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期待社保卡成为真正的“一卡通”

2017年02月07日 16:58

 

社保卡变身全国一卡通 开启“互联网+人社”新模式

“还以为社保卡=医保卡?还在为社保卡无法异地使用伤透脑筋?好消息来了!人社部近日发话:2017年社保卡将基本实现全国一卡通!不仅可以异地看病买药,还能交水电费、借书、网上挂号、申请出国、当公交卡刷、领工资…………赶紧来看看吧!”新年过后,这样一则好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和网络,不少人看到后迫不及待地转发给家里的亲人。

在此前人们的广泛认知里,社保卡就是一张医保卡,看病就医时才出示,实际上医疗保险仅仅是社保卡所承载的众多功能中的一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以及向更多公共服务领域的集成应用开放,一张小小的卡片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许多地方,百姓持一张社保卡,就能满足挂号就医、金融支付等多种需求,今年社保卡还将基本实现全国一卡通。随着大城市功能疏解,人员的大规模迁徙、流动,以及异地养老等问题的凸显,公众最为关切的就是“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结算”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受制于各地医疗保险在统筹、报销标准、物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异地结算”被视为难啃的“硬骨头”。这就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之间不断磨合,打破壁垒,同时积极主动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大数据平台。今年人社部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建成全国全民参保数据库,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可以直接结算,这样一来既简化了报销流程,也减少了被流程耽误掉的治疗时间,实乃惠民之举。除此之外,根据人社部《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意见》,未来社保卡的应用十分广泛,应用目录可分九大类102项,涉及到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至今年年底,社保卡还可跨地区、跨业务直接办理个人的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基本实现全国社保一卡通。

现实生活中大家肯定都会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医院挂号付费冗长的队伍中总会翘首企盼前面的人能“快一点”,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前面的人一边探着头向窗口喊着话,一边翻着钱包,面前堆放着单据、医疗本、散落的零钱,整理好这些东西就要耗费一些时间,势必影响排队时间,变身后的社保卡涵盖了金融支付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年轻人还可以通过支付宝的城市服务功能,绑定社保卡,不用排队就能完成挂号、取号、缴费等一系列动作,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就医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医院的负担。不仅如此,未来的社保卡还拥有一些被网友称之为“逆天”的功能,比如社保卡具备跟身份证一样的凭证功能;跟银行借记卡一样的支付缴费、跨行取现功能;购买商业保险、申领各种保险金;办理出国、求职、就业等各种政府业务;签约社区门诊享受统筹待遇;以及健身消费、图书借阅、公交刷卡等意想不到的功能。作为这些功能“集大成者”的社保卡势必会收到大众的青睐,让人们摆脱出行时“众卡缠身”的苦恼。

社保卡此次的重大突破,内容上依托于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支持,技术上受益于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是创新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的结果,不仅打通了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和数据壁垒,同时通过加快电子社保建设的步伐从而提高了社保经办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此次变革既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惠民、便民的重要举措。公众期待的同时也更希望在实际的运行中得以顺利推进,不要给公众设立障碍,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互联网+人社”新模式带来的便利。

社保一卡通,关键在“简化”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社保卡的改革,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服务民生的必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社保服务,还停留在“划疆而治”的阶段。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迁移的加速,让医疗、养老等问题早已突破了地域的界限。社保卡不能在全国范围内互通互用,影响着社保作用的发挥,也让人们的获得感打了折扣。

实现社保卡的全国通用,打通异地就医和民生领域的“中梗阻”,无疑是此次社保卡改革的重头戏,带来的红利是实实在在的。实现本地和跨地医疗保险费即时结算,为医疗保险实现全国漫游提供了有力的依托;整合挂号、就诊、结算、查询等服务,将有助于缓解看病难、挂号难;未来社保卡还将充分发挥身份凭证的功能,简化办事流程……可以说,社保卡由“本地通”变成“通天下”,在释放民生红利的背后,是人社、民政、公安、卫生等各个政府部门的横向配合、协同联动,是政府管理流程和服务能力的不断优化。这是一件民生大事,也是一项重要改革。

