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7年度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2017年03月31日 16:49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是我们先人几千年探索的经验积淀。没有经典就没有传统,没有传统就无法走到今天。《资治通鉴》是国学中的经典,蕴含着先人们丰富的治国理政得答和社会人生经验。史书的价值有二,一是作为史料,一是作为史著。作为历史材料,《资治通鉴》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源、史料价值。作为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具有不可替代的阅读、鉴赏价值。有报道说,毛泽东终身翻阅《资治通鉴》,而且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即便我们不能深度解读《资治通鉴》,也应该了解这部著作的来龙去脉,成书的背景以及它的历史功用。历史上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著名战役的典故都出自《资治通鉴》。

一、《资治通鉴》概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花费近20年的心血,连同他的助手完成的浩大出版工程。全书共计294卷,300多万字,接续《春秋左传》,记载了上至战国初期,下至五代末年22个王朝,长达1362年兴衰交替的历史。这部巨著可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得大治之格局”。宋神宗称其“鉴于往事,有咨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

(一)《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对治国安邦具有操作意义的经典。西方的学科分类是文、史、哲、数、理、化、政、经、法。我们古人的学科分类是经史子集。“经”指儒家的经典,属于主流意识形态;“子”指诸子百家;“集”指文集,包括唐诗宋词等;“史”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对应的历史。恩格斯有一句话,“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要了解当下,体察未来,唯一拥有的就是历史,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因此国学被称为经史之学。在经史之学里面,曾国藩说,“读书有两个门径,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修身是做人的,做人要读经典;经济,经邦济世,经济天下,要读史。现实的情况千变万化,必须要有案例,才知道怎么去操作,操作就要懂历史,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经史之学,史比经来说更贴近现实。曾国藩认为经邦济世之书没有能超过《资治通鉴》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史记》,一部是《资治通鉴》。

(二)我们中国人最关注的是现实家国问题,而《资治通鉴》恰恰就是告诉我们这些,是经典中的经典。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关注。西方文明、东方文明和其他文明对各类知识的关注是不一样的。东方文明以我国为代表;西方文明以欧洲为代表;西亚、南亚的文明也有不同的特点。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代表人物是柏拉图,他讲学的地方叫阿卡德米,就是科学院的意思,门口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不懂数学就不要在这儿念书。世界上近代第一个科学院是十七世纪法王路易十四在巴黎建立的。十八世纪初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是西方文明的特征。南亚、西亚、北非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故乡在印度;基督教的故乡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除了印度和以色列,南亚、西亚、北非几乎都是伊斯兰世界,这个地方的文明是宗教学和神学的文明。希腊科学传到我国,被称为“淫技奇巧”、“怪力乱神”。而中华文明关注现实世界和人生问题,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希腊科学传到我国,被称为“淫技奇巧”、“怪力乱神”。由上可见,由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历史经历和知识体系的不同,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我们中国人最关注的是现实家国问题,而《资治通鉴》恰恰就是告诉我们这些。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说:观历代兴衰,识人事臧否。从秦始皇统一到辛亥革命2100年来,汉、唐、宋、明、清这五个朝代占1500年以上,动辄两三百年,试想在交通落后的情况下,倘若没有真本事,怎么能够轻易做得到?!由此值得我们探索其机制、机理。《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本书。

二、《资治通鉴》的历史意义

(一)《资治通鉴》的指导思想在于“资治”二字。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标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学术真理的追求更浓厚一些,那么,《资治通鉴》的指导思想就在于资治二字:总结历代帝王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以便为包括皇帝在内的读者以史为鉴提供参考。当然,司马光不搞《春秋》笔法,也不咬文嚼字,而是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评价。他主要依据精选的历史事实来说话,必要的情况下,他会以按语(“臣光曰”)的形式,直接表达自己的历史见解。

再者,《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实践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我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司马光更强调人君尤其要负主要历史责任。

