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2017年03月03日 16:3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意见》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意见》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强调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支持培养计划,积极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努力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加快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要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选用,建立国家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提高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水平。
高校思政工作要注重移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
“无处不网络,一切皆互联。”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改变了生活、改变了学习,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态结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把握不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构建不了良好的网络舆论场,就做不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运用新媒体技术。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完全改变了过去的传播手段,给整个媒体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活跃的主阵地。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超6.8亿、手机网民规模已超6.2亿。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更高,接受网络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强。
有人称,90后是网络的原住民,80后是网络移民,70后是网络难民。在高校是网络移民、难民对原住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需要站稳立场,克服“本领恐慌”带来的“心理恐慌”,按照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规律来谋划布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把握好移动互联网要坚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名思想论断,意思是舆论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新闻把关人逐步缺失,从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新闻APP,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其影响力已经逐步超越传统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由于发展迅速,新媒体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新媒体不能脱离党的领导,更不能成为“法外之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敢于发声亮剑,不仅施肥播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而且要撒药除草,让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没有生长土壤。在这方面,校园新媒体大有可为。
把握好移动互联网要克服“本领恐慌”。伴随着技术的平民化,摄影、摄像的编辑技术等逐步为普通人掌握,发图片、视频、文章,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尤其是大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技术障碍。大学生一举一动都在网上有反映,网络空间也成为了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掌握网络平台技术,深入学习研究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规律,做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要缩短信息传递链条,实现信息“从点到点”一瞬间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新闻、评论、知识、娱乐与服务方面的功能,减少说教式、灌输式语言,加强互动性。
把握好移动互联网要做好“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不等于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搬到互联网上来。大学生关注的话题比较轻松,语言风格也比较活泼,对图文、视频产品比较感兴趣,对寓教于故事的产品比较乐于接受,要在这些产品方面多下功夫。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要讲好故事。好的故事要有灵魂、有温度、接地气,要多讲述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增加真实感。要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讲解,要创新大学故事的校园话语表述,让大学生想了解、愿接受,从而增强校园新媒体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让“三大”文化浸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社会的最高教育机构,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中心。
《意见》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高校要大力弘扬三种文化,通过文化的承载传递纽带,发挥文化的教化涵养作用,塑造师生的灵魂和精神,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是寻根探源,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世界著名且唯一连绵至今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从三皇五帝、尧舜禹汤,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数代中华先民不断进行着物质文明的创造、制度文明的构建,并且不间断地进行着精神文明的积累思考,逐渐孕育、发展和形成了与西方文化比肩而立,放眼全球而毫不逊色、独具自身文化特质的“中华文明”。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但是,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结构和内在道德规范并没有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重大转移,而是延续和保持了民族的共同特性。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论勇气,以“圣人无常师”“教学相长”的治学态度,继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出于蓝而青于蓝”的境界。
二是知行合一,弘扬好优秀革命文化。回顾建国史,不难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是谈判桌上温文尔雅谈出来的,而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出来、闯出来的。青年学子是为革命鼓与呼,参与战斗投身革命的重要力量。1933年,在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的紧急关头,青年学子喊出了“以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心声,丢掉书本,投入了保家卫国的抗争之中。1937年,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党亲手创办的陕北公学成立了,毛泽东同志专门为她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陕北公学的不少学员学习一结束就奔赴前线,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高校里的学生都是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80后”“90后”青年,我们当然不希望他们重新经历战火的残酷、再走上被迫革命、保家卫国的道路,但是我们要把革命的缘由讲清楚,将革命的精神传承好,用革命的激情和干劲来培养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推陈出新,弘扬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的文化结构源于经济社会环境,但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文化有时候落后于经济社会的进展,有时候则提前预见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起到引领作用。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这一点,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新中国的文化纲领,推动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提升。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完善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逐渐扩大。概而言之,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总结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实践探索和人民群众鲜活的文化创造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要认真学习、探索,梳理、总结,传承、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文化浸润师生的心灵,提升大学的品格和精神。
加强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协调推进、三位一体,传承和发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优秀文化,从而不断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出更大贡献。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时代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高校工作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切实把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新做活做实。
首先,要发挥新媒体传递力。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已经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校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要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特点,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针对大学生的信息传播和接受习惯等实际特点,壮大网络舆论引导力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传递力,唱响网上主旋律。高校要整合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创建网上党校、网上论坛。要适应青年学生的语言风格和接受习惯,多讲接地气、有生气的网言网语,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听得进、入得心。要适应青年学生的信息需求特点,采取个性化、互动式的服务方式,量身定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产品,定向推送并精准服务学生,提高青年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其次,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当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他们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由于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境界,明晰大是大非,站位高远,强化工作力度,特别要对接学生思想需求,及时了解掌握最新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认真辨析是非曲直,积极进行正面引导。要平等待人,坦诚讨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针对大学生群体中的差异化现象和差异化特征,还要注意制定富有针对性、体现科学性的分类指导方案,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法,及时回应学生心中的疑问、阐释存在的疑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工程,既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牢牢把握住相关的基本原则,更要不断推进改革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去探索创新,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去落实《意见》,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激发出思想活力,不断增强亲和力和吸引力,达至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303/9375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