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田兴玲:走进海底瑰宝世界
2017年01月24日 15:19
田兴玲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博士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水下文物刚埋藏在海底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打捞出水后又是什么样子?它们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今天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水下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些情况。
水下文物由考古人员发现和发掘,再交由出水文物保护工作者进行望、闻、问、切,寻出病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一、丰富多彩的水下瑰宝世界
水下文物在埋藏之初和埋藏之后,它的形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它们在海底的时候是什么样?走到我们面前又是什么样呢?
图1
这是西沙群岛的照片。大家的印象里海底世界一定是湛蓝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水草和珊瑚静静地、闲逸地在听着水流声。其实,在冰冷的海底,还埋藏着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有沉船、铜器、金属、陶瓷器,它们静静地躺在泥沙里,等着我们去发掘、发现。
我国的水下文物主要发掘自南海一号和南澳一号,以及华光礁一号。现在我们先看一下在1987年,从南海一号里打捞出来的文物。
图2
图3
图4
图5
我们看到的照片是景德镇的碗盘、龙泉窑的盘碟、德化窑的执壶、小罐、瓶等。
图6
还有这种有绿釉的,非常漂亮的碗碟,这些文物凸显了工匠的精湛制作水平,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图7
这是磁灶窑的陶罐、瓶。
图8
除了陶瓷器之外,还有很多的金属器,像镏金的手镯、铜镜等。
图9
另外还有一些雕刻精美的漆器、朱砂。朱砂在古代多用来练丹。还有一些石像、木梳。
图10
这一张是大家不常见到的陶瓷器,大家见到的都是非常精美的,在博物馆里很漂亮的陶瓷器,而这就是文物刚刚被打捞上来的样子。有很多的陶瓷器刚打捞上来时都有凝结物,像铁锅和陶瓷器都是黏结在一起的。
2013年我国又对南海一号进行了重点发掘,出水的文物主要还是陶瓷器,还有很多精美的金器。这些文物不但做工精美,还有一些是异域的,饰纹非常漂亮。
图11
这是德化窑的白瓷器。
图12
这是青釉的花口盘和花卉碗。
图13
这是磁灶窑的,跟1987年打捞出来的东西非常相似。
图14
这是船上的一些生活用品,上面还有一些文字。通过船上的用品,可以反映当时船上的人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的文化。
图15
还有雕刻精美的漆器,这个算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个漆盘,虽然有一些断裂,后期我们会对它进行复原。
图16
还有一些锡壶、铜镜、朱砂。
图17
还有动物的残骸像牙齿,还有其他的小的贝壳。
图18
图19
图20
这些是雕刻精美的金饰,非常漂亮的项链,做工有一点异域的风情。还有一些掉了钻石的戒指、耳环。
图21
这些是银铤,银铤有很多种,是用来贸易的。还出现了一些金纸。
我们再看一下南澳一号的出水文物。
图22
南澳一号的瓷器一般都是来自漳州窑的,有大量的碗。
图23
这个是刚刚打捞出来碗,没有清理过的
图24
这是酒盅。
图25
这个是打捞出来经过清洗之后的照片,上面有文字,有云纹的绘图,还有一些人物的照片。
图26
这是金属壶,还有铜镜。
图27
这张是一个釉面非常漂亮的瓷器。
通过这些漳州窑的瓷器,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绘画水平是很高的,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图28
这是玉壶的春瓶,还有净瓶。
图29
这是漳州窑的陶罐、瓷罐。
图30
这是一个有浮雕的罐。
图31
这里还有一些金属器。
图32
另外还有一些果核,这些可能是当时船上人吃的东西或者是运载的东西。