(二)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中国道路应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种延续与创新。但是,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抛弃太多了。中国现在所走的道路是从其历史路径自然延伸出来的,我们现在的事业是在继承祖先事业的基础上展开的,要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道路的未来走向,这就需要我们坚守传统、海纳百川、做出创造。问题是我们的治国传统是什么?大家未必清楚。搞清楚自己的传统家底,这就是读史的意义所在。

《资治通鉴》正面褒扬了唐太宗那样的仁明之君,批判了隋炀帝那样的荒淫之主,记述了创业者的艰难,揭露了乱亡者的无耻。一部《资治通鉴》描写了众多帝王五种(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不同的众生相,也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经验教训。平心而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何尝不也有创业者、守成者、乱亡者之别?而那些百年老店,往往也经历了中衰者和中兴者的反复。

(三)《资治通鉴》从问世起即受到广泛推崇,好评如潮。从南宋起,《资治通鉴》更是成为历朝皇家教育的必备教材,由天下饱学之士负责摘要讲解。明代重臣张居正曾为万历皇帝讲授过《资治通鉴》的部分内容,清代的康熙皇帝也曾精读《资治通鉴》并详加批注。

1954年,毛泽东同志与吴晗同志谈话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章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读这部书,我们可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1956后,在周恩来同志的安排下,顾颉刚等著名学者对这部书做了点校。1956年,在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书上“资治通鉴”四个字是郭沫若先生写的。现在世界上研究《资治通鉴》的人都用这个版本。

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就是说,当领导的不知道《资治通鉴》,那想治都不知道怎么治,有人作乱也不知道该怎么防;又说“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就是说,一般干部不知道《资治通鉴》,则上不知该怎么与领导打交道,下不知如何治理百姓;还说“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可见,《资治通鉴》是适合所有人看的书。

 

其实把《资治通鉴》讲得清楚、读得深入的是曾国藩和毛泽东,他们是文人但都能打仗。曾国藩给一个姓罗的年轻人写信,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一部书,光讲道理固然好,如果还讲权变就更了不得了。正如“一国两制”,“一国”讲的是道理,“两制”就是讲权变。一个人只懂道理不懂权变,那就是纸上谈兵。权变就是讲事态情况变化时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来加以解决。如果懂得权变,看问题就比较客观了,就不会愤世嫉俗了,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干部兴家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败家则往往是管不住自己,或管不住家人。这个书也讲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说家国兴衰,国事、家事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吸取经验。

曾国藩的评价是很切道的,王夫之有本书叫《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中说,读《通鉴》有三个境界,一是提升自己,可以自淑;二是可以与人分享,诲人;三是可以知道而乐。我想,对于《资治通鉴》,我们不光要学,还应该能自淑、诲人、知道而乐。

三、《资治通鉴》的精髓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特别重视领导者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家国兴衰的影响。我们今天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司马光更强调的是领导者的责任。司马光上书宋神宗:修心之要有三:仁、明、武;治国之要有三:用人、信赏、必罚。司马光说这就是《通鉴》的精髓。

其一,修心之要——仁、明、武。“仁者,非妪煦姑息之谓也。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就是要以方向、目标、愿景让大家在精神、物质两方面愿意跟你干。修政治,即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得告诉你的部下,为什么跟着你干、跟着你走,得给一个理由。《资治通鉴》记载,刘备在有诸葛亮之前,无处藏身;得了诸葛亮之后开疆拓土,建立自己的基业。诸葛亮有本事,三顾茅庐很重要,说明刘备有诚意,见了面以后,刘备讲了一句话,“如今汉室将倾,奸臣窃国”,就是要光复汉室,那个时候皇帝是汉献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称为曹贼。所以刘备到荆州来,光复汉室就是他的政治方向,他用这个理想鼓舞士气。就是得有一个方向、目标、愿景,政治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还要有“养育”,不仅要养百姓,还要让百姓吃饱肚子,就是既要有脑袋,还得有口袋;既要有意义,还要有利益。这两个都有,人们才愿意跟你走。这里面一定要把政治、意义放在前面。要在充分考虑员工物质利益的情况下,把意义、价值、精神等放在前面,这是领导的艺术。

