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梁衡:人为什么要阅读?
2017年03月08日 11:40
梁衡 著名学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阅读是个很古老的话题,最近又开始热起来了。一是因为电子读物越来越多,开始覆盖纸媒,并产生了一些其他的作用,所以大家在反思阅读的问题;再一个是中央现在也在有意识地倡导阅读。
为什么要阅读?不读行不行?阅读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是可有可无。
很简单,不读不行,人在社会上必须读书。我们一般讲阅读,主要是指读书,包括报纸、杂志、电子读物等。阅读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七八岁的时候,我们国家农村还有很多不读书的,因为经济问题或者习惯问题,农村孩子不读书,就放羊或者种地去了。然而,社会发展到现在,不读书是绝对不可能的,寸步难行。
大家看下面两张图片。
左边的图片是西北某地的一个放羊娃,这是中央电视台曾经做过的节目。
记者问这个孩子:“你放羊为什么?”
放羊娃说:“我放羊为了卖钱。”
记者问:“卖钱为了干什么?”
放羊娃说:“我攒下钱以后娶媳妇。”
记者问说:“娶媳妇为了什么?”
放羊娃说:“娶媳妇为了生娃。”
记者问:“那么生娃为了什么?”
放羊娃说:“生娃为了长大放羊。”
人不仅是一个物质的人,还是一个精神的人。应该说,人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人有血肉,要吃喝,要睡觉,所以说人的一半是物质的;人还有另一半是精神的,还要有精神追求。
大家看右边邓小平同志的像。2004年是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他的家乡四川广安举行了一个100周年庆祝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建了一个42吨的大铜鼎,当地把这个鼎已经做好了,才想起底下大基座上应该有点文字。所以市委书记就商量请我去,能不能写点东西。当时我就问筹备的同志,小平同志一生说过哪一句话最能代表他的思想。他想了半天说,他跟他的哥哥邓垦说过一句话,“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大志,就是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富起来,我做一个富裕国家的普通公民就行。”小平同志这句话和刚才这个孩子这句话,养羊、卖钱、娶媳妇、生娃、赚钱,这两句话有很大的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并不在物质方面。这个娃长大以后,可能他的身体比小平同志还要壮实一点。差别在精神方面,所以人的差别实际上是从精神上来 区分的。
有专家曾经研究过,人死了以后,骨灰装到骨灰盒里大概就是1.5千克,不管是伟大领袖、豪杰、英雄,还是街上的乞丐,都差不多。这就充分说明人在物质上面没有太大的区别,大的差距是在精神方面拉开的。所以读书是在干什么呢?读书就是管我们精神生命的这一部分,所以说不读不行,它是为了生存得更好。
这张图片中的大眼睛大家很熟悉,2001年,为了找一张最能代表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照片,《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在湖北深山的一个小学教室里拍了这张片子。16年以后,这个孩子成人了,就是坐在前面椅子上的女孩。她后来读了财经,做银行工作,出落成一个知识分子的样子。是书本把她塑造成这样一个人,假如她不读书,可能和那个放羊娃一样。
中国有文字大概是6000年,那么6000年以前是什么样子呢?
