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党建
鲁丰:不是假山是血山
2017年02月13日 09:5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问题看得深一些、远一些、透一些,才算有忧患。如果只图眼前安乐,只能使后人哀之、惜之。
《宋史·姚坦传》记载,坦性木强固滞。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主要意思是说,姚坦生性木讷固执。益王赵元杰曾经在府邸中造假山,花费银钱几百万,建成以后,召宾客僚属畅饮,摆上酒一起欣赏这座假山。姚坦独自低头不看,益王强迫他看,他说:“我只看见一座血山罢了,哪里有假山啊!”
后来,益王惊奇地询问缘故,姚坦说:“在田舍时,看到州县催租,逮捕人家的父子兄弟,送县里用鞭子抽打,血流遍体。这假山都是用百姓缴纳的租税建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当时宋太宗也在造假山,听到这件事后就把它毁掉了。在姚坦眼里,看似可供欣赏的假山,却是来自民脂民膏的血山。这血山,透视着一个政权的存亡。姚坦看问题如此深远,算得上有忧患之人。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凡是违逆民心、不顾民生的行为,没有不被人民掀翻在地的。看前几年,那些办公楼修得像白宫、广场建得像天安门的所谓“豪华建筑”,无一不为人诟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果断叫停楼堂馆所建设,把钱投入到民生工程上,可谓虑之深,计之远。
学史是为了鉴今。历史上的那些忧患之思、忧患之智,最需要我们学习之、镜鉴之。
唐玄宗时,杨国忠为宰相,有人劝陕州进士张彖把杨国忠当作靠山。有此靠山,“见之富贵立可图”。张彖却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张彖的意思是,你们找杨国忠做靠山,以为杨国忠的地位稳若泰山,在我看来,杨国忠不过是一座冰山而已,太阳出来之后,随时有可能倒塌,到时候你们去靠谁?
张彖能看到杨国忠不是靠山是冰山,可见其忧患之深。那些把杨国忠当作靠山的人,最后都体会到了“冰山”的滋味。
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却没有张彖的忧患,他们看待靠山,莫不当作“救世主”,“连党类以树虚誉”“结私交以立强于世”。在他们眼里,这些“靠山”威力无比,无所不能,只要附上就能升官发财,哪管“靠山”的品行如何。殊不知,丢失官德、丧失信仰的“靠山”能靠吗?如此短视行为,到头来只能是靠山山会倒,成为靠山倒台的“牺牲品”。这样的例子,何其多也!
凡深忧患者,在于识破背后的利,抵制背后的欲。“夫欲至无极,以寻难穷之物,虽有贤圣之姿,鲜不衰败。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为官之人,当去其斤斤、沾粘、卑卑之念,常存蔼然、恻然、惇然之心。修身治国的根本,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
战国时鲁相公孙仪,喜好吃鱼,国人争先恐后上贡,但公孙仪一概拒之。其弟子问:“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他答道:“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保禄,终身食鱼。”公孙仪因节欲而能长期食鱼,其忧患让人钦佩。
南北朝时期的苏琼有一句名言:“安有初乐为而复禁者?”一旦尝到甜头,再想拒绝就难了。苏琼之言,是明廉,更是忧患。
现实生活中,少数党员干部却缺少“汲自己的井水常有水喝”的忧患,总是觊觎别人的水井,于是,别人的名表敢拿,别人的金砖敢收,别人的钞票敢要,别人的工程敢接,别人的名画敢藏……诸如此类的东西堆成“假山”时,也就变成了要命的“血山”。到头来,“钱怎么进去就怎么吐出来,只是当了个保管员”。
“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假山之所以成为血山,慎初之所以演变成乱终,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缺少忧患。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危害;只看到一时的享乐,看不到一世的凄惨,是不可能有好的结局的。
目前,正风反腐已形成压倒性态势,而要达到“不想”的理想状态,非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行,既看到自身的荣辱进退,又看到党、国家和军队的兴衰成败。对军人来说,看到和平背后的战争走势,看到作风背后的战争成败,才能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从而坚定理想,牢记宗旨,心系使命,做到准备在前,应敌有方,胜券在握。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213/9343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