我们看了这么多漂亮的文物,它们的数量有多少呢?据现阶段的发掘统计,南澳一号出水的器物主要是瓷器,而瓷器里面主要是青花瓷盘,差不多有一万件,还有其他各种器型的盘、碗、杯、碟、箔、瓷罐、瓶、盘、彩盒、陶罐、围棋子、铜钱、铜板,铁锅凝结物和戒指,还有一些木秤杆。南澳一号是明代的船,南海一号是宋代的船,可以看出来宋、明时期,我国陶瓷业的发展非常繁盛,贸易发展得也非常繁荣。
那么,这些船货来自于哪些船?而这些船又沉没在什么年代呢?从现在的考古资料里发现,沉船大多数是宋代的。
图33
从宋代的海上交通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海上贸易在宋代已经非常繁荣。杨万里有一首诗句,“须臾满眼贾胡船,万顷一碧波黏天。”说的就是海运贸易的繁荣。大家想一下,一艘接一艘的商船,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这跟我们的考古资料也非常吻合,现在我们发现的沉船中,有中国的沉船和一些东亚邻国的沉船。同时期欧美的沉船也发现了很多,里面也有陶瓷器、茶叶、铜炮,这些欧美的沉船以及东南沿海的沉船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贸易以及文化交流都有非常珍贵的价值。
我们看一下这些沉船的庐山真面目,我主要列举几个非常有名的,也保存相对较好的沉船。
图34
图35
图36
先跟大家介绍一下英国Mary Rose博物馆的Mary Rose号,这艘船是1511年建造的,1545年在英法战争中沉没。
图37
图38
图39
图40
Mary Rose上的器物有很多,除了金属器、象牙制品还有币种之外,还有一些木制品、丝制品,这些器物和船都放在了博物馆里展示。
图41
图42
另外一艘船是德国不莱梅海事博物馆的Bremen Cog号,它是1380年建造的,打捞于1962年至1965年期间。
图43
这是澳大利亚的Batavia号,现在只有船的一些残体了,旁边是它上面的一些铁炮,它是1628年建造的,1629年沉没的。
图44
这是它的复制品,放在荷兰莱利斯塔德。
对于这些残品,也许有人说它不完美,但是对我们来说,历史的资料是最珍贵的。
图45
这个是福建泉州海交馆的泉州湾宋代海船,这是我们国家保存的比较好的一艘海船,是南宋末年建造的,沉没于咸淳七年,打捞时间是1974年。
二、水下文物保护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前面我跟大家介绍了一下故事的开头和故事的结尾,文物从阴冷的海底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中间经历了什么样的蜕变过程呢?现在我们要对它来第一次亲密接触。第一次亲密接触要由谁来完成呢?是考古队,考古队要先进行调查,然后再进行发掘。发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整体发掘。二是调查和保护相结合,就是原址保护。
我先介绍一下整体打捞。整体打捞有两个主角,一是南海一号,另一个是瓦萨号。
从1960年考古学家GorgeBass应邀对Cape Gelidonya海域的沉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之后, 从此揭开了水下保护的序幕,这是人类第一次将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发掘和保护。我国国内海洋考古与出水文物的发展是从1985年,中国南海的盗船事件开始的。1987年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成立,拉开了我国水下考古的序幕。发掘了南海一号、南澳一号,以及华光礁和小白礁一号等很多沉船。到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出水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室成立,从此开始了水下出水文物科技保护的新篇章。
1987年,对南海一号的初次打捞时,还是有个故事的。开始有一个英国的公司,经我们国家同意去打捞他们自己的沉船,结果,就在离沿岸18海里的地方,竟然发现了一个宋代的沉船,沉船上有非常精美的异域风情项链和陶瓷器,然后我国正式启动建立了中国南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队,开始了打捞和发掘。
整体打捞的基本思路主要有四个:
1、首先对沉船外围散落的文物进行清理;
2、再对海底定位;
3、穿入底托梁;
4、然后沉箱、起吊、出水与拉移进馆。
图46
具体的步骤,就是先压载,用水泥沉块将沉箱压入海底将文物和沉船周围的海泥进行包裹,再安装底托梁将沉箱上浮,由起重船将它拉移出水面。
图47
图48
图49
图50
图51
