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胡智锋:中国电影的历史转折

2017年05月10日 10:56

 

timg

嘉宾:胡智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新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幕后细节

主持人:宣讲家网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知道,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希望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影视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在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道路上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2016年,一部名为《湄公河行动》的电影横空出世。在该影片研讨会上,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更是赞这部影片为有希望成为中国电影的转折点。我们今天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出席这次研讨会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教授。胡教授,之前有幸听过您的一次讲座,您对上次的讲座您有什么感想呢?

胡智锋:我只是有感而发,回答了大家关心的关于中国电视发展的一些现状、趋势,作为一个学者,把我们的研究真实地表达出来。

主持人:在去年10月底,您参加了《湄公河行动》的电影研讨会,您能着重给我们讲一下这次研讨会的内容吗?

 

胡智锋:研讨会是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的,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出席会议。为了一部影片,两位部长级人物来亲自出席。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等个层面的领导也都参与其中。为了一部电影专门组织这么高规格的研讨会,这是很久没有出现的景观。

除此之外,我们看到出席研讨会的专家也非常有特色。以往的电影研讨会都是电影圈的专家,也就是说来自于电影制作机构,来自专门做电影研究的专家。

主持人:比较专业一些。

胡智锋:专业人士。这次除了这些人以外,也请到了来自于公安部、中国文联、中国社科院等,这些以往不大参与个案性电影研究的,看起来是其他领域的专家。所以这也是比较少见的,它的涉及面很广。

除此之外,我们电影《湄公河行动》的主创也悉数到场,包括影片出品人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影片监制黄建新、影片导演林超贤、主演张涵予等等。应该说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局面。我作为被邀请的七位专家之一,也非常荣幸代表一个方面参与其中。

研讨会张宏森局长主持。首先是制作团队,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监制黄建新导演、导演林超贤、主演张涵予等,先后从各自的角度对影片做了一个描述和阐述。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于冬总裁讲到,影片是他们历时三年半做出的,这在他们投拍的历史上也是少见的情况。也就是说……

主持人:耗时很长。

胡智锋:耗时很长,实拍可能有一年多。影片起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就是2011年的“湄公河大案”。这也是我们历史上特别罕见的跨国追捕行动。经过10个月的努力,我们把杀害了13位中国船员的缅甸大毒枭,诺康集团主犯诺康抓捕。

可以说,这次跨国行动,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中国政府为了捍卫同胞的生命和尊严,进行的跨国大搜捕和大追捕行动。

 

主持人:难度很大。

胡智锋:难度非常大,但成功抓获了。这是轰动世界的大新闻。中国政府用了10个月的时间与缅甸、泰国、边境地区联合作战,最后一举抓获诺康集团,而且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审判、执行枪决。这个事件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政府在世界上捍卫民族尊严的形象和力量,也给我们的电影制作人一个很大的启发。于总说他们就是被这个新闻所震撼,下决心要拍这么一个国际化的题材。他们认为如果能拍成一部大电影,是为提振民族精神做一点贡献,这是于总说的为什么要投拍这部电影。

 林超贤导演说了两点,我印象很深。第一,他在影片细节的专业化程度上追求完美,一点一滴,对每一个镜头,每一组画面,每一个对话,每一个动作做精心的打磨,这是我认为香港导演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二,他也说到,他拍中国大陆的主旋律影片,有一点不适应。因为在香港,他们习惯于做单一的品种,比如说黑帮片,就是一路打到黑。但是他后来发现,我们特别强调要在影片里给大家带来信心和希望。

主持人:弘扬正能量。

胡智锋:对,后来他也感受到这样蛮好。他一方面按照我们的要求,另一方面他也感受到阳光和温暖的东西渗透进来,对影片也是很好的色彩添加。

 监制黄建新强调了家国情怀,就是他作为出品人,抓这个题材,是因为这个题材带有非常强的家国情怀,它能够唤起大多数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这是制作方于冬、林超贤、黄建新,包括主演张涵予,也讲到拍摄的艰苦,高温40度巨热的条件下拍摄。

