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7年度
故宫的世界 世界的故宫
2017年04月01日 15:00
国务院在批准“平安故宫”工程的时候,要求故宫博物院在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博物馆,所以今天讲座的题目中有“世界”两个字。此次讲座主要围绕两方面的内容来讲,一方面是在迈向世界一流博物馆的进程中故宫博物院的努力和期盼;另一方面是再续故宫博物院90年的辉煌与梦想。
一、故宫的建筑格局与文物藏品
2020年,这一年极具象征意义和实质意义。1420年永乐皇帝建成紫禁城,也就是说,到2020年它整整600岁。同时,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国务院批准故宫博物院建设的两项重大工程:一是故宫古建筑整体修缮保护工程,从2002年到2020年,要用18年的时间完成故宫古建筑群修缮,使文物建筑益寿延年;二是“平安故宫”工程,从2012年到2020年,要消除故宫博物院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我们希望到2020年,能够实现“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紫禁城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在此发生了无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史上的重大事件。1925年10月10日,在3000多位社会名流的见证下,紫禁城的内廷即皇帝居住的乾清门以内的地方,正式对公众开放。自当日起,紫禁城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故宫博物院”。当天究竟有多少市民进入故宫,没有准确的统计,但是据老员工回忆,参观之日下午在观众离去以后,从地上捡起的被踩掉的鞋有整整一大筐,说明故宫博物院从开院第一天起就格外引人注目。到今天,观众人数仍然在不断增长。2002年故宫的观众人数突破了700万,当时世界上观众数量最多的博物馆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仅仅过了10年,到2012年,故宫博物院的观众人数突破了1500万,成为今天世界上唯一一座年接待观众达上千万的博物馆。2012年10月2日,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上观众人数最多的一天,达到18.2万人。这种发展趋势不能毫无限制了,所以这几年故宫博物院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限流分流,让观众数量平稳下来,甚至有所下降。
人们为什么要到故宫博物院来呢?在端门售票处没有启用之前,故宫博物院售票处可谓人山人海。人们向往故宫的理由最主要的有两条:第一,它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世界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古都北京有一条清晰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楼共7.8公里,虚实结合。在这条中轴线上最壮观的建筑,莫过于紫禁城9000多间房屋组成的建筑群,可谓故宫博物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现在,我可以准确地告诉大家,今天故宫拥有的古建筑一共是9371间。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在它周围设置了1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不能建设高楼大厦,保证景观的完整与和谐。壮美的建筑、严谨的形制、壮丽的彩绘,都表明它是中国官式古建筑的最高典范。这其中还有很多生动的空间、精美的装饰、独特的色彩、真实的信息、典雅的园林,使紫禁城充满了时代感、历史感,周围也构成了丰富的景观,整体是一个和谐的环境。
第二,故宫是巨大的文物藏品宝库。如果在十多年前,不但普通公众不知道,即使是故宫博物院院长也难以说清故宫博物院所拥有的文物藏品数量。那时关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说明,往往介绍拥有近100万件或100余万件。为什么呢?就是在我来之前,郑欣淼院长带领“故宫人”,自2004年开始,用整整7年的时间把故宫的文物藏品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清理。文物清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每一件都要定名、每一件都要编目、每一件都要挖掘价值、每一件都要对账建卡。经过全面系统的普查整理,得出了文物藏品的准确数量,院藏文物数量从100万件左右,增加到了1807558件(套),真正做到实物和目录一一对应。这是故宫博物院自建院以来,在文物藏品数量上第一个全面而科学的数字。据郑院长回忆,7年文物清理结束之后,故宫博物院召开总结大会,本想大家可能会一片欢笑,结果台上台下大家都落泪了,可以说这是个非常艰苦卓绝的过程,责任和使命也同样重大。
郑欣淼院长在任的10年,我认为是故宫博物院发展最好,做事最实、最多的10年,很多重要工作得到推进。比如,在郑院长上任后的第二个月就启动了故宫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武英殿、太和殿、太和门等古建筑都一一修缮完成,对公众开放。更难的一件事,当时紫禁城里有13个外单位,郑院长一家一家商谈、劝说,让大多数外单位都离开了故宫,很多古建筑得以回归故宫博物院进行管理和保护。
