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民族振兴中的文化力量
2017年01月18日 16:53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又提出了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自信”和“四个坚持”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
从世界历史看,文化对于唤醒民族意识、塑造民族国家、涵育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政治理念、知识体系、思维方式、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方面的总体构成,是潜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最深层次的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形成发挥着最基础、最深刻的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尚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中,封建邦国林立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以至于席勒沉痛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歌德、席勒、莱辛、赫德尔等一批具有反抗封建专制斗争精神的知识分子,受启蒙思潮的影响,在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德国掀起了一场文化上的“狂飙突进运动”。他们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口号,从德国民歌谣曲等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主张个性解放,呼喊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有力冲击。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提醒德国作家,不应简单地模仿法国戏剧程式,应该坚持民族内容、民族情感。从此,德意志民族意识被唤醒,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不再是一个个的萨克森人、巴登人、符登堡人、巴伐利亚人,而首先是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德国人。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得德意志民众在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迸发出巨大能量,极大推动了近代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林。马克思曾高度评价“狂飙突进运动”,认为莱辛的出现“结束了德国著作界的贫弱”,“席勒是德国的莎士比亚”,歌德是“最伟大的德国人”。再如犹太民族,虽然历经千年颠沛流离,但以希伯来语、犹太教、《塔木德》等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发挥着极强的民族凝聚作用,始终维系着犹太民族的存在。以色列建国后,决定恢复希伯来语作为日常通行语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希伯来语已成为世界各地犹太人追寻文化根源的凭借。相比于世界各大文明,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文明史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为我们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昂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至关重要,这亟需我们发扬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坚守我们的精神高地,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为民族振兴铸就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中华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长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文明。但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落伍了,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在政治上丧失了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而且在文化上逐渐丧失了尊严和独立。伴随着西方的军事入侵,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冲击,“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各派政治力量开始认识到封建传统文化的落后与局限性,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再到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化革命的方式,彻底改造中国文化,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大的转变,开始由采用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等器物方面的文明成果,进而深入到制度和文化层面的吸收接纳。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介绍了西方近代文明成果,传播了科学、民主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攻击,认为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一些人简单地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认为西方文化构成现代文化价值的核心,进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完全丧失了文化自信。现代化的本质是在传统基础上适应现代发展趋势而不断创新,既要克服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阻力,也要使传统文化转化成现代文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幸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才找到的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道,构成我们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实现民族振兴伟大征程中坚持文化自信之所以至关重要,就在于文化自信关乎道路、理论、制度能否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获得信念根基与牢固认同,必须立足于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和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真正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从当前现实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也更加明显。从国际上看,世界文化传播格局中西强我弱的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乘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对我国大肆进行文化渗透。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涌动,一些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盲目“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言必称西方文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有人追捧“西方中心论”,对民族文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带着自卑心理进行文化交流与文化反思;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丧失生命力,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这些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从历史根源上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给中华民族留下的精神创伤。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国家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不可能建立在没有本民族文化支持的空中楼阁上,也不可能有完全抛弃本国传统文化而可以实现的现代化成果。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这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提高主流思想文化的主导力、整合力,最大限度扩大社会思想认同,努力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1949年,毛泽东同志曾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中国的发展壮大,不仅是经济等物质层面的发展,更是是软实力的崛起,是一套价值观念、一个意义系统、一种制度体系的被广泛认可,是对一种新的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进而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随着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进一步显现,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将进一步巩固,高度文化自觉性根植中华大地,并将更好地推动全人类的文化向好发展,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振兴的辉煌前景。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于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118/9311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