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大家谈
叹,民国那些女子!
2017年03月24日 15:06
从古到今,将自己的一辈子托付到一个并不了解的男人身上,是一个冒险的事件,而尤其是以一种激烈的方式,近乎和过去决裂的私奔来完成,更是让我们听听就很不靠谱,偏偏就有这么一群女子,她们处于小脚时代,却敢于大脚追逐。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情种胡兰成先生给张爱玲的定位不仅仅只适用于张爱玲,她们都是“民国女子”。
民国是一个让现代人都艳羡不已的时代,那是一个有着真正贵族的时代,一个乱世,但是却不仅有英雄,更有才子佳人。战火连天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仍然有千思万绪,有莺歌燕舞,有纸醉金迷,亦有落寞惆怅。一边在硝烟弥漫,一边的觥筹交错,这是一个热闹繁华有着自己腔调的独特的时代。就像长袍和眼镜,就像旗袍和烫发,只有在这个时代才是那么有味道。这个时代出的是真名士,是真女子。
后世的人对于民国的人们,总是有那么些许或者说很多的宽容,他们大抵不觉得鲁迅放着家里的一房太太和自己的女学生同居是一件多么不齿的事情,反而在人们欲说还休中,许广平这个新时代大胆的女性大声的告诉鲁迅的追随者们,“我们是同居”。好勇敢的女子。那个民国里最出名的女子也敢于做“太太的客厅”里的主角。这个时代那些女性中的佼佼者们,她们的追求无论在那个时代还是在现代都会如一股清冽的泉水,历久弥新。纵是流年逝去,总会听见有人喋喋不休。
民国那些倔强的女子们,听起来让人觉得心底有多么放肆又多么柔软,多么前世又多么今生。想想深闺的小姐把自己的金银细软用丝绸裹了,与自己爱的男子私奔。我们可以尽情想象,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一向在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一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文雅小姐是多么的忐忑不安,此去将面对的是个什么样的生活,这个也许连样貌都没有记清的男子是否能托付终身。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我相信那时候的女子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想的一定只是未来与这个男子耳鬓厮磨一辈子的甜蜜的日子。毕竟爱一个人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和自己钟爱的男人厮守一生是每个女人流淌在心中的情愫,民国的女子们在那个伟大的更是在心中有着巨大的激宕。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们,在父兄家国天下的熏陶下,眼见那些长发飘飘,儒雅风流,书卷气十足的西洋士们,内心怎会不蠢蠢欲动。我国自古就不缺少敢作敢为的女子,且不说那些混迹于文人墨场的秦淮佳丽们,单就那一曲《凤求凰》迷倒的恐怕就不只是卓文君吧,
赵四小姐与张少帅
从1929年,赵父在报纸上一则与女儿断绝关系的声明开始,这个名叫赵一荻的女子再也无法回头了。她与自己的家族决裂,更毫不顾忌“赵四小姐失踪案”成为街头巷议的新闻。15岁的一次舞会上,只是在人群之中多看了他一眼,、一直被人们称为“赵四小姐”的这个女孩坠入了爱河,女人很容易从一个男人的样子到他的内心的。帅气、儒雅、阅历、温存、沉稳,这些从风流男子张学良身上散发的气息,令赵小姐迷恋。说不清怎么的心动,理不出是明媚还是忧伤,名门闺秀赵四小姐义无反顾的踏上了与家族决裂,无法回头的一辈子,这是一个漫漫征程,谁也无法预料结局,只能看到这个女人的坚毅。
张少帅已经有妻子,她将没有名分,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她甘愿当妾吗?曾经看过一个关于妾的解释,妾,一个立女,立于旁边,低眉垂首,端茶倒水的女人。尽管在那个标榜自由的时代,可能不称她为妾,但在这个时代,人们开始追求爱情的忠贞,张少帅却不能为他抛弃那个贤惠善良的女人。那个不知道起多大作用的约定保证,她没有,她是后来者,她注定见不了阳光,注定不能被称为张夫人。
在私奔前她想必已然想了很久,直到现在来说不顾一切地全心投入一个男人身上,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仍然是一件愚蠢的事,人总要给自己给自己思忖个可以接受的退路,她却无路可退,唯一的赌注下在了一个男人身上。对于张学良,我至今也无法评价他对于赵小姐的一见钟情,青春、聪明、单纯、乖巧,那么多新鲜欲滴的品质,一定磁铁一般吸引着一样多情的张少帅。即使他已然娶妻生子。这一切并没有妨碍他在父被炸死回家奔丧前,向赵四小姐告别并袒露自己的爱慕之情。如果让我选择,我觉得我不会选择张学良,得是多坚强的女人才能忍受少帅的风流与多情啊!然而赵四小姐注定不是一个凡间女子,只因为是她,便有着不可抑制的爱,如潮水般从心底蔓延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和每一滴血液,这个爱让她将自己所有的筹码放在了一个地方。
