国家通行文字。比如,香港1997年回归之前,纸币上印的是女王头像,现在没女王了,汉字印上去了。其次,出土什么钱,钱也挺重要。改朝换代都要换货币,没有改朝换代是不换货币的,没有一个国家两种国家货币的,也没有两个国家一种货币的。再有就是服装,大家不要小看服装(丝绸衣物),服装与服饰是“族群”与地位的标示。现在新疆挖出的两千年以来的墓,凡是白领阶层,甚至蓝领的,都是用丝绸。丝绸上还写着字,什么“长乐明光”等拜年的话,都是在内地通行的。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文化。因此,制造文化是为统治服务的。丝绸本身是物质的东西,丝绸上一旦有文字、图案,就变成了精神的东西。把丝绸做成什么样子,印成什么图案,甚至有什么文字,都代表了当时的文化。

举个例子,几年前新疆发掘了一个墓葬,一看就知道是西域人。为什么呢?我们搞考古的,把那头骨拿来一看,通过头骨就可以鉴定这是欧罗巴人种。但是他穿的衣服是中国衣服,还有跟袖章一样的东西。“袖章”是用丝绸做的,上头有好多图案,图案上用锦缎织了几个显眼的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墓葬没有被盗过,我们通过测试棺材木头,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时候埋的,他穿的衣服就是什么时候的。通过测试,这是距今一千八百年汉魏时期的墓葬。也就是说,服饰也有政治,也有文化。

图片2

这是方形城(见上图),里面点的就是遗迹。中间开城门,是官府。

图片3

这是屯田的印章,叫司禾府印。司就是管理,禾是农业,府是官府,印是印章。这是东汉的一个官印,1959年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煤精制,正方形,桥形钮。印文为阴刻篆书“司禾府印”。边长2厘米、通高1.6厘米。

 

同时还出了一些汉文文书。文书很重要的,那是当时的公文。

图片4

这是新疆汉代烽燧遗址,烽燧将近二十米。这个烽燧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制作方法是内地的,二是它的功能:中央用它来传达信息,便于管理。

图片5

尼雅遗址出土汉晋时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图片6

楼兰古城东汉墓“长乐明光”锦

图片7

1995年民丰县尼雅1号墓地3号墓出土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

 

丝绸不是卖的,像这些墓里出土的丝绸都是赠送的,叫“朝贡文化”。当时中国的皇帝有个特点,你只要给他磕个头,认他为皇帝,他什么都给你。当年那些质子来晋见皇帝,皇帝礼尚往来,出宫去迎接,然后专门设一处房子给他,比如汉代长安有个宫叫“葡萄宫”。葡萄是西域的特产,汉武帝修葡萄宫,专门用来接待西方来的使者和国王。那些建筑跟现在一些驻京办事处一样,有当地的风格。最后皇帝赠送的这些东西,他把最好的放在棺材里。

图片8

图片9

1998年若羌县楼兰故城以北墓葬出土

墓葬十分重要,文化最保守的是墓葬。上图是1998年若羌县楼兰故城以北出土的木棺。木棺头挡板的圆圈内绘出一只金乌,足挡板的圆圈内绘出一只蟾蜍,分别代表日、月。图案框架内用黄、绿、黑、褐色绘流云纹。彩绘图案铺满木棺外表。用金乌和蟾蜍象征日、月源于中原文化,这件木棺的彩绘图案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图片10

图片11

“汉归义羌长”铜印

印是政权的象征,用什么印就代表你是什么样的政权。这是当地首长的大印(上图)。铜印正方形,卧羊钮,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该印是汉王朝中央政府颁发给羌族首领的官印。西域羌族散居在塔里木盆地各绿洲和帕米尔西河谷中,主要从事畜牧和狩猎,亦兼农业。汉族来源于羌、姜,大家都知道周公,周怎么来的?周就是纪姓和羌姓结合的。羌人管理的地区在南疆,但是他承认中央政权,因此它叫“汉归义羌长”印。长就是县长之类的。古代分长和令,管一万人以上叫令,一万人以下就叫长。古代是按人来衡量行政单位的。

 

汉代西域考古发现的“汉字”,是该地发现时代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此地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语言与文字。

