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宣讲家网评论丨正月十五的月亮圆又明 欢歌笑语奔小康

2017年02月10日 16:58

 

花灯扎起来,雄狮舞起来,灯谜挂起来,烟花亮起来,春节的脚步尚未走远,元宵节已翩然而至。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圆月历来是团圆、欢乐、吉祥的象征。第一个月圆之夜自然倍加重视,热闹非凡。

元宵节有多个别称:上元节、元夕、春灯节、灯节……关于其来历也有不同的版本,但无论是汉文帝纪念“平吕”,还是道教的“三元说”,抑或是“东方朔与元宵姑娘”,都可谓众彩纷呈。虽然历朝历代元宵节的假期长短不一,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但历经2000多年的岁月变迁,已经成为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无声昭示着文化传承及民族融合之道。

在传统节日中,唯有“闹元宵”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幽默与欢乐。此时,“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猜灯谜,耍龙灯、划旱船、踩高跷、舞狮子、吃元宵……元宵节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犹如民间文艺的大汇演,将春节娱乐活动推向高潮。人们一改平日内敛、含蓄的性格,载歌载舞,猜谜观灯,尽情享受着节日带来的愉悦与狂欢。

00301341393_f2a2652e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也称汤圆,作为节令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也不可或缺。“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时至今日,买汤圆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节日习俗,甜甜蜜蜜、美味可口的元宵承载着五谷丰登、欢聚祥和的新春快乐。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浪漫的圆月最易勾起人们的相思。元宵节曾是古时“情人节”,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古代妇女唯独元宵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观赏花灯,“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未婚男女正好借此相识相恋相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俨然古典版的“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只是古时的爱情更加婉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元宵节与爱情有关的故事非常多,其中北宋的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更将元宵节的爱情推向极致。

元宵灯节,流传了无数动人的传说,也催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泱泱华夏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灿若繁星,源远流长,而绚丽多姿的元宵诗词,又是诗词史上最为瑰丽浪漫的章节。“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元宵节诗词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节日期间的市井百态,更散发出传统文化的迷人幽香。

从2016年起,中央电视台在春节到元宵节期间,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获得广泛好评,尤其是2017年鸡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火了,成了春节荧屏的最大赢家,收视率破1,领跑全国各个电视台,这让国人们感到由衷的振奋与惊喜。

曾几何时,西风东渐,思潮纷起,物质至上的喧嚣淹没了古典文化的清雅,诗歌及诗人都无可奈何地走向寂寥乃至没落,以至于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沦为吃吃喝喝的假日,诗歌成为一个美好的回响,诗意的生活成为人们梦想的追求。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选手、嘉宾老师、主持人都成为了网红,围绕着诗词的各种热议掀起了诵读中华诗词的热潮,使观众在假日的闲暇里,在诗词的吟诵中,重拾中华文化的精髓,为传承中华文化、提振民族自信、发扬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及契机。

 

经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国宝,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读诗尤其是孩子们的兴趣,唤醒了学习古诗词的热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诗歌高雅的种子,“腹有诗书气自华”,“少年心事当拏云”,潜移默化之后便会生根发芽花香四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包含了许多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论断,其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日前中办、国办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启蒙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所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指明方向。

实际上,正如元宵节不止是吃汤圆,传统节日也并非浅显的吃喝玩乐,而是要有一种节日文化贯穿始终。如何发掘传统佳节的节日内涵,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如何过一个有趣、有文化的传统节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以元宵节为例,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不妨利用这一节日载体,大力开展群众文艺娱乐活动,追溯元宵来历,讲述“古代情人节”佳话,让传统的灯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腾跃的狮子舞出时代的乐音。节日文化来自民间,归于民间,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要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外延的思考路径之一。

异彩纷呈的花灯、食品、文化活动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烘托起佳节气氛,给中国传统节日增添了时代气息,延伸了传统节日的内涵,更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发扬光大。

元宵节的深远意义在于弘扬中华文化,充分挖掘节日文化,辅之以时代创新元素,让古典又现代的元宵节雅俗共赏成为新风尚。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须发乎真情,弘于长远,方能久久为功。回归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借节日之福,享闲暇之乐,家人团聚一起,咀嚼圆圆滚滚的元宵,猜灯谜,观花灯,体味传统节日的底蕴,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这样的元宵节才能传承民族文化,才称得上有滋有味、回味绵长。

一年之计在于春,初春的元宵节春回大地,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早已化为千万民众表达心愿、祈求丰年、渴望太平、期待成功的原始驱动力。

正月十五看花灯活动趣无穷。元宵节是春节的延续,也是人们结束休假、重返工作岗位的起点。当下各地都在举行地方两会,全国两会也即将召开,春天的大幕徐徐开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风雪无阻、风雨兼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江山代有才人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华大地春风欢歌笑语奔小康。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210/9342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