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读者之声

王阳明“知行合一”究竟有多高明

2017年03月13日 13:59

 

现在人们谈论王阳明,除了追捧他的文武功绩和士节品格外,对他的“知行合一”(心学)也全面肯定、大加宣扬,好像比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还高明,我想对此说点自己的看法。

其实,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中国哲学史上是早有定论的,认为它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本来不是讲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主要是讲道德意识和道德践行的关系,当然也包括其它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他讲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行和实际行动。他讲的知行关系包括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既有别于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格物致知,而王阳明则主张求理于心,心即理,性即理,强调“致良知”。

 

王阳明力图纠正宋明以来程朱理学烦琐与僵化的流弊,他感觉到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希图将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简易的哲学基础上,使人人可行,这是他高明之处。他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

但是,王阳明的“心学”也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认识论成分。朱熹的“天理”把儒家道统视为客观规律,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他的“格物致知”还是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王阳明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的认知和实践。王阳明用意念代替“行”的合理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即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就叫“致良知”。但是人的“良知”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上天赋予的吗?是先知先觉的吗?是人心固有的吗?因此,王阳明的“心说”在本质上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

“天理”和“良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知与行到底应该怎样的关系?其实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没有讲清楚,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才能搞明白。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实践论》是说得最明白的,那本论著的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毛泽东还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正确解释了人类对于无论是普遍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还是道德观念和思想意念的认知过程,才是科学的知行关系论。这本来早已是哲学思想界的公论,也是稍有哲学常识的人都明白的基本原理,现在怎么又如此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呢?这样造成哲学思想上的混乱是不好的。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313/9388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