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宣讲家网评论丨努力提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质量效益
2017年04月10日 17:02
常抓不懈做实事,真抓实干见成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并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作为思想建党、组织建党与制度治党的有力抓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旨在通过“组织学习”,达到与发挥优化“组织存在”的功能和作用,从而让每一级党组织都不存在明显“短板”,把每一个组织细胞充分激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与“做”只是一种演进过程,而不是终结状态。因此,在前期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循序推进,切实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良好势头保持住、组织要素构建全、成功经验巩固好、功能作用发挥足,不断向新的广度、深度拓展和延伸。
把概念性的熟知上升为理念化的真知,信念培育实现从“有感”到“有观”的提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始终保持理想信念的坚定,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首要问题。相对于党章党规的学习,党员道德品质的纯洁、思想觉悟的提升、党性修养的自觉,时间更久、周期更长、难度更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具备的。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理想信念的培育,同样不是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求党员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中,持续实现理念上的再创造、再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讲,熟知是应知应会的基本要求,而真知则为善做善成的源头活水。一方面,要在知识升级与思想进步相结合中学深悟透。切实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当做解决思想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过程,通过学习党章党规中蕴含的政治规矩,领会系列讲话里体现的深刻内涵,将一般性概念上升为理念,把基础性知识内化为素质,不断增强分辨是非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史实教育与现实引导相结合中感同身受。通过擦亮优良传统这面“镜子”,树立起现实思想上的“靶子”。认真重温政治规矩生成的时代背景,见证科学方法带来的深刻变化,在搞清楚“从哪里来”的过程中,解决好“到哪里去”的问题。进而引导党员建立起符合身份的判断标准、恪尽本分的价值体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形成以知识力推进实践力、用实践力带动学习力的良性循环,让党章党规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刻印在自己的脑海里、流淌在血液中、体现在行动上,逐步从“听其然”到“信其然”,直至深以为然。
把阶段性的成果过渡为常态化的成效,绩效评估实现从“达标”到“对标”的转型。“两学一做”不是评功摆好的“秀场”,而是思想交锋的“战场”,凝神聚力的“磁场”。前期学习教育中,不少单位取得了一些学习成果,成为深化效果、推进工作的有力武器。然而,成果只是显示进度的报表,而非检验合格与否的标尺。如果只是把这些成果炫耀式地摆一摆,邀功式地列一列,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容易陷入就学习抓学习、就教育搞教育的片面化误区。
合格党员的标准总是与时俱进和具体细化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中,围绕合格标准提出了“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摒弃“达标”式的过关心态,自觉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对表”,向聚力民族复兴伟业的目标看齐,积极适应形势任务需要,在锐意求新,敏于求变中,不断认清站立点,找准结合点,谋求增长点。让“两学一做”的内容和标准,成为进入思想、融入岗位的一种修养、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从而使践行合格标准表现在成绩中,体现在变化上。各级领导干部也要在发挥好“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同时,对那些有益于单位建设的成果,及时完善、固化为规范运行的制度机制。在不断将成果性的经验过渡为成效化的价值过程中,将所有党员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价值,大幅度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党员素质、提升组织建设效益的“倍增器”,有效推进学习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把基层性的首创拓展为群体化的原创,创新发展实现从“招式”到“招牌”的跨越。高度的创新性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显著特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必须将这种创新精神贯穿于学习教育全过程,尊重和推广每一名党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成果,不断把个体涌现出的“三招两式”,打造为推进创新发展的“金字招牌”,从而走出自说自唱的“体内循环”,形成集群发力的“百舸争流”。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通过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达到健康运转,不断解决本单位思想问题与实践问题的过程。前期展开的学习教育中,基层党组织创造出了不少“本土”特色鲜明、形式简便实用的学习招数和践行路数。只有把这些来自基层、原汁原味的“好经”发掘全、利用足,才能从中提炼出岗位特色鲜明的“真经”,进而结合岗位职能需要,真正做到查问题号准自己的脉,开“方子”对准自己的“症”,走出特色独具的方法路子,具备攻坚克难的拿手绝活,实现从解决自身的问题开始迈步,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来加速,做到谋划部署贴合需要、组织落实贴近实际、解决问题指向明确,真正使“两学一做”成为提速单位科学发展、激励人才竞相涌现的推进器,激发和带动各项建设不断呈现新面貌、实现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把常规性的落实延伸为常态化的创建,传承发扬实现从“保值”到“升值”的延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建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清除的是旧观念,解决的是新问题。必须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协调好时与效的节奏,在内容与手段上注重传统精华与时代元素的有效对接与长效融入,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锤炼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品质,不断为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注入新鲜活力和永续动力。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不少传统的手段与渠道,依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任何常规做法都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此一时”难以适用于“彼一时”,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不完善、不适应的地方。随着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环境任务不断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各级党组织适应形势任务需要,走出“以前就是怎么做的”习惯窠臼,敢于对一些不合时宜的老办法、旧模式舍得割爱,做到不盲目固守已有经验,不一味沿袭传统做法,而是及时顺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学习教育思路、手段上的“吐故纳新”,将过时的办法废弃掉、先进的理念吸纳来、零散的招法系统化,始终与职能任务对接、与内部建设对接、与组织活动对接、与制度机制对接,使学习教育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自觉行动,逐步形成常态推进的创建格局,走上正规有序的发展道路。
把设施性的载体打造为功能化的平台,机制建设实现从“多样”到“多元”的转化。载体是“检验学”的中介,平台是“评判做”的延伸。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必须依靠机制的固化与支撑,不断厚植“两学一做”的制度优势,形成加强学习不放松、聚焦合格不懈怠的普遍约束力,让学习教育成为全体党员强身健体的“家常便饭”,干事创业的“柴米油盐”。
践行“两学一做”内容标准必须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这就需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通过搭建互比互学、互竞互励的平台,让全体党员晒业绩、比激情、拼干劲,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不少单位建立起一些特点鲜明、特色浓厚的学习载体,为学习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考虑,这些载体不同程度存有功能设置单一、结构缺乏互补等不足。只能实施零敲碎打式的“单打一”培训,难以满足辐射点面的综合型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的增加以及标准的提升,相当一部分学习载体将成为摆设。因此,必须按照“结构互补、功效合成”的原则,通过内引外联、多方借力,在原有学习载体的基础上实施改造,逐步升级为立体、合成、高效、多能的多元化平台,并不断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对功能设施予以适度改良,走出一条依靠功能调节、依托平台运行的常态化创建路子,不断使学习成果转化为理论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引导广大党员真正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先锋模范的形象树起来,用思想提炼理想信念的纯度,以行动体现使命担当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李梦柯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410/9427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