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梁衡:阅读难不难?

2017年03月22日 09:49

 

QQ截图20170308113602

梁衡 著名学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点击浏览ppt

点击观看视频

读书到底难不难?回答是:找到兴趣就不难。第一,让孩子拿到书觉得很美,别让他觉得枯燥;第二,拿到书以后让他产生兴趣。那么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我们为什么读书,就是为了增加知识,武装自己,变成一个精神的人,一个脱离物质的人。

人必须有知识才能少犯错误,认识世界,掌握规律就像那个放羊娃一样,如果没有知识,他就总在那个小圈子理,在人和羊之间转。没有知识最大的问题是,你不知道将来怎么走。

图片3

这是《人民日报》1958年的一张报纸的头版。1958年我们闹过一场荒谬的笑话,就是动不动就亩产万斤。这个报纸上登的是: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一亩地产三万六千斤九百多斤,现在有袁隆平了,把稻子产量翻了一番也没有这么多。那个时候为什么这样呢?没有起码的知识。彭德怀在1958年回乡视察的时候,他说自己小时候种地能够搞到二三百斤就很不错,有人告诉他可以产一千斤他都不信,连夜拿着手电去到地里数稻子秧苗去。所以首先要有起码的知识,才可能不犯错误。

法国物学家居维叶在学校里教书时,每天晚上给学生批改作业、备课。一天他正在备课,学生恶作剧,窗户忽然“哗”打开了,一个怪物趴在他的桌子上,张着血盆大口,还大喊着“我要吃人”。居维叶把笔往桌子上一放,看了一下,哈哈大笑,说:“你不会吃人的。”为什么呢?他说你那两个蹄子呀,像牛蹄子、骆驼蹄子,偶蹄类动物是吃草不吃肉的。这个学生没办法,只好把那个面具摘下来。他就是掌握了规律。

 

瞿秋白临死前走到一块草地上,他说:“此地最好。”然后盘腿坐在那个地方说:“你们开枪吧!”知识分子很淡定,他认识到了历史规律。

上世纪初,有一支探险队突然全部死在了南极,二三十人。后来去的人发现,尸体在那个地方没有任何伤害,南极不可能有匪徒杀人,更不可能有什么动物,怎么会突然死了呢?许多年过后,经过研究才发现,他们带的燃料是汽油桶,汽油桶封口的时候,是用铅化了密封的。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在南极零下四五十度的气候下,铅变成了粉末,一吹就没了,所以汽油全部漏掉了。在南极那种情况下,唯一的燃料漏掉,大家全部都死了。什么问题呢?当时没有掌握这种知识。

读书是为了知识,要先树立这个观念,启发孩子们。知识浩如烟海,要帮孩子找到兴趣。人生如能三合一,找到既有兴趣,又能成就,又能赚钱的事,是最大幸福。庄则栋晚年有一个谈话很有意思,他说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老想,世上能不能有一件事,又好玩,又能赚钱,还能干出名堂来。他后来发现乒乓球就能把它结合起来,他喜欢乒乓球,好玩,后来又出名,又能赚钱。感兴趣,能养活你,又是一份事业,这就叫“三合一”。梁启超说,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是自己喜欢干,而且能永远干下去。他说比如赌博,很有意思吧,但是赌着赌着你就输了,你不可能永远赌下去。喝酒很有意思吧?喝着喝着就酗酒,伤肝,身体就垮了。抽烟有意思吧?你抽着抽着牙黑了,然后身体也不好了。一定要是一件有意义的能够一直干下去的事情。所以梁启超说,我的身体里全是兴趣,如果把“兴趣”二字抽掉的话,我就是一个空的。他认为他一生所做的学问、干的事情,都是从他的兴趣出发的。

