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杨义:走近先秦诸子,揭开庄子身世之谜
2017年03月06日 13:49
杨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澳门大学讲座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现在大家都很关心文化问题,我曾经讲过,文化工程说到底是一种人心工程,要把文、史、哲、宗教贯穿起来,思考中国现在的人文状态、人文精神结构,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现代大国,中国应该有什么样的人文气象和人文精神。
科技可以治贫,文化可以治愚,经济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富裕,应该双轨并驰,富而愚,则可能导致一个民族的堕落。春秋战国时期整天打打杀杀,如果没有孔孟老庄,留给后人的记忆就是一群野兽;大唐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国力强盛,如果没有李杜韩柳,留给后人的记忆,就是一群大胖子。正因为有孔孟老庄、李杜韩柳等文化繁星,中华民族的长空才群星灿烂。
为什么汉人喜欢瘦美人,唐人喜欢胖美人?
有一个词语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就是“环肥燕瘦”。说的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是一个胖美人,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是一个瘦美人,为什么汉人喜欢瘦美人,唐人喜欢胖美人?我们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审美的方式和标准变化了,但是如果我们从空间上展开这个问题,答案可能就不同。我现在主张文化研究、文学研究,除了时间维度之外,很重要的是还要考虑空间维度。时间是在空间中运行和展开的,没有空间的时间就变成一个游魂野鬼了。为什么赵飞燕是一个瘦美人呢?我们知道有句话叫做“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说楚王喜欢细腰的美人,所以宫中的美人都节食,很多人都饿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读先秦史书中的记载,比如《墨子》《韩非子》《战国策》的记载,就会发现楚王不仅是好宫中的美人细腰,而且好“士”细腰,就是那些知识分子、大臣们的细腰,所以楚国的臣子都节食,到什么程度呢?要撑着地板才能站起来,扶着墙才能走路。因为楚国的巫风比较盛,国王带着大臣们跳巫风的舞蹈,水桶腰跳起来不好看。现在看楚国的文物,比如说出土的楚国的国画,男的女的都是细腰。我怀疑屈原也是细腰,为什么?读《楚辞》就知道,“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就是说他戴着很高的帽子,很长的玉佩或者是很长的剑在腰间摆来摆去,水桶腰怎么摆得动?而且屈原的“芳草美人之喻”很可能跟楚国臣子的女性化有关系,有人说屈原把楚怀王作为他的恋爱对象了,其实“芳草美人”不是同性恋的问题,而是楚国的臣子女性化的问题。“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他把同事们、同僚们说成一群女子,嫉妒我的蛾眉,这不是女性化吗?所以楚风很值得注意。我们看秦始皇兵马俑都是膀大腰圆的,但是到徐州去看楚王墓,那些兵马俑也就一尺多高,但所有的都是细腰的,从后面看都是像女人的腰段,但是转过去有两撇胡子,骑兵、武士、文臣都是细腰。因为汉朝是楚风北上,所以到陕西杨林汉景帝的陵墓去看,那里出土的东西有两个我印象最深,一个是他们陪葬的东西里边有很多陶做的牛、马、猪、狗,狗特别多,而且胖得像猪一样,讲解员说翘着尾巴的是家犬,拖着尾巴的是狼犬,汉朝前期的皇帝、王公贵族都是喜欢吃狗肉的,因为樊哙是屠狗的,他是刘邦的连襟,樊哙的妻子吕须是吕雉的妹妹。另一个就是所有杨林出土的陶佣都是细腰长腿的。所以赵飞燕是个瘦美人就是因为汉朝崇尚楚风。
那么唐人为什么喜欢肥胖的女人?因为唐代是“关陇之风”南下,他们是关陇集团,关就是关中,陇就是陇西,就是西北一带游牧民族的风气。比如说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开国六柱国之一。李唐王朝的母系几乎都是少数民族,比如说李世民的妻子是长孙氏,就是长孙皇后,他的母亲窦氏是突厥人,他的祖母独孤氏是鲜卑人,所以他们的母系有一半的血统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喜欢的女人是健壮的女人,马背上的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女人要随军而行,而且少数民族的女人是要参政的,跟汉族的女人不一样。