至于“明”,就是判断力。“明者,非烦苛伺察之谓也,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就是要磊落,知道义,有安危意识,有分别贤愚的判断力。

“武”就是决断力。“武者,非强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就是要有决断力,决策之后勇往直前,奸佞不能迷惑你,不能改变你的主意。

其二,治国之要——用人、信赏、必罚。“用人”,指的是干部的任用;“信赏”、“必罚”说的是激励约束机制。唐太宗说,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制度要严明,最关键的还是用人;信赏、必罚是外在的治理手段,这些手段的交集点就是用人。如何用人、识人、治理国家,可以说构成了司马光管理体系框架。

四、《资治通鉴》讲析

《资治通鉴》记录了22个王朝的兴衰,涉及了《二十四史》里面的17部正史。

典故一:楚汉之争的启示。毛泽东同志曾说刘邦是我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一位皇帝。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是位英雄,但不识字,有人给他读史,并问他欣赏历史上哪位皇帝,他说要是遇见刘邦甘愿称臣;遇见刘秀就要跟他争一争;至于曹操,则根本看不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世界上有两个伟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凯撒大帝。

启示一:领导艺术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谦卑。公元前226年刘邦在洛阳问大家,我怎么赢了?大家七嘴八舌讲了很多,刘邦笑了说我不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者皆人杰,我能用他们,所以能取天下。项羽有个范增不知道用,所以败在我手里。这就是领导艺术的一个基本点、起点,只有谦卑,别人才敢谏言,才能集思广益,从而作出全面判断。

再看看项羽的见解,他说,我自起兵到现在八年了,经历70多场战争未曾输过,最终困顿在这儿,是天要亡我。项羽至死都不知道他跟刘邦的差距在哪儿。领导的第一门功课就是要知道我不行。因为领导不是一个自然人,而是岗位、是角色,在这个岗位的人不是给自己做决策,而是给方方面面做决策。在这个岗位上,权力越大,盲点就越多,所以必须集思广益。

启示二:领导者要有知人之智。萧何治国、韩信打仗、张良战略筹划,这三个人都是人杰,刘邦能够很好地协调他们,这就是知人之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背景,所以看问题的侧重面是不一样的。三杰的任用让我最佩服的,就是刘邦用韩信。

 

韩信当初在项羽麾下,项羽不用他,韩信就跑了,到刘邦这儿,刘邦也不用他。在用不用韩信的问题上,刘邦和项羽是一个水平的,因为他们都是楚国人,韩信从小受胯下之辱,名声不好,都不用他。萧何知道韩信是个人才,就给刘邦推荐了。刘邦听萧何的建议就提拔了韩信,但仍没有达到韩信的预期,所以韩信就跑了。萧何来不及报告,就去追韩信,两天以后才把韩信拽回来。萧何回来对刘邦说了一番话:“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刘邦采纳,拜从未立过功的年仅24岁的韩信为上将军,这需要多大的判断力!刘邦和项羽打仗,从来没有赢过,所有的胜仗都是韩信打赢的,最后垓下之战的统帅都是韩信。韩信赢了,刘邦就赢了。可见,刘邦这样的才是高人;项羽这样的不是高人,力拔山兮气盖世,喑恶叱咤,千人皆废,这不是本事,仅是匹夫之勇吧。

看《资治通鉴》的卷一,谈的就是这个道理。子思是孟子的老师,孔子的孙子,他说,“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就是说,如果领导自以为是,大家就不会献计献策了。即使领导决策是对的,也应该集思广益,百密总有一疏,更何况决策错误,却一味获得拍马屁奉承,会使错误更加严重。作为领导人,不明辨是非,一味地喜欢歌功颂德,没有比这更昏庸的了。而作为臣属,不坚持真理、说真话,一味阿谀自保,没有比这更奸佞的了。领导愚蠢,臣属奸佞,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么,国家能长治久安么?!

