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京津冀 三年协同发展初步实现1+1+1>3

2017年02月24日 16:27

 

京津冀:兴邦惠民的大协同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首次明确提出。转眼三年过去了,拥挤的北京正在疏朗起来,时尚的天津更加高端大气,偏僻的河北正变得繁华富足。

一个时期以来,京津冀地区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三地的发展。京津两个直辖市毗邻而居,两地过于“肥胖”,特别是北京人口过度膨胀,“大城市病”问题十分突出,而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同一区域,差距悬殊,落差明显。北京的资源环境已无法承载如此高密度的人群,如此这般地发展,必然是“山穷水尽”。而环绕京津的河北,却还有很多相当贫困落后的地方,亟待脱贫致富。破解这一难题,迫切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迫切需要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区域内的协同发展、均衡发展。

党中央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同时带动津冀共同发展,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最终形成区域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新格局。

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是个“老大难”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让这道难题迎刃而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需要;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现实需要;是应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需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和新的增长极的现实需要;更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破解首都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利于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有利于完善城市群形态;有利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同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探索改革路径、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开放的区域统一市场,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新体制。当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功实践,也将为推动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质就是做更大空间上的布局,可谓是富国兴邦的大手笔。京津冀地处华北腹地,是中国的心脏,影响的范围绝不仅两市一省,而且会与“一带一路"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相对接。发展一点,带动一片,影响一方,其辐射作用已经显现。

大城市病的根源就是功能太多,优质的公共资源过于集中。在京津冀同一空间内重新布局各自的功能定位,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想,一盘棋打造京津冀的创新链、产业链、园区链、价值链,在大京畿的范围内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高地。这样的协同发展,打破行政边界,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发展城市群,形成利益共同体,使每个参与方都能在格局中获益,更使百姓真正明白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惠民利民之举,是党的根本宗旨在实践中的践行。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最直接的成效就是让三地百姓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拥有了获得感。党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来谋划,将解决河北与京津发展落差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来部署。打破“一亩三分地”格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不仅带来了空间结构的融合,更带来了民心的融合和凝聚。

三地协同治霾,让天更蓝、水更清,成效已经凸显。便利出行的公共交通,修好“断头路”,打通最后一公里,多年揪扯的问题迎刃而解。

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合作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三地的协同已经取得成效,京津冀三省市均发行了符合全国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卡,为实现区域内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奠定了基础;三省市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名称、政策标准、经办服务、信息系统“四统一”;北京市与河北省就燕达国际医院合作项目签署协议,共同探索解决医师异地执业、医保结算等难题;河北省6所交通职业学校纳入北京交通职教集团,成立了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三省市共同推进旅游“一本书、一张图、一张网”合作项目……

下一步,还将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动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推动京津两地高校到河北办分校、支持开展合作办医试点等政策,将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一体化上不断取得明显进展,让广大群众获得更多的便利与实惠。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实施虽然只有三年,却已经让三地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切实得到了实惠。然而,这仅仅是开始,三地大协同,不仅政府协同,更要其中三地的百姓支持,要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努力。

人心齐,泰山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既要落实好顶层设计,又要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和群众的能动性。

京津冀,一个全新的大格局,可以预见的美好未来。

 

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协同红利”

有数据显示,北京目前大概有30万左右跨省上班族,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或者河北的“候鸟模式”。在采访中,很多人也都表示“这没什么,挺方便也挺划算的”。这样的心态与感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地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随着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京津冀生活圈因便捷高效的出行而相对缩小,时间成本大大减低,跨省通勤自然有了更多现实可能。

方便、合算,道出了人们朴素的心理,也道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层动力,那就是老百姓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联接着国家战略的“大账”和个人生活的“小账”。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看,三地协同是促进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优化配置的战略选择。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融入协同大潮的过程中,还会关注自己的“小账”,要考虑收入有无增加,出行是否方便,医保可否异地报销等具体而微的现实诉求。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在哪里安“家”,也会盘算具体的成本收益。只有让人们在关乎切身利益的考量中觉得“合算”,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协同大战略中去,国家战略与个人愿景才能更好对接,协同发展也才会更加顺畅。

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上下下达致共识、形成合力。做到这一点,三地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作力度,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转移等方面提供更好保障。着眼当下,三地发展水平、财政收入、资源禀赋各有差异,随着行政壁垒被进一步打通,必然会触及更多深层次的协同对接问题。比如,越来越多公共交通跨省运营,结算终端如何协调?普通民众异地看病,医药费如何报销?企业横跨三地,税收分享的矛盾如何解决?诸如此类在管理服务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反映出的往往是现实利益掣肘,折射出的往往是体制机制问题。让民众在协同发展中有更多参与,就要着眼群众需求、群众福祉做文章,增加大家的获得感。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年来,无数人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面向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协同红利”释放出来,助力一个充满活力的京津冀都市圈快步到来。

将协同治理向纵深拓展

由“各自为政”转向“联防联控”,三年来,京津冀地区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环境生态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理清工作思路,取得突破进展。向好的态势,激发着三地“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士气,传递着三地“不信蓝天换不回”的决心。

保护空气没有旁观者, 治理雾霾谈何局外人。在这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中,团结就是力量,协同方能共赢。同处一个大气流场的京津冀地区尤其如此。从独立预报到联合会商,从各立标准到化三为一,从单独执法到统一行动……以“协同”二字为支点,京津冀强化区域互动、资源共享、补位配合,正撬动着跨地区治理雾霾的生动实践。

京津冀治霾起步稳健,但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行之有效的协同治理亟待向纵深拓展。从“病理”上看,“心肺之患”是几十年工业化扩张积累的产物,根治有赖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三地治霾的协同,最终落点在产业发展的协同。我们必须拿出全局眼光,在区域经济体的环境容量、工业布局、未来走向等方面从长计议。三地都坚守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努力,当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全面提升,雾霾治理才可能真正成功。

以更大视野来看,协同治霾只是一个缩影,折射的是医治“大城市病”的有益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大基本出发点在于,把解决北京的问题纳入到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通过对非首都功能进行疏解和再布局,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解决“大城市病”之路。以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环境生态为突破口,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少方面,越来越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美好前景值得期待。

协同“一子落”,三地“满盘活”。一以贯之锁定“协同”二字,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与决心。

 

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聚焦“一张图”、展开“一盘棋”,实现共振、寻求共赢,三省市从地相接到人相亲,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推进,改革呈现人熟、事畅、心齐的新气象。

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年来,京津冀地区努力推动更加有序的要素流动、更加优化的资源配置,让协同发展释放出巨大的民生红利。交通越来越便捷,三地“串门”更方便;公共服务破壁垒,异地就医、合作办学越来越多;“大城市病”在好转,向着更多蓝天的目标一起发力……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事关群众感受的改革领域,协同发展激发出巨大潜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

近年来,三地在众多领域均有突破,但也要看到,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仍在,各种要素流通尚有壁垒,政策互联互认仍待推进。下一步,应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协同创新,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产业空间等方面的供给,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应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三地应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平等开放、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教育、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形成新型合作机制,构建一体化的主导优势产业链和新型产业分工格局。

想让疏解与承接更顺畅深入,必须加快协同创新,进一步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藩篱,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探索出更加科学完善的区域利益协调与共享机制。三地在今年的协同发展施工图中,都表示要坚持服从服务大局、主动融入大局,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发挥好各自优势,全力唱好协同发展“重头戏”。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新的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三地惟有以闻鸡起舞、时不我待的劲头,牢牢扭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关键环节,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才能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新突破,释放出更多的“协同红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224/9359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