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满意:老北京文化与北京曲剧

2016年12月23日 16:07

 

QQ截图20161223151431

满意 北京曲剧团编剧、演员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1223/926911.shtml

精彩论述:http://www.71.cn/2016/1223/926914.shtml

北京是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曾为六朝都城,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提起老北京文化,无论是戏剧还是传统戏曲都带有着浓厚的老北京特色,今天的节目我们请来了北京市曲剧团的著名编剧、演员满意老师,跟我们一起来谈谈戏剧中的老北京文化。

主持人:满意老师您好。

满意:您好。

一、北京的城市文化特色:和谐、包容、热情

主持人:咱们先来谈谈北京的文化历史和北京的文化特色吧?

满意:好,北京这个城市非常伟大,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北京的文化很有特点,它是包容的文化,积极向上的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对北京人有一个既风趣幽默又准确的评价叫“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北京人非常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能适应历史潮流的进与退。所以,北京的文化也是大浪淘沙的文化,有很多的民族在里面,汉族、满族、回族等。这就给北京带来了很大的文化冲击和变化,正是多民族带来的文化影响,北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北京的魅力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

主持人:现在我发现老北京的文化特色,老北京的文化气息有点淡化,这是为什么呢?

满意:是这样,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城市发展的速度很快,北京已经成为超级大都市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包括外国人越来越多的到北京生活和工作,他们带了更多的文化。其实不是北京的文化淡了,而是更加多元化了。如果要说淡了,也不是不可以,比如,北京的胡同,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一个重要的标志。有人做过调查,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大的能过两三辆汽车,小的一人过去都得侧肩膀,而且胡同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比如,我小时候住的劈柴胡同,在西单商场那边,这个胡同是慈禧的老家,慈禧皇太后没有进宫前就住在劈柴胡同,现在改名叫辟才胡同了。再比如,牛街有条胡同叫熟肉胡同,后来改成输入胡同了。

为什么改名了?因为胡同的职能作用变了。以前劈柴胡同肯定是卖柴火的,熟肉胡同肯定是卖熟食的。

 

还有,以前胡同分两种,一种是独门独院,一种是大杂院。独门独院稍微好一点,一家人住一起。大杂院的就会乱一些,但很热闹,很和谐。过去,住大杂院的人基本都经历过“敲窗户”,就是一到冬天早上起来,就有人咚咚地敲窗户,你知道这为什么吗?

主持人:愿闻其详?

满意:这是怕被煤炉子给熏着了。我们小时候都生炉子,怕一氧化碳中毒,所以,大杂院早上起来就有大妈铛铛敲窗户,棒棒棒连敲三声没人应,那就得踹门了。

主持人:恩,这很能体现邻里和谐。    

满意:对,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老北京,人跟人之间是很有温情在里面的,让你生活在这个城市有种家的感觉。

但现在是什么样呢?大伙儿住房条件都好了,都住上楼房了,楼门一关,你是你,我是我,有的甚至住了十来年对门,都没怎么见过面。

主持人:对,我记得小的时候在大杂院里,大家互相借煤也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满意:对,不但借煤,我小时候还赶上过一个粮票的尾巴。后来粮票用不着了,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了,如果谁家做了个菜,挺不错的,就会互相让大家都尝尝。

主持人:说到老北京文化,我的印象里,小的时候经常能听到一种声音,我特别喜欢,就是放鸽子的哨声。

 

满意:对,鸽子哨。鸽子哨已经成为反映北京题材影视文化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场景了。电影《老炮儿》里就有养鸽子的镜头。养鸽子是北京人最爱的一项文化休闲活动了,形成了一种文化叫鸽子文化。其实养鸽子是从满人的时候兴起来的,包括,咸丰帝、同治帝都玩鸽子。说到养鸽子就能想到玩鸟儿、玩蛐蛐儿的。北京人其实很闲适。

还有,北京人很喜欢聊天,胡同口、小区里,老老少少,无论你上到99下至刚会走,全都能聊天,这就是北京人的特点,说到底,北京人愿意和人去交往、接触,北京的城市文化没有冷漠这两个字。

主持人:对,没错,都特别热心。

满意:拿问路,指路来说吧,比如遇上北京的老头、老太太给你指路,一般都这样,嘛去啊丫头,上哪儿找谁去啊,哦,小街啊,你瞧我这手啊,你顺着我这手往北走40米,那儿一个小胡同,绕过了前面那棵大树你往左边走,别往右边走。你问个道,他能够用十分钟给你解释,北京人很热情,很喜欢交流。

