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汪龙麟:《三国演义》的隽永之美

2017年04月28日 10:21

 

1114918625_14285667678901n

汪龙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点击观看分段视频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演义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经典的作品。它产生于元末明初,是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它从一开始就成了一座高峰,在它之后,任何历史演义小说都无法望其项背。

《三国演义》具体写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先不去过多地追究,因为它写的就是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征战,就如《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中所说,“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所以它表达的思想很简单:上天规定的天数永远无法摆脱,在人力与天道、王道与霸道、理想与现实之间,《三国演义》强调人力无法战胜上天的规律,王道行仁义之政的刘备无法抵挡霸道的曹操,像诸葛孔明这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良相与刘备君臣遇合,这是一种理想的朝廷政治,却无法抵挡现实,奸相曹操(曹阿瞒)最终战胜了刘备。所以《三国演义》的主题倾向就是表达了作家理想的失落、现实的无奈、天道的无可抗拒。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暗合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二元对应规律,它有隽永的美,这种美表现在哪些方面?我觉得在《三国演义》中起码可以找到四种隽永的美:刚与柔,刚柔相济;冷与热,冷热相含;虚与实,虚实相生;有与无,有无相应。  

第一种,刚与柔,刚柔相济。《三国演义》写的是三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征战,三国时期战争风云,豪强刚劲,可以说它是刚的,是阳刚之气。但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以及诗歌,在写作中都追求刚与柔的相应。写阳刚之气的同时必须有阴柔之风,有阴柔相应,这才能够使得作品获得美感。

《水浒传》写武松的打打杀杀,中间穿插进潘金莲、孙二娘等几个女人,这就使得阳刚的武松和阴柔的众女子之间形成刚柔相济。《三国演义》也是这样,《三国演义》在三个军事集团征战的同时,也不忘记写美女,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卓进京,秽乱宫廷;司徒王允在后花园仰天长叹,门下歌妓貂蝉前来问安。貂蝉是王允家中的歌妓,王允见貂蝉生得天资国色,不禁计上心来。因此,将貂蝉叫到眼前,附耳说“如此如此”,又把貂蝉让至堂屋,俯地拜伏,希望貂蝉能救大汉帝国,貂蝉受宠若惊。

第二天,司徒王允碰到了吕布,把吕布请到家中,让貂蝉上来献酒。吕布英雄豪杰,“人中吕奉先(吕布),马中赤兔”,貂蝉献酒,貂蝉长得天姿国色,英雄美女,两下留情。酒酣耳悦之后,王允向吕布说,如将军不弃,我愿将小女送到府上,为将军铺床叠被。吕布大喜过望,当夜辞去。

过了一天,王允又请董卓到家中饮宴,再次让貂蝉献酒。见貂蝉长得如此美丽,因此董卓又对貂蝉十分感兴趣。当天夜里,董卓一顶小轿将貂蝉抬进了自己的梅花屋。过了几天,吕布碰到了王允,责备其为何言而无信,到现在都不把貂蝉送过来。王允赶紧向吕布解释:太师那天说“既然你把小女许配给了将军(吕布),将军是我的义子,我就把你女儿带回去吧”,所以太师把小女带去了,难道没有跟你成亲吗?吕布一听,心凉了半截。他来到董卓的后花园,发现貂蝉挥泪如雨,一手指着身后的董卓,一边向吕布表达自己的无奈之情。吕布是心如刀绞。这一日,董卓在朝廷上跟汉献帝正在议事,吕布趁着无人,赶紧跑到董卓的后花园与貂蝉相见。没想到,董卓见吕布不见了,又赶回来,正好碰见吕布与貂蝉卿卿我我。董卓大惊,抢过方天画戟刺向吕布,被吕布打掉了。最终导致这对虎父狼子在朝堂之上反目成仇,吕布用方天画戟刺死董卓。这对虎父狼子火拼的内在原因就是貂蝉,以人媳为战场,这就使得这部小说不再像以前那样——阳刚之气一览无余,而是刚柔相应,写到英雄豪杰,也写到美女多情。 

 

第二种,冷与热,冷热相含。《三国演义》的冷热相含表现在哪里?刘备越马过檀溪。荆州刘表,长子刘琦,次子刘琮乃蔡夫人所生。刘表对蔡夫人宠爱有加,蔡夫人多次要求刘表,将来荆州牧这个位置由儿子来继承。刘表见到刘备,几次说话吞吞吐吐,可是没有机会。这一日,蔡瑁、张勇知道刘备对刘琦、刘琮继承荆州牧这个位置的看法,刘备认为立长不立幼,坚持儒家的原则。蔡瑁、张勇认为应该早把刘备给除掉,免得生出事端。所以向刘表献计,蔡瑁、张勇在宴席上借机除掉刘备。刘备到刘表这里饮宴,有人赶来告诉刘备,东南西三个门都有人要暗害皇叔,赶紧逃跑。刘备当时带着赵云和500兵丁,这500兵丁已经被请到旅馆中饮得大醉,赵云也被支出在外。刘备闻言大惊,赶紧骑上马,打马便逃,往西而走,只有西门是空的。走到一条檀溪,后面蔡瑁、张勇听说刘备走了,匆忙追来。前有檀溪挡道,后有追兵,刘备无奈只好纵马一跃檀溪。所以说是天命不该绝刘备,只见红光一闪,刘备的马从檀溪中迅速跃到对面的高岸之上。

