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国际

杨毅:推动中美两国安全关系的良性互动

2017年04月11日 19:28

 

杨毅

杨毅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

点此进入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习近平主席在美国与特朗普进行会晤。这次会晤不但对于中美双边关系而且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一、中美关系处于新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访美解读

现在,中美关系处于一种新的状态,复杂多面性和战略博弈达到了新阶段。特朗普上台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因素。中美关系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为什么不确定因素不停地有所增加呢?因为中美双方的战略目标既有雷同性,也有排异性。美国的战略目标——维护世界霸权——是原来的特定目标。特朗普说“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伟大起来)”,也就是美国版“美国复兴”。中国则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是“两强”都要变得更强。而特朗普的行事特点是天马行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的意志坚定。那么,目标的雷同和排异与领导层的坚决性、坚定性就有可能造成狭路相遇“硬碰硬”的冲撞。而且中美两国力量对比、各自追求和相互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歧都更加公开透明、明显上升及尖锐复杂,同时,管控机制趋于成熟有效,呈现合作、较量和管控并行的发展态势。这是新的复杂性。

从中美双方战略态势来分析,中国是战略进取。因为我们整个的经济体量、国际影响力在加强,是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的拓展。美国在全球来讲是战略收缩,但是在亚太地区呈现局部加强。所以,美国明显感觉到它的霸主地位受到中国强势发展的威胁。

中美关系现在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中美关系这么多年演变下来经历了很多波折。在奥巴马执政期间,双方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利益碰撞但有效管控分歧的阶段,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而且高层保持着持续有效的对话(中美之间有数十个有效的高层对话机制)。

而现在特朗普上台了,这个人有没有“谱”,这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中美建交后,美国“建制派”的惯性思维有一定的轨道,不管换什么总统,对中国的总体方针没有本质的变化,但是每届总统都打下深刻的烙印。

除了特朗普的个人风格之外,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整个执政团队的主要成员。首先是班农——特朗普的战略顾问,这个职务是特朗普专门设定的。班农是个政治狂人,充满了政治狂热的浪漫主义,不修边幅,但思想特别古怪。他在前几年讲过一句话:“我们将在五到十年内和中国于南中国海有一战!”他进入到特朗普的决策核心之后,有人说他是美国的“影子总统”,也有人说他是特朗普的“精神教父”。最近,他们两个人发生了分歧,但总的来讲,他对特朗普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再看看特朗普外交的主要助手——国务卿蒂勒森,他是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CEO,也是身家几百亿元的富翁。他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对中美关系的表述是:“我们将必须向中国发出明确信号,首先,停止修建岛屿;第二,你们也将不被允许靠近这些岛屿”。如果不是无知就是霸道,不是霸道就是无知。如果为了取悦参议员批准他、赞同他的任命,那是情有可原;但如果这真是他的理念,那问题就大了。如果照着他的思路来,那么中美关系可能会遇到大麻烦。当然,他就职之后有所改变。

另外,特朗普的国防部长马蒂斯,这个人有个绰号叫做“Mad Dog”(疯狗),他是个非常强硬的军人。

大家看特朗普的主要执政团队,一个是政治狂人,一个是外交上没有经验的富翁,还有一个是强硬派的军人,再加上特朗普独断专行、天马行空的做法,会使美国政府的政策形成较大的不确定性。

杨毅2

杨毅.mp3

 

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出来之后,有人认为特朗普可能干不成大事,也有人认为他可能出奇招,成为像里根一样的强势领导人。但是,美国人对他充满了担忧。他上台之后左右开弓,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不跟人家握手,这样对待一个女士是非常无礼的。他跟长期的盟友——澳大利亚总理通电话时摔电话。在竞选期间,他屡次对中国政策说三道四。所以,很多美国人包括政治精英特别担心特朗普对中国采取轻率挑衅会引发中美关系剧烈动荡,因为剧烈动荡不但对中国有伤害,对美国的伤害也很大。

党中央对中美关系的总体把握应该说是非常好的,能够沉住气,像习总书记讲的有“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定力、自信、耐心,这是2017年2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可见,我们在推动中美关系上是坚定的。

经过这一段时间,特朗普回过味儿来了,因为他到处碰壁,不能再跟中国轻易发生冲突。于是,他邀请习近平主席和他进行会晤,而且提出到他位于南方的海湖庄园去谈。

大家知道,庄园外交是大国外交的一个特色。相对来讲,庄园外交减少了烦琐的礼节,增加了两国元首进行深度交谈的机会。这次是特朗普的一个姿态,也是美国政府稳定中美关系的一种政治愿望。美国新政府就职不到百日,中美两国元首就实现了会晤,这在两国历史上是第一回,特别是这是由美国主动提出的。以往来讲,一般都是总统就职半年、一年之后才跟中国领导人见面。当然最近几年有了其他的多边机制,如二十国集团峰会、APEC会议等,增加了领导人在多边场合见面的机会,但这种专程的两国元首会晤,这是中美建交以来美国新政府就职之后最快的一次。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中美两国都有强烈的愿望寻求建设性合作,特别是在整个国际格局变动情况下,中美关系稳定对于全世界也是“压舱石”。所以,中美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上升。