整体的实施过程,要先对沉船外侧的环境进行物理探测,然后再进行扫描,外围清理,由潜水队员进入海里,对一些散落器物进行整理之后运出水面,再对大的凝结物进行起吊出水。同时,还要对一些散落的残片进行抽泥过滤,再把沉箱定位沉到海底,进行再压载,最后沉箱拉移水面。沉箱的结构尺寸一般是长35.7米,宽14.4米,高7.2米,整体钢的总重是540吨,也就是3700立方米。
图52
这是吊装过程中的铅块。
图53
图54
这是船底托梁的过程。
图55
这是将沉箱直接起浮,然后拉移进馆。
图56
这张照片是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当时建造的时候,这些窗户都是打开的。
图57
图58
图59
这是运沉箱的那个码头,然后经这些窗口,把沉船和沉箱一起拉进去,再把玻璃装上,把馆封闭起来,沉船和沉箱就这样安静地入住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整体打捞的第二个主角是瑞典的瓦萨号。
图60
这是瑞典瓦萨号博物馆。
瓦萨号是1626年到1628年建造的,1628年沉入了海底,在发现了瓦萨号之后,先对它进行了临时加固支撑,之后进行保湿处理,由平底的拖船,运到了船坞,再通过各种保护手段喷淋、保湿、加固,做好支撑。
图61
这是支撑的照片,在瓦萨号立柱上做支撑。
图62
图63
图64
图65
图66
图67
图68
再由浮船运到船坞上,做了架子,先放到了临时博物馆里,再用抗腐蚀处理过的钢架,替换原有的已经锈损的船体,然后再做成支架。然后对一些间隙进行木楔的填充,替换掉已经腐蚀掉的一些铁钉,再对船体进行加固和修复,再对船尾进行支撑。
图69
图70
在这些过程中,还临时搭建了一些设施,最后再由套箱把瓦萨号运到了永久性的博物馆里。在博物馆里将部分的套箱拆除,后期经过PEG处理,就是对沉船进行保湿、加固处理。这是整体打捞的过程。
第二种类型就是现场发掘,以南澳一号为例。南澳一号的发现是当地的渔民提供的信息,当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满载青花瓷器的沉船,然后报告了上级,上级立即启动对沉船的调查和发掘。调查发掘之前我们的考古队员要进行潜水训练。
图71
图72
这是他们的潜水设备,所有人必须会使用这些潜水设备。
图73
图74
图75
进行潜水调查就是要在沉船的周围做大面积的调查,然后制定出一条基线,寻找到沉船的中心,这个过程需要潜水员进行人工的调查,结合人工探测和物理探测,定出沉船所处的位置,再进行现场发掘。现场发掘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组建考古队进行整体发掘。
图76
每次发掘的时候,必须是两个人一起到水下合作。上来的时候要在减压舱进行减压。
图77
这是海底沉船遗址的一些照片。
图78
工作人员在水下作业的时候,要建立探方,探方一般要设立二乘二米的方格,逐个进行发掘。在我国海域的海底沉船,因为水下能见度很差,不像国外的海底环境,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东西,我们的海域必须要进到海底,通过探照灯才能看清文物。
图79
这是他们工作的照片。
图80
图81
图82
图83
这是拍照和摄像,同时再结合现场发掘,再把发掘出来的照片进行拼接。
图84
这是利用抽泥设备对水下文物进行清理。
图85
整体的发掘过程可以从这张图看出来,在建立了工作平台之后,每天在合适的时间,两人一组进到海底进行发掘。一般的打捞时间在20分钟左右,所以每次下水的时候,他们要尽快沉到海底,在海底进行工作。回到岸上的时候,还要在三米或者六米的时候进行减压然后再上来。对于现场发掘人员来说,我觉得他们非常有敬业精神,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工作。
除了整体和现场的发掘之外,还有一种原址保护的方式。
图86
图87
图88
这是意大利的一个案例,帕亚水下公园有一块176公顷的海域,它的水深是1.5米到15米,它保存着古罗马的城市遗迹。这片海域的能见度比较高,潜水员可以人工探方。
图89
图90
这是现场的保护人员对文物进行修复,盖上保护层,再用沙袋固定处理。
图91
这个是帕亚水下港的文物就地修复情况,保护人员可以直接对水下的器物进行整体修复,在博物馆里再建一些复制品,进行实验对比。
图92
图93
这个是Marettimo岛上对于铁炮的就地保护,他们加了锌块,这是电化学的一种保护手段。
现在我们向往的目标就是在就地保护的同时还可以设立展板,这样不仅可以参观美景,还可以对遗址进行了解和访查。
三、水下文物的科学保护体系
现在我就介绍一下出水文物保护的工作。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科学保护体系,最初出水文物的保护一般是和考古队结合的,只是把出水的文物,进行了表面的清理,然后在现场把文物进行清查、登记、拍照记录,再整个装箱,放到储存室里,然后再录入电脑,这是最初的保护手段。