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儿子是长子李承乾,就是废太子,一个是三子魏王李泰,唐太宗认为他像自己,对他的待遇超过了太子,所以引起宫廷的变动,还有第九子,就是晋王李治,后来的唐高宗。长孙皇后死后,魏王李泰就在龙门石窟宾阳洞给他母亲造了一个佛身像,我那年去参观,讲解员告诉我说这是长孙皇后,是大方脸,而且脸是鼓出来的,可见她其实是胡人,胡人就是这样一个长相,很健壮。其实武则天也是很健壮的。所以在唐宫里面,杨贵妃必须是个胖美人,她才能够“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部族种族众多的民族共同体,每一个地域、每一个民族给这个共同体注入的文化的、审美的思想要素都不一样,所以把中华文化做得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比如说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还有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等,这些都是少数民族给中华民族增加的东西,是很了不起的。中华文明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提出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现在用得很多,叫边缘的活力,就是说少数民族处在边远的地方,它的文化能够保持一定的活力。比如说你坐在主席台上就不如在下面自由、舒服。中原的文化是官方的文化、主流的文化,它在逐渐地模式化、系统化,甚至僵化。少数民族的文化是边缘的文化,是不同的文化板块结合部的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性和混合性的文化,带有野性和强力。这种东西,在中原的文化僵化的时候可以输入一些新鲜的、活泼的东西。当然,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自上而下的,因为少数民族懂得汉文的是达官贵人,只有他们才请得起老师。我们讲少数民族文学都有几个层次,有一些是少数民族人用汉字写出来的文章,但比汉人写得还要好,比如老舍、萧乾、李准这些人;另一种是少数民族人懂汉文,写的是草原文化;还有一种是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写的诗,比用汉文写得好,因为有些人不懂汉文,祖祖辈辈就是牧民。所以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是自下而上的,它渗入我们的民间,十几年后影响我们的上层,是这么一个过程。
走近先秦诸子,揭开庄子身世之谜
我们讲先秦诸子也有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过去都认为诸子出于王官,好像是官方的文化产生了诸子,当然诸子确实接受了官方文献的影响,因为他们要变成一个士人阶层,需要读书,但是诸子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他们用民间的、民俗的东西,来打破原来周代的王官体制。我们搞文学史就存在这个问题,我们一般都是搞书面的文学史,而不讲口头的文学史,不讲来自民间的文学史,其实这是不行的。人类会写文字只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在古代能够用文字著书立说的人寥寥无几,所以史官文化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人类会说话的历史有多少年呢?根据牛津大学的实验室对人类基因变异的研究表明,人类会说话已经十二万年了,用这个十二万年和五千年对比,好比一个人到了12月20号才会写文字,其他的11个月加10天都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来传授知识。
其实大量的民族记忆、民族想象都是通过口头传授的,比如黄帝的传说,尧舜的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些传说实际上早就存在了,什么时候记录的?我们的疑古学派有时候走进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这些传说是先秦诸子伪造的,而实际上这都是民间的传说,诸子正是利用它们来创造自己的学问。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走了几万里,到处的人都在讲黄帝、尧舜,这就是民间的资源,民族对自己的部族始祖的一种记忆。包括现在的苗族,在苗族的古歌里,讲蚩尤是他们的祖先,他们认为人类文明三祖是炎帝、黄帝、蚩尤。清朝初期康熙年间有一个大学问家叫毛奇龄,他说过一句话,他说不记载的不等于不存在。“六经无髭髯”,髭就是上嘴唇的胡子,髯就是络腮胡子。