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以包容之心看待清明祭祀新方式

2017年04月01日 15:46

 

“一点就到”的祭祀 “微信扫墓”引发社会热议的背后

指尖轻触,哀思关山飞渡;打开微信公众号,约定时间输入密码,就能观看祭扫现场直播……

微信祭扫:缘何“扫”出来一堆是非?

用微信远程向去世的亲人表达哀思,内容可以同步显示在公墓现场的LED大屏上。今年3月初,成都长松寺公墓推出的微信远程祭祀在网上引发争议。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超四成被调查者支持“微信扫墓”,认为这种方式为那些不能返乡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途径;而仍有近四成被调查者认为,“微信扫墓”没有仪式感,并不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有网友认为,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彰显孝道,最需严肃对待。思念一“点”就到,虽然简单省事,但是失去了祭扫的意义。“墓园也要沦为秀场了?”网友“王明”担心,原本意义重大的祭祀行为很可能流于表面,最终索然无味。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也有不少言论对“微信扫墓”给予了理解。自由撰稿人杨朝清认为,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微信扫墓”让人们有了更多的追思渠道。换句话说,微信祭扫只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改变的只是形式,含义依然如故。

更多网友认为,对“微信扫墓”要多些换位思考,因为它借助技术创新“成人之美”,让传统节日更有亲和力,更具可操作性,更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

引导祭祀回归本真

与长松寺推出的微信远程祭扫同期,南京雨花台功德园也推出了微信“直播代扫”,逝者亲属凭公墓发送的密码,就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观看祭扫实时画面。此举同样引发社会热议。

微信被用于祭扫之前,网络祭祀其实早已流行。“八宝山在线”几年前就已设立网络纪念馆。其中,“普通纪念馆”已有1213条逝者数据,访客既可浏览逝者生平,又可在线献花、点蜡烛、写祭文、点歌、献祭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吴永强认为,互联网全面介入人类生活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重要方式,清明祭祀必然会受到互联网影响,“我认为微信祭祀整体而言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对亲人的感情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出口”。

“从土葬、火葬、树葬,甚至到今后很可能会出现的新型殡葬方式,从鞭炮、香蜡、纸钱到鲜花果品、网络祭奠,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革新,殡葬和祭祀的形式会越来越简单。”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胡光伟说。

但胡光伟认为,简单并不代表没有仪式感,并不意味着情感褪色甚至是敷衍偷懒,恰恰相反,网络以其无所不在的到达性,反而可能具有更加强烈的仪式感。

有专家指出,传统祭祀方式尽管存在污染环境、消耗资源等问题,但在国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互联网+祭祀”也许成为移风易俗的有力推手。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微信扫墓”是否可取,而是如何引导祭祀回归本真,与时俱进,更好地传承下去。

 

“微信扫墓”不妨加入更多人性关怀

不可否认,市场总能够在层出不穷的需求下,不断地更新供给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祭扫的出现,正是满足部分人群“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无论是同步显示在公墓现场的LED大屏,还是直播代扫的微小镜头,这些被无数的0和1组成的互联网语言,所传达的对象、附着的心意,本质上与传统祭祀方式对逝者的眷恋和怀念并无二致。

不只如此,微信祭扫等新兴方式所秉持的理念,除了具备最新的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之外,也在不经意间推动了环保、文明观念的进步。以往,我们用焚烧纸钱给逝者带去慰藉,却鲜少顾忌足以燎原的“星火”;我们点燃炮竹尽情地表达情感,却不经意间在幽静的山间、肃穆的场所制造了喧嚣……微信祭扫固然不足以涵盖我们内心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但其中带来的对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考量,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当然,也有不少人担心这种“稀奇”方式的“流行”,会不会消解清明时节的仪式感,让我们内心充沛的感情变得廉价。毕竟,时代的变革,始终无法割裂情感的延续,技术的革新也始终无法取代网络背后的人性关怀。不过事实上,与微信扫墓相似的案例早已被广泛接受。新年佳节,不少人熄灭手中的明火,选择去点燃网上虚拟的引信;国家公祭日,更有高达1500多万人次在公祭网上点烛、献花、鸣钟、祈愿。一如光明不灭,正义永恒,我们所祭奠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所怀念的,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思。新颖不会减轻感情的厚重,简单也并不代表仪式感的消弭。实际上,为真挚的情感寻找到有力的支点和宣泄的出口,是所有祭奠行为外衣下的本真。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扫墓的出现,虽然不足以成为移风易俗的标志,却依然带来了伦理道德上的争议。直播扫墓会不会涉嫌侵犯隐私?代人尽孝适不适合家庭伦理?线上扫墓随意定价是否合理?这些疑问的产生,显然是在饱满的情感表达之外需要引起思考的现实课题。毕竟,再懂得需求的市场,也会有失灵的时候;再强烈的缅怀之情,也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新事物新现象屡屡搅动时代浪潮的当下,公序良俗不能缺位。