有人说,爱到飞蛾扑火便是中堕落。庆幸,少帅虽没有改风流的本性,却没有让这种堕落无边无际,他还是最需要她的,她也堪称红粉知己。张学良的元配于凤至比张学良大两岁,是张学良父亲张作霖订下的亲事,赵四小姐比张学良小十一岁。俩个都很善良的女人,也使这段爱情少了些许的波折,于凤至日后接纳了这位“小妹”,张学良称于夫人为大姐,称赵四小姐为小妹。赵四小姐虽无夫人的名分,对外则称为张学良的私人秘书,长期侍从左右。爱情是最经不起流年的,就如女神张兆和在下嫁给乡巴佬沈从文后,也因为平淡的生活的碾磨,变得让沈从文苦恼不已,甚至有了感情偏移。多情种子张学良基本算得上忠诚于这段爱情。很多人彼此相爱,却无法相守。自从跟了他的那一天起,她变成了他的一颗棋,来去全不由
自己,却是心甘情愿。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很多女人也许会爱上风流倜傥的少帅,但能不计名分地陪伴一个失意的男人度过数十年的幽徒生涯的,只有赵四小姐。她不仅在张学良叱咤风云的岁月里与张学良相爱相知,而且在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中,一直是张学良生活上最大的支柱。
柏拉图曾经说过:个体在另一个人身上寻找的,不是他自己的另一半,而是与他的灵魂结合在一起的真理。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所有女人的终极目标就是,那片田野里开得粲然似阳光的向日葵,一直面朝阳光,直到我成苍然老妇,在你心中一直如少女般柔软美好,直到老去你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没有一纸婚约,依然半个世纪,也许很多人会说,情到深处已不需要那一个形式的东西,然而在女人心目中,总是有那么一丝丝遗憾。我不评价张学良对于凤至的态度是否负责,但是对于赵一荻来说,张学良给他的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承诺,虽然晚却是这辈子最大的礼物。1964年7月4日,此时的赵四小姐,虽然已过“知天命”之年,但依然光彩照人,婚礼上的烛光映红了她的脸。半个月之后,台北的《联合报》报道的标题十分惹人注目:三十载冷暖岁月,当代冰霜爱情,少帅赵四正式结婚红粉知己,白首缔盟。一份法律的承诺,等了几十年。
私奔终有了这种美好的结局,旷世爱情让人唏嘘不已。谁说私奔美则美但却逃不掉凋零的命运。私奔也许只是一种方式,爱情才是永恒的主题。这段爱情在烈焰即将坠落的那一刹那化为一缕彩虹定格在空中,行将消逝的爱情也因此得以保鲜,静止在最美丽的时刻。
蒋碧薇和徐悲鸿
几家欢喜几家愁,这个时代不乏勇敢的女子,却不能有永远美好的爱情,历尽千辛和爱人终成眷属,结局一定是美好的吗?这是我最觉心痛的地方,有过如烟花般的绚烂,却有繁华落尽一地的忧伤,幸甚悲甚?
那个叫蒋棠珍的女子是怎么样答应一个并不怎么熟识的中年男人对她发出私奔邀约,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怎么会义无反顾的答应了,也许在此之前她就偷偷的爱上他了吧。其实有才学的男人一直是女人的劫,自古皆然。徐悲鸿艺术家的气质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吧。一种魔力让她就在他的指引下,躲开父母,雇一辆黄包车,乘船离开故土来到异国他乡。可能在答应的那一刻她就没有时间去思索,可能她厌倦了平淡的生活,想要一份刺激,这个男人给了她一个前所未有的感觉。总之,这个男人是她的大劫。在离开的那一刻,蒋棠珍已经死了,活着世上的是蒋碧薇,是悲鸿戒指上的“碧薇”。“每每,我望着这个熟悉却又像是非常陌生的男人,我内心喜悦,但也有如梦似幻的感觉,我经常在问自己,这一切难道果真是真实的吗?”多年之后,当蒋碧薇回忆起这段的时候,我想这段话应该是最真实的。夏花般绚烂的爱情终有平淡的时刻。
当父母不得不抬一具装了石头的棺材,蒙混已经定了婚约的亲家时候,她也斩断了自己的后路。无路可退只能拼命抓住现在。生活如果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那么有虱子的袍子也一定是在的。现在的我们只能从蒋碧薇的《我与徐悲鸿》中窥探的到一点他们当年生活的影子,私奔是美的,生活是现实的,尤其是从小大家闺秀的蒋家大小姐,好像生活并非那么如意。艺术家最艺术的地方是不懂生活,徐大师应该也不怎么会生活,虽窘迫的日子但大师高雅的爱好并不能丢,大师要作画,要学习。生活终究不止是卿卿我我就可以的,穿衣吃饭才是生活真正的主题。鲁迅先生曾说过,娜拉出走后终究是要回来了。在被平淡拮据的生活逼仄到墙角的时候,不知道蒋小姐有没有后悔。至少在《我与徐悲鸿》中我们好像看不到那个时候快乐的影子。