蔡瑁、张勇隔着河边对刘备说:“皇叔何故逃席?”刘备说:“我与你无仇,你何故要害我呢?”蔡瑁、张勇赶快说:“绝无此事。”刘备转马便走。走到一座小山,松林掩映,且见有牧童倒骑牛背而来,一见刘备,说:“你不是刘皇叔吗?”刘备说:“你怎么知道啊?”牧童说:“我的老师经常跟我说,有一个耳大垂肩、双手过膝之人,那是当今皇叔刘备。今天看到你,想来你就是刘皇叔了。”“那你老师是谁啊?”牧童说:“我的老师就是司马徽先生。”于是,刘备随着牧童来到了一个草树摇曳的茅房之外,但闻房中琴声悠扬。不一会儿,琴弦中断,见一头戴帽方巾之人走出门外,说琴弦中断,必有高人窃听。刘备赶紧上前打恭,一问,原来那是隐士司马徽。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两个世界。檀溪的那边,是以蔡瑁、张勇、刘表为代表的热眼看世界的一拨人,他们热衷于功名利禄;刘备热衷于继汉室宗统、匡复汉室,努力为民,他也算是个“热眼人”,也是功名场中人,这些都是热的。可是檀溪的另一边,草房掩映,衰草斜阳,牧童倒骑牛背,是一个清冷的世界。刘备以热眼人来看这清冷的世界,这就是冷和热的碰撞。所以当刘备向司马徽请教时,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赶紧问:“卧龙、凤雏是谁啊?”司马徽只是“好,好”挡塞刘备。这是一个冷眼看世界的清冷隐士。一边热,一边冷,冷热相含。

第三,虚与实虚实相生。《三国演义》除了刚与柔、冷与热,更重要的是还写到了虚与实。虚实相生,这也是《三国》独特特色。比如,《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三迎张松”。

 

北边曹操官渡之战,拥有北半个中国。西蜀西川的主人是刘璋,刘璋手下有个臣子叫张松,此人长得其貌不扬。张松见刘璋媕娿,暗中写了西川地图,想把地图献给曹操,好为自己图个将来之计。因此,张松向刘璋建议,不如我们到北边去跟曹操联手,匡复汉室,共计天下,如今天下英雄非曹孟德莫属。刘璋见张松说得有理,因此派张松为西川使者,前往许昌拜见曹操。而这个时期,行文中不慌不忙的说了一句“诸葛亮早已派人到许昌打探消息”。张松去许昌,诸葛亮却派人去打探消息,为什么?文中没有说。

张松来到许昌以后,曹操因见张松长得奇丑,先有几分不悦。好在主簿杨修跟曹操说,这张松是个过目不忘之人,希望丞相不要慢怠了他。曹操说:“那好吧,明天校场点兵,让张松过来。”   

第二天校场点兵,张松来了。曹操问张松:“你看我这兵马,可是兵强马壮?”张松却揭曹操的短处,说曹操的各种各样的不是,比如说“割须代首”,说得曹操怒目而视,令手下赶走张松。

张松被曹操赶走了。本来满腔热情想给曹操献西川地图,曹操却傲不为礼,张松心里好不生气,在路上就想,方今都说刘皇叔刘备礼贤下士,思贤如渴,既然曹操如此不能容人,我干脆到荆州去拜访一下刘备吧。张松来到荆州,未到荆州地界,早有一干人马在城外守侯。一看,是赵云:“我奉主公之令,在此专候先生。”进得荆州地界了,馆驿之中又有关羽率一干人马迎候张松:“奉我哥哥之令,在此专候先生。”进得荆州城里,早有刘备率领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张飞等一干人马迎出城外,迎接张松。这就是“三迎张松”。

在这“三迎”之中,没有一人提到张松怀中的西川地图。刘备与张松只是谈起当今英雄,诸葛亮与张松讲行军布阵之法,唯有凤雏(庞统)偶尔不平“吾家刘皇叔乃当今皇室贵族,且无立身之地”,但也没有说你张松先生怀中有个西川地图,干吗不给我?没有一个人提。

三人饮宴之后,张松要走了,刘备直送出十里开外。在十里开外,刘备端上一杯热酒:“张先生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与你见面啊!”说完以后,不觉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所以人们说刘备是哭出来的江山。刘备这一哭,哭动了张松的心房,当场擎杯在手,拿出怀中西川地图:“明公如果有意取西川,松愿为内应。西川地图在此,愿明公笑纳。”这时候把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是“张松献图”。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感到虚虚实实,表面上看是刘备的真诚感动了张松,是刘备和众人都没有对张松提西川地图。但是细看,这明显是诸葛亮导演的针对张松的心理战,目标是张松怀中的西川地图。要不然为什么张松刚到许昌,诸葛亮就派人去许昌打探消息?诸葛亮早就知道张松怀中有西川地图。所以,这明显是诸葛亮针对张松的心理战。