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数量清理出来了,我当时在国家文物局工作,知道这项工作对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的意义。我国文物分为珍贵文物、一般文物,一级、二级、三级文物统称珍贵文物。全国4510所博物馆,收藏了约401万件珍贵文物,其中有逾168万件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约占全国博物馆珍贵文物的41.98%。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几乎都是金字塔型的藏品结构,塔尖是镇馆之宝、珍贵文物,腰身是量大面广的一般文物,底层是待研究的、待定级的资料,而故宫博物院是个例外。故宫博物院藏品结构是个“倒金字塔”,93.2%的文物是珍贵文物,6.4%的文物是一般文物,资料占0.4%,可以说几乎件件都是珍贵文物。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分为25大类,比如绘画,一共有53000件,包括《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五牛图》等;书法75000件,如《兰亭序》、《中秋帖》、《伯远帖》等,都是重要藏品;碑帖共有28000件,历代帝王都钟情书法,他们搜集广大的名山大川、田野石刻的信息资料保存在博物馆。千百年之后,这些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碑刻,时刻都可能会风化,但是清晰的信息资料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三类纸质文物加在一起是156000件,在世界博物馆中无与伦比。
故宫是收藏铜器最多的博物馆,一共有16万件,其中最具价值的是1670件带先秦铭文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收藏带先秦铭文青铜器最多的博物馆。还有11000件金银器、19000件漆器,6600件珐琅器,这些都是传世的艺术品。玉石器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骄傲,可以串连起中华五千年、甚至八千年的历史,比如出土于东北红山文化的玉器,出土于浙江良渚文化的玉器,还有更古老的安徽凌家滩的玉器等,都有广泛的收藏,一共23000件。故宫博物院也是收藏陶瓷最多的博物馆,一共367000件,很多是官窑瓷器。此外,故宫博物院收藏有180000件古代织绣;11000件雕刻工艺品,包括象牙制品、寿山石制品等;还有13000件其他工艺品。
院藏文物里面最难保管的文物中有一类就是盆景,半米来高、一米来高,不像瓷器、玉器器型比较规整,可以装入囊匣。这些盆景的枝干、花瓣、叶片很多是用各类宝石做的,无论是保管、搬运、陈列都要非常小心。
故宫博物院有68000件文房四宝、纸墨笔砚,数量很大。生活用具类藏品,主要是内廷里面帝后生活中使用过的东西,可谓无奇不有。比如其中有很多孩子的玩具,还有很多当时的食品,如普洱茶、中药等。故宫博物院一共收藏了6200件明清家具,包含很多紫檀、黄花梨等材质的家具,极为珍贵。
在我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外国文物很少,但是故宫博物院是个例外。近500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使臣纳贡,积累下上万件的外国文物。比如西洋钟表,世界上收藏18世纪的西洋钟表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博物馆是故宫博物院,收藏有2200件大型西洋钟表。
故宫博物院收藏宗教文物42000件,80%都是藏传佛教的文物,其中有23000件佛造像、7000件祭法器、2000件唐卡。太和殿前盛典、庆典使用的仪仗、中和韶乐等数量很大,故宫收藏的武备仪仗共33000件。帝后玺印,一共有5060枚,其中最大的一枚就是乾隆皇帝85岁退位时刻了一方和田玉的印,非常重,一个人都搬不动。
有文字的文物比没有文字的更珍贵,因此故宫博物院所藏的33000件铭刻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文物,其中有10面石鼓可谓国宝中的国宝。我们有23000片出土于安阳的甲骨,还需要6年的工作才能全部翻译和记录。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600000件古籍文献。
今天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每年还在增加,我们也仍然在征集、汇聚,有一定的收藏原则。比如,因为种种原因从清宫流失出去的文物尤为珍贵,故宫博物院欢迎大家主动捐赠,重要的文物可以出资购藏。故宫买的第一件文物是北宋张先《十咏图》,当年花了1.2万元从民间购买。《出师颂》当时有争议,国家不能出钱,故宫请启功、徐邦达、朱家溍和傅熹年等几位老先生掌眼,从自有资金里拿出2800万元购藏了。《研山铭》是启功先生极力推荐购买的,当时日本藏家拿出来拍卖,几位老先生商量了一下,认为3000万元以下可以买,我们谈判很辛苦,最终2999万元买下来的。我跟启先生报喜时说,北京建一公里地铁大概能买20件《研山铭》,启先生说地铁什么时候都能造,但《研山铭》要被外国的博物馆买走了就永远回不来了。
但我们也不是什么都收,如果是当代艺术家,要想捐赠故宫还是比较难的。我们定了三条,第一是世界著名的大师;第二捐赠的是代表作;第三捐赠不超过10件。我们希望五百年以后,一千年以后,故宫的文物藏品仍然是个倒金字塔。这也符合博物馆协会的号召,一座博物馆不能过度购买文物藏品,要为其他博物馆留有余地。在这方面我们也有体会,比如扬州八怪要在故宫展出很困难,但扬州的博物馆就很需要,扬州博物馆只有130多件,老展出就不新鲜,而故宫有1800多件,20世纪50年代在市场上有多少买多少。比如明四家都是苏州人,苏州博物馆办明四家展,本馆的唐伯虎只有7件,仇英一件都没有,而故宫明四家加起来630件,这些藏品就要通过合作办展让更多的人看到。