这次会晤应该说是中美两国元首首次的面对面沟通。国际媒体评论说,这是一次“无脚本”的会晤。习近平主席在庄园停留了不到24小时,而两国元首直接的会谈就有近7个小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样就有机会深入交换意见,特别是对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地区问题进行交流。这次的会晤富有成果,也给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定了个调,最起码在特朗普任期之内中美关系不出轨、不走偏、不出太大的意外。当然,我们头脑必须清醒,即使这次会晤非常成功,但特朗普包括美国政府还是有可能做出对中国政府、对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有伤害的事情,比如在对台军售等问题上,但是总体上规范了一个总体方向。

两国元首介绍了各自的治国理念和正在推进的内外政策议程。一般的正式谈判,往往是按照事先准备的谈话提纲进行,双方都知道要谈什么东西。而这次进行了治国理政理念的交流。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你知道他的内政方针是什么,那么你对他的外交政策的走向就有所判断,这是很重要的。既增进了相互了解,也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个人友谊。

2017年4月7日上午,在两国元首的第二次正式会晤中,习近平主席首先介绍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奉行你输我赢的理念,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面对新形势,中美只有合作才能共赢”习主席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干什么事情,包括让人民生活更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脱贫、反腐败,等等。让他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有助于他了解我们的内政,理解我们的外交走向。中国,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美国,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特朗普总统正致力于使“美国更加伟大”。中美两国都希望发展,也都需要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所以,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习近平主席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上为中美关系指出了一个方向。

 

图片2

图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我们知道,东方和西方、中国和美国的思路是不一样的。西方人往往是从具体到宏观,首先谈具体的事,比如汇率问题、贸易逆差问题。而中国则是从一个宏观角度,比如两国战略框架、对对方的战略定位入手。习近平主席首先从宏观框架上讲明了我们中国要干什么、你们美国要干什么,两国的战略目标在同一个方向上,大家可以更好地合作。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谈话,这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且可以看出特朗普是在认真倾听,而不是像一般的西方政客那样善于做秀。这就发挥了元首外交特别是庄园外交的作用。这对促进双方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这次会晤确立了中美总体关系发展方向,习近平主席强调,中美两国关系好,不仅对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对世界也有利。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非常重要的。习近平主席提出,双方要本着对历史、对子孙负责的精神把握好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特朗普也表示,美中两国作为世界大国责任重大。双方应该就重要问题保持沟通和协调,可以共同办成一些大事。两位领导人在这个方面达成共识。

另外,习主席在具体的细节上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寓意。他送给特朗普的书法作品上的题词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且在欢迎晚宴上,特朗普用西方式幽默说:“We had a long discussionalready. So far, I have gotten nothing. Absolutely nothing. But we havedeveloped a friendship. I can see that.”(我们刚才已经交谈了很久,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什么也没得到,绝对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发展出了友谊。)他是说,没有从习近平主席那里得到什么让步和实惠。这是一种西方人的幽默,是一种商人的口气,讨价还价,虽然没拿到便宜货,但是我们确立了合作关系。而习近平主席更多的是从中国哲学理念来讲,——“中国有句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我愿同总统先生一道,带领两国对发展中美关系抱有良好愿望和热情的建设者,把中美关系的大厦一层一层建设好,使之更牢、更高、更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和特朗普的相比,立意更深远,而且很形象。45年前,中美重启交往大门。45年来,中美关系不断发展。习近平主席强调,“中美关系今后45年如何发展?需要我们深思,也需要两国领导人作出政治决断,拿出历史担当。”这是一种战略远见。那么,美国媒体对习主席的想法的评价是什么呢?他们说:西方人只考虑眼前一两年,最长不过5年。而中国人的维度是50年、100年、甚至200年。中国和中国人的哲学理念在处理两国关系方面体现出更大的深度、广度和深沉的战略智慧。另外,双方商定了两国高层的交往。

在中美两国元首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邀请特朗普访华,特朗普也接受了访华邀请。中美双方决定建立四个新的对话机制:一是外交安全对话,它相对于过去的战略与经济对话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二是全面经济对话,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商务部长罗斯启动中美全面经济对话机制;三是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四是社会和人文对话。会晤期间,双方启动了外交安全、全面经济两个对话机制,中美关系在高层对话机制上有了新的创新,从机制上确保了中美在战略沟通方面能够准确获得对方的信息,发出清晰的、正确的、不产生误解的信号。因此,启动新的对话机制,体现了中美关系上的一个飞越。