半年之后,徐悲鸿携妻子蒋碧薇回国。所幸蒋家父母并不怪罪这个艺术家拐带自己心爱的女儿,反而对他们的境遇万般同情,并且给予资助。但是后来的日子,从上海到北平,穷依然是生活的主题。“自从到了北平,我们一直很穷,徐先生通常都在北大吃饭,或者是参加应酬,碰到家里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也多半不大在意。”反而蒋小姐得当掉自己的首饰已补贴家用。当然无任何浪漫可言。即使后来到了法国,依然穷困潦倒,与当年宜兴蒋家的日子决不可同日而语。正像蒋碧薇说的经常在深夜里内心的焦灼会迸发出来“怎么办呢,怎么办呢?”而不仅仅是生活,“因为(结婚)八年来,我(蒋碧薇)觉得他(徐悲鸿)从来就不会在感情上对我了解我关爱”,也许我们不能只听信这个后来怨恨爱人始乱终弃的女人,她的一面之词,但总能看出来他们的爱情并如春风般和煦。
艺术家的追求在于自己的浪漫的艺术生涯,他人生的目的地是艺术的高峰,所以他的目标是法国。人世的痴爱是凌乱的,很可惜在蒋碧薇的回忆里,好像他们的爱并不如人们想象的轰轰烈烈,更谈不上细水长流。但是徐悲鸿为蒋碧薇留下的几幅画让我们看到了,大师也有细腻的爱。大师的笔下,这个女人有着那么沉静的美,那种温柔又不失妖媚的女子是大师心中的那个爱人吧!
他们也曾有过甜蜜的爱情,只是大师并不懂如何照顾爱妻,才使在经历了私奔刺激的蒋碧薇感到了深深的失落。她终于相信,世上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爱情亦然。在她的描述中,我们可能看到的是四个现代的词语:性格不合。生性喜好热闹,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蒋碧薇并不甘于做艺术家幕后的妻子。她也积极社交,与大师的好友张道藩等人过从甚密。爱是沙,指缝稍不并拢,就会哗哗的洒落一地,大师却依然不改自己本性,常常因为自己的无计划使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捉襟见肘,大师也不得不经常回国筹钱,更加给了蒋小姐发挥自己社交特长的空间。蒋碧薇的性格让我想到了陆小曼,也许她在交际上不如陆小曼,但与陆小曼相同的是,蒋碧薇可能需要的也是如徐志摩般的风流艺术家,而不是徐悲鸿这种有私奔的勇气在生活中却无法保持火一般的热烈。他们相遇,相知,鼓足勇气与现实抗争,但是最终还是败给现实,于是两两转身,深刻的却无法告别,剩下的时间不是用来怀念,而是互相伤害,其实还不如当时擦肩而过,感受那一瞬间,时光阡陌交错,呼啸而过带起的风。
这个男人,终究有过纯粹的疼爱她的时刻。最起码在决定带她私奔的时候内心里对她的感觉肯定是如沙滩般柔软。当那十来岁的女子摆脱父母到达约定的地方,见到那个愿意带她私奔的人的时候,她一定笑得如最美的春风,但一世最美的爱情却走到悲伤的尽头。即使大师以后与自己的学生孙多慈有再华美的爱恋,当他想起的时候终是未及回首已然苍凉。即使蒋小姐后与多情的张道藩厮守,当她想起也终将叹息倾城之恋终变为满地的凄凉。他们终究相爱过。有过惊天的私奔却无法相守到老,值不值得,我们得明白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私奔,这个词,我总觉得是一个很美的,让人听起来有点垂涎欲滴的词语。也许从古代开始,凤求凰就是一个让女人们内心蠢蠢欲动的流觞。民国的女子,她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有时山呼海啸波涛汹涌,有时又能卑微到尘埃里。如今再翻看这些旧事,我居然有微微的心酸。我们无法理解,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同类,但我们终会理解,因为作为女人,我们始终羡慕。
我一直觉得我们很多人都该是民国的女子,也许在民国,我们就会是孙多慈,还可能是林徽因,总不至于去孤单苦闷的这么爱着。我们羡慕那个时代,羡慕那些人,尤其是羡慕那个可以挣脱藩篱去私奔的女人,也盼望有人能与我浪迹天涯。多少次在梦里为那个人留下一滴泪,剥开梦的衣裳,假装拈花微笑,不经意却发现无法平伏心跳。怀念的梦里是一张脸,棱角分明,笑容一如冬日的阳光,温暖幸福,那个人在我梦中出现,梦醒时只剩了怀念。其实终是因为那个人没有愿意带我们浪迹天涯的勇气。生而不是为爱情,却逃不开爱情的前世今生,独自喝下了爱情种下的蛊,蓦然回首发现原来只剩下没有勇气的爱情。现在的我们只能把爱的私奔,看成是一次与爱人的浪漫旅行,也许我们会有另一番收获。不觉得放肆,却觉得很美。
责任编辑:潘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324/9397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