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读者之声

清明扫墓插“佛托” 门前挂柳枝

2017年03月29日 10:10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20天左右均属清明。这段时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衍生于春秋,定型于唐,盛行于宋,一直传续至今。这一天,各地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插柳等风俗活动。

在东北,由于独特的自然气候、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明习俗。在东北民间,清明节亦称“插柳节”,除上坟祭祖外,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崇柳”。《奉天通志》载:“清明,插柳门首,小儿女皆折嫩柳,曲作连环簪头上,名曰柳树狗。”是日,家家挂柳,户外植柳,妇女头上簪柳,男人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俗称柳哨),上坟祭祖时墓前要插柳或挂柳钱。

东北满族人慎终追远,颇重缅怀先祖之情。每年清明节,他们都带着香烛、纸钱及供品,纷纷赶回家乡扫墓。清人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记载:满洲人“清明扫墓,富贵者骑马乘车,贫贱者将祭品罗列炕桌上,女人戴于头上而行。虽行数里,不用手扶,而自不倾侧。”扫墓程序是,先把坟墓四周的蒿草铲净,掘土添于坟上,使坟茔由小变大,由旧变新。同时,新坟插“佛托”,旧坟插柳枝。

 

“佛托”为满语音译,是“柳树”“柳木”的意思,“佛托妈妈”也称为“柳树妈妈”。满族人向来有“崇柳”的风俗,因为柳树特别容易存活,他们以柳为神,以柳为祖,以柳为母,对它顶礼膜拜,视若神明,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像柳树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都能生存。

“佛托”的制作步骤

剪五彩条

准备红、黄、蓝、白、绿五色纸,分别折叠后,剪出16厘米长的穗,中间剪成车轱辘形的连续图案,这种图案有圆形和方形两种,象征天地(天圆地方)。每种都有方形或圆形图案5个,中间都有方孔,代表着钱币,供先人使用。方形或圆形图案之间有三角形相连,方形的上面剪出一个半方形,圆形的上面剪出一个葫芦形,最上面留出10厘米的空白,以备绑木棍使用。剪好后的五彩条很像一串大钱。

扎花托

准备3张纸,分别搓成条,用线从一端绑在一起,线要长一些,然后把这3张纸条编成辫,盘成盘。每盘一圈均用线扎紧,最后盘成一个非常结实的圆盘,这就是扎花托。

扎花

“佛托”上用的花一般都是荷花,也有用牡丹花或芍药花的。花的颜色取决于这家在什么旗,如果这家是正黄旗,就扎一朵黄色的花,同理,正红旗扎红花,正白旗扎白花,正蓝旗扎蓝花。如果是镶黄旗就在黄花下边衬白边(形状像叶),镶红旗扎红花衬绿边,镶白旗扎白花衬黄边,镶蓝旗扎蓝花衬红边。

 

备木棍

扎“佛托”用的木棍必须是柳木,长约1.5米,木棍上面削尖,下面削成斜茬。

穿苞米骨(即玉米棒子的核),将苞米骨一个一个穿在柳木棍上,用它们做托。扎多长的纸,穿多长的苞米骨。

粘绑

以上5样东西准备好后,先把花和花托用线或浆糊固定在一起,再用线绑在木棍的苞米骨上,然后把剪好的五彩条(30条)用线绑在花托的下面,做成像拂尘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佛托”的制作过程。

插上“佛托”后,祭祀的人要在坟前跪拜说:“水源木本承先泽,春露秋霜启右巍,清明祭祖人丁旺,插上‘佛托’树摇钱,先祖父母老大人(或称阿玛、讷讷),尊前敬禀者,膝下万福金安,不孝子孙前来叩祭,望先祖在天之灵保佑家宅兴旺一切吉祥。”祭拜时,要埋两个或几个用纸剪成的连子人,以示求子、求安,象征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祭拜结束后,还要烧达子香。以前满族人用的是像木块一样的达子香,后来用黄香,然后摆供品,祈求祖先保佑。供品有子孙饽饽、子孙饺子、方子肉(整块猪肉)、点心、水果等。

 

清明插佛托,源于满族的柳崇拜。满族及其先民将柳视为圣物。《大金国志》记载,辽代女真人“重五则射柳祭天”。金代女真人清明时分“儿童插柳、祭扫坟茔”,“坟墓遍插‘拂多’以祭。”《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实录》《皇朝开国方略》《满洲实录》等史籍记载的满族先祖布库里雍顺的传说中,也有柳的身影。满族的柳崇拜还突出反映在其它祭祀活动中,如用柳木刻制神偶,俗称“柳木神”或“柳木人”等。

满族人插“佛托”禁止用火,这一传统习俗,与满族祖先对山林的崇拜信仰和对自己生活安全的保护理念有直接关系。“佛托”同时又是抽象的满族民间剪纸作品,具有古拙、粗放的特点,对于研究满族文化和满族生活习俗具有重要意义。插“佛托”,是满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林海雪原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别具特色的祭奠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体现了孝敬祖先、注重礼节、热爱生命的美好品德,也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329/9412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