就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中方重申坚持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中方将继续全面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涉朝决议。中方介绍了解决朝核问题的“双轨并行”思路和“双暂停”建议,希望找到复谈的突破口。中方重申反对美方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同时,在其他方面我们也表示了合作的愿望。

全球影响来看,中美元首会晤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双边的范畴,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将发挥稳压器的作用。欧洲《卫报》指出,中美元首会晤是一场“有全球影响的相亲会”,是一场“世纪性的会晤”,显然,对于世界来说,中美元首会晤不仅将对新时期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发展方向,而且对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商业内幕》指出,“这是全球最受期待的一场会晤,会晤者分别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的最高领导人,他们手中掌握着整个全球经济的命运。”所以说,中美关系的走向如何,对全世界经济都将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美中元首会晤是一场关键棋局”。特朗普和习近平的会谈事关重大。会晤的关键是两位领导人能否开辟一条可靠的沟通渠道。

中美两国分别是世界第一与第二大经济体,都是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大国。中美两国关系如何互动,不但关系到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直接牵动着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方向。此次中美两国元首会晤的成功,不仅表现在诸多重要问题上交换了意见,更重要的是两国元首对维持中美关系稳定和健康发展意义的战略性、全局性达成了共识。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要本着对历史、对子孙负责的精神把握好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特朗普总统希望,两国元首会晤能为美中关系未来50年的发展确定方向。

 

二、中美关系的前进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也要看到,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不能因为中美两国元首的成功会晤就对中美关系特别是在特朗普任期之内的中美关系高枕无忧。中美两国关系涵盖诸多方面与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安全、文化、人文等各方面,两国之间存在广泛而日益增多的共同利益,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分歧,在某些问题还存在着潜在的对抗风险,它不是“非敌即友”的关系,“修昔底德陷阱”更不是中美关系的宿命必然。

在我们庆幸中美关系趋于稳定、中美两国元首的会晤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不能对今后中美关系掉以轻心。

经贸关系长期以来都是两国之间的“压舱石”,尽管目前汇率、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利益矛盾,但是中美两国经济关系“相互依存”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

在政治领域,虽然中美在许多问题上看法不一样,甚至存在利益冲突,但是在维护地区和世界稳定、安全等重大问题上,中美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

但是,中美两国的安全关系则不容乐观。安全关系,特别是军事关系,是衡量国家之间关系的“高端政治范畴”,也是区分“敌、我、友”的重要标志。两国经济关系很密切,但是如果两国安全关系有矛盾,两国的关系就会不稳定。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市场,中国和美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在安全关系上,中国不搞结盟和盟国关系。反过来看,中俄之间的经贸往来总量远远低于中韩,但是中俄在安全关系方面有共同的利益,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在两国经贸合作等方面也出现过问题,但这对两国关系没有颠覆性的冲击。中美关系起伏跌荡,而安全关系、军事关系在中美关系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冷战时期,为了应对前苏联的军事威胁,中美两国的安全、军事关系曾经是两国关系破冰、建交的主要动力;苏联解体后,随着最大的军事威胁的下降,中国在美国的战略天平上的重要性减少,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发生变化,两国军事关系又在朝着“副能量”方向发展;随着中国的持续强劲发展,综合国力增强,美国对中国的关注也在增长,两国在安全领域内的关系存在着很大“零和”色彩。

尼克松访华

毛泽东与尼克松

从中美两国军事关系破冰建交的主要动力来看,当时尼克松访华,主要是面对如何应对前苏联,我们是为了解除和降低前苏联强大的军事压力。毛泽东当时提出“深挖洞,广积粮”和“备战、备荒、为人民”,而美国也面临着前苏联战略扩张的压力。那么,在这个共同的目标上,中美走到了一起。因此,中美两国建交的动力主要还是安全方面的。中美两国建交之后直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前,两国的军事关系经历过“蜜月期”,两军之间进行了情报交换、武器装备引进、人员交流、训练等军事合作项目。当时中美两军的关系实际上仅次于美国同它的友好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没有和美国结盟。随着冷战结束,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需求降低,逐渐冷却了两国军事关系。1989年,中国平息了政治动乱之后,美国中断了两国军事关系。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成功打破了西方制裁。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上世纪末,中国一直保持快速的发展,这让美国在军事上又加强了对中国的战略警觉。同时,美国还利用一些事件给中国制造麻烦,比较突出的是1995年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李登辉访美对中美关系的杀伤力非常大。1995年6月,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作了“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演说,宣扬所谓“台湾经验”,实际上就是在搞分裂祖国的行径。李登辉访美导致了两国关系的重大逆转。