2013年年初,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目录向社会公布。国际博协主席曾说,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这取决于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总数和观众人数。五大博物馆中,还有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国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即冬宫)。
二、做好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和环境整治工作
故宫古建筑整体修缮保护工程为期18年,目前已经进行了15年,每年都有新的建筑区域修缮完成,并逐步对观众开放。比如慈宁宫、寿康宫、慈宁宫花园所在的西部区域修缮完成后,2015年正式对观众全面开放。
今天的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是一项科学的工作,要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不改变文物原状,还要进行传统工艺的传承,所以要格外小心、格外细致。目前修缮工作进入了建筑非常密集的东西路和宁寿宫花园,公众叫做“乾隆花园”,其实是面积不大的一块地方。160米长、48米宽,共分为四进院落,第三、四进院从来没有开放过,这里亭台楼阁假山林立,文物景观比较密集。故宫博物院计划在2019年前后,把修缮好的整个乾隆花园向公众开放。修缮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都要公开出版修缮的报告,每一个传统的工艺都要用原材料、原技术进行修复,从墙上摘下的牌匾、楹联等都要准确定位,回归原处。其中最后一进院落的倦勤斋现在已经修缮好了,但是修缮的过程却极具挑战,比如地面是苏州产的金砖,梁架整体是紫檀木的,绣品也是苏州产的夹丝双面绣;100多扇窗户,其中一些窗户、梁架上镶嵌着和田玉。屋内还有一幅通景画,画着开满花的紫藤架。在对它进行修复的时候发现,这幅通景画所用的背纸是用桑树皮制作的一种手工桑皮纸,为了找到相同工艺水平的纸,专家多次到各地寻访,最后在安徽找到制作手工桑皮纸的技艺传承人,经过上百次的试验才研发成功,然后用于这幅通景画的修复中。虽然目前观众还不能进到室内参观,但是其修复技术、工艺很好地保留下来,可以让后人了解和传承,这就是今天修缮工作秉持的原则,为未来而保护今天。
要办更多更好的展览,就要修更多更好的宫殿和文物。以养心殿为例。自雍正皇帝后,八位皇帝在这里居住,殿内有1980件皇帝身边的文物,都是故宫顶级的,从未离开过养心殿,亟待修缮。可是往年观众的参观都只能隔着玻璃窗,不得入内。特别是到了冬天,观众在窗上哈一口气,再用手一抹,我们看着真心痛,这不叫博物馆。过去一年半就能修完的养心殿,现在要花四年半才能修完。这一次养心殿修复,故宫邀请各个部门的学者先花两年时间进行研究,学者们共上报了36个科研课题,最后经过学术委员会的审定,确定了其中的33个。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勘察,找到每一个文物的病害,再开始进行修缮。
故宫有一位漆器师傅,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总见他在修同一件器物,忍不住问他到底要修多久?师傅回答说,七个月。因为在北京只有伏天里一天可以刷两道漆,平常的日子里一天只能刷一道,而这件器物一定要刷满120道漆。
不过,真正让故宫的匠心广为人知的是一部聚焦传统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红网络,这是此前没有预想到的。没想到那么多的90后、95后的年轻人都来强势围观,今年有15000人报名、希望来故宫修文物;没想到在豆瓣评分9.4分,超过《琅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去年全国纪录片第一;没想到过去很生冷的、默默无闻年复一年修文物的人,居然变成了男神。这就说明人们生活中需要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之外,我们还强调专业。这么多珍贵文物需要经常保养和抢救性修复,专注之外还需要现代技术的帮扶。2016年12月29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意,故宫博物院恢复了两排361米长的古建筑,将其作为“故宫文物医院”正式挂牌。之所以将它起名为“医院”,是希望让全社会了解文物修复是科学的过程,好比患者看病。我常常想,人要是病了去医院,医生绝不会一上来就给我们打针吃药,总是要取出病例,看看病史,量体温心跳血压,必要的时候用X光、CT、核磁共振进行检测,研究之后才会对症治疗,并且把治疗方案写下来,留给下一次看病的医生,文物也应该是这样。以青铜器为例,一件青铜器进入文物医院,应该先测定年代,理清历代在它的身上有什么叠加,弄清其合金的比例是多少,今天出了什么问题,有害锈属于哪一种,应该用什么方法,科学研究之后,再送到工匠手里进行修复。
为了让“医院”的“医生”有更好的工作条件,文物医院购置和装配了上百部成套的检测设备,从分子结构分析仪、三维打印机、热性能测试设备、热场发射的电镜系统、纤维分析仪,到可移动的实体显微镜、元素分析设备等等,使故宫231类文物都能够得到无损的检测。并且,文物医院还将对预约的公众开放,观众可以跨越大屏幕和荧幕的隔阂,直接与文物修复的工匠进行交流,这样也保障了人们对于文物修缮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收益权。