六千年以前就是这个样子(见上图)。大家看,这些原始人就是一个物质的人,他就是拿石头去打猎,打回来在火上烧,没有别的需求。有了文字以后,慢慢有了文化,有了文化以后,才产生文化积累,那么后人就要读书、阅读。虽然世界进化了六千年,有了文字了,但世界上还有一些角落有文盲。解放前,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七八的文盲。现在的非洲仍然是这个样子(见上图),基本上就是为了生存,谈不上阅读,因为他连字也不识。所以如果你不读书,那世界就会停滞。六千年来,如果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或者没有文化的群落,它就仍然在原地踏步。一个人当然也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就是一个物质的人,就像刚才的放羊娃,是简单的人口再生产。
国家的力量也是用文字来衡量的。从读书的角度来衡量一个国家。
这是《人民日报》2010年5月25日登过的一张表。中国人每人每年平均读4.5本书(我怀疑中国可能都没有这么多);韩国是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以色列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他的文化力很强,比如农业设备。我最近刚从海南岛回来,参观了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中心,渗灌滴灌设备仍然是以色列的。大概二十年前我参观的农业设备就是以色列的,技术人员讲,没法超过以色列,我们早就引进了,但是产品过不了关,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很高。这和全民文化水平和读书量、普及程度有关系。
读高层次的书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比如毛泽东。毛泽东读书有几个特点:
一是读得多。他那个时代正是中国文化从旧到新交替的时代,所以他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了一些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长大以后,他开始接触到西方来新的东西,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来自己在革命当中,在农民运动和战争当中,又得到锤炼。也就是说,他肚子里的东西装得是最多的,所以才成就了他这个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他自述其学问,从孔夫子、梁启超到拿破仑、马克思,什么都读。现在庐山图书馆还保存有毛泽东在庐山会议期间的借书单,从《庐山志》《昭明文选》《鲁迅全集》到《安徒生童话》,内容极广。外交部一个老工作人写了一本书,书上说他第一次在天安门上见毛泽东,毛泽东问他:“你姓什么呀?”他说:“我姓吴,口天吴。”毛泽东说:“哦,你那个国家早就亡了嘛!”就是吴国灭亡了,他读得很多。
二是读书已成他生命的一部分。在困难的井冈山、延安时期找不到书,他派人到敌占区买。那时八路军驻西安、武汉、重庆等办事处,都有一个任务,就是给延安买书。解放后他出差,随身的行李首先是一个大木头书箱。他的住处名“菊香书屋”,藏书9万册。
他睡一个大木床,有半个床堆满书,长年伴书而眠。现在这个床已经被请到韶山了,在韶山纪念馆里。他在延安时说:“如果我能再活10年,我就要读9年零359天书。”直到去世前7小时他还在阅读,真正是伴书食,伴书眠,伴书工作,伴书而终。那张与书共眠的大木床则被乡亲们请回了韶山,现保存在离图书馆不远的毛泽东遗物馆。晚年视力不好,阅读困难,他就印了一批大字本的书,共119种。开始用三号、二号字印,后来视力再减退,干脆用标题字来印了。再后来请人来读,可想他当时想要读书的急迫之情和捧读之苦。毛泽东的读书习惯是看一遍画一个圈,有的书上竟画了24个圈。
三是认真读,研究,辨析,写了大量笔记、批注。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这是他读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自己批注的东西,上面还有英文单词。
1958年刘少奇谈到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此来说明唐代在外为官不带家眷。毛泽东为此翻了《旧唐书》《全唐诗话》,然后给刘写信说:
“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我们不能想象,这么大的两个领袖为了这么一件小事,来回考据。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特别讲过,一个领袖首先是一个读书人,一个伟大的领袖应该是读书最多的人。如果这个领袖能力退化的话,恐怕其中有一点就是阅读能力的退化,肚子里装的东西少了,思维能力下降了。
这是韶山的毛泽东图书馆,在他的故居两公里处建了一个毛泽东图书馆。这里面藏了几种书:一种是毛泽东读过的书;一种是毛泽东自己写的书,各种各样版本的;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他的书。他8岁上私塾,8年换了7个私塾。一生读书,故居到图书馆一里地走了80年。
美国每一位总统退下来以后都有一个总统图书馆。第一个是国会图书馆,国会图书馆藏有世界上最多的书。我们的历史很悠久,我们很自豪,但是美国图书馆可以用文字来弥补它的不足,虽然只有二百多年,但是它把世界上的文化都收藏起来了,它的书可以绕地球几圈。每一个总统都有一个图书馆,肯尼迪图书馆、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奥巴马总统图书馆,他很注重收藏,当然总统首先带头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308/9381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