事实上,打通、并轨、异地办理、全国接续等,日益成为民生领域改革的关键词。可以说,简除烦苛、打通梗阻,对接发展需要、降低管理成本,让民众共享改革的红利,社保卡“一卡通”所体现的改革思路,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领域改革的基本脉络。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让“我妈是我妈”的“奇葩证明”销声匿迹;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让1.3亿老年人接受医疗服务更加便利;实现城乡医保并轨,报销从此变得“方便又实惠”……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人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强,正是因为改革刀锋锐意剪除枝枝蔓蔓,让政府运行更加高效顺畅,以大道至简之政,惠民生改善之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这一重要的改革方法论,也是促进民生改善、释放民生红利的重要抓手。管理学中有一个“奥卡姆剃刀定律”,秉持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简单有效原理,主张化繁为简,将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民生领域的改革也是如此,通过减少政府部门的摩擦、简化繁复冗长的手续、优化政府管理的流程,就能大幅降低制度和管理成本,而政府的运行成本降低多少,群众的获得感也将随之增加多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社保卡“一卡通”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新的一年民生改善的一扇新天窗。目前,国家各部委也都亮出了各领域的民生“施工图”。从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从保障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到确保就业局势稳定,从公立医院改革在所有城市推开到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更宏大的目标,更多元的举措,呼唤更努力的奋斗,也需要更有力的改革。敢于拿起改革这把“奥卡姆剃刀”,进一步打通中梗阻、拆除玻璃门,打掉不必要的手续和流程,就能释放更多红利,让流动时代拥有“稳稳的幸福”。

社保“一卡通”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目前全国已有9.72亿人持有社保卡,覆盖了超七成的人群;同时,一张社保卡,满足了挂号就医、金融支付等多种需求,使社保卡承载了更多的公共服务;特别是,2017年,随着“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体系将基本形成,百姓手持一张社保卡,可在全国各地享受养老、医疗等基本服务,这也表明,社保“一卡通”制度,已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许多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经常在不同地区流动,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36亿流动人口,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占67.2%,随着流动人口迁徙增加,异地就医和养老等矛盾日益突出。可见,社保卡满足挂号就医、金融支付等需求,仅是第一步,医保“一卡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和养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异地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然而,基本社保属地化管理制度,给跨省异地就医和养老带来很多困难,如何协调利益冲突成为落实跨省异地就医和养老的关键。信息化建设滞后,全国参保数据库尚未建立,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方面,社保统筹层次低,不同省份社保缴费水平不同,各省之间公共服务水平不一,也是其症结所在。特别是,由于各地的公众消费和筹资水平差异非常大,而且人口流动趋势基本上是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如果实行异地就医和养老,会促使大量人口流向大城市,这不仅造成当地社保资源紧张,还会加剧看病难、养老难的程度,从而引发社保基金风险。

可见,实行社保“一卡通”,还需打通“最后一公里”。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之下,必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利益调整和分配机制,将社保基金在贫富地区之间进行合理调剂。同时,需要各地社保制度基本统一,至少大的框架要保持一致。特别是,社保高缴费、高待遇地区,必须做出一定的利益牺牲,应认同低缴费、低待遇地区参保者,并实行无缝对接,将其纳入本地社保体系。此外,还应体现城乡统筹原则,只有公平进行利益分配,才能破除社保“一卡通”及跨省就医、养老的区域障碍。

 

此前,社会保障部门与各大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了社保卡和银行卡等的统一,让社保卡也可以具有金融支付功能,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如今,再次打造社保卡全国一卡通服务,这既是社保管理谋求改进,最大化为参保者提供服务的表现,也是社会保险保障管理改革的利好。

一张社保卡,可以用于金融支付、可以挂号就诊,这无疑是极大的方便。同时,一张社保卡有望全国统一,走到哪里都能用于看病就诊,极大地方便了流动人口,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更高效地分享社保资金,缓解看病贵。

跨地域、跨业务的持卡应用集成背后是全局视角下的改革部署与互联互通。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增强社保卡互联网应用能力,确立“持卡前台办事,材料后台调取”的经办服务新模式,必然是要以打通各部门、地域、业务之间的数据信息壁垒为前提,以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支持为依托。形象地讲,就是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全国公共服务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为每一位公民绘制一幅大数据“拼图”,根据生活轨迹建立个性化的个人数据“档案”。这无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厘定标准规范,并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部门改革发展的叠加效应。

不断开发社保卡的新应用,扩大政务改革的受益面,让群众分享信息技术发展红利,是顺应时代发展之需,回应民生之盼的切实之举。当然,在民众为即将到来的社保“一卡通”时代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期待着政策层面有更细密的配套安排和更健全的公共服务。全面落实持卡办事,有力保证“一卡通”的执行成效,就要积极回应民众的关切,有效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需求也无小事。凡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我们都应不遗余力地给予全力保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207/9336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