除了要对文物建筑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之外,还要进行日常的保养,并不断提升参观环境。以御花园为例,进入故宫参观的观众80%都要经过御花园,但是御花园的整体环境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在八个方面:一是彩色石子路受损。御花园中遍布精美的彩色石子路,每年一千万观众、几十年的踩踏,这些石子路已经损伤严重。二是大面积的土地裸露。由于观众踩踏,御花园中一些地面长不出草,刮风时卷起尘土,对观众参观和文物保护都很不利。三是参观路径狭窄。以前为了保护古树名木,在御花园中设置了很多栏杆,道路很狭窄,观众密集的时候就难以快速疏散,产生安全风险。四是缺少观众休息的设施。御花园是大多数观众参观的“最后一站”,很多观众希望在这里获得短暂休息,但是御花园没有座椅,观众只能勉强坐在栏杆上,既不安全、也不雅观。五是古典园林景观被现代化了,参观效果和文化感受大打折扣。六是古建筑存在安全隐患。比如高高的堆秀山都是太湖石摞起来的,需要不断修缮、加固,保证安全。七是御花园中的水池经常被误认为是“许愿池”,很多观众受误导向里面扔钱许愿,原有的园林景观深受影响,采取了很多办法也没能彻底改变这个状况。八是御花园中的多家商店售卖汉堡、爆米花、咖啡等食品,但是店内座位有限,观众就只能坐在御花园的石头上、栏杆上、地上吃,很不舒适,也严重影响了古典园林的景观和参观的文化氛围。
针对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开始了环境整治和提升行动。通过拆除不规则护栏,减少现代园林景观,恢复古典园林景观;通过对于石雕、盆景、假山石等室外文物,或采用绿植进行软隔离,或以石栏杆作围挡,提升文化景观效果、更好地保护文物;通过对于石子路两旁裸露土地铺上防护透水板,有效增加观众活动空间,并避免了每当刮风时的尘土飞扬;通过对园内树坑垫以防腐板,使树木得到更好的生长空间;通过观众活动空间的成倍增加,不但有效减少了对彩色石子路面的磨损,而且使彩色石子路修复工程得以有序进行;通过增加各类坐凳,让观众更加有尊严地休息;通过撤除御花园内所有售卖食品的商铺,将观众服务区移至御花园外,维护古典园林文化氛围;通过恢复堆秀山前水法(喷泉)景观,使御花园更具文化魅力;通过采取绿植进行有效隔离,保持澄瑞亭水池的清洁。总之,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使御花园回归古典园林之美,为观众提供赏心悦目的参观场所。
三、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106万平方米的建筑和9000余间房屋,构成了故宫博物院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空间格局。从建院之始故宫博物院就有自己的陈列展览特色,即从故宫博物院的皇宫建筑和文物藏品出发,确定了宫廷原状与历代艺术的陈列体系。通过不断改进与发展,形成了拥有包括原状陈列、常设专馆和专题展览为主体的展览格局。几十年来,这一展览体系已经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和熟悉。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内每年有各种展览40个左右,同时展出的文物藏品数量近1万件,以多种形式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目前,故宫博物院还在不断开辟新的展厅,增加展示文物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展览效果。
随着故宫整体修缮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古建筑修缮完成,故宫博物院展览空间不断增加。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不断扩大开放面积,合理优化参观路线,满足观众不同的参观需求。2015年,故宫博物院迎来了90岁华诞,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开放五个新的参观区域,开放区域由之前的52%达到现在的65%,并举办系列展览;同时,原有展览也逐步进行改陈和环境提升,增加重量级文物的展出,丰富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内容和观众的文化体验。2015年底前,贯穿全年的18项展览一一“亮相”,以丰富的文物藏品、生动的展示方式、独特的展览空间,达到展出文物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精彩的多个院史之“最”,形成以原状陈列为核心特色,精品常设展览为亮点,专题展览精彩不断,传统展陈与数字效果相结合的展览格局,全面提升博物馆氛围与展陈效果,带给观众更加震撼、完整、丰富、精彩的参观体验,实现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
其一,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和寿康宫所在的西部区域首次整体开放,慈宁宫区域作为雕塑馆进行展览布置和陈设,展出约400件雕塑文物,年代跨度从战国跨越到清朝,其中慈宁宫主殿展出40余件院藏雕塑中的精品,均为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寿康宫区域设置为原状陈列展室,及“庆隆尊养:崇庆皇太后专题展”,还原曾居住于此的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的宫廷生活,更以约300件精美的文物藏品,展示乾隆皇帝与母亲的深厚感情;隆宗门外新的观众服务中心将对外开放,让整个西部区域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更多观众的到来,让大家充分地领略到这片区域不同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氛围。