二、哪吒托梦刘伯温建了北京城

主持人:那您在给我们讲讲什么是老北京人。

满意:老北京人主要看是否生活在老北京地区,并不是按岁数大小来划分的。比如,我要说一些北京的土话不是老北京人未必听得懂。为什么?因为他没在老城圈子里呆过,城圈子这个词是北京话,城圈子指的是哪儿?指的是四九城。四九城是什么意思?“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这是北京城市的格局,关于北京城市的建设,还有个传说,据说刘伯温建北京,哪吒三太子给他托梦,说这地方有妖龙祸患幽州。哪吒对刘伯温说,我把它给镇在这个井里头了,你必须用我的八臂真身建造城市才能封住这个妖龙。刘伯温就用了八臂哪吒的形态来建造北京。如果看老北京地图能看到,哪吒的两只脚,这边是崇文门,那边是宣武门。哪吒的头上面就是前门。这是八个胳膊,这边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等九个城门。

 

过去,各个门有各个门的功效,正阳门只能皇帝从那儿走,别人不可以从那儿穿行。西直门城楼画了一水洼,是用来走水车的,京西玉泉山的水奔这儿来。宣武门走囚车。

主持人:宣武门离菜市口近。

满意:对,到菜市口就砍了头了,以前宣武门后面有个大匾,上面写着三个大字“后悔迟”。崇文门走酒车。四九城是孕育了老北京的文化。

三、老北京“东贵西富北贫南贱说法的由来

主持人:那您再给我们讲讲东贵西富北贫南贱这个说法的由来吧。

满意:好的。过去王府井、东单一带王府比较多,都是皇亲国戚住在那儿,所以叫东贵。再看西富,西四自古以来那就是买卖商人隐居的地方。南贫是因为出了宣武门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深宅大院了,出了城后多以小手工业者、小商贩、戏曲演员为主。不有个词叫宣南文化嘛,宣南文化指的就是我说的,从宣武门往南。

主持人:东城西城这边旗人比较多?尤其是东城。

 

满意:是的。比如,比较有身份的旗人,上三旗的。以前有个电视剧《那五》,里面的那五到后来没有经济来源了,落魄以后就奔南迁了。老舍先生有一本小说叫《正红旗下》,老舍先生本身也是旗人,是正红旗的。老舍先生叫舒庆春,舒姓其实就是旗人的一个姓氏。他在《正红旗下》这本小说写了满人当东西,缺钱了就去当。没钱吃饭行,没钱听戏不成,因为满人实行八旗制度,按月有饷银,什么都不干,国家养着。后来清朝不行了,很多旗人拿不到饷银了,这就造成很多旗人既不想干活还想享受,只能当东西。

四、老舍与北京曲剧

主持人:接下来您给我讲讲老北京的戏曲吧。

满意:好的。先说中国戏曲,中国戏曲非常伟大,傲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贝,凡是学过一点戏剧的人大概都知道,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古希腊悲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这三大古老剧种,前俩都消亡了,唯有中国戏曲还在传承。

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有参军戏,到了宋朝和元朝就已经有了杂剧,已经很成熟了。如果再往前推,戏曲追溯到汉朝之前。中华的戏曲有个特点,它是人民的戏曲,不是贵族的戏曲。像古希腊悲喜剧是给上层人看的,给奴隶主们看的。最后,奴隶社会都消亡了,那你说那种剧还能在吗?

在中国可以说天涯海角都有戏。北京也有自己的地方剧种叫北京曲剧,北京曲剧形成于建国后,是戏曲百花园当中最年轻一个剧种, 1952年的时候老舍先生给它正式命名,把原来“曲艺剧”的“艺”字去掉了,北京曲剧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为什么这么说?京剧虽然叫京剧,但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它长在湖北。

 

主持人:京剧长在湖北?

满意:对,因为组成京剧主要唱腔的一个是西皮,一个是二黄,西皮唱腔是从秦腔转化过来的。二黄唱腔为什么叫二黄唱腔,湖北有两个地方一个叫黄冈,一个叫黄坡,从黄冈、黄坡那边传来这个腔调融合了徽剧北上,到了北京,两个剧种在一起碰撞,形成了京剧。北京是京剧诞生的地方,但不是形成的地方,形成要追溯到南方。但北京曲剧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成熟于北京。

主持人:北京的曲剧有什么特点呢?