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我们就要明确保护对象是什么?它所处的海洋环境是什么?什么东西是影响文物保存的主要因素?我们要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手段,把它的病因找出来?我提几点看法:
1、保护对象及环境因素
目前我国主要的保护对象有五种:木船、陶瓷器、金属、有机质和凝结物。影响的保护的内因就是材料本身,外因是所处的环境。现在我们看一下外部因素,包含四种: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区域因素。
海洋里的溶解氧有多少?盐度有多少?PH值是多少?还有不同位置的流速不同,泥沙的含量不同,温度压力不同,都会造成文物的腐蚀。特别是生物因素,有硬壳的、非硬壳的,钻入了器物体内,都会对文物造成破坏。
我们看盐度。含盐量越高,它的材料腐蚀速率是增加的,但是含盐量到达3.5%之后,盐度越高,腐蚀率就会下降。当然,电化学和流体力学的交互作用也影响腐蚀。特别再加上海生物的附着和污损,都会对文物造成影响。以金属为例,不同海域的金属的腐蚀特点是不同的。
图94
这个是南澳木船的照片,我们在对这个木板进行清理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虫蛆,要把它们一个个地剔除掉。
图95
图96
生物和微生物对于器物的表面会造成一些腐蚀,会有大的钻孔和微孔。这是放大了几千倍后的照片,已经千疮百孔了。
图97
我又把这张凝结物的照片拿出来的原因是,打捞出来之后的凝结物带出来了很多海泥,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带出来的凝结块和海泥去除掉,才能够展现文物的原貌。
图98
这是美国盖蒂博物馆里的一个运动员雕像文物,当时打捞出来的时候,这个文物穿了一个非常破旧的,很厚的外套,后来进行了很细致的表面处理,就看到了一个非常美的男子形象。所以,埋藏的环境对文物可以造成很大的破坏。
图99
“青铜病”是指海底的绿根诱导铜器发生“青铜病”,然后导致铜被破坏。在海洋环境里,有很大量的绿根,在铜器出水的时候绿根就随着它,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绿根去掉,就是要把文物进行脱盐处理。
2、分析手段
现在了解了要保护的对象,接下来我们要分析它所处的环境。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手段呢?一般的分析手段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是对它进行物质组成的观察和对文物表面色差、粗糙度进行观察,再结合物理分析。
图100
图101
以三维形貌视频显微镜为例,我们可以360度全方面的对文物的表面形貌进行分析和观察,然后了解它的形貌是不是有孔洞,哪些部分有损毁。
3、保护设备
我们要对文物进行处理,就要放到一定的设备里。有一些文物只能在小型的池子里或者烧杯里进行处理。但是对于大量的文物,我们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保护设备,我们实验室就做了一个脱盐设备的研发。
图102
这是HMS胜利号,它对于青铜大炮的处理就是在一个不锈钢的池子里进行简单地清洗。
图103
意大利有一个阿基米德实验机,是对木板进行处理的,通过不断地加压的方式来脱除木板里的盐分。
图104
这是脱除前后的照片。
图105
这是福建泉州博物馆用电化学方式对铁炮处理的一些槽子。
图106
另外还有华光礁一号脱盐池,这个也是我们单位设计的,当时对于景观池进行了设计处理,做了一个循环水的池子, 先对它表面的盐进行了初步的处理。
在这些设备的基础上,我们对新型的设备进行了设计选材和运用,然后通过清洗槽和加热槽分开的方式设计了这个设备,这个设备结合仿真结果分析,确定了文物放置的位置和它的流速范围,并同时可以 监测和控制文物的液面温度、PH值。
4、保护技术研究
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当时针对南海一号开出的处方。南海一号将要进行发掘的时候,我们制定了保护预案,首先了解了它现在的保存状况,然后再对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它进行了现场保护。
图107
这个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南海一号的病害做的一个分析。主要鉴定了含水率和盐分分析,以及防霉剂的筛选。首先我们对船木质的树种进行鉴定,是什么样的材质?这个材质有什么样的特性?含水率的情况是怎么样?里面的盐主要是哪种盐?哪些盐是可以去除的?哪些盐是不容易去除的?它现在是不是含有霉菌?选择哪一种防霉菌更适合它?
