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两学一做 学习动态

“红墙意识”无可动摇

2017年05月05日 14:01

 

5月4日,在西交民巷社区,“西城大妈”谭道亮(左)、石秀荣(中)到社区88岁居民张连弼家中串门,了解老人近况。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北京市西城区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等党和国家首脑机关的办公所在地,从新中国诞生以来,全心全意服务中央、保障中央、守护中央,就成为一代又一代西城人自觉的责任担当。西城人矢志不渝所遵循和践行的这种精神,被称为“红墙意识”。

把握最关键的内涵

中南海坐落在西城区,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干部群众,都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大家一致认为,“红墙意识”是党中央提出的“四个意识”在西城的具体体现,是“两学一做”在西城的生动实践。

在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看来,“红墙意识”的首要内涵是坚持对党绝对忠诚;践行“红墙意识”的关键,是始终坚持最高的政治意识,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西城区领导班子坚持走在前面、深学一层,把树立和践行“红墙意识”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相结合,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结合,使“红墙意识”成为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保障好民生等重大问题最深沉的动力。

2015年以来,相约一起“转街”已经成为西城区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雷打不动的习惯,他们骑车而行,不用陪同、不听汇报,坚持亲眼观察城市治理运行情况,亲耳听老百姓意见。通过这样的调研,逐步提出了街区整理计划,并全面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治理背街小巷的行动。

几年来,区级中心组成员开展调研累计700余次,到基层调研比例超过70%,完成重点课题50余篇,并已转化为工作成果。近期,西城区委又在全区开展了“在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树立和践行‘红墙意识’大讨论”,不断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凝聚最广泛的共识

在西城,有一批最忠实的“红墙”守护者——“西城大妈”,这是一个囊括了西城区各类平安志愿服务团队的大联盟,目前已达7万余人。“西城大妈”们平时分散在楼房小区、胡同院落,每逢重大活动,就身穿红马甲、臂戴红袖标出现在街头巷尾。在治安防控、提供案件线索方面他们屡建奇功,他们讲政治、爱红墙、热心肠,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45岁的西交民巷社区党委书记谭道亮,是典型的男版“西城大妈”,在各种重大会议的安保工作中,他总是带头冲在第一线,最长时间曾经连续执勤18个小时,累计志愿服务超过4500小时,被誉为“最美西城大妈”标兵。

红色情怀要从青少年培养起。西城区的基础教育,一直有着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和实践。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是“离红墙最近的中学”,该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将“爱国与忠诚”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学校有一项坚持了近30年的活动——政治课前5分钟,在每堂政治课前都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就国内外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辩论;学校还长年开设《天安门课程》,把天安门及周边的名胜古迹当课堂,让学生体悟灿烂的中华历史和文明,立下“站出来,让祖国挑选”的青春誓言。

 

守护最厚重的底色

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历史赋予西城的责任和担当。

西城区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中,以开展“红墙意识”大讨论为切入点,引导全体党员争做“四个合格”——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大力强化向违法建设、开墙打洞、“七小”门店、背街小巷等城市乱象开战的责任担当,用实干的精神厚植红色基因。

西城人认为,离“红墙”最近的地方,应该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在城市光鲜亮丽的背后,西城区还有一些背街小巷与街面上的景色格格不入,是城市病集中的地方,是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为此,西城区迅速出台《街巷胡同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决心用3年的时间完成全区1430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任务,实现重点地区“无违建、无开墙打洞”等“十有十无”的目标。

“红墙意识”,就是要扛起责任担当,西城区打响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役。今年4月,西城区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决议》,一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的战役就此打响。4月底,有近600年历史的先农坛,现存的内坛墙已全部露出真容。随着先农坛西门南侧一处年深日久、占地近1200平方米违章建筑的拆除,文物古迹得到保护的同时,一条辖区微循环的断头路也将就此打通。

关键时候站得出来,重要时候豁得出去,全力践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西城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红墙意识”、深化“两学一做”的真实写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505/9466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