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王蒙:老庄的治国理政思想——低调治国

2017年02月20日 13:27

 

timg0

王蒙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点击观看视频

低调治国的治国理政思想 

老子和庄子他们都主张低调治国,当然这是我概括出来的。老子有一句有名的话,说“知其雄,守其雌”。就是我知道该怎么样才能牛,但是“守其雌”,我表现出来的形象不是一个牛气冲天的形象,而是普普通通的,是温柔、低调、和善、平和的形象。“为天下溪”,就好像地下流的小溪一样,不是洪水滔滔,不是泰山巍峨,也不是青松入云,只是一条小溪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成为一句名言,它也曾打动了黑格尔。“知其白,守其黑”就是什么事儿我都很明白,但是我千万不要摆出一副我什么都明白的样子。这是在招人讨厌呢。而是应该把自己摆在一个难得糊涂的位置,把自己摆在一个韬光养晦的位置,但同时我要尽量地知道世界上的各种说法。

当然这个“知其白,守其黑”,老子解释得不详细,后来有人就说这里有阴谋的味道,说老子是阴谋家,朱熹就说过“老子之心最毒”。我个人并不认为是这样,我认为用鲁迅最爱引用的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鹰可以和鸡飞得一样低,但是鸡不能像鹰飞得一样高”。老子本意是考虑世界的本源,他考虑万物运作的规律,他考虑天下的大事,他要考虑怎么样结束老百姓的灾难。所以他主张的治国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下位。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他认为这是水的本性。水不争,碰到拦的地方它就拐弯,碰到低的地方就流,所以李零教授关于老子的一本书就叫做《人往低处走》。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说先往低处走,更提倡谦让,提倡节俭,甚至提倡后退。所以他以水作例子。作为文学的一个理念来说,“上善若水”这四个字非常好,非常美。谁不喜欢水啊?生命离不开水的,水确实是居善地、心善渊,都是跟善在一起的。

 

老子讲“大国者下流”,“大者宜为下”。就是权力越大,地位越高,越应该把自己放在下边,不要高高在上,不要盛气凌人,不要以大压小。这种非常东方式的观念是有它的参考价值的。这里面有一些精兵简政的味道,就是能不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是一个功夫。求学即是这个道理,一方面要复杂化,要扩充知识,另一方面在充实的过程中又要概括、提炼,要把它简单化。为政也是一样,复杂化是一个本事,简单化更是一个本事。所以老子希望治国理政做得越简单越好,当然这里有很多乌托邦的成分。老子还有很多类似的说法,比如“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想统治老百姓,必须先向老百姓学习。“在民前也,以身后之”,想领导老百姓做一件什么事,应该先跟上老百姓,看看老百姓现在关心什么。

老子还有一个说法,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话我们今天听着是不能接受的,尤其是“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我们现在提倡的是要“敢为天下先”。但是老子这个说法有他的道理,我们也姑且作为一个参考。

“一曰慈”,就是说要保持善意,尤其是要对老百姓保持善意,体恤民情,体恤民艰。“二曰俭”,俭的意思不是指现在理解的物质方面的节约,而是说要给自己留下选择和行动的空间,不要把什么招都用上。按老子的想法,招多,可以留着,别一下子全都用出来。就是要“蓄”,老子还说过“蓄其德”,就是说要积蓄你的德行,要积蓄你的智慧。“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针对当时的情况有感而发的。当时因为各个诸侯国都在那儿闹腾,个个都想吞掉别的国家。而且百家争鸣,苏秦有苏秦的一套,张仪有张仪的一套,荀子有荀子的一套,韩非有韩非的一套,李斯有李斯的一套,各种思想都有。老子认为折腾不好,所以说“不敢为天下先”。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理政思想

最后我再讲一下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这是老子《道德经》当中最神奇、最美丽、最充满魅力的一句话。“小鲜”就是小鱼。老子认为治大国就跟熬小鱼一样。其实不光老子有这个说法,法家的韩非子把这个道理用到权力斗争上,也说“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挠是什么?就是别老抓挠小鱼,小鱼本来用水一煮已经烂了,你再一抓它就变成烂泥了。

 

后来隐士河上公解释这句话说:“烹小鲜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河上公说“治国烦则下乱”,就是你治国治得非常繁琐就会引起混乱,所以不要繁琐,不要折腾。他的解释非常权威,但是这件事情你解释得太清楚了它煞风景。“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多漂亮啊,你懂不懂都没关系,用北京的话形容就是“它帅啊”。治大国你怎么治?跟熬小鱼差不多,但我不告诉你我怎么熬法。它让人感觉到举重若轻,举止有定,胸有成竹,自有把握,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可是像河上公的解释呢,“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太具体了,变成大众的烹调手册了。

中国的很多古书,解释得太细致、太多就会煞风景,本来模模糊糊的美得不得了。我跟大家说说这一辈子读书方面最痛苦的事之一。我从小最喜欢白居易的一首词,“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首词太棒了,黄自先生还给它配了一首曲子。可是有一年,大概在十五年以前,我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这是个诗谜,作者说我们家的保姆特别聪明,当她看到“花非花,雾非雾”这首词之后,立即说这是一个谜语。谜底就是冬天玻璃上的霜花。她把白居易这首词解释成一个谜语,而且给了科学的靠得住的解释。看完以后我几乎寻了短见。这么伟大的一首词被咱们一位天才的保姆给解释成了谜语了!我今天也是在这儿给大家谈谈对老子庄子思想的一些理解,我希望不给大家一个聪明的保姆的那种印象。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220/9354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