其二,故宫东华门保护修缮工程已经竣工,作为故宫博物院古建筑馆,专门展示壮美的古代建筑群和精美的古建文物藏品。观众还可以登上东华门城楼观赏故宫古建筑群,并开放东南一段城墙,使观众能够从午门-雁翅楼展厅出发,沿着城墙向东参观,经过东南角楼到达东华门城楼,获得难得的文化体验。特别是以往人们只能远眺紫禁城角楼的精美绝伦,现在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一经典文物建筑,还可以进入内部仔细参观,并观看数字影视作品《角楼》。
其三,整体改造完成后的东、西雁翅楼展厅与午门展厅组合成为故宫博物院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现代化展区,以2800平方米的大型展览空间满足多门类文物大规模展示的不同需求。这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博物馆展厅,居高临下,气宇轩昂。古代建筑外观完全保持原貌,内部则是既具有宫殿建筑氛围,又拥有现代展览设施魅力的空间。
其四,端门是观众参观故宫博物院的第一站, 也是故宫博物院给观众递上的第一张名片。作为“数字故宫”的建设成果展示基地,故宫博物院用现代技术记录、保护、研究古建筑和文物藏品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将在这里向社会公众进行展示和汇报。端门数字展馆是在传统建筑中建设的全新数字形式展厅,与实体形式的展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它以“数字建筑”、“数字文物”的形式,充分突出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把院藏珍贵文物中较为脆弱难以展出的文物、或实物展览中难以表达的内容以数字形态呈现给观众,以新媒体互动手段满足传统文化的传播需求,同时又保障了文物安全,更可以激发观众对实体文物的兴趣。第一期数字大展的主题为“故宫是座博物馆”,其中包含“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紫禁集萃·故宫藏珍”、“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三大区域,通过完整的参观路线,从故宫历史、馆藏、建筑三个方面向观众简明扼要地介绍“故宫是什么”、“故宫有什么”、“来故宫看什么”。
最后,位于故宫西华门内、武英殿西侧的宝蕴楼也已修缮完成,并举办“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展(1925-1949)”,一部分区域作为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使用。宝蕴楼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建成于1915年,是民国时期在原清朝咸安宫旧址之上建造的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其建造历史及建筑风格在整个故宫古建筑群中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观众也能通过展览感受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的风雨历程,以及历代故宫人对故宫精神的坚守与传承。
开放区域扩大了,观众服务水平也要随之提升,信息传递要更加及时、有效,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各项服务信息和工作进展。
过去,故宫博物院的标识牌不够规范,指示内容也不够全面,很多信息观众接收不到。现在故宫博物院开始对全院460多个标识牌进行全面的整治、提升,并统一设计为与古建筑环境相协调的样式。同时,故宫博物院拥有世界上语种最丰富的讲解器,共收录40多种各国、各民族的语言及主要的方言。此外,我们把更多的数字化成果应用到展厅,应用到一些观众可以动手参与的活动中。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也在不断改进,两三年来,在三个方面获得提升:一是提高英文版网页的质量,让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可以很方便地浏览故宫博物院网站;二是网站的“青少年版”针对孩子们做得更加活泼有趣,因为孩子们在网上要求讲更多通俗的故事,使他们喜欢故宫博物院;三是举办网上专题的展览,在虚拟场景中人们可以观看故宫的各类展览。三项提升之后,网站功能更加强大、内容更加丰富,每天点击率都超过一百万人次。
不断推出的APP应用,也是“数字故宫”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故宫博物院已自主研发并上线了七款APP——《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每日故宫》、《韩熙载夜宴图》、《故宫陶瓷馆》、《清代皇帝服饰》,每一个都成为大家喜爱的“精品”,获得了很高的下载量和好评度,树立了“故宫出品”必属精品的良好形象。
故宫博物院还不断研发具有故宫文化元素和故宫特色的文创产品。比如故宫过去的文创产品包括书画系列、瓷器系列、铜器系列、木器系列等,都是仿制品、复制品,还有部分书籍。但是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也在学习和吸收其他博物馆的经验上不断创新。两三年来,“朝珠耳机”、《故宫日历》等来自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的报道星火燎原,铺天盖地,备受社会公众追捧。更有“萌萌哒”系列如故宫娃娃、手机壳、拼装玩具、笔记本,及祥云系列的包、鼠标垫、U盘等,深受观众喜爱。2014年,“朝珠耳机”在“2014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荣获“十佳文创产品奖”,是故宫博物院更新文化产品研发理念后所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影。通过文创产品,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把故宫文化带回家”。文创产业重在“创意”,“秘笈”有三:不是简单复制藏品,要研究今天人们需要的信息和生活需求;挖掘藏品内涵,寻找与今天社会生活的对接点,用文化影响人们生活;不断追踪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追寻无限远的传播能力。
