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丁晓平:讲好中国故事 避免误读历史 增强价值观自信
2016年12月07日 09:10
丁晓平 解放军出版社昆仑图书编辑部主任
同志们,大家好。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一次盛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国文艺界出现新气象新面貌,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实践充分证明,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怀祖国人民、响应时代召唤、追求艺术理想,是一支有智慧有才情、敢担当敢创新、可信赖可依靠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党和人民感谢你们!讲到这里,出席会议的3300多位文艺界代表掌声雷鸣,向总书记表达了无限的敬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在讲到中华文化是瑰宝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脱稿讲了他在近年来的出访过程中,每当提到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的时候,外国领导人都对中华文化赞不绝口。习总书记也非常深情地表示,我们要珍惜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珍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第一,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第二,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第三,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第四,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在人民大会堂,我作为代表之一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感到,讲话的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党对文艺工作的高度关心、关怀和关注,语重心长,高屋建瓴,情真意切。习总书记把文艺的内涵、在当前时代所担负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都讲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新中国文艺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最新文本,丰富了我党文艺理论和文艺政策的阐释力,既有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又有强烈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指导性,语言周密却不繁冗,生动实在,毫无党八股,还有许多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一语中的的格言式警句。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听完报告后都认为:听总书记的讲话,我们有心领神会之感,感到自己心里有但没有说出的话都被总书记精辟地概括出来了。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理解其核心就是讲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文艺的生命在于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文艺作品要有灵魂,就必须和人民结合。人民是文艺的生命、根本,也是文艺的前途和希望。古往今来,真正有生命的文艺作品都是以人民的生活为主题、主体和主线,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到的,历代古典文学作品为什么有价值?就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文艺如果脱离了人民,就不可能反映国民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提振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底气。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的问题。他在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历史的问题、历史观的问题、历史感的问题对作家和艺术家们提出的要求。
今天,我就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作家应该如何具备历史感的问题,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中华民族是一个盛产故事的民族,中国是一个爱听故事的国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我们必须要清楚什么是中国故事。我认为,中国故事,就是以中国和中国人民为核心、真实再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客观正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准确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与心声,完整体现中国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气质,全方位、大视野、多角度地呈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的文艺作品。
我们知道,无论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就像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两条平行前进的钢轨,把我们的文学送达更远的地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要避免误读历史,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那么,作家和文艺工作者如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呢?我觉得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握好个体与主体的关系,呼唤宏大叙事
在大力讲好中国故事、盛行阅读中国故事的当下,在全球正在“化”为一体的今天,在微观历史、口述史和虚构写作泛滥的今天,在日常生活史、个人口述史、小历史、野史于各种各样传播媒介中出尽风头的今天,在史学家和公知们沉溺于对五花八门、五颜六色的微观史并自足于津津乐道的今天,我们的文学写作同样出现了这个问题——如何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我认为,要把握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就不能轻易地相信一个人的口述史,要树立大是大非的大历史视角,要用宏观的、整体的、纵横的、发展的、联系的、全局的“一盘棋”思想。当下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已经浮出水面——个体的历史越来越清晰,整体的历史却越来越混沌。细节片断的微观历史遮蔽了总体全局的宏观历史,混乱、平庸的微观叙事瓦解了宏大叙事,琐碎、局促的微观书写离析了历史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显然,这是当代知识变迁过程中的一个错位的“非典型状态”。
一个人的口述史,只是一个人的,他的看法、想法、说法是否就是历史呢?是否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历史的“碎片化”和“碎片化”的历史实质上已经说明,个体、个性化甚至个人主义的微观史终究不能承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更无法克服其自身致命的弱点——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理解和诠释世界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最终往往是“捡了故事,丢了历史”。对重大问题的失语和无力,是微观史、微观书写以及一些非虚构写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就像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一样,都离不开宏大叙事,必须实事求是地回到历史现场和现实语境中,完整地书写整体的历史和历史的整体。我们必须突破现实或者历史的局限,不要当事后诸葛亮,不要做马后炮,在宽容、坦率、真实、正义中正视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价值和潜在秘密,循着实事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路径,在常识中把握中国现实和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这才是真正的大历史的视角,从而避免陷入历史的虚无和知识上的尴尬境地。
落实到具体的创作上,就要求我们以客观的、辩证的、唯物的、理性的方法去解构、去描述、去创造,既要多谋善断,又要留有余地和想象的空间,不能把话说满说死,要把握分寸和时机,不媚俗、不迎合、不迁就、不功利。作为一名作家和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身份。当我们用文艺介入社会、介入生活、介入现实、介入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批评、批判,但绝对不能审判。因为我们是作家、是诗人、是艺术家,文学艺术界不是法院,我们也不是法官。
二、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呼唤用辩证法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不是人类的包袱,而是智慧的引擎;历史也不是藏着掖着的尾巴,而是耳聪目明的大脑。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把握好中国历史与中国现实的关系。我们既不能戴着“显微镜”放大中国故事的偶然,也不能戴着“老花镜”模糊中国故事的必然,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对中国故事说三道四,顾左右而言他。如果说“历史是平的”,我觉得这个“平”就应该是公平,是正义,没有公平正义的历史绝对不是人类史。
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见不一定为实,耳闻也不一定为虚。现象不是现实,现实也不等于历史。历史人物推动或者改变了历史,同时又被历史推动和改变。任何现实和历史的人物,他亲见、亲闻、亲历的只是其亲历历史事件的一个瞬间,在主动和被动之间,在历史现场的他甚至也不清楚自己的角色而被蒙在鼓中,而“新闻背后的新闻”或许才是真实的历史。就像“小我”是“大我”的一部分,现实也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有时候看似可有可无,却千钧一发,四两拨千斤;有时候看似不可或缺,其实背后的真实却已经暗度陈仓。这就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具备大胸怀、大眼光和大格局的家国情怀。要具备包容、宽容、从容的社会美德,要具备稳重、持重、郑重的人文品格,我们的姿态、心态和情态要高于一般的群众,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更应该看到事物的本质,抓住根本,看到主流、主体,从而完成主题、主线。