另外,还出土了一些属于“国学”的汉文文献典籍,如罗布泊西汉烽燧遗址中出土过《论语·公冶长》篇简、罗布泊海头遗址发现约为东汉末年的《战国策》残卷及算术《九九术》残简、1993年尼雅遗址N14发现“苍颉”篇残文等。现在谈国学,光有汉字不行,还得有精神信仰。大家别小看教科书,古代人也重视教材。我们在新疆发现,两千年前《论语》就是它的教材,就在楼兰一带。光有文科还不行,我们还发现有理科——九九术,这是中国最早的算术。有文科、理科,还有政治课程,比如《战国策》。

3西南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确认

历史可考的中国最早的“丝绸之路”是“西南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第一次被匈奴给扣了,第二次到了现在阿富汗,在阿富汗发现了四川产的蜀锦,问这是哪来的,说从印度过来的。后来又问印度哪来的,说从东边来的。东边哪?从中国来的,四川,当时管它叫蜀锦,属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一种锦。其实不止战国时代。四川三星堆、金沙遗址里出了好多的象牙,通过测试,这是印度的象牙。因为四川地区没那么多象,而且四川的象跟出土的象牙不一样。

因此,可以看出,三四千年前印度就和四川来往了。更早的是在云南,出现了一些鱼类,认为是距现在五六千年印度洋的东西。如果这个鉴定准确的话,那么“西南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是中国现在所有“丝绸之路”中最早的。

四条丝绸之路分工不同。“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外交之路,是一条政治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当然也有商贸,但是商贸是单向的。中国人不做买卖,外国人做。中国人古代有级别区分,叫“士农工商”。“士”是古代第一位,“商”排到最后的,商人不能做官。因此,古代中国的商业其实不发达。“西南丝绸之路”主要是做买卖的,但是小本经营,个体户多。“海上丝绸之路”可能是企业家,大批海船载运。“草原丝绸之路”就是文化交流之路,它没有什么商贸,就是骑着马放牧,把西边的文化带到东边,东边的带到西边。

1936年,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约60公里处发掘亚历山大城时,曾经在一处城堡中发现许多中国的丝绸。考虑到西汉前期强大的匈奴骑兵及剽悍的月氏曾经多次遮断了沿河西走廊西行的“丝绸之路”,那么这些丝绸(至少其中的一部分)有可能是从成都经滇缅道运到印巴次大陆,再到达中亚的。

4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研究

我们可以从古代海港遗址、沉船遗存的考古发现,探索“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从海内外出土文物探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交流活动。比如,在安阳殷墟的出土的大型龟版中,就有马来半岛的亚洲大陆龟。早在殷商时代,犀牛形象就已进入中国青铜器艺术。比如,薄太后南陵的犀牛,唐高祖献陵的石犀牛,江苏盱眙的江都王陵出土铜犀牛、大象等。犀牛是外国的,牵铜牛的是外国人。

QQ截图20161205161928

这是铜犀牛(见上图),去南京就可以看见。还有牵犀牛的人也是铜的。

 

三、丝绸之路与“被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汉唐时代是丝绸之路最为繁盛时期,而汉唐时期又恰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号称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鼎盛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乾嘉之治,其中两大“盛世”均在这一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与汉唐时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文景之治到什么程度?“银行”里拴钱的绳子全烂掉了,最后没法统计。为什么全烂掉了?大家钱多,备用钱用不到。然后国库的粮食“陈陈相因”。盛世表现在哪呢?表现在国家的发展。那个盛世以后,到汉武帝当政的时候,中国的疆土西边到了现在中亚(现新疆以西),东边到了乐浪郡。平壤挖掘了几千座墓,和我们汉朝一样,用的东西、材料完全一样。中央政府在那设了乐浪郡。当然那是历史,我们现在不谈这个。这就是当时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国,南面到了越南中部,北边到贝加尔湖了,当然,那是属国。贞观之治也是一样。因此,我们总说“汉唐盛世”。有了这样的盛世,才有了丝绸之路。

