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在团圆中回归“中国年”的真正韵味

2017年01月23日 15:46

 

“恐归族”如何能过个欢乐年

过年回家,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特殊情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春节恐归族”选择一个人呆在外边过年,确实是各有各的难言之隐。

今年32岁的韩先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7年了,也一直是父母心中的骄傲,可是自从新年开始,每次回家,父母露出的只言片语都让他明白,原来父母在盼着他带个女朋友回家让他们看看。“更尴尬的是,比我年龄小的表兄弟姊妹都有了对象,有些已经结婚生娃了,所以父母期盼的愿望更加强烈。”韩先生说,谈对象这种事着急不来,有时候可能是缘分不到,可是每年回家,父母却是一次比一次急,想到这次过年回去又得面对他们遗憾的目光,就不想回家了。

采访中,大多数人表示大龄剩男剩女都会面临这样的状况,害怕被逼问害怕被逼婚害怕被过分关心,还不如一个人在异乡过得清静又自在。

而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恐归族”更轻易侵袭女性,而其中70%的人是因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感叹光阴虚度而有强烈的挫败感。

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林先生说,老家光侄子、侄女就有十来个,每人起码得给100元的压岁钱吧,还有那么多的长辈,去拜年也得买礼物,还要给父母准备礼物,这样七七八八算下来,光在人情方面自己就得准备5000的开支。可是自己参加工作才一年时间,平日的工资差不多只够日常开销,这么一笔支出还真有些受不了。

分析:多数年轻人有“恐归”心理

其实,“恐归族”们并不是不想回家,也许是因为生活、工作圈改变了他们的思想,家,成为他们肩上沉重的负担。

有民俗学家表示,中国人有两个传统,一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另一个是“欠债不过年”。这两句话是说,别人给过我们什么恩惠,我们不但要还给人家,而且还要在年前还给人家。于是,我们往往一到过年前就开始回忆曾经因为什么事欠过谁的人情、领过谁家的恩惠,假如没有还一定要趁着过年“表示一下”。考虑怎么还以及还的程序(往往是约人吃饭、给人送礼等等)都会劳神又“伤财”,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生理、心理以及经济三方面的压力,于是感到恐慌。

心理学教授贺佩蓉指出,“恐归族”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在青年人当中很普遍,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恐归”的心理,其实主要是社会竞争压力造就的“经济恐归族”,以及沟通方式的差异造就的“情感恐归族”。这些现象在反映一些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多元化的具体表现。年轻人不应把回家当做一种甜蜜的负担,常回家看看并不一定要在春节,平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支招:只需抱着平常心叙亲情

社会学家表示,春节回家过年本是一家团聚的仪式,只要看淡礼尚往来,回家就是一件轻松而温馨的事情。如果子女为迎合父母的期盼而雇恋人敷衍老人,就违背了真诚的情感,变成了应付。回家过年只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习俗,与现在做什么无关,与有多少钱无关,与是否单身无关,只需抱着平常赤子心叙亲情即可。

“其实,多与父母沟通,只有用更多耐心去陪伴父母,才有可能真正让父母变得心宽嘴暖。”贺佩蓉说,“恐归”现象是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的摩擦所造成的矛盾,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其实,春节重在团聚,不要把比拼财力变成春节的保留节目,固然中国人好面子,但也唯有能打破面子的限制,你才有可能过得更踏实更乐足。

心理学家同时还指出,过年压力大,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给自己造成的。对于那些关心自己的人,要抱着理解的态度和善意的回应,与父母要多沟通自己的近况、感情生活,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对于朋友的热情邀请,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参加完全取决于自己个人的选择,不喜欢还参加还委屈了自己呢。此外,要量力而行,放下面子、攀比,不要一切向“钱”看,如此便能过一个无压力的团圆年。

 

“常回家看看”,谁说了才算

古人说,“三百六十日云终,故乡还与异乡同。”今年的1月13日春运开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旋律,又氤氲在中国的东南西北。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2017年,团圆可能是风雪夜归的路,亦可能是近乡情怯的心,还可能是思而不见的万苦千辛。

对于世界来说,互联网进入中国的这23年间,正是社会原子化、家庭分散化的极速狂飙期。高速四通八达,职业五花八门,通信日新月异,回家,却反而成了奢侈而遥远的事。

不过,永远不要怀疑中国人过年回家的动能。就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中国乡村秩序是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开始的。此后时空流转,纵使百转千回,改善生活也好、追逐理想也罢,走出去的中国人,还是会被故土的浓烈情思所牵绊。发改委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今年春运道路运输是25.2亿人次,增长1%;铁路运输3.56亿人次,增长9.7%;民航5830万人次,增长10%;水运4350万人次,增长2%。一票难求的春运,一言难尽的春节,如新民俗般,烙印在新一代国人的节令记忆中。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盼着回家、盼着团聚。