为了反制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对我们的制约,同时也为了压制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1995年到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包括导弹试射、登陆演习等。我国在1995年进行的军事演习规模很大,但是美国并没有做出太多的反省。1996年,我们又进行了一次导弹射击演习,这次发射导弹的弹着点正好在基隆和高雄附近海域,整个导弹弹道要飞越台湾本岛。这样一来,美国一下子就慌了。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佩里、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托尼·雷克三人,把当时我国国务院外办主任刘华秋接到了华盛顿谈话。美国为以防不测,部署了两艘航母到台湾海峡。实际上,中美两国进行了一场军事力量的较量、政治意志与政治智慧的较量。美国有一种说法,每当重大军事威胁、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发生时,美国总统首先会问他的顾问,最近的航空母舰在哪里。美国一出事,24小时之内第一艘航母编队必须赶到,48小时内第二艘航母编队必须赶到,72小时内一个整装空降师要赶到。美国对快速反应的要求很高。美国当时的国防部长佩里说,请不要忘记,美国拥有世界上装备最好和训练有素的海军。态度非常强硬。因此,1996年台海危机时,美国派出了“尼米兹”号和“独立”号两艘航母到台湾海峡。当时正好是3月份,国内正在开两会,时任榆林基地原司令员高元法少将就指出,如果谁胆敢进入台湾海峡,我们就把他们打个稀巴烂!当时的态势很紧张,美国也摸不到门。美国国防部官员曾找到我,他说,中国军队在台湾海峡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发射导弹,是鲁莽的、危险的、不负责任的,希望中国赶快停止演习。我当时就对他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自己家门口进行军事演习是天经地义的,是谁给美国权力到中国家门口耀武扬威?这个美国国防部官员当时问我,是不是真的要打台湾。我对他说,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震慑的是“台独”分子,而不是去打台湾人民。所以说,在当时那个紧张的时刻,中美两国的军事关系达到了一触即发的状态。

南海撞机事件险些把中美两军推向直接冲突边缘。2001年,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上台后把中国定位为主要的竞争对手。4月1日,美国一架海军EP-3侦察机进入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进行军事侦查,中国两架战斗机对其进行监视和拦截,随后发生了撞机事件,中国战斗机飞行员王海同志壮烈牺牲。美机在未经许可下,进入中国领空,并降落在海南岛陵水军用机场,这引发了中美之间的大冲突。当时,中美关系非常紧张,美国也启动了紧急机制,对中国施压,而我们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坚决斗争,最终迫使美国道歉让步,将美机拆解运回,该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冷战时期中美两国的安全关系是建交的主要动力。冷战结束之后,两国在安全关系上处于低潮。那么,中美关系处于什么状态呢?基本上是一有事就中断,关系一改善,其他都先改善,而军事关系改善得最慢。用句英文讲,就是First break,the last restart,第一个中断,最后一个恢复。

 

三、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需处理好哪些问题?

当前,在中美两国元首成功会晤之后,正确地把握两国安全、军事关系,对于稳定和发展健康的中美关系至关重要。特别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对待两国军事力量平衡变化,防止恶性竞争。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的国防与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引发了美国的战略焦虑。中国奉行和平发展战略和防御性军事政策,中国军事能力的提高不但可以维护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也将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有利于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然而,军事力量是美国维持全球霸权的主要手段之一,确保美国的军事力量在全球和地区享有绝对的优势与主导权,是美国的战略哲学。美国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对于中美两国军事力量的差距鸿沟的缩小,有一些不太健康的战略忧虑,担心中国会挑战美国的地区和全球利益。无论美国高兴不高兴,中国都会继续发展军事力量,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中国军事力量增长,与中国发展平等、互不威胁的军事关系才是唯一的选择。

基于中国发展势头强劲,美国全球地缘战略谋划中已经把中国的战略定位从“潜在对手”转变为“现实对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与俄罗斯相比,美国更看重中国。尽管俄罗斯拥有足以毁灭美国乃至全世界几十次的核武器,但就发展潜力而言,美国并不担心俄罗斯。我与美国进行战略对话中曾听到这样一段话。我说,你们要注意到俄罗斯特别是总统普京有一种雄心壮志。美国人说,俄罗斯什么都不是,它还在继续衰败而不是在起飞,第一,俄罗斯是石油价格的执行者不是制定者;第二,它把出售石油资源赚来的钱存起来,而不是像中国一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第三,人口的降低、政治体制改革等等。他还说,俄罗斯再厉害也不可能有前苏联那么厉害,更何况前苏联都让我整垮了。前苏联的垮台是戈尔巴乔夫自毁长城,而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美国摸不到门,特别是我们还有中央强有力的领导。

