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王蒙:老庄的治国理政思想——“无为而治”
2017年02月06日 13:51
王蒙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老庄的第一个思想我称之为“无主题治国”,“无为”的“无主题治国”。老子庄子他们都主张“清静无为”。他这个“无为”我先要说明白,主要是针对诸侯、君王、大臣,还有士人讲的,不是说让老百姓无为。老百姓该种地的种地,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该盖房子的盖房子,他很赞成。他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都别干,主要是说掌权的人不要先给自己立一个主题。庄子的意思是“不要刻意为之”。什么是“刻意”呢?我想来想去最适合解释的词就是“处心积虑”。就是办什么事儿都应该走着瞧,别处心积虑的。事情还没办呢,就一定要如何如何,事先都规定好了,这就是主观主义。这种情况之下就会和老百姓发生矛盾。所以为政不要先确定主题。
我的本业是写小说的。我们写小说的人过去喜欢说一个词叫“主题先行”,这个“主题先行”是文革期间于会泳他们提出来的,创作文学作品先得有主题,后来这些大家又嘲笑“主题先行”。还有一个词叫“直奔主题”,写文章一开始就冲着主题去了,不会是什么好文章。老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叫做“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常心就是不变的,永恒不变的,圣人没有永恒不变的看法,一切跟着老百姓走。他又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他说无论办什么事儿都要符合天道,天道就跟拉弓一样。他说拉弓就是这样,高的地方要往下压一压,低的地方往上举一举,劲使得不匀的地方你调整一下,这就是天道。他这个意思也是不要刻意为之。
老子还有一些说法,他说执政的人头脑不要太复杂,老百姓住在那儿别给他捣乱,别逗他玩儿,“无厌使食,无厌其生”,别找他的麻烦。这个“厌”在古文里就是现在的讨厌的意思,也可以当施加压力的“压”讲。
“无厌其生”,打鱼的你让他打鱼,卖唱的你得让他卖唱,做豆腐的你让他做豆腐,你别捣乱,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别折腾。我们不希望老百姓折腾,老百姓能把政府折腾得心慌意乱;政府也别折腾老百姓,人家该干什么就让人家干什么。“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就是掌权的人不给老百姓添乱,不扰民,所以老百姓也就不会给你添乱。这种思想也是老子的乌托邦。他认为最好的领导,最好的权力运作是根本就不运作,用不着运用权力,该干嘛干嘛,这是一种乌托邦思想。但不是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而是无运作的乌托邦。但是他讲的这个道理又有点儿道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这些话很有道理,您别以为这些话很虚、不联系实际,它联系实际。
比如今天掌权的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在国家公务方面占有一定的位置的人,他也仍然面临一个问题:很容易以创造政绩作为刻意追求的目标。很简单,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必须得有政绩。没有政绩,怎么接受考核,怎么提拔,还升得上去吗,怎么防止对立面的批评、攻击?所以一定要有政绩。那么,你究竟是把政绩放在前面还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要把“民心”放在前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含义。
庄子喜欢举一个例子,庄子说,你用儒家的那一套,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刻意地去治理天下,他说是“欺德也”,你侵犯了大道的功能。他说治国的人不需要涉海凿河,那儿本来是大海,你跳到海底下再凿一条运河,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他喜欢举一些极端的例子——庄子是文学家,文学家都喜欢夸张,不夸张就不生动,尤其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百家争鸣,不夸张的话谁注意他呀?庄子还说“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鸟都知道高飞躲避短箭。“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老鼠要想安全就要往深处躲。庄子的意思是老百姓什么事儿能干,什么事儿不能干,自己知道,老百姓都很聪明。不能偷东西,不能杀人,百姓知道这些事不能干。该干的事、不该干的事,有利的事、有害的事,老百姓都很清楚,你儒家就不要再啰嗦了,你不要对老百姓耳提面命,一天训八回谁受得了?这是庄子打的一个比方。