“六经”里面没有“髭”字和“髯”字,但是中国人的胡子绝不是汉代才长出来的,是你认为有价值的时候才记载的。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左传》没有记载他,所以疑古的先生都认为孙武是子虚乌有的人,因为吴楚柏举之战有记载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吴王阖闾,一个是伍子胥,一个是吴王的弟弟夫概,而没有孙武。因为孙武是客卿,不是重臣,不像伍子胥是相,是帮助吴王阖闾上台的重臣。官方的文献很可能不记载参谋长或者高级参谋、军事专家,而把功劳都记在国王的身上。但是先秦的兵家文献记载了,《尉缭子》说,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敢当者,他是谁呢?是齐桓公;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敢当者,是谁呢?是吴起;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敢当者,是谁呢?是孙武子。柏举之战,孙武指挥吴国的三万军队对抗楚国的二十万军队,他开始是坐在船上溯淮河西,楚军就张着口袋准备让他钻进来,但他突然中途把船抛掉,直插楚国首都,等楚军回援的时候,再打伏击仗。这种打法,就是孙武的打法。所以我们要关注民间的问题,关注不同文化层次的问题,才能走进诸子。先秦的书,《老子》是最早的,五千字,《孙子兵法》是六千多字,《论语》一万三千字,在当时就是很大的书了,《庄子》是六万六千字,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是庄子做的,外篇十五篇是别人所记的,还有杂篇十一篇是后学所做的,但是这个说法可能还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这些书影响了中国,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研究先秦诸子,就是研究自己的DNA。先秦诸子,既是我们思想上的先驱,又是我们精神上的朋友。先驱率先开展思想的原创,朋友则转过身来启发文明的对话。我们面对诸子,应该做的事情,乃是沟通诸子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深入地进行原创的对话,以对话开拓新的原创。要发现原创和深入对话,其中的关键,是使这些先驱和朋友真正在场。在场的要义,在于还原他们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过程。
我们要走近诸子、还原诸子,首先要追问:诸子是谁?他们为何把著作写成这个样子?这就是研究诸子的发生学。比如庄子是谁?这个问题,二千多年就没有弄清楚。司马迁叙述先秦诸子,对庄子只作附传,附在《老子韩非列传》,非常粗略地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蒙地在宋国(河南商丘)的北部,漆园吏就是乡镇里种漆树、造漆料的小作坊的账房先生,恐怕连个股长都够不上。细读《庄子》就会发现,庄子的家世蕴藏着二千年来被忽略了的三个未解之谜:
(一)庄子家贫,到了要向监河侯借粟为炊的地步,监河侯推托“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庄子就以涸辙之鲋(鲫鱼)作比喻,说“君乃言此,曾不如索我于枯鱼之肆!”他是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人,那么他著书时“其学无所不窥”的博学何从谈起?当时可是学在官府,施行贵族教育。把官学变为私学的孔子,可没有收过一个弟子叫庄周。
(二)他出任一个小小的漆园吏,职位可能还不比现在的股长,那么他又哪来资格与那些王侯将相对话,而且衣冠不整,神情傲慢?在等级森严的社会,若无相当的身份,恐怕早就受到驱逐或拘押了。
(三)《史记》和《庄子》中,三次记述楚王派使者迎请庄子委以要职,都为庄子不屑一顾。《庄子·秋水篇》载:“庄子钓于濮水(按:此水于春秋时属陈国,楚灭陈而归楚,在楚边境而邻宋),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另一则见于《列御寇篇》:“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菽),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楚国是当时的一流大国,为何到宋国聘请一个小吏而委以重任,而且这个小吏也无何等政治声望或实用的治国本事?人们也许会说,这是“庄子寓言”,不必较真;但是寓言是有底线的,尤其是涉及自己身世的时候,不然,他就是信口蒙人的骗子了。