所以,美国把主要精力对准中国,包括它的军事力量部署。过去是“离岸平衡”,现在是“赤膊上阵”,而且从幕后冲到前台,从遮遮盖盖到明目张胆。美国调整了军事力量部署,把它的主要兵力特别是具有先进作战能力的核潜艇、隐形战斗机、战略轰炸机调到关岛。关岛过去就是一个空军基地,现在已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力量投送中心。像F-22隐身战术战斗机、B-2轰炸机、B-1B轰炸机等先进的军用飞机,若从美国本土起飞对我国进行攻击,需要飞行十多个小时,且中间还要到迪戈加西亚基地加油。但要从关岛起飞,三个小时就可以对我们进行实时打击。如果这些隐形战略轰炸机携带核导弹对我们进行威慑甚至实战的话,在飞临我们上空和领空附近进行攻击时,我们拦都拦不住,为什么?一旦成功拦截,击中导弹,核辐射照样会对我们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菱形包围圈

图为美、日、澳、印的海上“菱形包围圈”

而且,美国还形成了一个美、日、澳、印的海上“菱形包围圈”。这几个国家搞联合军事演习所针对的目标就是中国,演习的科目也主要是针对中国的海上力量,特别是潜艇力量。

另外,在全球力量布局方面,美国扩大在澳大利亚驻军意在超前全球军事布局。日本、关岛、澳大利亚这三点一线形成第二岛链,这一军事部署不是针对中国现在,而是着眼于未来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军事力量发展起来,有了五个航空母舰编队可以全球机动时,我们出不去也回不来。从这个角度来讲,美国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

第二,加强坦诚战略沟通,促进安全关系的良性互动。这个很重要,中美双方要进行坦诚的战略沟通,不要产生误解和误判。在很长的时期内,中美两国安全、军事关系一直是两国关系中最不稳定的部分,往往是两国关系波动的“抵押品”和“牺牲品”。两国关系一旦紧张,两国军事关系就会“最先中断”,“最后恢复”。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中美两国各种对话机制的健全和对话渠道的增加,两军关系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常态。这对增进相互了解,防止战略误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还要加强在战略目标、军事理论、战略意图等领域进行坦诚沟通,防止误判导致的两国军事关系,乃至两国整体关系的紧张。

两军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安全互信是中美战略互信基础。双方要保持两军各级别交往,继续发挥好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亚太安全对话等对话磋商机制作用,用好将建立的联合参谋部对话机制新平台,落实好双方已经商定的年度交流合作项目,用好并不断完善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两大互信机制。双方要共同努力,不断增进两军互信和合作。

原来,中美之间有国防部防务磋商,美国是主管政策的国防部副部长,中国是主管外事和情报的副总参谋长。亚太安全对话是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进行,中方主要是总参谋部的二级部长,美方是国防部负责东亚地区的助理国防部长帮办。现在,即将建立联合参谋部对话机制。联合参谋部是负责指挥作战的。这一对话机制可以加强双方沟通作战理论,通报重大军事行动。比如,我们就重大导弹试验要进行大规模演习,向美方通报后就可以防止误判。另外,不断完善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中美已经建立的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就是两国军机、军舰在上海相遇怎么办?一要避免发生意外事故,二是如果发生意外事故,双方不要扩大、不要升级、不要失控。

2017年,“习特会”的一个新成果就是中美决定建立联合参谋部对话机制。这一机制运作起来的意义就在于在作战指挥机构层面建立一种对话机制。比如,遇到紧急事情,双方及时通过电话、视频沟通,了解对方意图,避免误判。

 

第三,降低作战理论、兵力使用的“敌对性”色彩,防止安全关系恶性联动效应。作为军事大国,中美两国双方军事力量的部署、作战理论的调整、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发展都具有互为因果关系的联动效应,就是我做的事情可能引发你的连锁反映,你做的事情也可能引发我的连锁反应。中国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以“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发展了和继续发展着一系列军事装备和应对方案。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丝毫没有针对美国进行主动威胁的因素,但对于中国的安全利益来讲则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则是认为这些是排斥美国的军事力量的正常展开与运用。于是就针锋相对地发展抗衡“反介入、区域拒止”(Anti-Accessand Area Denial)的“空海一体战”(Air-Sea Battle)——利用它最尖端的空中、海上发射的远程精确制导导弹,以及“全球快速常规打击力量”(Conventional Prompt Global Strike)(CPGS)等作战理论和作战力量。“全球快速常规打击力量”是美国在2015年提出“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这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概念。美国正在研制20倍音速导弹,如果研制成功,则可实现在一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对全世界任何角落实施打击。它所带来的震撼效应是非常厉害的,不亚于核武器。核武器的杀伤力大,但门槛高,谁也不敢轻易使用,而远程精确制导的常规导弹相比之下就更为好使。