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有一类是彻底昏聩的,但是不是像历史上记载的昏聩得那么彻底,我还有疑问。因为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大部分亡国之君都只挨骂,说他好话的人非常少。为什么我说这个话呢?庄子最明显,他无数次地提出来,他说汤尧夏桀,各有各的思路,各有各的是非,他们在历史上只不过是一瞬间,究竟谁是谁非,说不清楚。我小时候学历史,书上就说,一个夏桀、一个商纣、一个妲己、一个褒姒,都坏得不得了。鲁迅就曾经怀疑过,夏桀商纣都是被女人给害了,女人能管多少事儿?这是另外的问题。
但是还有一种亡国之君,他们是非常辛苦的,是非常勤政的,是事必躬亲的,是极其有为的,比如崇祯皇帝朱由检,他辛苦得不得了,而且他不许外戚参与政事。他又多疑,不放心,他对谁都不放心。这样的勤政皇帝由于刻意有为最后也造成了自己的失败。这样的例子也多得很。
我再补充一句,老子和庄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无主题而治”,多少有一点“小政府大社会”思想的萌芽。就是政府做的事儿有限,你尽量让老百姓按照他自己的天性,按照他自己的利益追求做事,略加引导即可。他的说法就算是乌托邦也罢,也能给我们作为参考。
“无为”的思想除了“无主题治国”以外,还有一个想法也挺好。《庄子》里讲得比较清楚,就是“上无为,下有为”。“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意思就是说你的权力越大,你的地位越高,你的官越大,你少说话、少做事、少折腾,你让底下干。这种情况下,“无为而用天下”,就是你没有说很多话,你也没有下多少命令,但是天下都听你的。那么“下”呢?“有为而天下用”。下边的,对不起了,老老实实给我干活去。你从早到晚,该加班加点就加班加点,你为我所用就是为天下所用,为国家所用。
老庄那个时期的书写得比较简单,那时候是刻在竹子上的,如果那个时候有网络的话,《老子》起码要有八百万字,《庄子》有四千万字。所以老子的很多话只是点到为止。那么今天我们讲他的话,也不是说让大家简单地照搬。是希望引发大家去琢磨其中的智慧。所谓“上无为而下有为”,你们琢磨琢磨,它是一个非常精明的说法。
从“上无为下有为”这个话里我还想到西方管理上的一个观念,就是纵向分权。就是说权不但有横向的分,即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地区分别由相应的部门、单位负责,这是横向的分权。还有纵向的分权,简单地说部长有部长的权,局长有局长的权,处长有处长的权,别互相掺和。我在文化部也体会到,上下级是各有分工。比如分房子的时候,我也接到过别人批的条子,但我都一律转给有关的司局,我没有批过任何一个人的住房。如果我要管分房子的话,我就别管文化事业了。所以这有一个纵向分权的思想。
“无为”里面还有一层意思。庄子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行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什么意思呢?这又和现代的法治思想有关,当然这是西方的观念。我们不能照搬,但是我们可以参考,我们可以把它当一个学术问题来讨论。国家法律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你干坏事,而不是带着你组织你干好事,因为好事每个人的要求不同。庄子的话恰恰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掌权者必须保持这个权力的存在。为的是“恐天下之淫其性也”“恐天下之迁其德也”。“淫其性”是什么意思?就是失控。“迁其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德行的偏差。就是说我必须宥这个权力,我必须保持我这个权力的存在,而不能让社会失控,让社会道德混乱。在古代中国有这种思想观念也挺有意思的。
还有一种观点很有意思。老子很早就提出来,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都知道美反倒糟了,都知道善反倒不善了。为什么会这样,你从理论上怎么想也想不清楚。有一次我和金融界的朋友谈这个话题,金融界的朋友说这话太棒了,因为他有这个经验,如果谁都知道哪个股票最好,都去买那个股票,一下子这个股票上涨30倍。股价上涨30倍,你还买,买完了以后泡沫破灭,最后把你套牢。他说搞股票千万不要“皆知美之为美”,都往一个地方凑会害了自己。
《官场现形记》是黑幕小说,黑幕小说的文学价值有限,但其中就有一个故事,真是太可爱了。一个道台到各地视察,去以前各县做了调查研究,此为道台的特点:喜好廉洁,痛恨贪官。他最喜欢的就是穿破衣服的官员。这个县里本来都穿着好衣服,一听道台来了,赶紧把好衣服扔了,穿破衣服。清朝穿官服有规定,那个时候是固定的,所以必须上小市场上买破官服,一下子破官服涨价数十倍。假如一身新官服一千块钱,破的官服当时是四万。尽管这是小说,你就知道,世界上有一些事儿是往反面走的。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206/9327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