启示三:领导应该管重大的人事布局和重大方向决策,应该举重若轻。不同的领导层干部有不同的领导力、有不同的要求。“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基层干部得有能耐,没有能耐,别人不听你的。所以基层干部要勤勉、要有执行力,基层干部要尽己之能,你的能耐就是你的领导力。中层干部要尽人力,需要把人的能力调动起来,要有沟通、协调能力。《资治通鉴》记载,处罚20鞭以上诸葛亮就要亲自审批,最后他50岁就累死了。当领导的,一把手不能太忙,越忙越糟糕,应该让手底下人去做,越俎代庖,非常辛苦,事情还不一定能做好。古人这点经验跟现代管理学是相通的。那么应该管什么呢,应该管重大的人事布局和重大方向决策,领导应该举重若轻,再大的事他都会把大家派放在各个位置上,然后他管最重要的。

典故二:唐太宗用人之道。启示一:用人如器。贞观元年,唐太宗的大臣好久没推荐贤能之人,皇上就问,为什么不推荐?这位大臣回答说,我不是不尽心哪,而是至今我也没有看见什么奇才异士,都是普通人,没有什么特别的人才。唐太宗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代治理天下的难道都是从别的朝代借人吗?就是说,我们用人就像用工具那样,尊重人才,用他所长。而且“用人之长,就容人之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就是不要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要靠制度约束,让其天使的一面得到张扬,魔鬼的一面得到遏制。

唐太宗临终之前,给其子写了个遗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谈“用人”的,他说:明主用人,就像巧匠处理木材一样,直的做车辕,弯的做车轮,长的做栋梁,短的做栱角。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就是说,把人分为智、愚、勇、怯,并不是分为三六九等,智者、愚者、勇者、怯者都是人才,关键是怎么用他。

“知人者,兼而用之。”当领导的,不能用一个观点看人。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一定跟他的岗位、跟他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一定要“用人如器”,锤子很有本事,那是对于钉子来说,可是对于布来说,就不如剪刀了。就是说,用人一定要放对位置。

“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割政分机”,就是要注意人才的组合。人才在这种组合下,不能发挥作用,可能在另外一种组合下,就能施展才华、互相配合得很好。  

启示二:唐太宗用人之术。唐太宗在谈其成功之道时说:“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意思是说,一是取才胜己者(选比自己强的人),要恢弘气度,不按照自己的模式选人;二是用人之长、弃其所短,这需要能识得真才;三是使贤不肖各得其所,什么人可用,什么人可信,心里要有数;四是容忍耿直顶撞者,要有大修养;五是一把手不搞小集团,不管亲仇疏远,一旦用之,爱之如一。唐太宗讲的这五点,都是他的用人之术。

唐太宗在谈“用人”的时候,还特别提出了对隋文帝的评价,说,隋文帝太多疑,刚愎自用,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不信任别人。群臣都知道他刚愎自用,也就不敢劝谏了,所以二世就灭亡了。唐太宗说,我择天下贤才,让他们去做这些事,然后汇报到我这里,有功就赏,有过就罚,用天下之才。

 

典故三:汉武帝之用特殊人才。《资治通鉴》卷二十一,记了汉武帝一段话:“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就是特殊人才,不要追究其有没有缺点,关键在于他的本事,重点是领导能不能驾驭他。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只讲才,不讲德。司马光讲“德”不讲“才”,认为有才有德是圣人,无才无德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

一个国家、一个王朝,建立的时候人才济济,因为不拘一格用人。到王朝灭亡的时候,就没有人才了,因为道德的“筛子”把人给“筛”掉了。所以今天在这个问题上,要思考一下这个“德”是什么?首先,法律层面不能缺德,再有本事,违法那也不行;其次,从制度和文化的层面约束,让人性中善的一面得到张扬,恶的一面得到遏制。就是应该退到文化上来讲这个问题,不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个有德,那个没德。谁都有“有德”的一面,谁都有“无德”的一面。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没有“群”,别说洪水猛兽,连藏獒、狼狗都对付不了。没有“群”,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能提升,譬如纺纱、织布、染彩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怎么处理好这种群体关系,这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处理好了,社会就和谐;处理不好,社会就乱了。一个人不敢为非,是领导厉害;一个人不去为非,说明制度厉害;一个人不想为非,是文化厉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反腐,让权力得到约束,讲的就是制度和文化层面的事情。

