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小锋:齐桓公用人的艺术
2017年01月18日 11:01
张小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齐桓公并非完人,也非圣人,他很有多缺点,却能成就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后世追慕和称颂的楷模;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但是他高明的用人艺术无疑是最重要的。齐桓公麾下不仅麇集了管仲、宁戚、隰朋、鲍叔牙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使每位谋臣勇将能各施其才、各安其位。但是,齐桓公晚年在用人上出现了较大失误,任用奸佞,身亡政衰,为天下笑,对后人留下了深深的警示和启思。
一、慧眼识才
齐桓公用人首先体现在慧眼识才上。齐桓公认为,人无完人,不能因小恶而掩其大美,否则,人才就很容易流失掉。《吕氏春秋·举难》记载,宁戚本为卫国人,得知齐桓公招贤纳士,很想投奔,但是出身卑微,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货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城外。恰逢齐桓公于郊外迎客,城门洞开,灯火通明,扈从甚众,随从人员警示商贾车辆等迅速回避。此时,正在车旁喂马的宁戚远远望见齐桓公,虽近在咫尺,却无法面晤。悲感交集,便击牛角为拍,高唱起商歌。齐桓公闻其歌声,说:“唱歌之人非等闲之辈。”即命随从车载宁戚回宫。随之,赐以衣冠,并特意接见了他。
宁戚先后向齐桓公陈述治理国家之策、图霸天下方略,受到齐桓公的激赏。齐桓公准备对宁戚任以官职。群臣们纷纷劝谏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国君应该先派人去调查一下,如果确实是贤人,任命也不算晚啊。齐桓公却说:不能这样,问了之后,难免发现人家的小毛病,“以其小恶,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宁戚为大夫,任以大司田之职。宁戚任职期间,“恳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教”,齐国国富民丰,国势大增,立下卓著功勋,成为襄佐齐桓公首霸春秋的重要谋臣。
《管子·小问》记载,一天,齐桓公与管仲在宫内密谋征伐莒国大事,这属于军事机密,还没等对外公开宣布,没想到伐莒之事已在宫外传开。齐桓公大为诧异,急忙找来管仲,愤愤地说:“我与仲父闭门谋划伐莒,没有行动就传闻于外,这是何故啊?”管仲略一沉吟,立刻作出了准确的判断,答道:“宫中必有圣人。”齐桓公寻思了片刻,觉得军国大事,保密为要,他从未对外人讲,管仲更不可能对外讲,肯定是另有高人窥破天机。便对管仲说,“是的,服役人员有一个执席而食并同时往上看的,一定是他了吧?”于是让他继续服役,未加撤换。事实上,说出伐莒之事者名叫东郭邮,不久,等东郭邮又来当差,齐桓公便让礼宾官将其召至跟前询问说:“是你说出我要伐莒的吗?”东郭邮回答说:“是的,是我。”桓公说:“我密谋欲伐莒,而您却言伐莒,是何原因?”东郭邮回答:“我听说过,君子善于谋划,而小人善于推测。这是我推测出来的。”齐桓公又问:“你是如何推测出的?”东郭邮说:“君子的表情通常有三种:欣然喜乐,是鸣钟击鼓奏乐的颜色;深沉清静,是居丧带孝的颜色;形貌清澈丰满而手足拇指都有动作,是发动战争的颜色。那天,我看你们两位在台上的情况:口开而不合,是说的“莒”字;举手指划,方向对着莒国。而且我观察,小的诸侯国中不肯服从君主的,只有莒国。因此,我断定你是在谋划伐莒。”齐桓公听后欣喜地说:“好!你能从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上断定大事,真了不起!朕要同你共谋大事。”不久,齐桓公就提拔了东郭邮,委以重任。
二、竭能选才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于胸怀大志的君主而言,“朝无贤人,犹如鸿鹄之无羽翼”。为了罗致天下英才,齐桓公可谓尽一切可能选拔人才,这是他用人上的又一高明之处。
为了选人,齐桓公庭燎招士。春秋时期天子和国王在接待外国使者或商讨国家大事时,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这是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齐桓公因求贤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过后,没有一个贤士前来。这时,一名地位低下的东野鄙人求见,齐桓公很高兴地登堂接见,他问来人有何才能,来人回答:“我仅会九九算术。”桓公讥笑说:“会九九算术也能算一技之长吗?齐国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来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绝细小的石头,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绝细小的溪流,所以才成为大海,九九算术不算什么,但您如果对我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愿来吗?”齐桓公深感有理,便设庭燎之礼接待来人。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四面八方的贤士接踵而至。