在这个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它里面含有很多的氯化钠盐,还有一些硫铁化合物,所以就选择了一种防霉剂,然后在我们国家认可的文物保护的原则基础上,设置了现场的保护预案,对于船体和船体的木构件,分别进行了保护处理。
图108
图109
对于船体的单体木质,也进行了保护处理,特别是对于发掘过程中船体要面临的支撑和保护的问题,我们也设计了流程,比如,保湿、加固、防霉。虽然它的现场清洗和可溶盐的脱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现场保护发掘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做到一同进行。
这是一些成功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
图110
图111
图112
图113
这是一个文物的保护过程。首先我们对这个陶瓷器进行病害的描绘,了解到都存在什么样的病害?然后再了解哪些地方残损了?再针对性地选择清洗剂、软化剂。如果表面有凝结物,我们要对它的凝结物进行软化,再处理去除掉,再进行整体脱盐,选择合适的粘结材料,最后对这个器物进行表面处理,直到呈现给大家完整器型的样子。
对于铜器,也是先进行表面信息采集,清理之后放到脱盐的设备里进行处理,根据它内部是不是有残损,明确它的位置,再进行防护。
图114
对于铜钱,先进行病害的调查,看它的内部是不是有残损,然后再进行拍摄。
图115
图116
这是对凝结物的保护处理,其实大部分文物都是跟凝结物胶结在一起的,所以对凝结物里的文物保护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
图117
这是从南澳一号的一个大块凝结物中破除出来的一个小凝结物,上面的文物已经暴露在外面了,我们只好把整个凝结物进行脱盐保护处理。
5、保护项目施工治疗
我们针对不同的文物都开出处方之后,就要开始治疗了。就是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要到保护现场进行真正的施工。施工的过程有两个案例,一个案例是南海一号;另外一个是华光礁一号。
南海一号的保护发掘,在2014年又重新开始了。因为从2007年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到放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之后,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当时用的钢梁在水里也发生了腐蚀,有很多的铁盐就进入到那个环境里,所以我们要把沉箱去除,然后把船和里面的船货清理出来。发掘的时候分为两个发掘区:先对表面层的泥沙进行清理,然后再往下挖。
现场的探方有不同的责任负责人,每个人负责一个探方,每天对探方里的东西进行清理,然后再提取出文物。在发掘过程中,沉箱是浸在水里的,所以要对船进行保湿处理,要使发掘层、未发掘层和沉箱外面的水体基本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沉箱和船都处在同一个湿度。
图118
这是一些凝结物和锈蚀胶结在一起了。
图119
这个是比较难看的凝结物。
图120
这是南海一号的陶瓷器以及其他的文物。
图121
现场还发现了很多的水银,水银对现场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也会对考古人员的身体有一些影响。
图122
这是发掘之前和发掘之后的照片。从发掘之前的照片可以看出两个保留的钢梁,这是比较直观的一些照片,可以看出整个船体的外形。里面这些小白点,就是裸露出来的陶瓷器,当然还有一些胶结在一起的凝结物。
这是利用三维探测,结合发掘过程,绘制出了船体的平面图。出水文物保护要做的工作就是要结合考古队的发掘进度,做到文物的保护处理。我们在现场做到软、硬件的相结合,硬件有离子纸、超声清洗设备、脱盐池。
图123
这是我们的实验桌和实验场地,外侧就是人们的参观区。
船体保护的思路是什么呢?是在木船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做到完备的信息提取,然后对木船进行清理,在脱盐处理的基础上做到防霉、保湿、加固、防虫和脱硫处理。
一般船出水后会有一些问题,比如,船出水后的干燥霉变问题。有一些地方因为在去除了海泥之后会有一些干燥,所以,就会出现一些裂缝。因此,我们要进行现场的保湿工作,监测裂缝的大小,注意颜色的附着,像硫铁化合物的颜色附着。
