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王兆雷:历史演进与国家治理

2017年04月24日 18:21

 

王兆雷

王兆雷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历史演进与国家治理

(一)孙中山判断世界潮流的历史与时代背景。

将近200年了,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问题依然存在。孙中山先生称:“将来人类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之间的战争。”西方某些国家的霸权有三点:第一,经济上殖民弱小民族;第二,文化上进行殖民;第三,武力侵略,只不过做得更隐蔽,借助了互联网和高科技而已。

(二)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的历史与时代背景。

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为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先生顺应世界潮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层面提出《三民主义》救中国。他提出的“天下为公、平均地权”依然包含了中国传统构建大一统社会的理想和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均平富”的口号。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讲到什么是主义?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念和一种力量。当人类研究一件事情中的道理时,往往是从思想方面开始,思想贯通以后便是信仰,有了这种信仰便产生力量,所以主义是由思想到信仰,由信仰到力量。

关于什么是民族主义,孙中山先生解释道,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中国人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外国旁观的人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就是因为一般人只知有家族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中国对于家族和宗族的团结力量非常大。往往因为保护宗族起见,宁肯牺牲身家性命。

《三民主义》中对民族的解释是:同一血统、同一语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我们要挽救危亡,就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三)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的历史与时代背景。

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是世界各国都在发生革命。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发生革命的理由和历史背景是什么?

1.英国发生资本主义革命的目的与历史背景。从1646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资本主义的新贵族发生宫廷政变结束,以新贵族为代表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1689年颁布文献《权力法案》,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2.美国当时的革命是什么?美国当时的口号和目标是独立。美国的南北战争打了四年,1861年到1865年。

3.法国的革命发生在1789年,当时法国革命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代表文献是《人权宣言》,但是一直到1945年,也就是156年之后法国妇女才有选举权。所以历史的进程是很慢的。欧洲的专制当时很可怕,贵族是世袭的,劳动人民和工匠只有世世代代做农民和工匠,不能去做别的事情。法国革命前期,法国居民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高级教会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包括资产者、农民、无产者在内的市民和下层人民。

而中国在汉朝时就有了选举,到隋朝时有了科举,平民子弟可以参加考试,进入政治上层。科举制这一点比法国早了将近2000年。

4.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后来又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讲一讲平等的问题。关于平等,什么是真平等、假平等和不平等。举个例子,荷兰博物馆里就有一个不平等的分配肉的方式,帝、王、公、侯、伯、子、男、民,这是不平等的。帝王的肉肯定多,到下面的伯、子、男、民越来越少,这是不平等的,这是封建时代和郡县治时代的不平等。什么是真平等?我们中国传统讲圣贤、才智、平庸、玩劣,这是真平等。什么是假平等?就是美国和西方所谓的一人一票,如果都是一人一票,就会形成金钱操纵政治的局面,这就是美国政治权贵的特征。

(四)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历史与时代背景。

民生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民生问题。我们现在回顾一下孙中山有关民生的论述,对我们现在解决社会的许多问题都大有好处。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一个观点。土地的问题能够解决,民生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半。《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想、民志。这个民想、民志的思想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大同世界。

 

(五)国民党失败的历史教训。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重庆迁到南京时,国民党的高级官员曾经说过,中华民族经过这次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可以天下太平,高枕无忧了,不敢说效仿周朝800年的历史,也该效仿汉朝400年的历史。效仿周朝和汉朝,中华民国应该可以坐600年的江山。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政治集团四年就丢了江山。这是为什么?因为失去了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胡适当年批评国民党,他们只有党派的立场,绝没有客观的判断。胡适认为,只有高度修养的人才能够有自省的功夫。能够自省才能心平气和的听别人讲话,了解别人的话才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条件。可惜,国民党那时听不进这样的赠言的。蒋介石私心太重,重用黄埔系,中央军和地方军的门户之见不能一视同仁,处处显得不公平,导致中央军和地方军之间矛盾重重。在国民政府的官僚体系中,任人唯亲、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尤为突出。

(六)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这个很简单,中国历史的主流趋势都是中央集权,这是肯定的。所以中国共产党迎合了当时的历史的主流趋势。第二,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大一统。第三,人心所向。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凝聚民心,就是建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具有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政党。

西方人所说的合法性,是西方的背景。它的合法性指的是一人一票选出来的。我们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是选出来的。只不过我们的这种选法是选贤用能。西方的一人一票是每一个人都有一票,但是在这个情况下,权贵就可以用金钱操纵政治。这是西方的政治观念跟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冲突的地方。我们不要听西方的那一套,什么正当性、合法性,貌似很强大,貌似很有真理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有三点:第一,中国历史主流趋势是建立大一统的国家;第二,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第三,人心所向。国民党因为不是人心所向,所以就衰败了。清政府、民国军阀由于是黑暗政府,所以也衰败了。

关于国家治理,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反腐败时说,“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任其发展下去,人民就不会信任和支持我们”。这句话包含三个关键词:人民、信任、支持。换言之,中共在中国执政的合法性源于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民无信不利。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中共要想长期执政下去,必须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一直在秉承凝聚人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一个富强、民主、和谐、友善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召唤。

(七)郡县治、天下安的再思考。顾炎武讲到,小官多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盛世时代。大官多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衰世的时代。国民党到后期的将军很多,就是个特点。传统社会治理是三级管理,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县的繁体字是悬,意思是县的安宁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安宁与发展。“悬”字也说明了县的重要性。县的本分工作是让县里面的人能够安定下来,也就是说心安理得。一个地方的治理,如果县治理的不安宁,那么社会问题就会接踵而至,这个县就悬了。

在传统经典中,朱熹在《近思录》里对中央、郡、县都做了规范。中央要广开言路、通下情、消朋党、去赃吏、除暴敛、均力役。在州县要斥责别人的过失,除盗贼、劝农桑、抑未作,这就是中国传统政治对中央、郡、县三级治理责任的基本要求。

(八)千万不要破坏我们的文化根基。为什么中华文化能绵延5000年?孙中山总结:第一,忠孝;第二,仁爱;第三,信义;第四,爱好和平;第五,济弱扶倾。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告诫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主义,不但要呼唤固有的道德,就是固有的知识也应该唤醒它。这就是《大学》里面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智慧中的宝贝。

 

(九)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自信心。近代以来,由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我们进行的打压和欺负,一度让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消亡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才找回了民族自信心。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我用一个古代故事来说一下对于留学的看法,《战国策》里记载,一个学生外出求学,三年以后回老家,见了父母直呼父母的大名,父母惊奇的问他,你怎么连父母的大名也直呼?太没规矩了。学生回答道,圣人尧舜书上都直呼大名,所以直呼你们大名有什么不对?我们要反思,出国留学出去学什么?哪些可以学?哪些不能学?中国5000年的文明,美国1776年建国,到现在才多少年,它的历史跟我们的人文历史、文化没法比。所以学什么,要跟孩子说清楚。

(十)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家国情怀。总结历史经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那些所谓的政治精英都不行。不行的根源在于没有理清国家责任和家族利害的关系。国民党的政治精英一心想着家族的前程和利害,把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置于脑后。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大教训。

(十一)天下为公,选贤用能。天下为公、选贤用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面传下来的,是政治清明、长治久安的基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424/9449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