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陈连山:最具娱乐气息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2017年02月10日 09:20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元宵节:最具娱乐气息的传统节日”。
一、元宵节还有哪些名字
元宵是什么意思呢?“元”是开始的意思,宵就是夜晚,元宵就是第一个夜晚的意思。大家可能会提出疑问,正月初一的晚上应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夜晚呀。怎么是正月十五呢?我再进一步解释一下,正月初一夜晚的月亮还不圆,直到正月十五才是月亮在一年中第一次圆满的日子,所以元宵的意思就是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还有个名字叫元夜,意思跟元宵是一样的。还可以叫元夕,夜和夕都是夜的意思。还有个比较通俗的名字叫正月半。因为我国古代的历法是一个月30天,正月十五正好过了一半,所以叫正月半。以上是元宵节常见的几个名字。
元宵节还有两个有意思的名字,一个是上元节。上元节是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一个神灵,叫天官大帝。传说天官大帝的生日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五,天官大帝都会给大家赐福,于是道教的信徒就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另一个名字叫灯节,因为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赏灯,故称灯节。
二、元宵节的起源、发展与成熟
元宵节的起源太早了,很多史料在流传过程中遗失了。因此,现在要弄清楚元宵节的起源很困难。学术界对元宵节起源的认识也不一致。目前据我所知,有五种观点。在这里,只能谈一谈我个人的观点。
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很受重视了。汉武帝于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也被视作元宵节的起源。这个太一神是何方神圣呢?原来它是古代楚地的最高天神,又因为汉皇室源自楚地,所以太一神也是汉朝的最高天神。
据史料记载,在祭祀当天的夜晚,天空中经常会有流星从祭坛上方划过,并且祭祀现场场面很大,有七十个童男童女合唱歌曲。他们会唱四首歌,春季唱《青阳》,夏季唱《朱明》,秋季唱《西暤》,冬季唱《玄冥》。青阳、朱明、西暤、玄冥是汉朝人崇拜的东西南北的四位神灵,并且这四位神灵都由太一神领导。
因此,古人认为祭祀太一神就能保佑天下太平,人人平安。大家会发现祭祀太一神的活动好像和元宵节差别很大,尤其是上辛日祭祀太一神和后来元宵节的日子不在同一天,怎么能说是元宵节的起源呢?大家注意,刚才我讲了,据史料记载,在祭祀太一神的时候,天空经常有流星划过,这代表什么呢?这象征着太一神让人间万物茂盛生长,人类可以正常的繁衍光大。这个活动其实和后来元宵节习俗里的求子、求健康的活动在精神上是非常的一致。
从唐朝开始,许多学者都认为元宵节的起源就来自于汉武帝祭祀太一神。这里我还可以再补充一个证据。随着朝代的更替,祭祀太一神的活动断断续续的,到后来就不大流行了。但是道教继承了汉武帝对太一神的崇拜,道教中崇拜的三个神,天官、地官和水官都是太一神的下属。并且道教的上元节和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精神又完全一致,都是祈求神明赐福。所以,我们说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祭祀太一神是中国元宵节的起源之一。
在这里再补充一点,在汉代出现了一种角抵戏,有点类似现在的摔跤。两个人头顶头,手拉着手,目的是把对方摔倒。在当时,角抵戏很受大家欢迎,慢慢地就普及开了。到了南北朝时期,角抵戏演员就开始化装了,参与游戏的人在头上戴一个假的牛角来做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北朝后期,角抵戏就发展成了元宵节的化装游行。
角抵戏不是摔跤吗?怎么就变成了化装游行了?因为到后来,角抵戏中的格斗色彩渐渐变淡了,表演色彩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于是就成了一种民俗活动,可以在游行活动中一边走一边表演。比如,在《柳彧传》里有记载,说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大街都是人,锣鼓喧天,人们都戴着野兽的面具,男人穿着女人的服装,玩着各种杂耍。所以,在北朝的时候,元宵节的化装游行已经发展的很好了,和现代元宵节的化装游行是非常接近的。