图124
这个是我们的发掘现场,上面就是人们的参观区,来这里参观的人都可以看到我们正在做什么。楼梯上的部分就是现场实验室的工作情况。
图125
这是对一些软体的船板进行支撑加固。
图126
对于防虫问题,我们请来了专门防治虫蚁的公司。
图127
图128
对于船的色差问题,我们选取较均匀的地方布点,并进行定期的绘图,了解它的变化情况。
图129
对于微生物,我们采用了实验室选取的方法,在现场我们要结合现场菌类的情况,针对性地选择防护方法。
图130
图131
图132
环境监测问题。我们不仅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还对木船土壤的环境进行了实时监测。
图133
对木质的单体,一般都是由考古人员提取出来,再交由我方进行清洗处理。
图134
对一些比较大型或者保存状况较差的木质单体,我们采用一种加固提取的方法,提取出来之后,再把这个套箱去除掉,再放到水里进行脱盐处理。
图135
图136
对于瓷器的处理,我们要把完整的器型和碎裂的磁片分类地进行处理。
图137
这是清理之后的陶瓷器。
图138
对于铁器的处理,要先把铁器表面的泥沙处理掉,之后还要再放到脱盐溶液里进行脱盐处理,同时也为了抑制腐蚀。
图139
图140
对于铜器的处理。铜器中最多的就是铜钱,我们把铜钱进行分类,再对它进行清理、清点,然后放在脱盐池里进行脱盐处理。
图141
这个是现场提取之前的铜镜和刚刚清洗出来的铜镜的对比照片。
对于金、银、铅、锡等其他的金属器的处理,大多就是表面清洗,如果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我们就直接交回考古队,但是有一些表面有污损的,我们要进行超声清洗。
图142
出水文物的凝结物处理问题。因为考古现场有大量的凝结物存在,针对不同材料,我们在现场先进行登记,之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表面清理。
图143
这是简单清理之后的还没有进行脱盐的,对于比较大型的凝结物,现场是先暂时不处理的,我们要分类进行脱盐。
图144
对于漆器的保护是现在考古队比较重视的一项工作,我们在做好现场保存状况记录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低温的浸泡脱盐,观察它的脱盐情况,在脱盐完备之后再进行复原处理。
图145
像漆片,我们基本上先进行清洗提取,然后再进行防腐的脱盐处理。
图146
而对于凝结物的竹制物,在登记之后,在实验室里我们采用小型的循环设备,对它进行微动力的脱盐处理。
图147
图148
其他果核和骨器的处理,一般是在清洗和防腐的基础上,再进行低温的脱盐。
图149
考古队要把大型、巨型的凝结物提取出去,这样才能把整个的船裸露出来。因为凝结物之间相互胶结、相互黏连,所以,这个工作是后期比较重要的工作。
我们来看第二个保护案例——华光礁一号保护一期工程。华光礁一号是宋代的沉船,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对它的木船构件进行脱盐、脱硫处理。我们不仅做了瓷器的脱盐清洗工作,还做了一点铁器的保护工作。
图150
这是最初的脱盐水池。我们根据新的技术,在现场又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脱盐循环水池,提高了脱盐的效率。
四、对未来水下文物保护的展望
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工作者,我希望未来对文物保护的天地会更宽、更广,未来对文物保护的方向会向着远海前进,也要向着对海底遗址保护方向发展。
图151
这是中国考古一号船,它从青岛到了河北乐亭,然后再到丹东,已经首航成功。后期要到西沙进行考古调查,这艘船全长50多米,可以容纳20位考古工作人员工作。
图152
这是船甲板上的作业面的布置图,实现了文物的除盐处理,就是现场的实验室保护处理。
图153
这里也有潜水员的减压设备,像减压仓。
图154
这是下放工作艇的照片。
图155
这是下放救援艇的照片。
图156
这是原址调查的照片。
埋藏在我国海底的沉船,还有很多没有被挖掘,所以未来的出水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124/9320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