诺贝尔就喜欢研究炸药,最后研究成功了,而且也赚了大钱了,现在留下一个诺贝尔奖。《数理化通俗演义》里面专门有一章谈诺贝尔的。诺贝尔搞研究赚了多少钱呢?他自己也不知道。在那个时候,很多科学研究是和开发结合在一起的。他有一个女仆人,这个姑娘要回家结婚了,后来诺贝尔说,那我送你一点什么东西呢?这个姑娘就说:“先生,你送我你一天所赚的钱就行了。”诺贝尔从来没想过他一天能赚多少钱。结果后来一算,是很大的一笔数字。他就是把兴趣、事业和财富结合在一起了。

 

读书就是在查找行业目录,探寻人生的路口,看你最喜欢、最适合哪一个。歌德的父亲本来安排他学法律,但是他对文学和科学有兴趣,后来歌德成了最有名的诗人。伽利略的父亲安排他学医学,但是他对物理有兴趣,成了物理上的一个丰碑。可见人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达尔文小时候就对生物、对昆虫感兴趣。有一次,他看见有一只虫子,右手一把抓住了。后来又看见一只虫子,左手又一把抓住了。看见第三只时,前两个舍不得扔,怎么办?最后他把虫子抓住,放到了嘴里。没想到放到嘴里以后,昆虫有一种自然的排泄毒物的能力,把他的嘴辣得“哇”一下吐了。结果三个都跑了。他对昆虫天生有兴趣。后来他搞了一艘军舰,跟人家绕地球一圈走了五年,收了很多标本。五年回来以后,他在郊外买了一个房子,在那个房子里研究了四十年。五年环球,然后在房子里研究了四十年,才发现了进化论,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完成这件事情的。

另外一个是安东尼·列文虎克,列文虎克是显微镜的发明人。他是荷兰的一个城市市政府看门房的。他从二十岁就开始在那里看门房,他对镜子感兴趣,每天磨凸透镜。磨了以后发现,里面的东西越看越大,在外面舀一杯水进来,一看,里面还有很多的动物。二十岁磨镜子,他活到了91岁,71年就干这一件事。他绝对很有兴趣,当然,他的成就也很大,显微镜的发明者。

图片1

这几个人是我们很熟悉的中学课本里面的人物。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磁变电。那时候英国很流行科学讲座。一个绅士就站起来问他,说这个东西是很好玩,但它有什么用啊?法拉第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先生你不要着急,用不了几年,它就会产生财富,会给你交税的。”现在全世界因为电做动力而产生的财富,绝对算不清楚。法拉第发明了磁变电,但是这个原理是什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这就出来第二个人物——麦克斯韦。麦克斯韦读了法拉第的书以后就研究它,最后他发现,从理论上讲它是一种波——电磁波。理论上推出它是一个波,那这个波你怎么让我看得见呢?然后下面就是赫兹,赫兹找见了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证明:那边发射,这边接受,能找见了电磁波。最后,找见电磁波有什么用?马可尼第发明了电报,就是用这个波来传,“滴滴滴”传出去。他们都是通过读前人的书,踩着知识的阶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很有意思的是,赫兹虽然发现了电磁波,但是他身体不好,37岁就去世了。他去世后,大学门口贴了一张讣告:赫兹教授于哪一天下午不幸去世。一个年轻人马可尼,看了这个讣告以后,他就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找见电磁波有什么用,能不能利用它传输东西?在一张讣告阅读的启发下,他发明了电报。

前面我讲了三个问题,简单小结一下:第一,阅读是人生的追求,不能不读;第二,阅读是美的享受,不是负担和痛苦,要先把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解决了,再从实践当中给孩子们以启发、引导;第三,阅读是兴趣的满足,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只要引进去以后,他自然前途无限。

诺贝尔奖每年都有一个发奖仪式,记者采访获奖者时都问一句话:到底是什么动力促使你做这项研究,像屠呦呦,一搞几十年。我们过去的模式,大部分的回答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或者“为祖国争光”这类的。但是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几乎都是一个答案,就是兴趣。他就是进了这个门了,就是“三合一”——兴趣、事业,加上他的收获。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322/9400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