还有,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鲜卑族在元宵节有个特殊的习俗,允许偷盗。平时谁也不能偷东西,偷东西是违法的。但是鲜卑人允许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偷盗。还有几个民族也是这样,比如,女真族允许在正月十六的夜里偷东西。契丹允许在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这三天夜里偷东西。偷盗的古代叫法是“放偷”。这不是教唆人们犯罪,而是一种象征,就是让人们放松一下,这就是狂欢节的典型特征。
元宵节最重要的内容是观灯。观灯的习俗起源于佛教。这方面涉及到一些佛教知识。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除了元宵节,还有几个重要节日也受佛教影响。比如,四月初八是佛诞日。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那么,佛教怎么会有观灯的活动呢?根据史料记载,西晋有个和尚,叫白法祖。他翻译了一本书,叫《佛般泥洹经》。在《佛般泥洹经》里记载:释迦牟尼涅槃后,他的遗体被火化,留下来一些佛舍利,于是信徒把他的舍利装在一个金罂里,罂是古代的一种壶,然后把金壶放在金床上,开始供奉,这时候天上散下了花朵,天空响起了仙乐,人间的百姓围绕整个城市,在十二里之内,点满了各种灯。
到了北凉的时候,有一个和尚叫昙无谶,他翻译过一本佛经,叫《大般涅槃经》。在《大般涅槃经》里谈到,佛祖释迦牟尼即将涅槃之前,信徒们给他准备了各种供养佛祖舍利的器具,其中一个就是七宝妙树,用七宝做的树,上面挂着灯。不仅如此,另外一本佛书《佛说莲华面经》里讲到,佛祖在涅槃前嘱咐自己的弟子,他跟弟子阿难陀说,希望涅槃后,信徒们能够为他举行七天七夜的供养大会,用种种华鬘、种种灯明、种种音乐来供养。这一段的说法,就是用燃灯的方式来供养佛祖。所以,用燃灯的方式来供养佛祖是佛教很普遍的一种宗教仪式。
这个仪式跟元宵节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玄奘和尚所述的《大唐西域记》里有记载:当时北印度地区有一个小国叫摩揭陀国,摩揭陀国有一个很有名的佛寺,叫摩诃菩提寺,摩诃菩提寺里有一个佛塔,这个佛塔很神奇,里面供养了两种佛舍利,一种是释迦牟尼的骨舍利,还有一种是肉舍利,跟珍珠一样大。每年到了神变节,就是月亮圆满的那一天,在印度的历法是十二月三十日,正好相当于中国历法的正月十五,这是玄奘原文自己加的注解。说到了这一天,寺院要把供养的佛舍利拿出来向信众展示。据说展示的时候,天空会放出光芒,或从天上飘落很多花朵。
中国的佛教直接继承了印度佛教的这个传统,引入了这个节日。比如,南北朝时的梁简文帝萧纲是个佛教徒,他有一首诗流传下来,叫《正月八日燃灯应令诗》,他这首诗有八句,我讲两句最重要的, “织竹能为象,缚荻巧成龙”。“织竹能为象”就是用竹子编成一只大象,佛教里,大象是很重要的动物。“缚荻巧成龙”,荻是什么呢?荻就是芦苇,用芦苇编成龙灯。
那么,这是说的正月初八,跟正月十五还有一点差距呢?别着急。梁简文帝这首诗说了正月初八开始点灯,但他没有说什么时候结束。他的另一篇文章,《列灯赋》里讲了,这个灯一直要烧到正月十五。头两句是“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盛开。”“解冻之嘉月”就是指正月。“值蓂荚之盛开”的意思就是蓂荚盛开的日子。蓂荚是什么东西呢?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植物,能传达祥瑞。这个蓂荚很特别,它长在土里,第一天长一个荚,第二天长两个荚,第三天长三个荚,到了十五这一天,就开满了。到十六的时候,就掉一个,十七再掉一个,到了三十又掉完,每月轮换一遍。所以,值蓂荚之盛开,就是指灯会开到正月十五。
“草含春而色动,云飞彩以偕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然。”南油也好,西漆也好,都是古人心目中最好的油,可以点灯。这个地方就是说正月十五,继续点灯。于是,梁朝这种大规模燃灯供佛的宗教仪式,就成了中国元宵节赏灯的直接源头。
隋朝、唐朝、宋朝关于元宵节的诗文很多,经常会提到灯树一词。为什么?刚才讲了佛祖涅槃的时候,他的徒弟们给他准备供养佛舍利的器具里就包括七宝妙树。中国在引进佛教正月十五燃灯供佛宗教仪式的时候,也把七宝妙树引进来了,这个七宝妙树上就点着灯。
可见灯树跟佛教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隋炀帝的《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这首诗里写到:“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这是宣传佛法的。“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这是写树上有上千个灯。
那么,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成为法定活动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唐朝。唐睿宗的时候,西域有一个和尚向唐睿宗提出一个建议,让正月十五连续放灯三天,晚上不要进行宵禁,燃灯百千炬,并且让皇帝也要亲自去欣赏灯。唐睿宗认为不错,批准了这个建议。到了唐玄宗的时候,这个制度就成了国家的法令了,规定正月十五要燃灯供佛。综上所述,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发展于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
