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节日专题 2017年度 清明专题

给清明节注入更多文明内涵

2017年03月22日 11:02

清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既是表征物候的节气之一,又是人们慎终追远、祭扫先人的节日。即将来临的清明节如何度过,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问题。

清明祭扫,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习俗,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更是精神层面上的祭祀,精神大于物质,内容大于形式。所以,尽管是较为简单的祭祀品,只要带着真情实感,礼节到了,祭祀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仅仅是浮于形式,采用烧纸钱、放鞭炮等方式,不但不文明、不卫生、不健康,而且也是对祭祀文化的曲解。

祭祀,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要改变清明祭扫时的一些陈规陋习,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逐步引导市民进行文明祭祀。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殡葬服务单位加大文明祭祀的引导力度,增加相关服务内容,为祭祀者开展文明祭奠创造条件。比如为市民提供烧纸用的纸信封或者组织市民开展放飞白气球、放飞思念等活动。其实质抓住了以人为本这个关键,让人们在愉悦中接受现代文明,客观上起到了传承先进文化、抵制封建迷信的作用。

文明祭扫,也应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政府的提醒、相关场所的安全规范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从思想上重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转变祭祀观念,才能杜绝不文明的祭祀行为。每个人都应摒弃焚烧纸钱、摆放祭品、燃放鞭炮等不文明陋俗,选择一些文明的祭祀方式。比如,用播放音乐代替放鞭炮,既节约开支又减少污染;为逝者献上一束鲜花,表达缅怀之情;为逝者种上一棵绿树,不仅寄托了哀思,还为世界增添了一抹绿色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不错的选择。

清明祭扫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祖先的“孝”和“敬”,但已故者却感受不到了。正所谓“丰祭不如厚养”,倒不如趁着长辈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不要让父母等太久”,在亲人在世时及时行孝,抽时间多陪陪他们,让他们快乐地度过晚年生活,让他们不留遗憾地离开,这才是为人子女最大的“孝道”。承欢膝下是大部分老人的最大愿望,远比风光葬礼、清明祭扫要实在得多。

为清明节注入更多的文明内涵,不仅是人们文明祭祀的需要,也是让清明节更具文明进步意义的所在,愿清明节更具“清清明明”的文化意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322/9401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