“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从土葬、火葬,到树葬等新型殡葬方式,从鞭炮、香烛、纸钱,到鲜花果品、网络祭奠,社会习俗始终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妨以一颗开放、有序的心态看待传统祭祀方式的革新,在日新月异中呵护好最质朴的情感,历久弥新。

 

文明祭扫才是清明的正确打开方式

清明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书《岁时百问》解释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草长莺飞之时,扫墓祭祖、缅怀英烈、寄托哀思,既是一种节日仪式,也是一种沿袭千年的社会心理。从民间到官方、从传统节日到法定节日,清明节越来越被看重。这种看重,本质上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内心愈加深厚的根脉之思、愈加清晰的文化认同。

如何过好清明节?文明祭扫是大势所趋。每到清明,各地都在倡导文明祭扫。除了家庭追思、网上祭扫、集体公祭之外,今年植树献花,读家书、写家书等又成了一种流行的方式。聚拢家人,捧读先人所遗家书,闻先辈慈音、感抚育之恩、聆祖宗训示,何尝不是一种家风家训的熏陶呢?给逝去的亲人写封情真意切的家书、为长眠的英烈作首气贯长虹的悼诗,何尝不是一种与逝者的精神对话呢?芬芳的花束、新种的树苗,何尝不是一种寄托哀思的极好介质呢?

过去,每逢清明,人们习惯用烧纸钱、放鞭炮等方式祭扫。传统的祭扫方式固然是自悠远的文化中积淀而来,有着深厚的心理基础。但比这些形式上的祭扫更重要的是静思怀想和心诚意至。孔子论祭,说“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思故旧、念亲恩,岂能固执于嘈杂热闹?更何况,陵园墓地仍属公共场合,焚香放鞭搅扰他人凝思,更污染环境、威胁安全,也有悖公德,实不足取。

至于一些所谓的“孝子贤孙”不惜重金焚烧“香车”“美女”“保姆”“别墅”,乃至真钞、股票等等,则与清明“慎终追远”的本意完全脱轨,陷入了一种庸俗的境地。“清明”就应风清气正,心至诚、情至真岂不胜过磕头焚物等繁文缛节?讲排场、比阔气、争规格,攀比挥霍岂是祖宗所愿?清明应是一种理性的、人文化的信仰,一种道德教化的载体,通过举国扫墓祭祖,把家国天下凝聚为一个“道德之团体”,促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修齐治平,岂不比执拗于对陋俗的迷信更靠谱?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画风应该清新向上,充满诗意情怀,教人明德向善。既继承传统又移风易俗,少一些污染,多一些绿色;少一些迷信,多一些清新;少一些庸俗,多一些诗意,不正是今人对清明这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节日,最契合本意的抚摸么?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清明时节缅怀逝者、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习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进步,扫墓、祭祀仪式讲究低碳、绿色、生态、安全,也成为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共识,也正因为如此,从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的传统祭祀方式,到鲜花祭、植树祭等低碳、绿色祭祀逐渐为不少接受,再到网上祭祀、微信祭祀受到一部分人的推崇,恰恰见证着清明祭祀文化的演进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网上祭奠、请人代为扫墓等“隔空祭祀”的方式,方便了不少或因工作繁忙,或因路途遥远等不能亲身到墓前祭扫的人,对于他们的做法,不妨多一份理解和宽容。扫墓、祭祀无非是表达自己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敬重之情,这种思念之情不会因为祭拜的时间或者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请人代为扫墓就是不诚心、不严肃,“有违传统”。

与其纠结于请人“代为扫墓”是否诚心,是否符合传统,倒不如多关注一下人们对生者是否尽了孝心。在一些地方,家中老人活着时,有一些晚辈不闻不问甚至弃养、虐待他们,而一旦老人去世则呼天抢地、大操大办丧事,类似现象不时见诸报端。相较于逝者,生者更需要晚辈们的关心、照顾和陪伴。我们提倡重养薄葬,也不必苛求每年祭祀亲人时一定要回到墓地,我们应该在亲人活着时多尽一份孝心,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关心。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不仅是忆往昔念故人的节日,更预示着新的开始、新的征程。让我们在“清洁而明净”的日子里,修正自己、带动后人,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秀文化,以全新的状态迈步人生的旅途。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401/9417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