三、皇帝们都爱元宵节
我们知道,隋朝结束了中国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走向统一。社会、民生、经济在隋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元宵节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隋炀帝的时候,允许百姓以更大的规模来过元宵节。据史料记载,元宵节在隋炀帝的支持下,规模搞得很大,据说每次都有上百种表演活动,表演场有上千米的范围,奏乐的人有近万人,奏乐的声音能传几十里,从天黑到天亮,灯火通明,要连续搞一个月,每次都花费巨资。所以说元宵节娱乐活动最盛的时候是隋炀帝时期。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都非常繁荣。唐朝有几个皇帝也信佛,所以,唐朝的燃灯拜佛活动和元宵节活动同样非常繁盛。唐玄宗时期,国家正式确定元宵节是重要的法定假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续三天都可以燃灯。
唐朝中期有一个文人叫段成式,他有一首诗《观山灯献徐尚书》,这首诗有个序,序里说,襄城连年丰收,到了上元日,老百姓就请官员批准做一个山灯,就是很多灯放在一起,形成像山一样的灯。目的是什么呢?不是祭祀佛祖,是报答天神赏赐的丰收,祈求天神继续保佑。所以,唐代的元宵节有佛教性的,也有世俗性的,很全面。
元宵节的名称,也是在唐朝正式出现的。比如,韩偓《玉山樵人集元夜即席诗》里有一句:“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这句的意思是元宵节的美景仅次于元正。元正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到了宋代,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宋代的元宵节活动比唐代的规模更大。唐朝的时候,元宵观灯三天,到了宋代,变成五天,而且可以燃放焰火。宋代元宵节增加了一项内容就是猜灯谜。在大家去看灯笼的时候,在灯笼上面就挂着一些纸条,纸条上有一些谜语,大家可以进行智力游戏,猜中了,还可以得奖,很高兴。元宵猜灯迷的习俗保存到了现在,成为了中华传统民间文化。
宋代的元宵节场面也很宏大。几乎每个皇帝到元宵节的时候,都亲自参加观灯活动。到了元朝的时候,文化事业比宋代衰落了不少,元宵节的活动也就不怎么大了。
到了明朝,元宵节的活动又盛大了起来。明太祖朱元璋特别喜欢过元宵节,他规定元宵节赏灯从正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一共十一天。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发现了一幅古画,这幅画画的是明朝南京城元宵节活动的内容,但作者不详,画也没名字。后来著名的文物鉴赏家徐邦达先生鉴定这个作品是明中期的一幅画作。这幅画有2米多长,半米高,画面非常宏伟,画了整个城市里最热闹的那一段,有几千人,灯笼遍布全城各地,有卖东西的、有玩杂耍的、有参观的、有娱乐的,画的非常细致。
到了清代,相关的纪录就更多了,和现代的元宵节基本上是一个样子,我就不多介绍了。
四、古人如何闹元宵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的民俗。看看古人如何闹元宵?首先看元宵节吃什么?在南北朝时期,元宵节吃膏粥,膏是油的意思,所谓膏粥,就是大米粥加上猪油混在一起。古人缺脂肪缺得厉害,所以不管吃什么,只要放了猪油都觉得特别好吃。在宋朝的时候,汤圆出现了,不过当时不叫汤圆,叫"浮圆子"。这个食品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汤圆、元宵就成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时令食品。
元宵和汤圆在形状上是一样的,但是材料有一点差别,北方用糯米加一个糖心,在框里不停摇动,像滚雪团球一样越滚越大,叫元宵;南方用糯米碾成粉,然后加上水和成面,再一点点的包,叫汤圆。相对来讲,南方的汤圆软一点,北方的元宵硬一点,吃起来口味略有差别。
那么,为什么要吃汤圆和元宵呢?现代的解释是为了“团团圆圆”“甜甜蜜蜜”。但是古代人有他们自己的说法。古人吃汤圆、元宵是有另外的文化象征意义的。
吃元宵,首先象征求子。《德安府志》里记载,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湖北德安府的每家都要做元宵,并且要互相赠送。其中有一种元宵特别大,像鹅蛋那么大。这个元宵为什么这么大呢?在古代,妇人用火候占卜生产,煮这个东西的时候,因为特别大,妇女们要看着底下的火,看火的样子来占卜、预测生产,就是生孩子。要预测生孩子能不能顺利?因为这个元宵跟胚胎一样。
清朝的时候,成都有一种习俗,就是在元宵节的晚上去偷神龛上的元宵,取一个象征的意思,象征能够得到神的允许,生孩子。所以,吃元宵有求子的含义。