为了选人,齐桓公实行“三选”制度,亲自参加官吏考评和人才选拔,《管子·问》记载,齐桓公每年从正月初起,即安排国君听取乡长汇报工作,详细询问各地有无行义、好学、聪明、仁厚、慈孝等名闻乡里的贤达之人,如有故意隐瞒不报者,以“蔽贤”之罪,追究其责任。
齐桓公还委派大臣从各个领域中选拔优秀人才,《管子·大匡》记载:“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此外,齐桓公还派出游士80人,供给其车马、衣裘、钱粮,周游四方,广招天下之士。《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禄贤能”,对其竭能选才,铭记褒赞。
为了搜罗人才,齐桓公还不惜屈尊求才。刘备“三顾茅庐”访诸葛的故事家喻户晓,传为美谈,这是刘备求贤若渴的生动写照。事实上,齐桓公曾有“五求小臣稷”的经历,其求贤心情之急迫和真诚,远过刘备“三顾茅庐”。
《新序·杂事》记载,齐桓公闻听小臣稷是个贤才,便亲自去拜见,小臣稷似乎故意躲着不见,齐桓公一天去了三次也没有见到,侍从阻止他,“主公,您贵为万乘之主,他是个布衣百姓,一天中您来了三次,既然未见他,也就算了吧。”齐桓公却颇有耐心他说:“不能这样,贤士傲视爵禄富贵,才能轻视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视霸主也就会轻视贤士。纵有贤土傲视爵禄,我哪里又敢傲视霸主呢?”这一天,齐桓公锲而不舍,接连去了五次,才得以见到小臣稷。天下人听说此事,都说:“齐桓公都不轻视平民,何况诸国国君呢。”于是一起来朝奉。唐朝诗人周昙有一首诗,赞云:“三往何劳万乘君,五来方见微臣傲。微臣傲爵能轻主,霸主如何敢傲人。”
三、笃信任才
历史上有诸多领导,在人才选拔时,是求贤若渴;但在人才使用时,却是小心翼翼,甚至疑心重重。齐桓公对管仲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形成了“凡事问管仲”的历史佳话。
《韩非子·难二》记载,晋国派一名使者去晋见齐桓公,负责接待的官员便向齐桓公请示用什么礼仪来接待。齐桓公回答说:“问管仲。”没过多久,又有官员向齐桓公请示政务。齐桓公还是回答说“问管仲”,如此者三。这时候,身旁目睹这一情形的侍者笑着对齐桓公说:“凡事都去问管仲,照这么看来,当君主蛮轻松的嘛!”显然他的话语中多了份讥讪之意,齐桓公并没有生气,而是用平静的语气说道:“当君主的辛辛苦苦网罗人才,就是为了运用人才。如果忘了这一点,凡事都由君主一个人亲自去做,一则不可能做得了,再则就糟蹋了苦心找来的人了。我花那么多的心血寻找人才,才让管仲当我的臣下。既然交付给他处理,齐国安泰,我就不应该随便插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还有一次,齐国举行大型的祭祀,负责的官员将祭祀的参与者和具体的礼仪程序呈交齐桓公,请他定夺。齐桓公看了说:“这么重要的事情,你向仲父请示过了没有?” 有司唯唯诺诺,慌忙答道“还没有。”齐桓公大怒,说“速速去,问仲父。”
齐桓公“凡事问管仲”,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和不满。《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齐桓公准备立管仲为仲父,征求群臣意见,东郭牙进言说:“凭管仲的智慧,有可能谋取天下吗?”齐桓公说:“能”。“凭他的果断,是敢于干一番大事的吧?”齐桓公说:“敢。”东郭牙说:“如果他的智慧能够谋取天下,果敢足以干成大事,您把国家权力全部交给了他;以管仲的才能,凭借您的权势来治理齐国,您难道就没危险吗?”东郭牙之言,出于赤诚,发自肺腑,齐桓公妥善处之,并未影响其对管仲的倚重。
深得齐桓公宠爱的易牙,也曾进言齐桓公说:“您凡事都问管仲的看法,大事小情都交给他定夺,这齐国的国君不就成了他管仲了吗?”易牙一语,不啻为最能触痛国君心头的利刃,但是齐桓公却笑而答曰:“管仲是当今天下最杰出的人才,也是我最信得过的大臣。没有他,我就不会有今天的霸主地位。没有我,他也不会得到施展抱负、获得功名的机会。这样的君臣际遇是最难得的呀,我充分利用他的才干,他充分回报我的信任,难道不应该吗”。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管仲相齐后说:“我的地位倒是尊贵了,但还是贫穷。”齐桓公闻之,便赏其“三归之家”。当时有人说,管仲富有奢华,“出门时,坐的车用朱红车盖和青色车衣;回来时,用鼓乐引路。庭院有陈列的大鼎,家里有十分之三的商税收入。”《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富拟於公室”,这些记载说明,管仲确实家资殷实。