满意:北京的曲剧最大的特点是京味浓厚平易近人,观众很容易接受,而且唱的是以北京话为主,普通话为辅,不用字幕都能听得懂。    北京曲剧多是反映清朝的宫廷戏,还有就是反应民国时候的老北京百姓为题材,当然有很多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

主持人:我通过看老舍先生的作品,觉得老舍先生和北京的情缘特别深厚,他的作品很多都反映了老北京的文化。

满意: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文学大家,他的文学风格是悲天悯人的。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生于公元1899年,1900年时八国联军进北京,他的父亲是一名八旗兵丁,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他的父亲战死了,老舍先生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的下层,他母亲靠给人洗衣物维持生计,所以,老舍亲眼目睹了北京下层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他后来成为了作家,就用他作家独到的眼光,还有他的情怀,来描讲述着北京点点滴滴的风土人情、喜怒哀乐。比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主持人:还有《茶馆》。

满意:《茶馆》是个大戏,他通过一个茶馆的兴亡来折射当时的社会。我觉得《茶馆》中的语言都很经典。再比如《骆驼祥子》,因为《骆驼祥子》是经典小说,很多大戏都改编过,但北京曲剧的《骆驼祥子》是最接近老舍先生原著的,这是舒乙先生亲自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剧种演《骆驼祥子》的时候都以虎妞为主,虎妞本身的设计确实非常抢眼,但是老舍先生并没有拿虎妞作为主角,祥子也不爱虎妞。老舍写的事什么?是祥子面对旧社会的压力和旧社会的吞噬,人性的三起三落。比如,祥子的车买了又丢了,又挣钱又攒钱,钱又被抢了,三次起步,三次跟命运抗争,但是终究没有逃过命运对你的捉弄,把一个健康向上,心中充满了阳光的祥子变成一个走投无路的末路鬼。

《四世同堂》也一样,也被改编成了北京曲剧,《四世同堂》里,以祁家为典型。在日本侵华的时候,中国大地饱受灾难,而这种灾难也蔓延到了日本本土。老舍先生当年就会有这样的慧眼,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带给人类的绝对不是单方面的伤害,绝对是双方的伤害,《四世同堂》里设计了一个日本老太太,她会说英语,因为她小时候跟着她父亲在伦敦经商,她用英语和祁瑞宣在交谈的时候你会发现,日本人民也是非常痛恨战争的,战争给日本人民也带来苦痛的灾难。那么北京曲剧《四世同堂》到最后的时候,8年抗战终于结束了,北京的市民都放鞭炮,而祁家因为这个也死了好几口人,他们去放河灯,放河灯的时候,那个日本老太太也悄悄走上来,她也放河灯。所以,老舍先生是悲天悯人的,他在小说里不仅仅是讽刺。而且他完全吸收了老北京城市文化中的精华,把糟粕的东西给去掉了,把北京话的精粹、神韵给保留下来了,非常的高明。

主持人:您能举一些例子吗?比如,您演过这么多曲剧,刚才我提到老舍先生一些唱词。

满意:好的,《四世同堂》里大媳妇韵梅有一句唱;“爷爷说三个月风平浪静,可一年过去了日本人还占着北平城,成天抓人,关城把街禁,直搅的人心慌慌,市面凋零,大街上桑仁樱桃不看影,也听不见小枣粽子吆喝声,家里头忧烦苦涩想身景。”你看就像这些东西,我唱的你都知道每一字唱的是什么,而且一看就是北京人唱的。这些东西都是老舍先生的原话,原著当中有很多词基本上都没有改过。

 

主持人:一听就能听出来,平时说话聊天的时候,包括您刚才唱的时候,我都能听出来北京话的那种韵味来。

满意:对,北京曲剧这个剧种为北京文化做出了贡献,北京文化里当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语言。我小时候是跟着姥姥、奶奶长大的,我姥姥、奶奶都是老北京人,实际上她们就是我生活中的语文老师,一些北京的土话,一些俏皮话,都是她们慢慢传给我的。

北京人说话从不撂地上,不会人家说一句,呱叽扔地上了,它总有回你的话。而且北京人说话走鼻腔共鸣的多,说话靠前。其实北京土话很宝贵,北京土话我也不敢说会说所有的。但基本上一些常用的或者说大家还在使的,我还都掌握。北京土语是北京文化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比如,北京话儿话音多,不是北京的也许普通话说的很好,但是北京话未必说的好。普通话跟北京话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儿话音,但儿话音不能乱加,比如,前门就不能加儿话音。

五、北京曲剧的发展及由来

主持人:您为什么说北京曲剧是年轻的剧种呢?