第二种元宵节习俗是祈福。宋代的时候出现了一种习俗叫“走桥”。就是元宵节的晚上,妇女们结伴出门,平时晚上妇女是不能出门的,元宵节是唯一允许妇女在夜晚出门的日子。妇女们出去之后专门找有桥的地方走。这个习俗南方、北方都有。走桥的目的是消除疾病,所以走桥也叫走百病,把百病都走掉。怎么走法?妇女们拿着香,后边再跟几个人,大家一起走,过了桥就等于把灾难去掉了。
再有一种祈福方式叫烧旺火,就是在自家门前点一堆火,是祈求未来的生活能够红红火火、兴兴旺旺。还有一种祈福方式是保佑小孩平安的,叫盘子会。盘子会就是在自家门口摆一个神龛,神龛里供的神叫张仙,他是专门保佑小孩的。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天气还是很冷的,所以,当天晚上大家为了御寒有跳舞的活动,人们一边扭秧歌,一边转手里的伞,很热闹。
第三种元宵节习俗是摸门钉。因为古代医疗水平不高,小孩儿的成活率很低,所以古代的很多民俗活动都包含求子的内容。比如,在北方,拿北京举例,在明清时代普遍流行一个习俗,就是在元宵节前后,妇女们要成群结队的到城门摸门钉。因为门钉的“钉”的同音字就是人丁的“丁”,代表了家里能够人丁兴旺。
在南方也有类似的习俗,南方不是摸门钉,他们叫送灯。如果一对夫妻一直没生孩子,周围的人会给他们送灯。灯在南方方言里和钉的发音一样,所以送灯就等于祝福那些还没有生育的夫妇能够生儿子。送灯有送丁的意思。如果是大家族,家里添丁了,还要往家族祠堂里挂灯,也表示家族添丁了。
第四种元宵节习俗是赏灯。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家乡洛阳的灯会有兔子灯、金鱼灯、龙灯、仙鹤灯等,花样非常多。还有能活动的走马灯,这个灯六面画了各种各样的图案,里面有蜡烛,灯里蜡烛的热气往上蒸腾,就会推动旋转机关使叶片转起来。
刚才讲了,元宵节的赏灯起源于佛教的燃灯供佛,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色彩越来越淡,逐步变成了大家欣赏灯的娱乐活动了。
第五种元宵节习俗是化装游行。元宵节除了赏灯之外,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化装游行了。以我老家洛阳为例,游行队伍前边是舞狮子、舞龙的。后边是踩高跷的,大家化装成各种戏剧人物、妖魔鬼怪。再后边是划旱船的,划旱船在北方是特别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因为北方河流很少,所以大家就象征着做一个模型,人站在模型船中间,扭来扭去的。还有“骑毛驴”,“骑毛驴”就是人站在模型毛驴中间,一般是两个人,一男一女扮演两口子演回娘家。
还有一个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化装河蚌精。人们用材料做一个蚌壳,中间坐一个女的,代表河蚌精,蚌壳一合一张的,张开里边是河蚌精,合上就是一个绿色的大蚌壳,很受孩子们的喜欢。
在广东还有一种化装游行叫飘色,这个活动是在成人的后背绑一根铁棍,铁棍上面安排一个小座,有一个孩子坐在上面,穿上戏装做各种动作。大家都很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上面去,为什么?因为人们认为孩子这样可以出人头地,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民俗活动。
第六种元宵节民俗是放焰火。元宵节放焰火是很典型的活动,因为焰火在黑夜里特别醒目,光亮可以照耀大地。在古代,因为焰火的成本很高,所以有一些地区用铁水来代替焰火。就是把铁熔化之后,拿一个湿的柳木勺子,舀一勺子烧红的铁水,洒到城墙上。你想,在黑夜里,烧红的铁水洒到城墙上,一定会火花四射,画面很绚丽,打出来的铁花非常漂亮,跟焰火的效果完全一样。这种洒铁水的活动在好几个省都有传承,是很值得欣赏的民俗活动。
这里边有一个问题需要给大家解释。元宵节在古代是狂欢节,它的内容往往故意跟日常生活规范相反,平时我们讲诚实做人,不能偷东西,要谨言慎行。但元宵节的时候可以男扮女装,胡乱打扮,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人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高级动物,虽然高级,毕竟还是动物。人类的社会制度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有约束的一面。比如,我们写汉字,一撇一捺就一定是“人”吗?多看它两眼,看得时间长了,会觉得这是“人”吗?其实这是主观规定的,没有绝对道理的。人们在遵守规范的时候,内心是受到一定压制的,这不利于人们长期的遵守规范,要给人们一个发泄的渠道。所以在古代,正月十五这天会让大家放松一下,违反一下规矩。当然在现代社会,放松和发泄都要有底线,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好了,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元宵节愉快!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210/9340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