一方水土,一片乡愁。“常回家看看”,看的不仅是生养之恩的父母。去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国人传统文化根与源的疏浚契机,“回家”亦是如此,保障“回家”的权利,也是保护乡土文化的温情。不过,能否“常回家”,就像网友调侃的,可能父母说了不算、子女说了不算,老板说了算。如今,尽管法律有规定,却也面临着“说了不算”的尴尬。

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亲情成本,只有通过发展的手段来解决;至于劳动权益之上的图景,法律倒是可以硬气一点。法律与道德,更需要找到契合的落脚点,悬在半空而难以落地,只能是一种价值宣示。打通劳工权益、社会保障等体制上的拥堵点,让无论是亲人的返乡团圆,还是异乡的家庭重建,都可以有更加厚实的支撑。如此,“常回家看看”,也就可以摆脱“谁说了算”的疑问,最终成为是由亲情、乡愁的召唤而起,而不必瞻前顾后的旅程。

让梦回家,带爱启程。千万里路,迢迢山河。家在心间、家在眼里,往前走一步,总会离她近一步。这一年,愿能回家的,尽展笑颜,不能回家的,亦有思念取暖。

 

一年一度的大迁徙,只为两个字——“团圆”

回家的票那样难买,回家的车上那样拥挤,中国人也要跨越千山万水回家过年。有人说,回家过年是中国的传统;有人说,回家过年就是找个理由跟思念的人见上一面;有人说,回家过年是为了给自己一年的辛苦打拼画上圆满的句号;有人说,回家过年可以吃吃喝喝,还不用上班。对于这个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处于关系社会中,而这种关系正是以血缘关系为起点,过年就是回家与自己的亲人团聚。

没错,中国人是重视情感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种以己为中心所构成的亲属远近的关系网络是中国人一生都逃不出去的,而过年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维持关系网络、增近情感的机会。这种由血缘关系引发的情感,也是最天然、最真实的人类情感。回到家中,人们可以卸下面具,放下疲惫,放肆大笑,而无所顾忌。也只有回到家中,看着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讲着从小就深入骨血的乡音,迎着邻里乡亲的寒暄问候,与家人温馨团聚,心里才觉得最踏实、放松。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对于绝大多数思乡心切的游子来说,乡愁更是一张薄薄的车票、船票、机票。为了团聚,每年伴随“大迁徙”的,往往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抢票。如今,火车、飞机、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多样化,让回家的路容易了很多,但每到年底,很多人还是会有“一票难求”的感觉。如何破解春运回家难的问题,依然是一个社会性难题。为此,交通部门也是“操碎了心”,每年春运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减轻交通压力,争取为百姓铺平回家路。

回家过年是国人的“朝圣路”,虔诚且执着。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回家的心,哪怕要披星戴月到车站排队买票,哪怕要时时盯着手机拼网速刷票,哪怕要忍受车站车厢的拥挤混乱,长途旅行再身心俱疲,所有的辛苦在回到家中,与家人们团聚的那一刻,就会烟消云散。放下手头的工作,不打电话,不发短信,不抢红包,和家人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祭祀祖先,劳顿一年的心灵终于得到慰藉,所有的艰辛也都是值得了。

 

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戏正在上演,千千万万的人在赶路,方向都是家。家里的年夜饭,才有团圆的滋味。收拾好心情,在长辈的唠叨里,在亲友关切里,体察那个不完美但不断成长的自己。坦然多一点,烦恼就会少一点。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对自己的评价,无法左右别人眼中的自己,因而也无需费力,因为你的快乐和幸福感并不来自于别人对你的认可,你工作和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你行,而是要做到令自己满意和开心。

如果在外工作的这些日子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了、奋斗了,今年比去年好,明年比今年更加进步,能够不断战胜自己也是一种成功,不是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通过钱来衡量。

在经济社会中,人的情感表达能力已渐趋退化。表达情感的方式越来越物质化、商品化,关系远近、情感亲疏,只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消费就可以呈现出来。应该更多的倡导大家将年味中的“金钱味”逐渐减少,还原人的情感面貌才是春节最朴素的纽带。

在面对亲朋好友的各种“热情拷问”时,要把它当成一种关心,一种情感的交流,不要过度放大成压力甚至恐惧;作为父母,也要尊重子女的婚礼自由,毕竟他们未来想牵手的另一半是要跟他们过一辈子的,多多包容和理解子女的境遇,多一些顺其自然的心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发展,不要过度保护或干涉他们的成长历程。

希望我们能回归“中国年”的真正韵味,让团圆、陪伴、祝福和欢笑成为春节比红包更有意义的礼物,让远游在外的人们,在“轻压力”的社会环境中,重拾自己的乡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123/9318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