满意:因为北京曲剧是在1952年的时候才被老舍先生命名的,到现在有60多年的历史,北京曲剧虽然年轻,但是形成北京曲剧的主要元素并不年轻了。形成北京曲剧的重要唱腔基础是单弦,单弦牌子曲,单弦是满人发明的,打着八角鼓唱单弦,单弦插曲曾经作为努尔哈赤军队里盛行的流行歌曲,相当于现代的军歌,得胜了,要唱这个,心情郁闷的时候也要唱这个,单弦牌子曲是满人最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为什么?因为平易近人,唱腔悠扬动听,后来清朝入关,满人的各个阶层,上至官员下至八旗子弟都唱这个八角鼓,到了民国的时候,都分了几大派了,比如,曹宝禄先生就是非常著名、优秀的单弦表演艺术家,还有魏喜奎老先生、关学曾先生、顾荣甫先生,这些老前辈们以单弦为主,融合了奉调,融合了京韵的快书等一些艺术形式,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这些艺术形式变成了新鲜的北京曲剧。

 

主持人:那怎么融合到一起的?

满意:经过长时间的磨炼,还有老艺术家们努力,“去粗取精,求同存异”。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北京曲剧是老舍先生给的命名,那么他是怎么想到要命名北京曲剧的?

满意:老舍先生对北京文化的发展非常的用心,他对曲艺也有所了解,他本身就是北京人,也爱听,老舍先生还写过相声呢。

主持人:是吗?

满意:对,解放以后有个戏曲相声改进组,当时说相声的名家都去拜访过老舍先生,让老舍先生帮他们改本子,老舍先生都欣然允诺了。老舍先生对曲艺和戏曲是很在行的。

北京曲剧当时不叫北京曲剧,叫北京曲艺剧。老舍先生最开始是写了一个剧本叫《柳树井》,支持新婚姻法,反对包办婚姻这么一个戏。演了这个戏以后老舍先生说,以后不要再叫曲艺剧了,干脆你们就叫曲剧,河南还有个曲剧别叫重了,叫北京曲剧,于是北京曲剧就有了自己的名字。

老舍先生一直到去世都很关注北京曲剧,所以说北京曲剧和老舍先生是非常有情缘的,包括我们团现在排的这些戏,《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方珍珠》《正红旗下》,连老舍的儿童剧我们都排过。

主持人:在我印象里不管是宫廷戏也好,还是民国戏都讲究听戏是吗?

满意:对,戏在北京分这么几种,一种是以京剧为代表的大戏,以珠市口大街为界,街北的广和楼、中和戏院这些大剧场演这些东西。街南天桥一带就是小剧种,评戏、梆子,在旧社会来讲梆子和评戏在北京都不入流,过去说听戏那肯定是有钱人。

 

比如,梅兰芳的戏卖多少钱,卖1块2,马连良的卖1块1,1块2在旧社会来讲是个钱了,那是一家子两三天的饭钱,他能花1块2去听梅兰芳的戏,那家庭条件肯定不错。那么没有钱又想听戏的只能听点便宜的,听新艳秋的戏,8毛。如果连8毛都没有那干脆上街南听戏去吧,街南有小评剧班两毛,一毛八。所以老北京听戏有很多选择,上至京班大戏,下至曲艺玩艺都可以去听。

过去的人看戏不是看戏,他闭着眼睛,过去演戏不是镜框式舞台,是开放式舞台,去过湖广会馆吧,湖广会馆那戏台是三面的,有钱的正对着戏台,差一点的就舞台两边坐着,舞台两边怎么看戏啊,拧着脖子看,费劲,所以就闭着眼睛听唱儿就得了。

再说北京曲剧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百花齐放,大伙儿都非常热心,国家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文艺界也很兴奋,都争着抢着要拍新戏。曲艺演员我们多说一句,曲艺演员在旧社会的待遇比戏曲演员还不如,非常苦,他们经常受到有钱有势人的凌虐,比如,老舍先生的两个戏《龙须沟》《方珍珠》,这两个戏都反映的是曲艺人遭受凌虐的事情。所以,旧社会的这些老艺人们更是对新中国无比的热爱,都想唱唱解放,唱唱新社会,但是毕竟艺人的文化有限啊,那些词都是生背下来的,想创新怎么办?找文化人呐,谁最有文化?老舍最有文化。

 

主持人:听您讲的很有意思。

满意:虽然说咱们一直在聊老北京,但是事物都是往前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能说一个城市的脚步停住了,不往前了,但我们就是要既发展又要保留传统,只有保留传统才能不丧失这个城市的魅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真正的找到了老北京文化的根基、精粹,世界人民才会真正了解北京,爱上北京。怎么了解?通过戏曲。比如,我想了解西安,是不是得听秦腔,因为戏是反映一个地方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的。这个地区什么样?都能从戏里体现出来。

主持人:好,今天非常感谢满意老师做客宣讲家网演播室,为我们讲了一堂生动的老北京文化课。

满意:谢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223/9269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