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读者之声

回家过年

2017年01月24日 11:01

 

吃完晚饭便向图书馆走去,“临近期末了,还需加把劲!”我暗自给自己鼓劲。漆黑的夜晚裹挟着寒气袭来,我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离门口还有十几米远时,“咻——嘭!”的声音在上空突然响起,“是烟花!”我下意识地做出反应,随即像只嗅到食物香味的小鹿一样左右张望,才发现就在不远处的夜空中绽开了绚烂的花朵,明亮地闪烁着,片刻间便点燃了我心底的火苗,一股暖意悄然在身体里蔓延开来。

记忆中,多彩的烟花往往和过年相关:大年三十,傍晚五六点钟,就有人耐不住性子放起了烟花。家家户户忙活了一整天,到这时也烹制菜肴准备吃年夜饭了。门外的烟花陆续多了起来,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门内热气蒸腾,说笑声不断,共同交织成一支新年欢乐曲。吃完饭后,几个熟识的兄弟姐妹和伙伴相约着上街走走,在五彩缤纷的夜幕下,聊聊一年中的变化和趣事。整个小镇被一幅巨大的烟花画卷所笼罩,人们的眼里闪着跳跃的光,一张张脸庞在烟花的辉映下溢满着幸福和喜悦。

 

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向来是让我又爱又“恨”的。爱的是全家团圆的年夜饭以及到处弥漫着的快乐氛围;“恨”的是在深夜时分接连不断的鞭炮声取代了烟花,成为新年乐队的主唱,噼里啪啦震耳欲聋,吼得人不得安宁,即便无需守夜也彻夜难眠了。更令人气恼的是,第二天早晨也甭想赖床——号称“麦霸”的鞭炮精力十足,“唱”个通宵,一大早又开始扯着大嗓门不肯罢休。我索性爬起来穿上崭新的衣服,准备吃“过年面”。所谓“过年面”,就是寿面,在旧历新年头一天吃,有祝愿身体健康长寿的寓意。按我们家的传统,这道“过年面”一般做成甜口,爸妈通常会在前几天将整只鸡切块加上枸杞、党参、桂圆等滋补食材炖成鸡汤。等到正月初一,把鸡汤加热再淋到寿面上。从小到大我对寿面谈不上喜爱,但年复一年,我觉得只有吃了这碗“过年面”新年才真正开始了,这或许就是传统习俗的力量吧。

“写完了!再检查一遍,题目答了,班级、名字也都填上了,交卷!”我心满意足地收拾好东西,轻快地走出考场,脸上带着大事了却后舒心的笑容。“回家过年咯!”路上意外的堵车,和行李箱合坐一处的不适,因车站到处坐满人而找不到位置的无奈,所有这一切都未能破坏我踏上归程的好心情。一个月前就买好了票,现在顺利地坐上了开往家乡的列车,仿佛做梦似的,竟让人觉得有些不真切。天公还算作美,虽有连绵阴雨,却不至于狂风大作阻碍行程。想起去年回家,可谓一把辛酸泪。那天雨雪交加,出租车很少,眼看时间迫近,我和另一位室友百般无奈下,只好从借住的姐姐家步行至地铁站。刺骨的寒风肆意袭来,拉着行李箱的手在近零度的气温下已基本失去知觉,被冻得瑟瑟发抖,眼泪直在我眼眶里打转,最后终于在列车快要开的关键时刻跑进了车厢。

 

老外惊叹于在一年结束之际全中国各地车站密集的人群和忙碌异常的“春运”,除了对中国人口之多感到震撼外,多半还是因为他们难以理解拥挤的人潮下涌动着的对回家过年的迫切渴求。那份憧憬里夹杂着终年辛苦暂告一段落的欣慰,对亲人和故土的长久思念,成年后回忆儿时过年鼻头略微发酸的感动,还有“一票难求”的无奈和回乡路途上种种未知的艰辛。回家过年,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位置转移,更是在外漂泊游荡的疲惫身心的回归,带去的是儿女一份孝敬的心、感恩的情,迎来的是家人体贴的关怀和亲情的感动。我们拼搏,我们付出,马不停蹄地为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奔跑着,忙得来不及在“家”那个永远的港湾稍作停留。要回家过年了,别忘了说一声:“爸,妈,我回来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124/9320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