在这里,讲一个具体事情。我曾到美国夏威夷就核武器与美国进行战略对话。对话中,美国国防部官员问道,如果用CPGS,就是远程精确制导的常规导弹,打击中国的指挥机构,中国会不会用核武器来反击?如果简单回答YES或者NO,就上当了。回答NO,美国用常规导弹攻击北京、攻击中南海、攻击指挥机构,我们不反击的话就是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回答YES,美国用的是常规导弹,并不是核武器,如果我们用核武器反击,就改变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所以,我当时回答说,希望美国不要做出如此愚蠢的决定。接着,他问道,如果美国的核弹头落在中国的沙漠地带,你们怎么办?言外之意,核弹头在沙漠地带的杀伤少、辐射小,中国会怎么应对?我说,我们的核导弹将达到美国人口最稠密的大城市去。然后,他又问,如果出现误发射或是技术故障,怎么办?我说,美国如果发生误操作,我们肯定会误反击,你按错一个按钮,我全都按错。在这次对话中,美国的这些问题并不是真的准备打核战争,而是在摸我们的底,试图用一个个小问题套出我们的底线、思维和心理承受能力。

刚才讲到,美国在关岛的军事力量部署明显是针对中国。冷战时期,美国70%的军舰、飞机都部署在大西洋、欧洲,这针对的是前苏联。现在是把60%以上的海空力量部署在亚太,而且是最先进的海空力量。如果中国感受到了美国这些作战理论和作战力量的威胁,针对性地发展对抗力量,如此一来就会跌入恶性联动循环之中。

第四,完善危机管控机制,降低中美军事冲突风险。中国和美国两大军事力量都在发展,而且在共同海域、空域同时行动的几率在上升。随着美国军事力量在亚太地区战略部署的加强,美国海军、空军60%的作战平台将部署在中国周边的亚太地区,强化了针对中国的“抵近军事侦察活动”和挑战中国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自由航行行动”。“抵近侦察”就是距离非常近地进行侦察,十分具有挑衅性。与此同时,中国海、空军的飞机、军舰训练、演习以及执行国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数量和频率也在增加。中美两国军舰、飞机在同一个海域和空域行动增多,因此,引发意外事故的几率客观上在上升。为此,除了坚持按照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和双边达成的“行为准则”进行军事活动之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危机管控机制,一旦发生意外事故,要及时管控、沟通,防止升级、扩大事端,并引发恶性循环。

近几年,美国的超级航母几乎开到了中国的家门口,包括华盛顿号、卡尔·文森号等。这两艘航母在2017年春节期间到了南海,最近又到了朝鲜。2015年10月1日,里根号开始常驻日本。要知道,美国两个以上的航空母舰编队就可以支撑一场重大的地区局部战争。而围绕中国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军事演习,从某种意义上也对中国形成了一种压力,包括航空母舰、宙斯盾系统、隐形飞机等。我国举行军事演习,要通过国际海事机构向世界宣布时间、地点、方位,警告无关飞机和军舰不要进入,防止出现冲突,而美国巡洋舰擅闯我航母训练海域来刺探我军情报,因此我国的坦克登陆舰在正前方对其进行了阻拦。后来,美国国防部长和国务卿高度指责,说中国不专业,行为鲁莽、危险。但当美国的海军司令来访时,我们将当时的录像给他看时,他立刻就明白是他们的错误。包括中国歼-11BH战斗机在南海拦截美国P-8侦察机,绕其旋转一圈,充分显示了我们的意图,不容许他国侵犯我国隐私。但是,双方也容易因此产生意外事故。

 

第五,妥善处理好安全热点问题,防止“第三方因素”破坏两军关系。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周边存在着诸多的安全热点,比如朝鲜半岛,现在是最热的“火药库”,划根“火柴”就能爆炸。朝鲜半岛核危机、韩国部署“萨德”等让朝鲜半岛的形势一触即发。还有台湾地区,“台独”势力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逆转。包括东海、南海问题,美日等国围绕岛屿和海洋权益与中国产生争端,特别是军事力量产生意外事故、擦枪走火的问题很大。对中国来讲,每一个热点问题都是核心利益问题,在中国家门口不能生战,美国和中国没有直接的领土争议,按道理没有兵戎相见的理由,但是美国承担着“双边军事同盟”或者“多边军事同盟”的义务与承诺,特别是直接军事介入中国与相关方的争议,就有可能把中美两国拖入军事冲突的危险之中。

我们从几个热点来看。首先,中日关系。日本可能在未来的10年到15年内成为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理论上,日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但实质上已经把“二战”之后给它带上的手铐脚镣打开了。日本在2015年8月通过新的安保法案,2016年3月16日已经开始实施了,它可以以帮助美国、协助美国、保护美国为名义来行使集体自卫权。日本实施新的安保法案,标志着日本安全政策已经发生“二战”之后颠覆性转变。安倍谋求长期执政,并把修改和平宪法作为战略目标。

