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读者之声

西平赋

2017年03月06日 09:13

 

据族谱载,至唐末,古氏已传六十六世,又以南迁始祖云应公为起,吾乃第四十一世孙。春先公于清高宗乾隆年间入川,定居三台县西平镇,已历十三世。吾一念先人创业之不易;二思水土养育之恩情;三叹古镇发展之迅猛,特作此文,铭恩感怀。

康熙元年,盘龙寺庙,内塑金身,八方来朝,于时兴场,于此繁茂。

青丘清神亦倾心。曰:观音山向观音崖,两峰相对望葱茏。层层翠翠欲滴艳,近看皆是不老松。忆儿时,鸡飞遍坡,兔走丛笼,畅意悠哉。

川流传情亦穿景。曰:二月桃花临水看,桃花鱼自凯江遨。古有流水天上来,江水一带城自饶。忆儿时,蟹满两岸,鱼拂脚趾,舒情快哉。

登丘寻慕,临水而蹴。只叹:秀美山川形迹,乾坤人杰地灵!

水运,始一地之兴;城墙,筑一方之牢。

南门码头,古为交通要道。兴役建仓,囤积聚粮,兵家必争之地。粮台布落,以墙围之,故成城。四面各置大小两门,避盗匪,故名不副实。曰:“围城三里三”,四门皆为双。只为迷盗匪,四名皆荒唐。

古街、城门,斑驳葱荣岁月;码头、粮台,陆离激昂光阴。自清初始,四方客家会于此,建祠堂、立会馆、搭戏台,扎根于斯,兴建于斯,繁荣于斯。

 

先人勠力同心,乃称“小三台”。

前述已毕,当看今朝。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前迹仍存,踏踪寻游。

新城旧址,交相互通。古城镇中,镇自环抱。

商旅融合,农牧协调。城村一体,和谐美好。

殊荣重重,政策昭昭。不敢懈怠,奋力追跑。

西蜀大道通南北,凯江新桥跨西东。新城古镇为载体,航空物流做沟通。今之西平,气象万千。有之不可尽数,无之将力其行。

活力新城始之于韵味古镇,幸福家园构之于秀美乡村。当处高点以定位、当自改革而创新、当由项目以支撑、当于投入而拉动、当行产业以富民。

西平之未来,不可限量。

一番词句难销我永生眷恋,只叹:此地应千古,此处当逍遥!

(作者单位:三台县西平镇人民政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306/9376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