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经济
卢周来: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017年02月24日 09:20我们固然要关心经济增长速度,因为没有一定的速度就无法保证就业和民生改善,但我们要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近段时间来,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上有不同看法,学界有不同说法。我们认为,要真正看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遵照习主席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大判断:新常态
2016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6.7%。这已经是201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连续四年放缓。对此,有“唱空”的观点,把增长速度放缓视为“衰退”迹象;也有“看好”的说法,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只要措施得当,重回“两位数”增长并非不可能。实际上,我国经济目前的增长速度恰恰十分正常。而且,这一速度将有可能贯穿整个“十三五”甚至更长时期。原因就是:经济维持中高速或中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新阶段的必然反映,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习主席反复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一个大的判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我们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但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经济发展必然会步入一个“增长速度换挡期”。与此同时,我们经济增长的外部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三十多年间,我国经济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国际市场对我出口需求不断放缓。适应世界经济正处于寻求新平衡这一现实,也要求我们必须适当降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由此可见,未来很长时间,我国经济转向中高速或中速增长,将是一种新的常态。既然是常态,我国经济增长维持在目前这个区间,就是完全正常的。
大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但是,如果我们把“新常态”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不仅远远不够,而且可能犯方向性错误。习主席强调,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结构调整节点。这是因为,过去三十多年间,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中也累积起一些矛盾,致使出现了重大结构性失衡。
从当前情况看,这种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供给与需求不对接。从微观上看,在实体经济内部,一方面是供给能力非常强大,大多数产品出现了过剩;而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想买的产品却买不到,甚至连电饭锅、马桶盖有人也要到国外购买。原因在于,国内供给大多集中在中低端产品,未能满足社会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需要。从宏观上看,正由于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导致实体经济利润不断下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为了维持经济增长,货币发行也增多。但因实体经济微利,这些货币却又没能完全进入实体经济,这使得金融业态和房地产畸形发展,而实体经济尤其是我们曾引以为豪的制造业比重却在下降。
正是针对市场供给方出现问题导致经济结构性缺陷,习主席强调,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消化过剩的低端产能和库存,另一方面通过制造业升级,补齐短板,增加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一方面降低因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虚高带来的金融和债务风险,降低全社会杠杆率,另一方面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支持有需求支持的实体经济成长。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以此推动经济结构升级。这也要求我们在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时,除了速度的维度之外,还要看结构性问题是否不断得到解决,也就是习主席反复强调的,必须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政策主线。
大理念:新发展观
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逻辑,不仅要关注当下经济发展态势,更应关注中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习主席告诫我们,从中长期看,我们固然要关心经济增长速度,因为没有一定的速度就无法保证就业和民生改善,但我们要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中长期看,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重大关系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与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相矛盾;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以及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等等。以上问题不解决,经济不仅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甚至会因为“木桶效应”日益显现而导致已有成果流失。
基于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所面临问题的精准把脉,习主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以此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创新,就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紧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协调,就是要努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绿色,就是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就是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享,就是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发展理念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带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大框架和大视野。
大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
国家经济要获得持续稳健发展,既靠正确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还要靠各级干部发挥好主观能动性,聚精会神谋发展。为此,习主席发出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特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改革创新精神,增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勇气。
中外学者都看到,我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政府官员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非常之高,如招商引资等,用“看得见的手”驱动“看不见的手”,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前提,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腐败行为的产生。经济学原理认为,如果任由腐败与分配不公发展,必将扭曲激励机制,降低经济效率。尤其是在温饱问题普遍解决后,人们对腐败、社会不公容忍度下降,也不容许“粗鄙的市场经济”继续延续下去。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与经济“新常态”呼应,从严治党也成为常态。这表明,中国经济不仅要告别此前的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还将告别高速增长过程中的泥沙俱下的现象,一个全新的“立规矩、守规矩”时代到来。为此,市场主体必须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学会合法经营、干净做事。这种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一样会带来阵痛,但又是不得不过的关口。
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要用习主席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各级干部,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凝聚力量,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启发自觉。同时,鼓励创新、敢闯敢试,把先行先试的失误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同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特别是对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要予以褒奖,提供更大舞台,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带动更多的人干事创业。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联合指挥与参谋学院)
责任编辑:刘佳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224/9361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