 

如果我们再仔细考虑,诸葛亮早在隆中之时就有天下三分之说。这三分就是以蜀州为基地,与吴、魏相抗衡。所以隆中对时,诸葛亮已有天下三分之说,早就对四川有想法。但是又不能明着写,明着写,明显诸葛亮和诸多的文臣武将有引诱张松卖主求荣的嫌疑,也不能明着说。所以采取暗藏处理的方法,让张松主动献出地图,而且被刘备的真诚感动的。这是虚虚实实,表层结构是刘备的真诚,深层的是诸葛亮的心理战,这叫虚实相生。

第四,有与无,有无相应。中国文化非常强调有与无,世界的本质是无,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有,这个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以叫无中生有。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而不息。有和无之间是对立的统一,无中含有有。

《三国演义》写人也是无中写出有来,突出的表现是大家都知道的“三顾茅庐”。刘备闻隆中有卧龙先生孔明,乃当今大才,天才圣人,司马徽等悉数向刘备推荐。所以刘备因此带着关、张二将,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一顾,路上听到农夫唱歌,都说是诸葛孔明教的。卧龙岗的山山水水处给人一种隐士风范,刘备观赏不尽。来到了卧龙岗,刘备向童子说,我是大汉刘皇叔、荆州牧刘备。童子说,我记不得什么名字。刘备说,要不然你就告诉他,刘备来访。童子说,先生昨天就出去了,一直没回。刘备说,什么时候回来?说多则几个月,短则三五天,具体归期难定。刘备要等,关、张不愿意。

两人下山,正好碰见一个仙风道骨的人,刘备说,此人莫非就是诸葛孔明?上前一问,这人说,诸葛亮是我的朋友,我也是来找他的,我乃博林崔州平。崔州平向刘备讲了方今大世,刘备甚悦。而这个人却说,葛亮是管仲、乐毅之才,我怎么能跟他比呢?刘备只好告别崔州平回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冬天了,刘备想,诸葛孔明该回来了吧。所以带着关、张二将,再次访诸葛亮。有诸葛均在草堂映楼而歌,说诸葛亮是我哥哥,又有黄承彦唱着当地山歌。刘备说,这个人是诸葛亮吧?黄承彦说,诸葛亮是我的女婿,我这个歌是小婿教的,我也正好来找他。二顾仍然没有见到诸葛亮。

三顾,终于看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就在草堂春睡未醒。刘备侍立身边,等了半日。诸葛亮醒过来以后:“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童子报刘备来访,诸葛亮说,干吗不早点喊我,我更衣去。又到里屋穿了半天衣服才出来见刘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来拜访了诸葛亮三次,前两次诸葛亮都没有出来,诸葛亮处在“无”中。但是这两次没有出来,并不意味着没有诸葛亮。那卧龙岗的山山水水、那些人,处处都打上了诸葛亮的烙印。

 

而且刘备老是把别人误作诸葛亮,说明刘备心中、眼中时刻有个诸葛亮。无中写出有来。所以在诸葛亮没有出现之前,卧龙岗的山山水水以及刘备的心中、眼中,早已经烙上了这位:千古云霄一羽毛”的千古良相的形象。他的胸襟、品格,都已经洒落在卧龙岗的山水之中。这叫有和无的相应。写有,从无处写,不明着写。在中国古代的诗歌、绘画、小说中,处处都有这种从无处写出有的做法——表面没写出,实际处处在写。

汉乐府诗《陌上桑》写罗敷的美,不说罗敷长得如何,而是说周边人看到罗敷的表现:“行者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把帽子脱下来;耕田的人看见罗敷,忘了耕田;锄地的人看见罗敷,忘了锄地。“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回来以后互相埋怨,就因为刚才看罗敷去了。这里写了罗敷的美貌吗?没有。罗敷的美处在无中。通过众人看罗敷的表现,却写出了罗敷的美,罗敷的美又处在有中。这是明显的无中写有。

还有绘画也是,宋朝宋徽宗皇帝喜爱画画,据说徽宗皇帝说,今年科举考试就考画画,出了个题目:踏花归来马蹄香。画出马来了,马蹄旁边的香味怎么画?有考生聪明,在马蹄旁边画几只蜜蜂。这几只蜜蜂是追着香跑的,香处在无中,没有画出来,通过几只蜜蜂却又画出了香味。这是无中写有,无中画出有来。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有着隽永的美,它暗合了中国古代的二元对应原则。中国古代哲学向来强调二元对应——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有对无。所以中国人最喜欢做对子。这可以说是《三国演义》的隽永之美。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不用去管《三国演义》写了什么,重要的是它怎么写的。

习近平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不缺乏优秀伟大的作品,缺乏创作伟大作品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优秀作品,是因为作家的如椽巨笔才能写出这么伟大的作品,它的隽永之美,千百年来仍让我们回味无穷。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428/9456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