典故四:《资治通鉴》把领导分为五个等级。即:创业之君、守成之君、陵夷之君、中兴之君、乱亡之君。创业之君的特点是智勇冠群;守成之君的特点是中等才能,能够约束自己;陵夷之君是中等才能,但不能自修;中兴之君是才能过人,自强;乱亡之君是下愚而不可改移者。这些评价都是从两个方面说的:一个方面是指才能;另一个方面是指能不能管住自己——修心克己。

事例一:魏文侯的儿子叫子击。魏子侯出行的时候在路上碰到田子方,田子方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魏文侯对儿子说:赶紧下车,给田子方作揖。田子方不为礼,扬长而去。子击就生气了,他对田子方讲,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就是说是富贵的人值得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值得骄傲呢?田子方回他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值得骄傲了,富贵的人怎么值得骄傲呢?国君骄傲了,失其国;大夫骄傲了,失其家,我没有听过失其国的人还有个国在等着他,也没有见到失其家的人,还有个家在等着他;贫贱之人,言不用,行不合,我穿着鞋,拔腿就走,哪里不是贫贱呢?这句话让我想起凯撒大帝在罗马的一次著名演讲说,位高权重者,如果是发脾气,百姓说这是狂妄;普通人发脾气,只是觉得这个人的脾气怎么这么大呢?位高权重者内敛低调,大家赞扬是美德;一无所有的低调,大家说这是活该的,你一无所有,你不低调干吗?就是说当干部的、当领导的所有行为都会被放大

事例二:《通鉴》卷一记载,子思对卫国国君讲:君以后国事将日益糟糕。于是,卫国国君问其原因。子思回复,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也自以为是,而士庶人也不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就是说做领导的,要有反省能力,要谦卑

事例三:《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一辈子是靠打仗得天下的,古人打仗最厉害的武器是弓箭。有一件事让唐太宗很吃惊,有人给他送来一批做弓箭的材料,唐太宗看了以后非常高兴,说,我从小喜欢玩弓箭,拥有很多良弓,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材料,可是将其拿给工匠看却说都不是好材料。工匠说,虽然弓很刚劲,但发出箭以后,因为脉理不匀,箭会偏,射不到靶子心,所以不是做弓箭的材料。唐太宗立刻顿悟了,过去以弓箭定四方,用的弓多着呢,却没完全知道其中的奥妙。那么天下的事,我哪能都知道呢?还不知做了多少错事,失误多着呢。于是,唐太宗设置皇帝接待日,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流上朝进谏。这就是讲克己,如果唐太宗没有谦卑心,怎么能从看弓箭看走眼反思到自己治国方面呢?!

事例四:《资治通鉴》在谈到唐明皇时,有这么一段话:“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 《诗》云:靡不有始,鲜克有终,可不慎哉!”一个人刚上台当领导的时候,想建功立业,但能不能做到善始善终,这是考验领导素质、领导能力的,也包括谦卑克己。

五、小结

德国一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轴心时代就是我们讲的孔孟老庄、释迦牟尼、犹太的先知、古希腊圣贤所在的古典文明时代。文艺复兴点燃了西方发展的火焰,启蒙运动跟资本主义结合,形成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维护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秩序。法国孟德斯鸠和英国洛克形成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要是总结我们的传统,要海纳百川来弥补不足、摒弃糟粕。我们之所以走跟西方不一样的路,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有我们祖先的经验,这就是探索我们自己模式的最大理由,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这个理由。就是要不断地走自己的道路,传承我们自己传统经验中的瑰宝。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331/9417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