讲好中国故事,同样需要具备良心、良知来造就良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常识的基础上建立共识、造就知识。什么是知识呢?我个人有一些粗浅的思考。我认为,“知”就是调查研究,“识”是辩证分析。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同时,他也说过,“有了调查也不一定就有发言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辩证分析,这样才能成为知识,才能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用辩证法。
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的工作方法,是一以贯之的是真理。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创作,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人类的真理。辩证法要的是,在事物之间活学活用各种道理,灵活地看问题,机动地做事情,也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如果你用正确的方法去做错误的事情,那肯定是错误的;如果你用错误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当然也是错的。辩证法其实就是一种人文的方法,它要求以我们的价值观去改变历史。当然,改变历史并不是改写历史。简单地说,辩证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什么角度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各部分必须在整体联系中才能真正被理解;另一个角度是以历史的眼光去看问题,一方面历史在操纵着我们(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包括在内),另一方面我们又在创造着历史,我们在历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位置,所以我们的所作所为既有来路又有去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踩在历史的点子上,不然就会被历史所抛弃。
落实到具体的文艺创作中,就要用辩证法建立一个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坐标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紧紧围绕人物、事件的主题,抓住主流和本质,既不以偏概全、含沙射影、移花接木,更不能以个案代替整体、以局部置换全局,要力求客观公正,用整体、联系、发展的观点去创作。在我看来,宽容比自由更重要,正义比平等更重要。著名作家加缪曾经说过一句话:“做一个好的作家,难道就是把世界要没落这个消息告诉读者就行了吗?难道作者不需要起码的意向性的立场吗?”
前不久,著名作家曹文轩在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认为中国的作家在一个相当自由的状态里进行文学写作”,“我不知道有什么东西不能写。假如说有什么东西不能写,我就知道那是全人类的哪个国家的作家都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这些底线是不可以穿破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拯救人类全靠我们自己。当今的世界发展趋势已经证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英国脱欧、美国大选、意大利公投,包括台湾地区所谓的民主政治等,都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这些事情就像一幕幕话剧,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中国人更应该有理由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任何一种制度和文明都需要扎根本土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下的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中国创造、中国价值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流,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的榜样。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历史和现实前进、发展中的大是大非,就是要讲述中国历史和现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何为最有价值的故事呢?我认为一句话:推动历史、社会和生活进步,有利于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故事,就是最有价值的中国故事。
三、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握好与世界的关系,把立场站在中国身上
思想和理性是人类天性中最重要的素质。对此,我们必须有着坚定的信仰。就像没有思想的历史学家不是称职的历史学家一样,没有思想的作家也绝对不是好作家。尤其在当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中国威胁论”的舆论战和“唱衰中国”的文化侵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更加要求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要把握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就“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问题提出了“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毛主席强调“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
讲好中国故事,同样也应该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必须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指出了问题的根本。作为文艺家和作家,在创作中必须突破自身的局限,以世界眼光宽容异己,以历史担当不做马后炮、不做事后诸葛亮,以家国情怀不搞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尖酸把戏,更不能浅薄无知地拿过去类比今天,拿外国类比中国,否则就会滑入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茅坑中去,就会陷入痴人说梦、盲人摸象的唯心主义的泥沼中去。而那些靠炒作中国故事的负面新闻来标新立异、像狗仔队一样挖掘中国故事的花边新闻来哗众取宠的人,那些不惜抛弃人格、国格,媚俗媚外媚低级趣味,搞解构、颠覆这些所谓的新名词、新花样的人,那些宣称“以黑暗寻找光明”暴露阴暗丑陋的人,终究要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奴才和知识的乡愿之徒而被中国人民所抛弃,被历史所耻笑。
落实到具体的创作中,尤其是在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中,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记叙,以及在史料中要做到去伪存真,要抛弃个人情感色彩的狭隘判断,既要求真,更要求实,既要一分为二,又要恰如其分。我们应该时时警惕,不要让文艺作品承担不应该承担的额外“任务”,应该警惕把个人政治化的倾向、个人的恩怨加入文艺理论和创作中,不能仅仅靠个人主观的经验、观念和意图,或者人云亦云地介入到现实或历史中,应该守住底线、把握界限、强化主线,要“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从而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对人民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在这段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希拉里在美国总统选举败选后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一句话,她说:“为我们所珍视的事业和价值观不懈奋斗”。也就是说,西方人想用西方的价值观来引领世界。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了“和平演变”,就是要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变世界。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后,还要有价值观自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中国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强调“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种“灯火效应”正是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的时代,文艺工作者更应该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创造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温暖人心,引领风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既深入生活又提炼生活,这是方法论上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机指针,指向的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提醒的是文艺工作者的初心,那就是要进行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改造和创造,最终形成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价值观自信,让中国价值观惠及全世界、全人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四点希望,既是要求,也是鞭策和鼓励。我相信,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能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坚守艺术理想,用积极、健康、精湛、高尚的文艺作品振奋民族精神、歌颂人民、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引领社会风尚。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妄自尊大,也不会妄自菲薄,才不会历史虚无,也不会全盘西化,才会创作出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发出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从而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希望的那样——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有这样的雄心,而且有这样的能力,一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无愧于”,是对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
今天,我从“讲好中国故事,避免误读历史,增强价值观自信”这三个方面分享了我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想,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田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207/9242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