由于存在以上三个千古未解之谜,我们对庄子的家族身世尚需进行深入的考证,才有可能认识他的文化基因从何而来,为何呈现此种形态。这是我们进行还原研究的根本的入手之处。人们往往忽略了先秦的姓氏制度,与汉代以后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假若从上古姓氏制度作进一步考察,庄子家族渊源的信息就可能浮出水面。宋朝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说:“以谥为氏。……氏乃贵称,故谥亦可以为氏。庄氏出于楚庄王,僖氏出于鲁僖公,康氏者卫康叔之后也。”又在“庄氏”一条下作注:“芈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楚有大儒曰庄周,六国时尝为蒙漆园吏,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通志》的作者郑樵,以博学著称,对唐宋以前的文献无所不读,他的考证当然有唐以前文献的根据。回过头来再读《史记》,它又是如何记述楚国庄氏的渊源?庄氏到楚威王时犹有存于楚者,比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太史公的这一笔,明明白白地印证了楚国庄氏,是以楚庄王谥号作为氏的,可以同楚威王想聘任庄周的记载相参照。因此,庄氏属于楚国贵族。
然而,庄子的年代(约公元前370—前280年)距离楚庄王(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已经200余年,相隔七八代以上,只能说是楚国相当疏远的公族了。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曾以有鸟在阜,“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传奇故事驰名。他向北扩张势力,曾破洛水附近的陆浑戎,观兵于周郊,问九鼎大小轻重于周室,是楚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楚庄王的直系后裔,就是楚国国王;旁系后裔到了孙辈,以他的谥号为氏,也是相当光荣的。
既然庄氏乃楚国疏远的贵族,那么又何以居留在宋国的蒙地?此事需从楚威王(公元前339—前329年在位)派使者聘请庄子当卿相入手,往前推五十年左右,看楚国发生何种重大事件,导致庄氏家族的这一支无法在楚国存家安身。五十年左右,是一个时间的关键点,因为超过五十年、甚至一百年,许多历史旧案就会在“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后小”的过程中,淡出人们的视野。大概四五十年前,也就是在庄子出生前十几年,楚悼王(公元前401—前381年在位)任用吴起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史记·吴起列传》),拓展了楚国的实力和国土;吴起改革弊政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吕氏春秋·贵卒》)。当时楚国的一些疏远公族,可能被充实到新开拓的国土上,甚至降为平民躬耕于野,因而对吴起积怨甚深。等到楚悼王一死,宗室众臣发生暴乱而攻打吴起,追射吴起并射中悼王的尸体。射中国王的尸体,犯的是灭门重罪,因而在楚肃王继位后,“论罪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属于疏远公族的庄氏家族可能受到牵连,仓皇避祸,迁居宋国乡野。
通过梳理庄子的家族渊源,我们就获得一把合适而有效的钥匙,真切而深入地解开庄子为何能够接受贵族教育,为何敢对一些诸侯将相开口不逊,为何楚国要请他去当大官,而他又以不愿当牺牲的牛,作为拒绝聘任的理由。同时,一旦进入《庄子》书,我们就感到楚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秋水篇》记述,庄子由于遭受故人惠施怀疑他要谋取其梁相的地位,在国中搜查三日三夜,就向惠施讲了一则“猫头鹰怕凤凰抢走死老鼠,对之进行威吓”的辛辣的寓言,其中说道:“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鸾凤之属),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庄子家族生于南方,他便自居为“南方有鸟”,而且自拟为楚人崇尚的鸾凤。其家族迁于北方,便说“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在鸟由南飞北的叙述中,隐含着庄子家族由楚国至宋国迁徙的踪迹。
庄子笔下的楚国故事有十几个,多有一种悟道的神奇色彩,那可能是他的父母、祖父母告诉他的关于那个失落了的遥远故乡的故事。“月是故乡明”,失落了的那轮故乡月,更是令人心尖儿发颤,激发出无穷的幻想。比如郢匠挥斤的故事,楚国首都的这位匠人是如何练就这份绝技的,庄子未作交代。但是如果与《养生主篇》的庖丁解牛相比较,约略可知他也经过类乎“所见无非牛”“未尝见全牛”直至不以目视而“以神遇”,因而“以无厚入有间”的游刃有余的修炼进道的过程。此外,《天地篇》中汉阴抱甕丈人的故事,《达生篇》关于驼背老人捕蝉的故事也都是庄子借以论道的,而阴抱甕丈人、驼背老人也都是楚人。