也正是因为有了“丝绸之路”,才有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现在总谈中华民族,《二十四史》里没这词,经史子集里没这词。这词什么时候有的?1902年。谁说的?梁启超说的。虽然没这词,但是梁启超说的中华民族的概念和概念所形成的内容什么时候有的?他说的“中华民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什么时候有的?秦汉时期,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不止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可能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土。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是在汉唐盛世形成的,也是这时候发展的。因此,这个时期也就出现了丝绸之路。过去我们管云贵川叫“西南夷”。现在贵州叫黔,云南叫滇,滇池。为什么现在北京有昆明湖?汉武帝把西南夷统一到中国之前,为了鼓舞军心,在旁边修了一个池子,就叫“昆明池”。为什么修昆明池呢?练海军。昆明池在沣水、潏水之间,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池址附近有石雕人像一对,东牵牛,西织女。因此,昆明池的来历就和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相连。文化的延续到了现在的颐和园昆明湖。这是谁延续的?满族人延续的。

丝绸之路朝贡文化为基础,体现了古代中国“有容乃大”、与邻为友的传统。过去认为“丝绸之路”是佛教东传之路。佛教是印度的。去过印度的都知道,它现在不是佛教最兴盛,佛教最兴盛的反而是我们,我们是“汉式佛教”。为什么叫“汉式佛教”呢?包括禅宗,是汉文化的组成部分,被汉化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有容乃大”。还音乐歌舞交流,古代宴席里皇帝看外国的歌舞,这是为了表示他的心胸宽大,表示对这个国家的友好。

因此我认为,丝绸之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长期以来,丝绸之路只是说“国外”的文化、艺术、宗教、自然物产如何影响、传播至中国,其实从世界历史高度来看,更为重要是“中国走向世界”。近代考古学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主要是中亚、西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非洲等地)的考古发现充分说明,“丝绸之路”使中国走向世界。

 

汉唐盛世的丝绸之路还使古代世界走向中国当年的中国就跟七八十年代欧美一样,他们是到我们这来淘金的。在经济上淘宝,文化上吸收我们的新东西。比如武则天、唐高宗的葬礼,来了64个国家的外宾,这在当年是什么“气候”?一个小国家的领导人去世了,谁参加你葬礼啊?这跟国力有关,跟国家的外交政策有关。和合文化、有容乃大这种丝绸之路的理念,就可以交天下朋友。

过去把“丝绸之路”说成“被丝绸之路”,好像中国被迫接受这些文化,葡萄来了,花椒来了,胡萝卜也来了,都是外国的,我们整个被外国化了,好像外国就没从我们这得到点什么,其实是误解了。就像现在我们讲“一带一路”,为什么搞“一带一路”呢?促进两边的发展。汉长安城的上林苑中的“葡萄宫”、唐长安城西市的胡姬与乾陵及唐代帝陵的石蕃酋像、中古时代墓葬发现的胡人牵驼俑(从事丝绸商贸)等,无不折射出古代中国对世界的魅力。

图片12

我举个例子,你们到博物馆可以看见骆驼俑。骆驼驮的什么?驮的丝绸。骆驼是西方的东西,走沙漠必须用骆驼,牵骆驼的俑全是大胡子的中亚人。他们就跟哥伦布一样,带了点纽扣、项链到这里,然后把丝绸用骆驼驮回去卖。

图片13

胡商陶俑:唐代,洛阳出土,高30厘米

这是洛阳出土的胡商陶俑。背着丝绸,腰都压弯了。因此我说,“丝绸之路”是世界“被”“丝绸之路”。从经济上来说,在我们国家的西域地区“被”丝绸之路表现在屯田和水利;政治上表现在我们的城址,还有文字、宗教等等。佛教已经“被”融入中华文化,连同道教、儒学发展为“儒道释”合一的中华民族传统宗教文化。佛教中心从南亚转到中国,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又把“汉式佛教”引进东北亚。

有沙漠丝绸之路,才有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我们不可想象,当年张骞没有开通丝绸之路,怎么能有现在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有后代的我们国家的发展。这个发展是和平的,是“和合文化”,是友好的不是排外的。中国历来是开放的,当然有主动开放和被动开放之别,但是在政治上中国不是排外的。而且历史说明,越是开放对国家发展越有利。

这里讲“丝绸之路”的目的,也是为我们的“一带一路”做一个历史的借鉴。我们现在有条件,也应该抓住这样的有利时机,把“一带一路”搞上去。我们的“路”会走通的,“带”也会形成的。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205/9239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