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用“诗心”品味中国文化之美

2017年02月15日 14:37

 

《中国诗词大会》:诗词搭建起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

由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引发的当前习诵诗词的热潮,在本质上是传统文化热,因为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的渊源极其深远,诗歌在往昔,其教化意义也十分重大。“诗言志”,不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述怀,不论是现实主义的诗歌还是浪漫主义诗歌,归根结底,诗歌都是为了表达人的志向、意愿、情怀和抱负。因此,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学习诗歌,《论语》就记载孔子要弟子努力学习《诗经》:“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曾问他的儿子伯鱼学诗没有,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提到了激发人的基本情感的高度,把诵读诗看作是培养君子人格的开始。

所谓“诗书传家久,礼义济世长”,诗歌的教化作用之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很大的重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优秀的传统诗歌以最凝练、最典型、最形象的方式表达了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和普遍情感,诵读这些诗歌,有助于净化心灵。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被谱乐后称为“阳关三叠”,自古及今,传唱不衰,其中对生命和事功、“天理”与人情的敏感和深情,至今令人动容。在诗中,有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眷恋,也有对保家卫国这种“天理”的体认。这首诗的永恒魅力就在于我们在不断吟诵中,把保家卫国的应然“天理”逐渐转化为乐于接受的人情。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前人说:“此词一出,其余中秋词尽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词展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流淌过程。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句,代表了自屈原《天问》以来的中国人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追寻,“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心理过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是追寻之后得到的现实答案。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历程决不仅仅是一种无谓、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价值追寻观照下的现实执着:有了价值追寻,现实就有了方向;有了现实的执着,价值追寻就不会空洞。所以,该词的下阕虽是写一般的现实生活,却显得那样的新鲜诱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不再是一般性的祝愿,而是有着更高价值追求的祈盼,对这种永无止境的祈盼的追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永不衰竭的动力。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游戏,这些诗词还搭建起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鸣。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传统诗词,它们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作和选择的结果。好的诗词,一定是诗情和哲理的合一。《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词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借着节目的热播,若整个社会都能承接诗词的雨露滋养,从诗词中梳理历史路径、文化脉络,则善莫大焉。

古诗词不止背诵

《中国诗词大会》这样一档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无疑值得肯定。然而,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这样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

 

千年往事凭诗见。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这种认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借助丰富多元的传播手段,“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正在唤起大家对汉语言文化的关注与兴趣;“为你读诗”“书香中国”等文化活动让人们在奔波之余享受心灵的慰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国家教育规划,唤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描绘当代中国的文化亮色。

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著,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

让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正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传统诗词,穿越时代而仍然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拥有强大内心的独臂女孩张超凡,人生处处是诗意的修车大爷王海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抗癌农民白茹云,自信返场的北大工科博士陈更,横跨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的全才彭敏,拥有古典气质的夺冠才女武亦姝……100余位诗词大会的选手都是普通人,是诗歌让他们在或浮躁纷扰、或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份心中的恬淡、宁静,也让观众感悟到古典诗词滋养的诗意人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汲取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也给我们有益启示。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儿的课堂。身边的朋友纷纷反映,节目精彩的环节设置让人了解到更多诸如历史背景、出处典故等诗词本身以外的东西,并对中国诗词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许多教师同行都认为,节目的内容、形式以及思维的创意与创新,对于推进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近期汉语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充分展示出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近几年,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持续推出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等大会系列,充分体现了公益、文化、原创的特点,选用的汉字、成语、诗词等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引领和示范,在公共平台、大众传播中培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古典诗歌的热潮却再次兴起。这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在当代,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历程中,总会与古典诗词发生奇妙的邂逅。有人沉醉于诗词,含英咀华;有人于某一时刻,顿悟诗中所言;而即便没有上述,大部分人也一定自小熟读那些课本中的经典。这些皆是深埋于心的文化基因,标注着接触、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缘由。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系列节目总能引发文化潮流,正印证了社会中存在着向往文化的巨大热情。

《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文化复兴时代,中国人重归优雅与精致的文化表征。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歌,一声声铿锵入耳的韵律,唤起的是历史的鲜活的记忆,激荡的是民族文化历久弥新的精魂。

生活需要诗和远方。重新品味诗词大会,我们会发现,真正留住我们的还是传统文化本身带给人的精神振奋。的确,这些凝炼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字句涵养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带给我们前进的无尽动力。

诗歌之美,最终表现的是人的心灵对外在世界的观摩和体味。一个绝大多数人都追逐诗歌和诗意的民族,其精神世界永远春暖花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优秀的文化需要得到继承和发扬。

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说“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文化的赓续传承亦是如此,只有在生产生活中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辩证扬弃中实现继承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之焕发新的生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215/9348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