管仲既有才,又有势,还有财,如果没有齐桓公的足够信任,其命运是岌岌乎可危,更遑论治国理政了;如果不是齐桓公笃信,管仲作为人臣,位高权重,难免受人猜忌,任何宵小巧佞之徒,都能轻而易举地将其倾覆。相比刘邦之于萧何、曹操之于杨修、崇祯之于袁崇焕等人而言,齐桓公对管仲,是最豁达大度、笃信无疑的。自古君臣相处,信任最为难得,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周亚父临危受命三月平叛,最重要因素之一是来自景帝的信任;东汉光武帝时马援南征五溪,出发前与友人话别,其罪担心的是怕有人在光武帝面前进谗言,难怪史家慨叹:“非成业难,得贤才难;非得贤才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
四、仁爱尊才
齐桓公重才,更重荐贤之才,这是他用人的又一高明之处。《吕氏春秋·赞能》记载,“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也。”
尽管中国历史上,多有要求官吏负有“荐贤进士”之责,以臻于“野无遗贤”之境,但是,在实际中,往往很难达到这一理想状态,究其原因,与没有形成“重才更重荐贤之才”的社会风尚有莫大关系。诸多史实昭示:某人一旦举荐了一个被自己更有才干的贤才,就意外着自己要让位、要被替代,就意外着自己被君主冷落、淡忘,乃至出现被后来者打压的现象。这样就出现了政坛上所谓的“但闻新人笑,不闻旧人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怪现状。而齐桓公“每赏管子,必先赏鲍叔”的行为,是向齐国人民表明,自己优秀不优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举荐或培养优秀的人才,只要能举荐或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自己就能得到更大的回报、受到更多的肯定和尊崇,这无疑是树立了一个积极、正面的典范,营造了一个重贤、尊贤,以荐贤为荣耀的社会风尚。正所谓“当伯乐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千里马自然就会蜂拥而至。”
人在春风得意之时,往往喜欢听洋洋颂歌,最忌恨别人提及自己落寞恓惶之时,朱元璋就是最典型的例证。然而,齐桓公似乎有所不同。文献记载,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曾在一起饮酒,饮到高兴时,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牙捧杯而起说:“希望您别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别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别忘记车下喂牛的时候。”此语一出,实在大煞风景,能够想像齐桓公和管仲、宁戚等人僵化的表情和内心的不悦,但是,齐桓公并未显露愠怒之情,反而表现出足够的虔诚和敬重,他离席再拜说:“我和两位大夫一定不忘记您的忠告,这样国家就一定不会有危险了。”
史书记载,有一次齐桓公正在读书,有一木匠见后问他读什么书,他回答说圣人之书。这个木匠却说他所读实为圣人的糟粕。齐桓公一听,大为生气,但听完木匠的解释后,却深以为是,怒气立消。
有一次,齐桓公做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虔诚地请管仲宴饮。管仲来后,齐桓公亲拿酒爵,夫人亲捧酒杯向管仲敬酒。可是管仲仅喝了三杯转身就走了,这让齐桓公十分恼火,吓得鲍叔牙、隰朋急忙追出去劝告管仲。这样管仲只好折回来,进入院子时,齐桓公生气得不和他讲话;到了庭中也仍然如此;最后来到了堂中,齐桓公才生气地说:“寡人斋戒十日而饮仲父,自以为聪于罪矣。仲父不告寡人而出,未知其故也?”当管仲解释完原由后,齐桓公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虔诚、尊敬了,在管仲离去时“以宣宾客之礼再送之”。
正因齐桓公有高明的用才、识才、选才、任才、尊才之道,才在其麾下麇集了管仲、宁戚、隰朋、鲍叔牙、王子城父、宾胥无、公子举、国子、高子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强有力的智囊集团。
事实上,齐桓公本人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诸多缺点,如他自己所承认的“好田(田猎)”“好酒”“好色”,事实上还“好食”,喜欢听阿谀之言,但是“齐桓公能假其群臣之谋以益其智”,使每位谋臣勇将能各施其才、各安其位,国以之强,民以之富,“三存亡国,一断绝世,救中国,攘戎、狄,卒胁荆蛮,以尊周室,霸诸侯”,最终成就了霸业。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118/9310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