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程虹:十八大以来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2017年02月20日 15:39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治国理政的系列重大决策,其在经济发展上的主要内容就是以提高供给侧体系质量为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定供给体系质量最为重要的主体是企业,为切实了解十八以来企业在转型升级上的现状、路径与趋势,武汉大学质量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机构,从2013年开始连续性地对随机抽取的1000家企业和10000名员工进行了跟踪性调查。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十八大以来,企业转型升级的范围不断拓展,转型升级的成效日趋显著。具体表现为,企业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投入要素从劳动力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盈利模式从“速度盈利型”转向“质量盈利型”、企业家精神从“制度型企业家”转向“创新型企业家”,僵尸企业正在加速从市场出清。因而,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总体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一、企业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要提高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而提高要素产出效率的重要路径就是要不断增加创新投入。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创新利好政策的出台,企业的创新投入持续增长,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的模式正在加快形成。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企业平均研发支出为3148万元,较上年增长了10.48%;研发支出强度(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则从2013年的1.7%提升至2015年的1.9%,增长了13%;研发人员比重从7.2%增长到了7.6%,增长了6.6%。与此同时,企业不断通过智能化投资来改造现有产能的行为日益普遍,2015年平均的智能化投资为1067万元,呈现出14%的增长速度。

统计数据表明,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长,正在有效地提升企业产出效率。在总体产出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新产品销售出现了20%以上的增速,新产品销售占比从8.6%跃升至11.3%。企业研发支出效益明显,企业研发支出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可使得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提升0.87个百分点,利润提升0.9个百分点。智能化改造显著提升了产出效率,资本劳动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大约可使工业总值增长率提升0.16个百分点。虽然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技术创新显现出较高的边际产出。通过加大创新投入驱动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成为多数企业的普遍性选择。

二、企业投入要素从劳动力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企业对于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增强,出现了从依靠劳动力红利向依靠人力资本红利转变的新趋势。企业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总体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专业化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红利的形成,将有效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对冲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企业员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9年,较上年增长约5%。一线员工中具有职业资质的人数占比为11%,较上一年增长了36%。企业的劳动力结构也在朝着人力资本提升的方向不断优化,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研发人员就业比重趋于上升,而一线员工和一般管理者就业比重则趋于下降,高低能劳动力替代低技能劳动力的趋势日益明显。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企业的利润和劳动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效应。受教育年限每提升1年,可以使利润提升31.4%,劳动生产率提升 28.7%,全要素生产率提升2.5%。一线员工中具有职业资质员工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使得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7%。这表明,十八大以来,为应对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性上升,企业加快转向人力资本红利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形成了新的发展动能。

三、企业盈利模式从“速度盈利型”向“质量盈利型”转变

十八大以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依靠投资和低成本劳动力的“速度盈利型”模式,转向依靠要素质量和产品质量提升的“质量盈利型”模式。据统计,2013年以来我国“质量盈利型”企业数量占比持续性上升,至2015年其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48%。

“质量盈利型”企业内生化的发展优势明显,应对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更强。统计数据表明,“质量盈利型”与“速度盈利型”企业相比,其工业总产值的增速要高出10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要高出35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则要高出12个百分点。当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时,“速度盈利型”企业的产出增长将面临8个百分点的下降,而“质量盈利型”企业产出降幅则小于1个百分点,很多企业甚至出现“逆势增长”。应对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外部环境,“质量盈利型”企业正在成为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潮流。

四、企业家精神正从“制度型企业家”向“创新型企业家”转变

企业家精神是引领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动力,因而企业家精神的转型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家群体,已经开始大量地从“制度型企业家”向“创新型企业家”。调查显示,我国当前“创新型企业家”的规模正在增长,“制度型企业家”的数量趋于下降,“创新型企业家”的占比从2013年的不到30%增长至2015年的44%。

“创新型企业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益正在不断提升,竞争优势日趋明显,加快向“创新型企业家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统计数据表明,“创新型企业家”所在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2.37%,较“制度型企业家”所在企业要高出10.2%。同时,“创新型企业家”创新效率也显著更高,其所在企业的产品更新周期要比“制度型企业家”快17%,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更强。此外,“创新型企业家”所在企业的市场绩效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平均销售利润率为7.3%,高出“制度型企业家”所在企业平均水平37%。

 

五、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正在加速

十八大以来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使得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僵尸企业正在加速退出市场,提升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调查显示,僵尸企业占比从2013年的19%,下降至2015年的8%左右,降幅近60%。僵尸企业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主要的过剩产能行业领域,企业退出市场的比例明显提升。我国企业的整体退出市场的比率为16.5%。 其中,黑色金属冶炼业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企业退出率达到了40%以上。而食品制造、计算机、纺织服装等新兴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行业领域退出率则在10%以内。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环境不断趋于改善,僵尸企业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非僵尸企业的发展优势不断增强。统计数据表明,一方面,非僵尸企业的技术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内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均研发支出是僵尸企业的2.5倍,技能型员工占比高出28%;另一方面,非僵尸企业较僵尸企业的产出效率优势明显,其产品质量能力高出约8%,技术创新能力要高出约16%,全要素增长的增长要高出13个百分点。因而,僵尸企业从市场退出,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又一重要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转型升级系列战略决策,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开始落地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行为,不断提升了企业转型升级的绩效。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增速趋缓,但企业在各个方面的转型升级已成主要趋势,正在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性提升。

(作者系武汉大学质量院院长 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220/9354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