先秦诸子在创造其学说的时候,除了面对非常有限的文字文献系统之外,他们主要的是面对非常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传统和原始的民风民俗。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陷入一个文化怪圈,总觉得诸子喜欢假托,或无中生有地造假。以往未见于文字的民风民俗和口头传统,沉积深厚,一旦被诸子著录为文,精彩点化,就令人惊异于闻所未闻,造成巨大的思想学术冲击波。春秋战国之世彪炳千古的思想原创,与此关系深刻。我们知道,庄子丧妻时的“鼓盆而歌”颇受儒者诟病,但这也事出有因,它与楚国的原始民俗存在着深刻微妙的关系。据《明史·循吏列传》:“楚俗,居丧好击鼓歌舞。”这么一句话,就足以使我们把庄子鼓盆而歌,与古老的楚地原始风俗联系起来。对此,清同治五年湖北《长阳县志》卷一可以验证:“丧次擂大鼓唱曲,或一唱众和,或问答古今,皆稗官演义语,谓之打丧鼓、唱丧歌。”这些风俗记载尚多,如湖北有一首《竹枝词》:“家礼亲丧有法程,僧巫那得闹书生。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歌唱到明。”这里的丧礼唱歌,已掺入了佛道宗教因素。此外,贵州、浙江、岭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更不乏此类风俗。这种到明清时期犹存楚地的古俗,说明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出自家族风俗记忆,因为在古中国的习惯中,其他生活方式或可随乡入俗,惟有“丧祭从先祖”,这个惯例是不能随便变更的。根据我的考证,庄子老婆六十岁死,在古时已是长寿,鼓盆而歌,也表达了庄子对老婆长寿而终,感到的安慰。只不过也许庄子流亡异地,家穷,无法邀集亲友或延请巫师击鼓歌舞,只好独自拿起盆子敲打唱歌。
从庄子向惠子阐述为什么“鼓盆而歌”的原因来看,庄子已将古俗哲理化了。在反省人间生死哀乐之中,庄子提炼出一个“气”字,从而把溟溟漠漠之道与活活泼泼之生命,一脉贯通。他认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对生死一如的生命链条作了这种大化流行的观察之后,庄子得出结论:“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篇》)庄子看透了人之生死只不过是天地之气的聚散,通晓了万物皆化的道理,所以,在鼓盆而歌的行为中,便自然蕴含着见证天道运行的仪式。
比较起来,庄子写他的祖籍地楚国,与写他的居留地宋国的态度和手法,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写楚国,他灵感勃发,神思驰骋,心理空间似乎比宇宙空间还要无际无涯;写宋国社会则似乎回到地面,描绘着各色人物的平庸、委琐、狭隘、甚至卑劣。“月是故乡明”的那轮明月,似乎沉落在污浊的水坑中了,需要那只在泥泞里拖着尾巴的乌龟去打捞。宋国本是商人的后代,大概多少懂一点生意经吧,但在庄子的描绘中,他们简直是生意场上的笨伯,脑筋死板而封闭。庄子行文,有时涉笔成趣,随手拿宋国人开涮。《逍遥游篇》有这么一句:“宋人资章甫适诸越,越人短发文身,无所用之。”把殷商时期留下来的士人礼帽(章甫),拿到越国那个断发文身之地去推销,可见宋人做生意不看行情,闭塞到了连蛮夷之地的服装、礼仪习俗与中原不同,都不明白。
地理也能为诸子学说的发生,提供思想形式创造的基地。庄子留居蒙泽湿地,他的文章来自水木丰茂、百物繁滋的湿地林野,携带着湿地林野的物种的多样性,携带着湿地林野文章的清新、奇异和神秘,是文人呼吸着湿地林野空气的适意悟道的写作。庄子寓言写树大多辨析有用无用,写动物则涉及世相百态、道术百端。树木无言,动物有性,它们都是那位蒙泽湿地少年的沉默的、或调皮的朋友。庄子最喜欢的动物似乎是鱼和蝴蝶,往往用之自喻,庄周梦蝶,濠梁观鱼,成了尽传庄生风采的千古佳话。对于猴子,庄子多加捉弄、嘲笑,说它不知礼义法度。猴性活泼而浮躁,总是上当吃亏。人性本能取法猴性,应该有一种万物不足以挠心的定力。庄子认为:“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他是推许“用心若镜”,不取于心猿意马。
虽然对动物有喜欢、有嘲笑,但庄子对之浑无恶意,更多亲切、平等的感情。庄子有一个广阔而繁盛的动物世界,既有鲲鹏、鵷鶵,也有斥鴳、鸠雀;既有虎豹狼狙,也有马牛龟蛇;既有螳螂井蛙,也有蝉蝶豕虱。他似乎喜欢独自漫游山泽林间,自小就因出身流亡家族而缺乏邻居伙伴,因而对林间百物是如此知根知底,知性知情,随手拈来,喻理证道,恰切、灵动而别有一番机趣。这块蒙泽湿地,使庄氏家族获得了避开政治迫害的生存避风港,也使庄子思想获得了一个有大树丰草、有蝴蝶、有鱼、有螳螂、有蜗牛的梦一般的滋生地。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306/9377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