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教育
探索高职院校的“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2017年02月16日 10:18
“‘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是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制定并运用一系列机制管理学生并从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2014年2月,项目开始在学院实施,经过两年半的实践、推广和运用,2016年12月基本上形成了教学课堂、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综合素质课堂等“四课堂”协同育人的协同管理制度和流程、管理机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等系列机制体系。
一、“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提出的意义
“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的需要
2014年,国务院签署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以“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或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形成“教学课堂”为主体,“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综合素质课堂”为辅助的“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不仅要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而且对再就业或多次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职业道德和操守、管理知识和服务理念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升,这对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课堂就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的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客观上必然引起第一课堂的延伸或拓展,形成多课堂育人的新格局。
(二)是对“四学会”育人要求的有机对接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布德洛尔《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主题报告,报告把当代教育的任务概括为“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四个学会”把我国高职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我们提出并实践“四课堂”,即“教学课堂、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综合素质课堂”并将“四课堂”与“四学会”有机对接,互相补充,相互协同,形成高职院校“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见下图1)。
图1:“四课堂”与“四学会”协同育人理论模型
(三)是落实学院“强化内涵”发展战略的需要
高职教育在我院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这14个年头里,学院全体教职工风雨兼程,励精图治,获得了“水利部示范院校”“市级骨干院校”的称号。站在新的起点上,2014年学院提出了“稳定规模、突出特色、强化内涵、文化引领”的发展战略。为了走一条“强化内涵”的发展道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学院提出并实践“‘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出一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二、“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运作
根据国家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高职学生实际的素质水平,高职院校教学课堂迫切需要拓展、延伸,形成“教学课堂、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综合素质课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当代教育提出的“四个学会”有机对接,形成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见图2)。
图2:“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运作模式
(一)教学课堂。该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课堂或主体课堂,主要解决学生“求知”问题,除了教务处、督导办对课堂进行常规管理外,成立了学风督查办,对全校上课情况实行随机抽查制,并开发计算机分析统计系统,通过互联网APP同步送给学生、辅导员、任课老师、生活老师,同时建立了“一课四责”机制,把学生上课情况纳入任课老师、辅导员、生活老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优评选、晋级相结合。
(二)实践课堂。“实践课堂”作为学生“做事”训练平台,学院成立了社团与社会实践指导中心,对社团、社会实践项目、社区学校、创业配备指导老师,建立“一业绩多分享机制”,其业绩纳入学生素质考核、评优评选奖学金考核评定标准内容,纳入辅导员月度、年度考核,与绩效工资直接对接;纳入指导老师年度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范围。
(三)宿舍文化课堂。“宿舍文化课堂”作为学生“共处”能力训练平台,学院成立了宿舍文化建设中心,按照1:500配备专职生活老师,开发宿舍管理考核系统,通过互联网APP同步推送给学生、辅导员、任课老师、生活老师,建立“一室四责”机制,把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业绩纳入生活老师、辅导员老师的月度、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内容,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和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的考核;纳入教学系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标准考核内容。
(四)素质拓展课堂。“素质拓展课堂”作为学生“做人”训练平台,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标准和计划、互联网考核机制,实现APP同步推送,开设了12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和“开放式主题班会”“尚善名师大讲堂”“创客沙龙半月谈”等大学生素质“四级七维三测评”体系,设置素质学分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素质业绩三挂钩”机制,学生其素质拓展业绩与本人综合素质、奖学金、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等考核直接挂钩,与辅导员岗位业绩、月度绩效工资考核挂钩,与教学系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
围绕“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了管理机构支撑、管理队伍人员支撑、管理制度支撑、考核评价支撑、激励机制支撑、互联网网络支撑等体系。最终构建了大学生“1+x+0”综合素质考核机制和互联网+同步考核APP推送系统,实现了全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考核精准化、数据处理网络化、信息传输同步化、同步管理、同步评价、同步教育。
