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精准施策
2017年03月13日 09:41
习近平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
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
习近平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创新创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习近平指出,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农业农村改革综合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所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今后几年,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剩下的大多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言必信,行必果。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迎难而上,确保如期完成。
推进脱贫攻坚,必须牢牢牵住“精准”这个牛鼻子。要把“精准”落实到扶贫脱贫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都要算好明细账、做好科学安排。既要善于在面上“织布”,又要善于在点上“绣花”。从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到选准产业扶贫方向,从选派好驻村干部到整合涉农资金,只有多下调查研究的苦功夫、对症下药的硬功夫、一户一策的细功夫,才能精准发力、落地见效。
推进脱贫攻坚,必须牢牢把握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的要求,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扶贫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坚持扶真贫、真扶贫,坚决防止形式主义,时间表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对数字脱贫、弄虚作假等行为要严肃问责。要深刻认识扶贫脱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把防止返贫放到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的位置,继续巩固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农村,硬骨头也在农村。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很大程度源于农业生产落后、质量效益不高导致农民增收无门、致富无路。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兴农强农惠农的治本之策,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只有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农业供给质量,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才能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让惠农的产业旺起来,让致富的门路多起来,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完善扶贫保障机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今年全国两会上,广大代表委员围绕扶贫脱贫积极建言献策,不断为推进脱贫攻坚凝聚智慧和力量。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让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拿出滴水穿石劲头,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扶贫需要下“针”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将精准扶贫形象地比喻为“绣花”,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全面消除贫困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更抓住了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的关键问题,即中国的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做细做实、精准到人。
那么,中国为何如此强调扶贫的“精准性”呢?
一方面,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大多数地区居民收入明显提升,数以亿计的人实现了脱贫。1990年以来,中国极端贫困率降低了94%。迄今为止,超过70%的全球减贫工作成绩应归功于中国的努力。另一方面,中国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尽管其在中国总人口中比例并不高,但是这部分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多,且大多分布在自然资源禀赋匮乏、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基础长期薄弱的地区,扶贫工作难度较以往反而更大。
可以说,扶贫工作就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样,都有一个“先易后难”的特征,越往后“硬骨头”越多。因此,现阶段消除贫困也就必须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与恒心。
未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助力消除贫困方面需要下一番“针”功夫。具体来看,尤其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发掘比较优势。中国的贫困地区往往自然环境恶劣,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模式、思路和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这些地区。因此,有关方面在扶贫时一定要结合当地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人才、市场、资金支持。比如,对沿边贫困地区提供发展边境贸易的政策支持,对荒漠戈壁贫困地区提供光伏产业政策支持等。
二是扶贫资金要“滴灌”不要“漫灌”。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国家财政对扶贫有很多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如果仅仅以“大水漫灌”式地发给贫困户而不跟踪其用途并加以引导,显然可能导致短期的“数字脱贫”,“造血”功能跟不上,脱贫后“返贫”的概率便会居高不下。
三是信息扶贫也要加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这对于位置偏僻的贫困地区而言无疑是个重大利好。在扶贫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深入群众,耐心细致地做好观念引导,又要用好“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渠道,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激发其自身脱贫致富的活力和创造力,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扶贫可比绣花,需要下“针”功夫。从今年两会上汇聚的各种信息来看,中国扶贫事业正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人们有理由对中国消除贫困的前景给予更大的信心和期待。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被世界誉为“中国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取得了巨大进展。
当前,贫困人口和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这一块短板该如何补齐?根据过往的成功经验,还是要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除了继续利用好城镇化的牵引力,也要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农村内部。其实,农村可以“绣花”的地方并不少。外出人口多的地方,可以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来推动土地流转;权属比较复杂的地区,也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更高层面上,所有地区可以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供给质量,来提高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农民脱贫。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野来看,农村脱贫大有潜力可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脱贫不是蛮干、硬干,必须掌握科学方法,明确脱贫路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形成农业农村改革综合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农民致富,为贫困地区脱贫注入强劲动力。
要好水准、高质量的准时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全体党员干部就必须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断鞭策自己,扎根在基层、深植在民间,不断想法子、找路子、添点子。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同圆中国梦。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313/9386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