安倍晋三

图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身着迷彩服,头戴坦克帽,登上坦克拍照留念

日本把对抗中国作为周边战略的核心,其战略文化中的“冲动基因”正在重新被激活。有可能以其一贯使用的突然袭击、偷袭或者误伤的伎俩,在钓鱼岛等东海海域预设战场,拉美国介入,打一场日本转变为“正常国家”的可控战争,迫使中国作出重大退让。中日之间的战略对抗将成为常态,日本成为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拦路虎”。日本很可能是引发中美冲突的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日本跟美国是同盟,而安倍是极右派。安倍是日本战败之后第一个胆敢穿着军装上军舰、坦克、军用飞机的政客,他亦步亦趋地跟着美国,特朗普刚刚当选,安倍已经与特朗普见了三次,甚至在特朗普刚当选还没就职时,安倍就与其见面了,这是不符合礼仪常识的。美国有一个动作,安倍就马上紧紧跟上,而且利用和美国的军事同盟精神给自己壮胆。2016年12月26日,安倍到珍珠港去,不是谢罪,不是承认错误,而是宣扬美日和解了。他表示决心,日本要作为美国的助手、帮手,帮助美国维持亚太的安全稳定,要给美国当副手、当助理,借此让自己脱离战败国的阴影。

但是,从内心来讲,安倍并没有改,日本防卫大臣从美国回来不到两天就参拜了靖国神社。美日经常进行军事演习,利用双边和多边机会,多次进行以钓鱼岛为作战背景的联合登陆演习,而且日本最近成立了日本版的“海军陆战队”。美日正在强化联合作战一体化,提出的口号是“无缝隙对接”。什么叫“无缝隙对接”?从最高统帅部、战区到一线作战部队,统一规划,混合训练,联合作战,无缝隙对接。美国国防部专门有一个办公室给日本的中将使用,就是日常一起办公。我们将来可能会遇到这种困难的境地:当我国跟美国发生冲突时,日本帮助美国;当我国跟日本发生冲突时,美国帮助日本。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面对“虎豹”,还有可能面对“豺狼”。所以,中日之间的冲突有可能引发中国跟美国的直接冲突。

其次,中美两国有可能在南海发生冲突。南海地区我们是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在南海的岛礁被别国占了,在九段线以内200万平方公里中,别的国家已经进入高达154万平方公里。南沙群岛的50多个岛礁都是我国领土,而仅越南就非法侵占了29个。当然,我国还是主张通过和平外交渠道解决南海问题,但美国却不断加大投入。解决南海问题为什么这么困难?因为是中国和美国两大高手过招。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美国做后盾,菲律宾、越南是闹不起来的。2001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就宣布南海问题是美国要优先解决的外交事务,南海航行自由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主张建立南海问题的多方机制。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说,我们看管着南中国海、东中国海。所以无论哪个国家和中国有矛盾,美国就和他搞联合演习,对中国施压,包括派飞机巡海。美国从2015年开始就不断派军舰到南海挑衅,2017年2月8日还派卡尔·文森号到南海巡航。

 

四、中美两国的战略博弈是智慧、意志、决心的较量

中美之间围绕着美国的挑衅与中国的捍卫展开了战略博弈,特别是在2016年,这个博弈上升到了新高度。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上将举行记者招待会,针对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说,必须做好“今夜就开战”的准备,气势汹汹,还在南海仲裁案结果出来之前派出两个航母编队(美国的两个航母编队就可以支撑一场重大的地区冲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采取了果断、坚强的综合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理、舆论等方面。戴秉国同志就曾表示,南海仲裁就是一张废纸。你来十个的编队都没有用。我们海军三大舰队的主力开到南海进行训练,我们的轰炸机到南海去巡航,显示我们的主权。我们的轰-6K轰炸机还穿越了日本的宫古海峡,而且是带弹飞行。两周以前,我们海军航空十三架飞机穿越了日本的宫古海峡,包括六架轰炸机、六架战斗机、一架电子侦察机。我们在南海的军事存在,特别是辽宁舰,这次不是训练,而是摆出了战斗队形到南海巡航。美国到南海“自由航行”,侵犯了我们主权,我们维护主权,双方搞不好会在南海引发冲突。