三、“四课堂”的协同运作与保障机制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没有什么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学院要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单靠教学课堂是不行的,需要多课堂协同“作战”,多机制相互铆合。
(一)“四课堂”的协同运作
“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共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这一总目标,四个课堂的任务各有侧重。教学课堂重点教会学生求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同时拓展、延伸协同育人的三个课堂,从而承担或分担了第一课堂之外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课堂”主要通过校园社团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从制度设计、机构保障、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为训练和培养学生“做事”的素质和能力。“宿舍文化课堂”主要通过宿舍文化营造、行为规范制定、行为引导矫正、考核激励机制等来培养学生在宿舍“社会生态”“阳光心态”“共处”的素质和能力。“素质拓展课堂”主要通过系统的素质拓展课程的实战训练、开放式主题班会和名师大讲坛以及创客沙龙半月谈等系列平台的互动熏陶,通过考核测评机制作为保障来培养学生“做人”的素质和能力。四课堂相互协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各有担当,全面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多元协同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四课堂”相互联系、协同发展,还需要多元机制协同作用。
一是督查和“现场直播”机制。具体地讲,教学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课堂,主要解决学生“求知”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问题,除了有教务处、教学督导处(办)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常规管理外,还成立专门的学风督查办和专门的团队,对全校学生上课情况进行督查,按照统计学原理要求实行随机抽查,开发计算机网络处理系统,通过互联网APP每天同步推送给学生、辅导员、任课老师、生活老师。让学生和管理者知晓学习、工作的状况。
二是建立“一课四责”多元协同激励机制。该机制把课堂学生上课率情况直接纳入任课老师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和职称晋级推荐分值的计算范围,作为考核辅导员、生活老师月度岗位绩效工资标准的重要内容和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晋级推荐分值的计算范围;把课堂上课情况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内容,与学生评优评先和推优入党直接挂钩,彻底解决课堂任课老师不管辅导员也不管的历史问题。
三是建立“一果多享机制”。“实践课堂”作为训练或培养学生“做事”的平台,学院成立了校园社团与社会实践指导中心,对学校社团、社会实践、社区学校、创新创业配备指导老师,建立“一果多享机制”,其成果纳入学生素质分值考核和评优评先考核评定标准的内容,纳入辅导员月度、年度岗位职责、评优评先考核,与绩效工资直接对接;纳入指导老师年度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内容。
四是建立“一室四责”多方激励机制。“宿舍文化课堂”作为训练或培养“共处”能力的平台,成立宿舍文化建设中心,按照1:500比例配备专职生活老师,开发宿舍管理考核系统,通过互联网APP同步推送给学生、辅导员、生活老师,建立“一室四责”多方激励机制,把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业绩纳入生活老师、辅导员老师的月度、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内容,并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分值和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的考核内容;纳入教学系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标准考核内容。
五是建立“素质业绩三挂钩”多方协同育人激励机制。“素质拓展课堂”作为训练培养学生“做人”训练平台,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标准和计划、设置素质拓展分值,开发互联网同步考核机制,通过APP同步推送,开设了12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和“开放式主题班会”“尚善名师大讲堂”“创客沙龙半月谈”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平台,建立“素质业绩三挂钩”多方协同育人激励机制,学生其素质拓展业绩作为本人综合素质考核内容,与奖学金、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等考核直接挂钩,与辅导员岗位业绩、月度绩效工资考核挂钩,与教学系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
六是建立了“1+X+0”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机制。为了全面落实“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学院建立了“1+X+0” 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机制(1代表学习成绩合格,占55%,X代表综合素质分值,占45%,0表示无违纪记录)实现班级、系级、院级三级同步考核,班级建立了“1+3”(一个辅导员带考核员、监督员、信息录入员等三个学生)同步考核团队。
四、“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效果
“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目标实现的全新路径和方法,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机制的创新和重构,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布局,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现路径的重新诠释。在3年(6个学期)的实践推广过程中,学院通过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调整,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明显的效果并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学生由原来的厌学、迟到、早退,变得愿意学,出勤全、就寝有序、学习有奔头,实践能力强,学到了技术、获得了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良好学习习惯基本养成。
学校因“四课堂”协同模式的实施校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图书馆自习室座无虚席。二是学生代表学院外出比赛赢得了荣誉。三年来学生赢得国家级奖项5项;市级奖20项;区级奖20项。三是学院招生和就业赢得了“出口”畅带动“入口”旺的良好局面。
社会上高度认可我院“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产生了可喜效果,众多媒体譬如中国教育报、永川读本、重庆华龙网等蜂拥而至,争相报道,向社会传播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正能量。同时,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先后组团或多次派人来校学习考察、取经,并借鉴该管理模式。
(作者: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王顺克、黄小华)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216/9349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