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纪念专题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最新动态

记录长征的不朽史诗

2016年12月27日 14:08

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红军将士们在艰苦的行军与作战间隙创作的诗词,则是镶嵌在这条红飘带上的璀璨宝石。其中,毛泽东创作的长征诗词尤为光彩夺目。

长征时期,毛泽东主要创作了《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等多首诗词。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充满热情、执著、坚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长征中的红军指战员起到了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不仅生动地反映了红军长征辗转曲折的行动轨迹,更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历经困苦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湘江之战,红军虽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中央红军放弃北上、向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转移的建议,当时并没有获得采纳。经过通道、黎平、猴场会议的激烈争论,中共中央决定向黔北前进,建立川黔边根据地。

毛泽东在行军途中,望着连绵的山岭,作《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三首小令凸显了湘江之战后红军面临的紧张局势。“快马加鞭”“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堕”,寥寥数语,战事危急的情形跃然纸上。但“万马战犹酣”“赖以拄其间”,笔锋一转,就把红军将士饱满的战斗激情和坚韧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夺取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后,中央政治局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红军在遵义战役中歼敌2个师8个团,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气焰,鼓舞了红军的斗志。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道出了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冷静思索,表明党和红军历经艰难曲折、跨过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后,由此踏上了新的征程。

1935年9月27日,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榜罗镇。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9月28日,毛泽东在通渭县城东文庙街小学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时,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定稿于1935年10月。毛泽东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虑到胜利喜悦的转换。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巅峰之作,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泽东诗词作品。

之后,毛泽东又创作了《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两首词,展示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乐观情绪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宏伟抱负。

毛泽东创作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高度评价了彭德怀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奋斗拼搏建立的丰功伟绩,树立了彭德怀骁勇善战、威武不屈的光辉形象,同时体现了毛泽东知兵爱将的博大胸怀和将帅之间的相互信赖。

(辛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227/9273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