另外是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现在是“火药库”——朝鲜坚持核试验,坚持发射导弹;韩国方面又在搞“萨德”。美国一举多得,利用朝鲜拉起了韩国、日本和美国的三角同盟,使中国面临很大的压力。而朝鲜半岛一旦失控,发生军事冲突,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发生核灾难、核冲突,将影响我们的空气、水源。朝鲜半岛可能存在的五个场景是:第一,通过外交压力、军事压力迫使朝鲜弃核;第二,有限的“外科手术”式;第三,常规冲突;第四,大规模军事冲突;第五,核冲突。无论哪个场景,特别是后几个对中国是很不利的。乱起来,我们振兴东北计划就要受到影响。振兴东北是中央的方针,习总书记在2017年两会期间专门了解了东北振兴的问题。朝鲜发展核武器,联合国通过决议,朝鲜方超强硬对抗,宣布军事优先;美国动用军事力量包括动用航空母舰对朝鲜施压。朝鲜说,我们要用宇宙间最先进的武器系统把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追随的傀儡势力从地球上抹掉。美国搞军事演习,朝鲜发表声明说,哪怕是美国及其傀儡追随势力在我们的领海里溅起一个浪花,我们也要用神力无比的核武器把它彻底埋葬。双方打口仗越来越激烈。美国借机强化在东北亚的军事部署,包括“萨德”。

萨德

图为 “萨德”反导系统覆盖范围

“萨德”是末端导弹拦截系统,在军事上对中国有很大的伤害,将来改进型探测范围更远。“萨德”对我们的战略核反应能力威胁在哪里?导弹,特别是洲际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的上升阶段是垂直上升的,这个阶段速度慢、单一,进入大气层以外就可以蛇形机动变轨,不容易拦截,但在上升阶段容易拦截。而且刚发射,雷达发现以后,就可以提前锁定弹道进行分析。这个不但对我们,对俄罗斯影响也很大。关键是美国在战略上又把韩国、日本捆在一块拉进来,在韩国部署完“萨德”之后,有可能在周边都部署,整个把核反击能力给罩住,那就不得了了。

我们与美国战略对话提出双方都接受的“相互确保脆弱性”,美国和前苏联是“相互确保摧毁”(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是恐怖的平衡。我们跟美国不搞“相互确保摧毁”,而是确保双方的脆弱性(Mutual Vulnerability)。什么意思呢?你打我,我有还手之力,你把我打成重伤,我可以让你毁容,达到有威慑力的平衡。但是,如果美国在中国周边部署导弹防御体系,他能打我们,我们却没有还手之力,增加了冒险冲动,而降低了冲动的成本。日本也“浑水摸鱼”,想趁机搞陆基的导弹防御体系,日本海上自卫队宙斯盾系统的六艘军舰拥有反导能力。美日韩三边同盟悄然成形,在战略上对我们非常不利,在我们东北方向形成一个“铁三角”。

 

另一个矛盾冲突点就是台湾问题。首先,在岛内,民进党上台之后,蔡英文到目前为止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国民党却难以形成一个有力的制衡力量,美国和日本利用“台独”势力来制衡中国大陆。如果真的出现了反分裂国家法中所规定的三种情况——“法理台独”、岛内动乱、外部势力介入,我们就要被迫做出“痛苦的战略抉择”。蔡英文不会回头,特朗普刚当选就跟蔡英文通话,打破了中美建交几十年的一个禁区。由于他还是候任总统,中国就跟当时执政的奥巴马政府进行交涉。特朗普却提出,“包括‘一个中国’政策在内的所有事项都在谈判之列”,“除非北京在汇率及贸易问题有所让步,否则美国不一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经过我们的斗争,后来特朗普和习近平主席通话时表示,美国会尊重“一个中国”政策。虽然特朗普这么说,但是从骨子里,美国会不断强化美台关系,提升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实质性军事关系,这是美国的必然选择。上一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卸任前签署了2017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提升美台军事交流的层级。过去美台之间的交流只是上校级,现在包括现役将官、副部长级政府官员,内容包括威胁分析、军事理论、部队计划、后勤支持等,都是具有实质性的内容。这对我们国家利益的影响很大。我们必然进行反制。而日本也趁火打劫,把日本负责对台湾交流事务的民间机构“公益财团法人交流协会”更名为“公益财团法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既要争取和平统一,也要加强军事准备,万一出现了动乱、不测,我们能够及时地粉碎“台独”企图,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这体现了党中央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强意志。

在2017年元旦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谁要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中国人民决不答应!”为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坚持“实力+合作”的安全思路。我们不信奉国际关系中的“丛林法则”,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实力就会成为弱肉强食的牺牲品。在世界舞台上,实力是赢得尊重的基础,合作是通往成功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2月17日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三个立足”。他强调,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维护国家安全,要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规律,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来统筹,立足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大背景来谋划。还提出,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和战略耐心。什么叫战略定力?就是保持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决心和意志不受干扰,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战略自信,就是在面对这些挑战时要有自信。战略耐心,就是不能着急。

以上这些敏感问题都是影响中美安全关系乃至中美整体关系的重要因素,只有妥善处理好这些议题,才能保证中美关系在安全和军事领域内平稳发展,为中美整体关系提供正能量的支撑。

此次中美两国元首的成功会晤,使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对未来的中美关系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但我们也要看到,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还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战略紧迫性和责任感加速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把我们的国家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有实力、有把握促进中美两国关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411/9429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