故宫博物院是文化研究机构,一共有350名高级职称的故宫学者。2013年10月,故宫研究院成立,由张忠培先生担任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郑欣淼先生担任院长。故宫研究院以创建“学术故宫”为宗旨,在故宫博物院已有学术人才的基础上,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搭建开放式的学术平台。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机构进行重新整合和新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目前故宫研究院已经形成一室十四所的规模。多项科研课题也按计划进行,有的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由王素先生承担的走马楼吴简的整理项目、我本人督导的“故宫博物院藏甲骨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等等。
为了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故宫博物院于2013年11月成立故宫学院。故宫学院以开放式的平台,规范化、多样化的培训机制,为文博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还承担着加强故宫员工文物基础知识及业务培训的职责,新员工入职以后就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也要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国家文物局把故宫学院作为全国文物博物馆培训的基地,多个全国性培训班已经举办,为全国文博界培养了大量人才。
近年来,故宫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小学学生教育上,深入到中小学的课堂,同时把更多的孩子请到故宫来,举办大量的青少年宣教活动,让孩子们在故宫里学到更多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每年举办的“故宫知识讲堂”期期爆满,孩子们在课堂上可以串朝珠、手绘龙袍、画盘子,做“皇帝的新衣”,还可以抄皇帝的诗,允许盖皇帝的大印(复制品),做拓片、做结彩、包粽子,每次孩子们和家长都开心而来,满载而归。
故宫文化的传播仅靠一己之力远远不够,因此,故宫博物院注重强强联合,寻求多元合作伙伴,不断把世界各个博物馆的展览引入故宫,故宫的文物精品也常常到世界各地去展览。同时与国内外知名博物馆、相关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内容涉及文物陈列展览、藏品科技保护、文化产品研发、文博人才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数字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其中,北京奥运塔故宫精品文物馆、数字影厅,厦门鼓浪屿外国文物馆等院外展览设施都颇令人期待。在国际方面,设于故宫博物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每年举办两次国际性培训;故宫博物院还与印度喀拉拉邦历史研究委员会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与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美国博物馆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广泛的国际合作。
故宫的展览空间毕竟有限,经国务院批准,“平安故宫”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2015年开工。历史上,紫禁城每次发展都在西北方向,如圆明园、颐和园等,北院区的选址也继承传统,落户海淀区。等到2020年,北院区建成之后,就能解决院藏大量大型珍贵文物(如家具、地毯、巨幅绘画、卤簿仪仗等)因场地局限而长期无法得到及时、大规模的科学保护和有效展示的问题,同时把传统文物修复的技艺,也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给公众。
我的老师吴良镛曾嘱咐我,做故宫工作就一定要考虑人居环境。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人居史》,九易其稿,每一稿都让我阅读。我理解他的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做任何事都要向传统学习,要尊重传统;第二,做任何事都要考虑民生,要为最基层的民众服务;第三,做任何事都要考虑未来,考虑可持续的发展。
今天,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我的“中国梦”就是:经过努力,到2020年,即故宫古建筑整体修缮保护工程和“平安故宫”工程完成之时,实现“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401/9455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