主持人:拍摄条件特别地艰苦。

胡智锋:很艰苦,主创人员谈了他们的甘苦和体会。童刚副部长谈到了《湄公河行动》在2016年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提振。因为大家知道,2016年上半年到下半年的10月份《湄公河行动》在国庆档期推出之前,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在2015年的狂飙推进之后,在2016年突然遭遇了冷却状态,非常不景气,全年国产电影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所以《湄公河行动》一下子突破10亿,让整个国产电影为之一振,极大地拉动了当年的国产电影。童刚部长对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性统一,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作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认为这部影片的经验值得广泛地、深入地去梳理和去总结。

出席研讨会的七位专家分别是来自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公安部文联、中央戏剧学院、中国社科院等几个机构著名的学者,也包括我。大家都从各自的角度谈了看法,有人从电影题材的角度,有人从主题的角度,有人从叙事的角度,也有人从制作的角度等,给予了深入的剖析。总的说来,这部电影给大家一种振奋和震撼。

 

主持人: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称这部电影为中国电影的转折点,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胡智锋:景俊海部长在座谈会上谈了三个观点:第一,这部影片是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展现人民情怀的。他认为这是特别令人提振精神的一部难得的好片,对于我们的民族精神,对于我们的国家力量,对于我们的人民情怀做了特别正能量的释放。第二,这部影片勇于开拓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反映人民心声,也就是说在叙事上是一部特别见功夫的影片。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上,他们用了很多新的手法和技巧,把人民的心声很好地表达出来。第三,他强调影片坚持文化自信,精益求精、精耕细作,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大家追求票房、产业表面价值的时候,《湄公河行动》精益求精,精耕细作,打磨得特别细,特别专业,这样影片才能真正留得下来,才真正是我们鼓励、倡导的电影。

总体上说,他对这影片内在的精神、价值,对于它在专业层面的开拓创新和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样的电影才真正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未来,是一个榜样。所以说,从转折点的意义上讲,它解决了很大的问题。我记得景部长当时还脱稿引用了我当时说的两句话。

主持人:什么话?

胡智锋:我当时提了四个观点,景俊海副部长当场引用了我的两个观点。一是“双主流对接”,也就是主流观众和主流价值的对接。我之所以提这个观点,就是我们发现在过去若干年间,很多主旋律电影在宣传上是合格的,但是在市场上经常没有声音。

主持人:票房很低。

胡智锋:也就是说,年轻观众不大认同那种高歌猛进的主旋律电影。而主流观众,我指的是年轻一代观众,因为电影的主要观众群是年轻观众。年轻观众所喜好的电影,主旋律又渗透得比较少,所以这是一个矛盾。那么,怎么样解决这个矛盾?其实这一直是我们电影主创、主管部门和整个社会所焦虑的一个问题。这部电影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和年轻观众所喜好的快节奏、精美的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主持人:结合得很好。

胡智锋:对,所以我把它称之为“双主流对接”,就是主流价值和主流观众的有机地、有效地对接。景部长特别赞赏这个说法。另外一个,我觉得《湄公河行动》这部电影当中展现出来的一种风尚,或者说是一个方向,它一扫我们过去几年间银幕上萎靡的,卿卿我我的,比较软性的元素,比如……

主持人:非主流,小鲜肉的的影片。

胡智锋:没错,特别是小鲜肉形象。那么大家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小鲜肉本身倒无可厚非,但是一个银幕不能光一个品种,一个类型。小鲜肉被热捧是市场的需求,它满足了相当多的观众某个层面的需求。但是仅仅是小鲜肉,对于整个银幕的力度,特别是对整个文化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而《湄公河行动》这部影片,景部长就高度点赞,这就是我所说的,这个影片具有精神补钙和形象补钙的价值。

 

主持人:中国那种硬汉形象就出来了。

胡智锋:对。张涵予和彭于晏等主演,他们展现出来的那种力量感,那种阳刚之美,确实是让整个银幕呈现清新、向上和进取的活力。我把它称之为一扫小鲜肉低靡的银幕风尚,而显现出一个阳刚、进取的精神补钙和形象补钙。

主持人:没错。

胡智锋:这一点景部长也在他的讲话当中给予了点赞。所以我想,我们的观点也是景部长所认同和倡导的。

主持人:在这里我也要为这部电影点个赞,再为听您这一番话点个赞。

胡智锋:谢谢。

主持人:确实这个电影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

刚才跟胡院长讨论了这么多,这部电影不仅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而且还有这么高规格的研讨会。看来,它不仅是在电影方面的影响很深远,而且对于整个行业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510/947104.shtml